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县人民医院检验科 湖南常德澧县 415500
【摘 要】目的:探讨脓毒症休克患者凝血功能及血浆蛋白C水平的监测价值。方法:收集我院脓毒症休克患者,定义为脓毒症休克组,共计有20例。选择我院非脓毒症休克的感染患者,定义为非脓毒症休克组,共计有20例。比较(1)两组一般临床资料。(2)两组凝血功能及血浆蛋白C。(3)研究组住院期间死亡者与未死亡者凝血功能及血浆蛋白C。结果:(1)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发病时间、基础疾病、感染病原菌)比较无差异(P>0.05)。(2)两组凝血功能及血浆蛋白C 比较有差异(P<0.05)。(3)研究组中死亡者与未死亡者凝血功能及血浆蛋白C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脓毒症休克是个持续的、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通过测定凝血功能及血浆蛋白C水平可以有效预测脓毒症休克患者病情程度及预后,有利于临床医生合理评估脓毒症的病情程度,加强治疗和监护。
【关键词】脓毒症;休克;凝血功能;血浆蛋白C
脓毒症发生后导致酶代谢、微循环、凝血/纤溶系统出现紊乱,据不完全统计美国2015年出现近275万名脓毒症休克患者。直接医疗费用达到200亿美元,同时每年脓毒症的发病率以2%~8%的速度增加。脓毒症休克患者预后差,死亡率高[1]。目前脓毒症休克的预测危险因素众多,由于缺乏大规模的调查,造成各个指标间水平相差巨大[2]。寻找简便、快捷的指标能够为临床医生评估患者病情程度及预后。如有研究指出凝血功能及血浆蛋白C水平有助于对脓毒症患者的病情危重度及预后。因此本文拟收集2015年3月~2016年1月我院 脓毒症休克患者,分析凝血功能及血浆蛋白C水平测定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收集2015年3月~2016年1月我院脓毒症休克患者,定义为脓毒症休克组,共计有20例。选择我院非脓毒症休克的感染患者,定义为非脓毒症休克组,共计有20例,疾病类型有慢性阻塞性肺病、泌尿系统感染、呼吸道感染。研究组平均年龄(46.5±8.4)岁,男性12人,女性8人;对照组平均年龄(45.5±9.1)岁,男性11人,女性9人。2组年龄、性别相比无差异。
1.2 入选标准
(1)脓毒症休克组在充分液体复苏后仍存在低血压,符合《内科学》关于SCCM协会关于脓毒症休克的诊断标准。(2)入院后临床资料完整。
1.3 排除指标
(1)肾疾病终末期,风湿免疫类疾病。(2)充血性心功能不全者。
1.4 研究方法
比较(1)两组一般临床资料。(2)两组凝血功能及血浆蛋白C。(3)研究组住院期间死亡者与未死亡者凝血功能及血浆蛋白C。
1.5 统计学 SPSS17.0软件分析,P<0.05为差异有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临床资料
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发病时间、基础疾病、感染病原菌)比较无差异(P>0.05),见表1。
2.3 研究组住院期间死亡者与未死亡者凝血功能及血浆蛋白C对比 研究组中死亡者与未死亡者凝血功能及血浆蛋白C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脓毒症休克起病后进展迅速,死亡率高。还有学者指出虽然目前治疗脓毒症休克的药物不断更新,但是患者总体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病亡率仍较高[3]。目前APACHEII 评分被广泛用于脓毒症患者的评估中,但是与其他血清学指标相关性不强。此外CRP、WBC等指标虽然对炎症程度有较好的相关性,但是特异性较差。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 评分等评分过程复杂,评价指标众多,造成临床中使用出现一定局限性。此外还有学者指出IL-l、IL-6、PGE1等炎症因子指标由于测定困难,价格高,在基础医院很难推广。如何寻找早期能够预测和监测脓毒血症病程进展的实验室指标成为改善患者预后的重点[4]。
目前研究发现脓毒症休克患者体内凝血、抗凝功能的异常与疾病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本文收集2015年3月~2016年1月我院脓毒症休克患者,定义为脓毒症休克组,同时选择我院非脓毒症休克的感染患者,定义为非脓毒症休克组。结果发现两组凝血功能及血浆蛋白C 比较有差异(P<0.05)。同时研究组中死亡者与未死亡者凝血功能及血浆蛋白C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PT代表外源性凝血途径,有研究认为脓毒症患者体内的内毒素促使组织因子大量释放,继而凝血因子大量消耗,纤溶亢进,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5]。APTT为用于体外人血浆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有研究指出APTT诊断早期脓毒症休克敏感性达到86.5%、特异性90.4%[6]。DD二聚体增高提示血管内血栓形成和纤溶亢进,是脓毒症患者预后不良的指标之一,动态监测DD二聚体对指导脓毒症治疗有积极的意义[7]。PC为维生素K依赖性糖蛋白,主要由肝脏合成,以蛋白酶原形式分泌入血[8]。在凝血酶血栓调节蛋白作用下发生酶解反应,使丝氨酸水解酶活性中心暴露,最终成为APC。PC在脓毒症发生时出现下降的原因为(1)感染导致消耗增和降解增加,肝脏合成的减少。(2)内皮PC细胞受体数量显著下降。
因此,本文认为脓毒症休克是个持续的、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通过测定凝血功能及血浆蛋白C水平可以有效预测脓毒症休克患者病情程度及预后,有利于临床医生合理评估脓毒症的病情程度,加强治疗和监护。
参考文献:
[1]刘八一,李平,郭应军,等.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J].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4,31(2):168-169.
[2]姚咏明,盛志勇,林洪远,等.脓毒症定义及诊断的新认识[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4,6(1):321 -323.
[3]潘景业,王晓东,张艳杰,等.炎症与血栓形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3,6(3):277 -280.
[4]刘晓蓉,任新生.脓毒症凝血机制及组织因子通路抑制剂治疗的研究现状及治疗进展[J].中国急救医学,2013,11(11):833 -835.
[5]王红,张淑文,任爱民.重度脓毒症凝血功能紊乱与病情严重度及预后的关系[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14(10):804 -806.
[6]方德洋,李正花,赵春青.血浆C-反应蛋白和CD40细胞在脓毒症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8(3):563-564.
[7]陈德昌,李红江,毛居卫.血小板及骨髓象变化在危重病临床监测中的意义[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11(1):40 -42.
[8]姚咏明,盛志勇,林洪远,等.脓毒症定义及诊断的新认识[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4,6(1):321 -323.
论文作者:杨成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14
标签:休克论文; 血浆论文; 凝血论文; 患者论文; 蛋白论文; 功能论文; 两组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