云南图书馆建筑文化百年变迁_建筑论文

云南图书馆建筑文化百年变迁_建筑论文

云南图书馆建筑文化的百年变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云南论文,图书馆论文,建筑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图书馆建筑是图书馆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图书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 人类璀灿的社会文明的组成部分。图书馆建筑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从一个层面展示了不同历 史时期图书馆事业的成就及社会文明程度。

“戊戌维新”以后,西方的新思想新科学逐渐传入中国,震醒了云南这块“蛮荒之地”。1 909年,在封建藏书楼的衰弱中,在社会名贤的倡导下,云南第一所图书馆——云南图书馆 应运而生,它的成立标志着云南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开始。

清代末年的云南,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已十分尖锐。1910年,滇越铁路通车,大量“洋货 ”进入云南市场,云南传统民族工业受到打击和排挤,导致资金外流,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 加 深。在这种背景下,制约图书馆建筑文化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十分薄弱,因而这一时期无 力为新兴的云南图书馆建盖与之相适应的馆舍,几经商议,才决定用原“经正书院”旧址作 为云南图书馆馆舍。当时云南提学使叶尔恺在奏请朝廷设立图书馆的奏章中说:“当兹公帑 维艰,不敢另请专款,大兴建筑,祗有酌量改并,迁就腾挪,以资部署。拟将方言学堂改办 高等学堂,并设两级师范学堂新建之堂舍内。又将省会中学堂移入方言学堂旧有之堂舍内, 即以省会中学堂腾出之堂舍,作为图书馆基地。”该堂原系“经正书院”,建于清光绪年 间,面积2000余平方米,土木结构,为传统中国古建筑,主楼为二层,布局对称严谨,由一 大 一小两个四合院组成;院外东北角九龙池中,建有四面环水的“自在香室”一座,亭台楼 榭,典雅大方,院门由砖石垒砌而成,庄严肃穆。小院为刊印所和售书处,大院为藏书处和 阅 览处,大院正北方楼上,悬挂着清代乾隆年间内阁学士、礼部侍郎云南籍人士尹壮图书“藏 书楼”三字。以收藏保管图书为主要职能,因而无法为读者提供一个舒适的阅览环境。

民国初年,袁世凯复辟称帝,云南各族人民投入讨袁斗争,这一时期(1912~1929),由于 连 年战事,财政困窘,新兴的图书馆事业受到损害,图书馆建筑文化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1930~1945年,是20世纪云南图书馆史上第一个辉煌时期,也是图书馆建筑文化的重要发 展时期。据1931年统计,当时全省已建立图书馆150个,名列全国第8位。又据1935年《申报 年鉴》统计:当时全国有省立图书馆33个,其中藏书10万册以上的14个,云南图书馆以藏书 20万册名列第三,仅次于浙江、江苏。在经费支持方面,云南以年拨经费3.7764万元而居第 二位,仅次浙江。1939年,仅云南省立图书馆全年接待读者就达135645人,创云南图书馆史 上的最好水平。从1937年到1945年9个年头里,共接待读者100.284万人,与1909~1936年 的28 个年头里接待读者114.3798万人相比,所差无几。云南作为经济文化欠发达的边疆民族地区 ,图书馆事业能有这样的成就,足见当时云南图书馆事业的繁荣局面。随着图书馆事业的发 展,藏书增多,读者群加大,一定意义上刺激了图书馆建筑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当时 “建设新云南”的思想指导下,云南经济开始复苏,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内迁云南的工 商企业带来了大量资金、技术和工程技术人员,我国一批著名建筑专家梁思成、赵琛、刘敦 桢、陈植等先后在云南执教或从事建筑设计,为云南建筑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也 促进了图书馆建筑文化的发展。

1931年,云南省政府拨款对多年失修的云南图书馆进行改建和新建。在原藏书楼后新建办 公用房一院,改善了阅览条件,停滞多年的图书馆建筑文化开始发展起来。1932年,曾被誉 为“滇西收藏第一”的腾冲县图书馆,由地方官绅联合集资建成,不幸的是新馆舍尚未开馆 便因火灾付之一炬。1936年,经再次筹资才又得以重建,名人章太炎、于右任、李根源等为 其题书刻联。腾冲县图书馆虽现已不复存在,但它毕竟开创了云南图书馆建筑文化的先河。 1933年,泸西县由县政府和泸西籍人士张冲(字云鹏)将军首倡募捐筹款,建成新馆屋一座, 占地350平方米,为传统中式建筑,一时成为西县的文化中心。

1938年,在海外侨胞和国内乡人的同心协力下,腾冲县桥乡和顺图书馆落成。该馆占地933 .5平方米,主楼占地267.8平方米,为五开间二层楼房,正前方房檐下对称突出两个半六角 亭,建筑风格中西合璧,在相当“西化”中仍保持了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该馆主建筑座落 于前后花园之间,园中有馆,环境幽美。胡适、王云五、周谷城、任继愈、顾廷龙、钱伟长 等著名专家学者、社会名流曾先后为该图书馆题词。这座被誉为“图书之府”、“文化 之津”的中国最大的农民图书馆,多年来,为祖国孕育了一批批人才。在建筑上,和顺图书 馆打破了以往封建藏书楼的布局结构,把阅览室和书库分开,并特置儿童书库和阅览室,各 类阅览室均留存有一定的空间,为求知者创造了一个舒适的阅读场所。和顺图书馆作为云南 早 期专门意义的图书馆建筑,开辟了图书馆建筑文化的新纪元,丰富了云南图书馆建筑文化的 内涵。随着时间推移,和顺图书馆已列为云南重要文化遗产,至今仍保存完好。1998年,政 府又拨款为和顺图书馆增建266平方米藏珍楼一座,格调典雅,与旧建筑十分匹配谐调。

继和顺图书馆之后,1939年,大理喜洲富商严镇圭(号苍逸)又捐资在当地建成“苍逸图书 馆”,该馆为二层楼房,室外环绕着大理石护栏,四周布满花木,整个布局表现了藏用结合 、藏书与阅读分离的格局。

1940年,由于内迁昆明等地的学术机构日众,昆明社会文化水准升高,原有的图书馆已难 以适应社会需求,省政府决定筹建云南省立昆明图书馆,馆址位于昆明学院坡。该馆于1942 年落成,是昆明地区第一座专门意义的图书馆建筑,馆内主体建筑为中西合璧式,规模宏大 ,设备完善,基本形成藏、借、阅、管的独立系统。主体建筑前为一片庭园,园中有馆,和 谐统一。由于该馆部分资金由当时云南省主席龙云(号志舟)捐赠,故又称“志舟图书馆”。

1944年,大理富商董万川(字澄农)捐资建成大理县图书馆,又称“澄农图书馆”。这里特 别应提到的是西南联大图书馆。1939年春,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成的西南联 合 大学在昆明的新校舍建成,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任该工程的工程师。联大图书馆面积仅500 平方米,条件亦十分简陋,座位拥挤,也常因满足不了读者的要求而使部分学生只好到附近 的茶馆里看书学习,完成论文写作。但它毕竟是云南高等学府中的第一座独立图书馆建筑。 联大图书馆建筑,在云南图书馆建筑文化史上具有特殊意义。

纵观1930~1945年云南图书馆建筑文化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①一批专门意义的图书馆 建筑在全省部分城乡诞生,新建筑摆脱了封建藏书楼只重收藏的弊端,体现了图书馆藏用结 合的职能,书库、阅览、业务用房三者分离,是云南图书馆建筑文化史上的巨大进步,翻开 了云南图书馆建筑文化的新篇章。②由于西学东渐,门户开放,云南风气大开,新建馆舍风 格造型以中西合璧式居多。③由于知识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一些官坤自愿损资建馆 ,为社会和子孙后代造福。正如大理喜洲苍逸图书馆建馆纪念碑文所言:“富者有书而不能 读,贫者欲读而不得书,此其失。即由于无公共之观念,是以无公共之设施耳。民元以来, 各省虽设图书馆,然为数寥寥,且仅设于通都大邑,而一乡一村之间,则未之有闻。”官绅 自愿捐资建馆,乡村建馆舍成为这一时期云南图书馆建筑文化的一大特色。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1950年,全面内战爆发,各项事业境况日下,图书馆事业也因经 费拮据等原因严重萎缩,到1950年初,全省仅存公共图书馆两所,图书馆建筑文化的发展再 度停滞。

1950~1976年间,这一时期,尽管也建成了一些图书馆,但一是数量少,据统计,这一时 期 所建馆累计面积未超过3万平方米。二是造型简朴,形式单调,缺乏创新风格,且规模 小,内部设施简陋,强调藏、借、阅、管的分离,保留传统的闭架服务。新建筑一般局限于 高等院校和读者群相对集中的城市,设计保守,侧重眼前利益。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云南图书馆事业进入了又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到1995 年,全省已新建了120余座公共图书馆建筑,全省公共图书馆总数达到148所,馆舍总面积达 到 了177900平方米,书架单层长度395千米。同年,全省26所高等院校馆舍面积达139985平方 米,有阅读席位14108个。科研和其它部门,亦不同程度地建盖了新馆舍,办馆条件显著改 善。进入20世纪是云南图书馆建筑文化史上最辉煌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馆舍建筑具有规模宏 大、覆盖面广、风格各异、造型美观、突出民族特色、功能齐全、布局合理、体现“一 切为了读者”等特点。

规模宏大,覆盖面广。20世纪30年代,全省图书馆曾达150个之多,但95%以上均无独立馆 舍。90年代,全省17个地州市、127个县(市)都建盖了不同规模的独立馆舍,平均馆舍面积 在1200平方米以上。1998年4月,云南历史上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图书馆——新建云南省 图书馆破土动工,建成后的新馆高82.8米,共20层,地面以上建筑面积25122平方米,可容 纳图书440万册,是一座既有时代特征,又突出地方特色的大型现代化建筑,它标志着云南 图书馆建筑的规模又上了一个台阶。除公共、高校图书馆外,科研、党校系统、中等专业学 校、中小学、企事业单位等等,亦建盖了不同规模的独立馆舍,全省图书馆建筑规模及 覆盖面达历史最好水平。

造型美观,突出地方民族特色。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云南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时 代文明重要标志的图书馆建筑文化,也发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显著变化。从州县到省会,从乡 村到都市,一座座风格各异、造型美观的图书馆建筑,构成了一道城乡文明的文化景观。特 别是集中在省会昆明和各地州市的数十座大中型图书馆建筑,造型更显得新颖典雅,突出了 地方民族特色,一般能达到馆园结合、环境幽雅的标准。云南最高学府云南大学图书馆,以 其优美柔和的色调,具有时代特征的民族建筑风格,体现了多民族地区高等学府较高的文化 层次。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建筑的外型貌似一本翻开的书,典雅端庄,且馆中有园,设 计上与学术中心相匹配。昆明市图书馆座落在一片园林之中,主楼采用阶梯式造型,顶部似 一巨形书架,墙面用马赛克拼贴成整齐排列的图书,侧面形如一舟船,蕴含满载知识、驶向 未来的意义。这些形态各异、丰富多姿的图书馆建筑,美化了城市,增强了昆明作为全国历 史文化名城的寓意。

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全省26个民族中,有16个是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 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历来是云南的一大特色。这一特有的省情,决定了云南各族人民共同拥 有的图书馆公共文化建筑设施的造型应体现民族风格,因而这一时期全省几个民族自治州州 府 、路南彝族自治县、师宗县、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等民族地 区图书馆以及云南民族学院图书馆建筑,都体现了不同的民族特色,尤以全国历史文化名 城大理白族自治州图书馆最为突出。大理州馆于1986年11月落成,占地30亩,总建筑面积61 89平方米,主体建筑座落在一片绿色的草坪庭园之中,白墙绿瓦、画栋飞檐,前厅各层是大 理石护栏,整个建筑色彩明快,高低错落有致,表现出白族人民对白色的崇尚和大理石故 乡的特色。在层次分明的三进式院落布局中,中院是半封闭的两个对称花园,可谓馆中有园 ,园中有馆。这座极富民族特色的文化建筑,为大理古城又添一文化景观。

功能趋向齐全,体现“一切为了读者”的服务宗旨。图书馆是功能性很强的文化设施。80 年代后期,云南图书馆建筑开始在功能上出现了集藏、借、阅于一空间的阅览单元,打破了 1978年以前强调藏、借、阅独立分区、读者与图书分离的格局,这是云南图书馆建筑文化史 上的又一转折。除功能上改闭架服务为开架服务,逐步从以藏为主过渡到以读者为主,充分 发挥文献的效益外,这一时期建成的大多数图书馆,为了集中反映图书馆文化中心的职能, 都设置了学术报告厅、会议厅、影视厅、缩微阅读室、计算机业务用房、视听阅览室、研究 室、接待室、目录厅、阅览厅、展厅等,功能较为齐全。

回顾百年云南图书馆建筑文化走过的历程,笔者认为:社会的兴衰和变革直接影响着图书 馆建筑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图书馆建筑之所以成为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因为图书馆建筑 文化的发生与发展,都必须以强大的物质文明为基础。

标签:;  ;  ;  ;  ;  ;  

云南图书馆建筑文化百年变迁_建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