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现象”初探_阳光集团论文

“江阴现象”初探_阳光集团论文

“江阴现象”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阴论文,现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中国的版图上,江阴,不过是苏南一个紧邻长江的县级市,人口不足全国的千分之一。但是,近年来,江阴人在这块仅占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上,却创造了超过三百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成为江苏“第一财神县”。

一批全国领先的“龙头”企业雨后春笋般崛起:这里有10家上市公司,堪称“华夏A股第一县”;这里的国家级企业集团在全国县市中名列第一;这里有8个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至于在现代产业链中市场占有率居全国第一的“单打冠军”,更是数不胜数……

一个小小的县级市“长”出如此众多的“参天大树”,引来了取经者和理论界人士好奇的目光,他们称其为“江阴现象”。

“市场无限大,就看本事大不大”

熟悉江阴的人,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无论什么时候来到这里,映入眼帘的都是热气腾腾的建设场面。人们常说,现在是“调”什么什么多,无所适从,但为何江阴企业却独独例外?这是众多来访者最感困惑的一个问题。

江阴的企业家们认为,市场无限大,关键是要做个有心人,善于寻找商机,把握商机。澄星磷化工集团董事长李兴说:“我们的市场占有率是‘找’出来的,是‘抢’出来的。”

澄星集团多年来始终在进行24小时生产。这个靠3.8万元起家的村办企业,在短短十几年内就抢占了国内磷化工的头把交椅。

在澄星集团,有人专门负责搜集各种市场信息。仅从海关一个窗口,他们就发现了许多市场需求的蛛丝马迹,并抓到了“大鱼”。1996年,他们从海关资料中发现,从国外进口的饮料用磷每吨9800元,而国内只有3500元。巨大的利差,促使他们下决心咬住这块“肥肉”。经过一番周折,他们弄清了买主原来是可口可乐公司。从此,他们开始给可口可乐送样品,达不到要求就不断改进。经过3年多锲而不舍的努力,终于成为向其提供食品级用磷的惟一中国厂家。

仅仅会找市场是不够的,企业要想快速长大,还必须要做技术和产品的“领跑者”。这是阳光集团的切身感受。

借助科技的魔力,他们将普通面料点化成了“软黄金”:该公司生产的极品呢绒,每米售价2200多元,一匹布合13.2万元,相当于一辆轿车的价钱。

利用科技不断推陈出新,阳光集团牢牢地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1990年,他们发现,人们衣服色彩太单调。于是就搞出了彩色呢绒,并且一销就是5年。当彩色呢绒出现众多模仿者时,他们又适时推出了牙签呢,又热销了5年,此后,他们又陆续推出了贡丝锦、哔叽锦。如今他们已做到生产一代、开发一代、研制一代,形成了层出不穷的新品链。仅2001年上半年就开发了2000多个新产品。阳光集团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精毛纺企业。

“科技是真‘佛’,谁拜谁受益”

在江阴,靠科技创新创出卖方市场小气候,已经成为众多企业的共识。市委书记王伟成告诉记者,仅2001年,江阴投入的技改资金就达60多亿元。

“市场竞争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我们后来居上,由弱变强,关键是快在了科技创新上。”兴澄钢铁公司总经理俞亚鹏道出了他们的取胜之道。

兴澄钢铁是中国特钢行业的“一匹黑马”。在全行业效益普遍大幅下滑的背景下,他们却“风景这边独好”:2001年实现利税4亿元,其中利润2亿元,占全国同行业利润总额的50%以上。

科技创新离不开超前意识。早在1998年,他们就投资亿元引进了具有上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线,奠定了技术创新的基础。如今他们的不少精品都有了自己的技术专利或诀窍。体现行业生产水平的轴承钢以及齿轮钢、弹簧钢三个品种,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同行首位。   而对双良集团董事长缪双大来说,感受最深的是,抢市场先要抢人才。双良集团原本是一个作坊式的村办小厂,如今已成为拥有15亿元资产的全国空调业巨头。

为了形成吸引人才的“洼地效应”,双良不断投巨资改善科研条件和科研人员的生活待遇。如今,他们不仅有中国乡镇企业第一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而且还确立了中国溴化锂制冷机业的第一个行业标准。双良引进的科技人才已有800多人,其中3位还是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专家。

在江阴市,几乎每一家成功的企业都有自己的研发中心。该市已有博士后工作站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家。2001年,全市获得国家专利250项。

“决策效益是最大的效益”

江阴企业迅速脱颖而出,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引领和服务。市委书记王伟成认为,最关键的在于市委、市政府“醒得早、起得快、跑得稳”,利用了市场竞争的先发优势。

首先是超前认识乡企弊端,着力培养行业“龙头”。当乡镇企业还很“火红”的时候,江阴市的领导就清醒地认识到,这是短缺经济下的特有现象,不会长久。

从1992年开始,他们就下决心改变企业多而散、小而低的生产力格局,确定了“四上一创”的发展思路,即:企业上规模、产品上档次、技改上水平、管理上效益和发展创后劲。通过组建企业集团,培育“团体冠军”;开发新产品,培育“单打冠军”;优化技改投入,培育“全能冠军”;发展内联外合,培育“王牌冠军”。全市共形成集团企业155家,其中国家级集团46家,省级集团84家,产生了一大批技术含量高、创利水平高、劳动生产率高的巨大型乡镇企业。

市委、市政府还注意营造一种拼搏向上的氛围,引导企业家走正道、创大业。王伟成自豪地说:“对江阴而言,最宝贵的财富就是有一支站得高、看得远、不服输、能打硬仗的高素质企业家队伍,有了这样一支队伍,就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是超前认识资本经营,催生出了“江阴板块”。在上世纪90年代初,当地领导就觉察到了资本经营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要使企业在短时间内实现超常规、裂变式发展,就必须要学会利用资本的力量。

1996年,市政府成立了由13个部门组成的企业股份上市指导小组,在资产评估、股权确认等环节提供高效服务。通过上市,江阴企业共募集资金30多亿元,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结构升级。

第三是超前认识市场定位,以新材料打造新江阴。面对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市委、市政府认为,江阴如果不充分发挥自己的既有优势,迅速提升产品档次,就只能打低价格的消耗战,最后同归于尽。最终,他们把发展新材料产业确定为提高区域竞争力的支撑点和增长极。

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市初步形成了光电子通讯、精细化工等5大新材料产业群,新材料产业在江阴高新技术领域所占增加值比重达30%以上。目前,全市新材料企业已发展到70多家。2001年,科技部批准在这里兴建国家新材料产业带,一条35公里长的新材料巨龙将沿长江腾空而起,江阴产业结构的转型正在顺利实现。

标签:;  

“江阴现象”初探_阳光集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