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虚拟馆藏的建设_图书馆论文

论虚拟馆藏的建设_图书馆论文

论虚拟馆藏的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虚拟馆藏应当成为图书馆信息资源体系的一部分

迅速发展的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而形成的网络环境给图书馆馆藏发展带来的最深刻的影响,是使图书馆赖以提供服务的信息资源的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网络环境下的“馆藏”,不仅包括以某种实体形式存在于图书馆内的现实馆藏,而且包括了数据存在于图书馆之外的其他地方的虚拟馆藏。这种虚拟馆藏实质上就是网络环境中的一种电子信息资源。这种电子信息资源不在本馆之内,但本馆读者借助计算机系统、通信网络可以方便地利用它。它具有广泛的共享性,一个图书馆的网上(Web服务器)信息资源可以是多个图书馆的虚拟馆藏。 而一个图书馆的虚拟馆藏,又可以来自多个乃至全球范围的图书馆、个人、机构及商业公司,用户可以在一个图书馆内检索到比本馆馆藏多得多的信息。

需要指出的是,有不少关于虚拟馆藏的文章认为,虚拟馆藏就是图书馆从因特网上开发,并提供给本馆读者利用的网络信息资源。这种看法是不够全面的。虚拟馆藏至少应该包括两大类:(1 )联机检索的数据库。这是图书馆通过签约付费,可远程登录、在线利用的电子信息资源。但这些电子信息资源(数据)存储在数据库提供商的服务器上,而不是在图书馆中。图书馆对这类电子信息资源只有检索使用权(在签约付费时间范围内),而非永久拥有与使用权。因而这是一种虚拟馆藏,这种虚拟馆藏在图书馆占有相当的比重。(2)Internet信息资源。 图书馆根据读者需求及馆藏发展需要,搜索、选择Internet中的信息资源,下载存到本馆或本地网络之中,通过网络或其他方式提供给用户使用,或者链接到图书馆的网页上,如建立Internet信息资源导航库,以方便读者迅速检索自己感兴趣的有价值的网络信息资源。无疑,Internet信息资源存贮在图书馆之外的其他地方,图书馆经过开发利用,使其成为本馆的虚拟馆藏。

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共同构成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体系,这一点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本来,图书馆发展自己的馆藏,归根到底是为了提供给人们利用的。而对读者来说,他所关注的是图书馆提供的信息的内容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至于这一信息存贮在哪里、来自何方,对他来说并不重要。虚拟馆藏不在图书馆内,但读者需要时却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而且其数量比现实馆藏丰富得多。因此,图书馆毫无疑问应该将这种虚拟馆藏纳入自己的信息资源体系。每一个图书馆都应该把开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作为馆藏发展的重要内容。在今天,可以说,一个不积极建设虚拟馆藏的图书馆,就不是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

2 虚拟馆藏建设的内容和方式

虚拟馆藏的类型不同,建设的内容与方式也不一样。

联机检索数据库形式的虚拟馆藏,其建设主要是购买或租用。具体方式一是由图书馆与数据库提供商签署协议,协议规定图书馆及其用户利用电子信息资源的权利和限制、数据库提供商的权利和义务、购买或租借的方式、价格及计费方式等。二是图书馆之间签署协议。因为对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来说,自有馆藏既是本馆的现实馆藏,又是其他馆的虚拟馆藏。图书馆之间通过某种协议或申请手续,即可相互利用对方的电子馆藏。总之,通过签约付费获得联机数据库的使用权,是图书馆虚拟馆藏建设的重要方式。

开发利用Internet信息资源来建设虚拟馆藏, 情况要复杂得多。 Internet信息资源不仅数量庞大,而且种类繁多,有价值的信息和无用的信息混在一起。所谓开发,就是有目的地选择、组织一些信息资源,为上网查询信息的读者提供指引和帮助。具体地说,就是图书馆员按照某种模式和方法通过上网搜索、挖掘,发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资源,通过分类、标引、建立索引动态链接等为读者提供查询服务。一般来说,Internet信息资源的开发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网站评价与导航。以本馆读者需求为依据, 对网站进行分析研究,将信息量大、有利用价值的网站汇集到一起进行科学的分类与链接,并对URL的主要内容做出简介和评价, 帮助用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和尽可能广的空间获得尽可能多的有价值的信息。读者或用户在导航系统的引导下,通过URL的绝对地址,由读者对URL主页进行进一步查询,从而获得所需要的信息。这是在因特网上利用最多、最简单、直接的信息开发利用模式。目前,许多图书馆的主页都提供了这一层次的网络导航服务,引导用户直接进入相关资源首页。

(2)专业信息指南系统建设。 “专业信息指南系统”的开发建设,是通过多种搜索引擎对某一或某些主题信息上网查询、浏览,并参考有关文献,选择参考价值较高的信息资源,总结、组织、归类,设置类目。“指南系统”较之于网站导航、热门站点推荐之类的开发,它经过专业人员加工、组织,信息更加系统准确,导航作用更强〔1〕。 因而这是一种较深层次的信息服务,可以满足一些专家读者便捷、高效地访问重点学科相关资源的特殊需求。如我馆主页上设有“重点学科网络资源导航”,围绕我校重点学科文艺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应用数学、国际贸易、预防兽医学等选择和收集网络信息资源,提供网络信息服务。

(3)专业信息资源指引库的开发与建设。 由于网络信息资源具有数量巨大、种类繁多、结构复杂、分布广泛、变化频繁、价值不一等特点,加上语言障碍,使用户使用受到限制。为了较为系统、全面地开发因特网上某一或某些专业的信息资源,人们提出一种“指引库”的概念,利用指引库技术组织信息资源,利用自动跟踪技术及时更新指引库,从而使本馆用户检索到虚拟馆藏,即网络信息。指引库与专业信息资源指南系统相比,后者是静态的,而前者是动态的。指引库反映信息更加全面及时,当然技术难度也更大。

指引库在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从物理上讲,指引库并不存储各种实际的信息资源,但通过对其访问,却可以检索到有关数据库的实际资源,指引用户到特定的地址获取所需信息,把因特网上与某一或某些主题相关的节点进行集中,按照方便用户检索的原则,以用户熟悉的语言进行组织,向用户提供这些资源的分布情况,指引用户查找〔2〕。 指引库的建设是突破传统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的一项关键技术,也是对新型信息服务模式的一种探索。

3 虚拟馆藏的选择

因特网上信息资源丰富,但是能够算作虚拟馆藏的只是图书馆能够开发利用的那一部分网络信息资源。由于因特网上的资源地理上分散、组织上松散、数据类型多、随机变化大,目前任何人对因特网上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都是十分有限的。所以,对一个图书馆来说,其虚拟馆藏从理论上讲异常丰富,取之不尽。但实际能够开发利用的网上信息资源却是非常有限的。除了受到网络环境与信息技术设备条件的限制(如Web服务器的档次、线路的通信带宽和选用的浏览器等)、 人员素质与技术水平的限制(如计算机应用水平、外语水平等)、对网络信息资源开发投入力度的限制等因素外,因特网信息资源本身的问题,也会影响我们对网上资源的开发利用。因特网上的信息资源虽然丰富,但有很多信息与图书馆收藏是无关的,有的信息本身就是无用、乃至有害的。还有一些虽然是有价值的信息,但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对图书馆来说很难开发利用。因此,图书馆在建设本馆的虚拟馆藏时,就面临一个信息的选择问题。

虚拟馆藏资源的选择标准是什么呢?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3.1 用户需求

用户使用虚拟馆藏,是因为用户有相应的信息需求,而在虚拟馆藏中,也应有用户所需要的信息。因此,选择信息首先必须考虑是否符合本馆服务任务和服务对象的实际使用需要。用户对信息的需要是多维度、多层面的,包括:①信息内容的学科范围。要注意选择本馆读者(用户)所从事的学科及相关学科领域的信息。②信息内容的深度。要了解本馆读者(用户)需要的是比较专深的学术信息,还是内容较浅的一般性的信息。③信息内容的类型。网上信息内容的类型五花八门,如通告、教育、登记、娱乐、商品、服务、生活、宗教等等,要有针对性地选择用户需要的信息类型。④信息的语种。要根据用户需要决定是否选择外文信息。

3.2 信息的内容质量

因特网与其他传媒最大的不同点之一就是,在网络上发布信息不必经过任何审查与批准。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质量管理规定,因而网上信息的质量良莠不齐。为了提供高效优质的信息服务,图书馆在建设虚拟馆藏时,应该对网络信息进行“过滤”,即对信息的内容质量进行评价,从而选择能满足用户需要的高质量信息,评价的标准包括〔3〕:

①实质性。在因特网上,有些网页并不包含具有实质性内容的信息,比如说一些没有意义的链接、广告或花边新闻,有些网页看上去很吸引人,但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内容。这样的信息,首先应该过滤掉。

②真实性。用户需要真实的信息。然而,因特网为虚拟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利。因为信息发布者不仅可以匿名,还可能伪造身份,甚至冒名顶替,所以,虚假的、夸张的、捏造的信息,频频出现在网上。因此,我们在选择虚拟馆藏资源时,需要对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分析、检验。

③权威性。权威性主要是就信息的来源而言的。比如说学术信息,选择时要考察信息作者的身份,是否该学科领域的专家、权威。论文发表的刊物是否权威刊物、著作的出版社是否知名的出版社等等。又比如统计数据,要看发布这些数据的机构,是国家或各级政府的统计部门,还是民间调查机构。如某网站每年公布中国大学排名,但数据并非来自权威统计部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也不予承认,因而其权威性就大打折扣。一般来说,来自政府部门或在社会相关领域得到公认的机构的信息,比较准确、可靠,可信性强。

④完整性。完整性是指信息的覆盖范围及其广度和深度。用户利用网络信息从事研究工作,总是希望得到完整的信息源。当然,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绝对完整是不可能的。但是,围绕某一研究方向或某一特定主题,尽可能完整地搜集有关这个问题的背景、起因、重要事实、条件、结果、发展趋势等的信息资料,主要资料和辅助资料等,应该是可以做到的。

⑤时效性。各类信息的时效性是不一样的。有的信息有恒久的价值,如孔子、老子、亚里斯多德、柏拉图等哲人著作中的思想。而有些信息则有很强的时效性,如技术信息、市场信息、金融信息等,很快就会过时。因特网上的信息,并不都标明时间,因此在选择这些信息时应注意找到信息的发布时间和信息的有效期等,以判断它是否还有价值以及有多大价值。

3.3 信息形式特征

除了信息的内容质量外,信息的表现形式也是影响信息能否得到充分有效利用的重要因素。它包括:

①网页版面。网页版面犹如印刷品的封面及装帧设计。精美的版面设计首先会引起读者的注意,并给读者带来美的感受。吸引人的网页往往包含表和图等,但如果太复杂,既影响浏览器速度,又有可能使用户忽视信息的内容。网页设计既有很强的技术性,又有很高的艺术性,只有遵循公认的图像设计原理和文本设计原理,遵循可读性和易读性原则,才能使页面清晰、整洁、易用、有效,为用户所喜爱。

②多媒体。因特网上的信息之所以比印刷型信息有较大的优越性,就在于它使用了色彩、照片、图像、声音、动画等手段来加强信息的可用性和吸引力。因此,在建设虚拟馆藏时,要根据设备条件等情况,尽可能选用多媒体信息。

3.4 使用的方便程度

对虚拟馆藏建设来说,摩尔斯定律仍然是适用的。该定律指出:“一个情报系统如果对使用者来说取得情报比他不取得情报更费事更麻烦的话,这一系统就不会得到利用。”根据这一定律,用户无疑是希望纳入虚拟馆藏的信息越便于使用越好,越简单易用的检索系统,用户使用的频率越高。这就要求在选择虚拟馆藏时,必须考虑资源使用的方便程度。包括资料的组织与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界面是否友好、易用,无需专门培训;检索功能是否完善,检索途径是否多,可否提供题名、著者、关键词、出版物等多种检索途径;检索方式是否灵活多样,可否既提供一般查询,又提供高级查询,如布尔逻辑、截词检索,时间、出版物、类型、范围等限定检索;是否可提供打印、存盘、电子邮件传递等方式输出数据;可否通过网络传递使用,等等〔4〕。

3.5 使用、运行环境

虚拟馆藏必须借助于计算机系统、通信网络才能为人们所利用。因此,计算机设备、网络环境、软件要求等技术条件,是虚拟馆藏选择时必须考虑的因素。包括:检索终端、服务器、光盘库(塔)、打印机等机器设备的配置;网络的普及程度、网络的带宽和信息传输速率、网络的运行性能和维护状况;在软件要求方面,要考虑是否需要专门的浏览器,如某种品牌、某一版本的软件,软件安装是否容易。

3.6 成本效益

成本效益是选择虚拟馆藏必须考虑的因素。虚拟馆藏的成本主要包括数据费、通信传输费、以及其他相应的设备费。在选择时,应该对各项成本及其可能产生的效益进行分析,并尽可能降低成本,获取较好的效益。如数据费,因特网上的大多数信息资源都可供用户免费使用,但仍有少部分是收费的,应该尽可能选择免费的数据。关于通信传输费,除教育网免收通讯费外,网络数据库及免费使用的因特网信息资源(国外部分站点)均存在国际通讯费问题。在选择时应考虑图表是否多?是否必不可少?是否可用内容相同的文本型数据替代?数据库生产商、代理商是否愿意租用专线,以免去国际通讯费〔5〕?对相应的设备费用,也有多种选择。如对一些大型的联机检索数据库,是在本馆建立镜像站点,还是在网上远程检索?前者需要购置大容量的磁盘阵列,后者则要受制于网络传输速率。如果是规模较大的图书情报单位,使用数据又很频繁的话,最好是建立镜像站点,反之,在线远程检索可能是较好的选择。

标签:;  ;  ;  ;  

论虚拟馆藏的建设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