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建设与丝路文化产业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丝绸之路论文,丝路论文,产业发展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2100多年前,汉使张骞出使西域,1300多年前,唐人玄奘取经天竺,在丝绸之路上,中国历史留下许多辉煌印迹。“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与世界商贸和文化交往的通道,也代表着中国了解世界、参与国际交流的历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丝绸之路”已具有符号意义,是文化交融、文明对话的象征。2014年6月,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丝绸之路:长安一天山廊道的路网”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正是对丝路物质和精神文化意义的一次世界级的重要认定。在全球化的今天,经由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到共建后现代文明,丝绸之路的保护与开发对于中国、中亚及世界已具有了新的意义。 一、“丝路”建设需要文化参与 “丝绸之路”,连接着历史与当代、东亚与西欧、一国与多边,它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带和外交走廊,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蓝图中占据着显著位置。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中提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2014年3月5日,李克强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4年5月,国家发改委上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战略规划(送审稿)》(简称“一带一路”规划)。相关动向表明“一带一路”正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建设与对外开放的重点领域。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涉及我国15省市,覆盖大半个中国,涵盖全球约63%的面积,约44亿的人口,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占全球的29%。2013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4。“一带一路”战略是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的重要国际战略布局,陆上丝绸之路面向中亚等国家,辐射阿盟伊斯兰文化的22国,而海上丝绸之路面向东盟11国、辐射亚太国家。这一布局吸引了美国、欧盟、俄罗斯的高度关注,体现了国际经济新秩序下,区域间“抱团发展”的理念。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主要针对经济和外交,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中,文化建设是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丝绸之路“五通”建设(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原则,丝绸之路文化建设能够很好地承接“五通”的战略定位,实现“一带一路”文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通过“文化先行”的方式努力促进“丝绸之路”的建设,进而推动“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整体转型升级,加强中国与中亚、阿拉伯、东盟等国家和地区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将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宗教背景的民众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用“文化软实力”实现“民心相通”,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丝路”概念古今意涵分析 “丝绸之路”从历史上就既是中西贸易的一条重要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关键走廊。今天我国所提出“新丝绸之路”,在时间概念上,是对古代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经济融合现象的一种延续;在空间概念上,是对传统丝绸之路的一个拓展。因而,今天的丝绸之路和古代的丝绸之路既有联系、也有拓展,既是一个历史概念又是一个现代概念,既是一个经济概念又是一个文化概念。应当说,新的历史坐标上,“新丝绸之路”的内涵远远超越古代丝路,是兼及政治、经济、社会、国家安全及文化发展等的综合战略体系。 新“丝绸之路”的两端是当今国际经济最活跃的两个主引擎:欧洲联盟与环太平洋经济带,而中国作为体量巨大的新兴经济体正处于建设“丝绸之路”的绝佳地缘位置和历史机遇期。这一战略的提出,使得我国开辟了东部沿海之外新的对外路径,内陆的“后方”变对外开放的“前沿”。“丝绸之路”的战略位势决定了它是当前全球范围内,研究地理开发与国家发展关系问题独具时间和空间特色、不可多得的范例。突破西方视角,从发展中国家的本体出发去探索“丝绸之路”与自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互动关系,是当前我国面临的新命题。 随着冷战后中亚地区在世界格局中重要性的日益提升,世界上许多国家设有相当规模的中亚问题研究机构,如美国、法国、伊朗、瑞典、日本、巴基斯坦和土耳其等。多个国家对中亚地区提出了自己的战略构想,最具代表性的有美国的“新丝绸之路”计划、“北南走廊”计划以及日本的“丝绸之路外交”。“新丝绸之路”架构了中亚地区的跨国经济发展带,促进了中亚国家的一体化和全面融入国际社会的进程,成为多个国家关于中亚地区地缘政治格局重建的重要课题。中国当代对中亚问题的研究兴起于1991年苏联解体、中亚五国独立之后,涵盖的议题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安全、能源、社会、文化、民族与宗教、对外关系、国际合作等。可以说,“丝绸之路经济带”应当是涉及上述议题的统合战略,实现这一战略构想,需要平衡各个方面对于国家发展的角色和作用。 因而,当前“丝绸之路”战略不仅仅是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发展构想,也承载着重大深远的文化发展、文化传播目标。也就是说,新丝绸之路与国家发展的衡量维度不仅仅是政治与经济,中国和周边国家在全球文化和传播秩序中地位的提升也将是重要表征。 三、“丝绸之路”的文化目标 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概念,与一国的政治、经济不无关联,“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更是如此。英国当代文化研究巨擎斯图亚特·霍尔基于符号学、结构主义和葛兰西的霸权理论,从意识形态角度出发关注到文化中的传播与政治。由于跨文化传播与国家政治话语千丝万缕的联系,福山的“单极化”理论、亨廷顿文明冲突论、萨义德的后殖民理论等从另一些角度为全球化时代的跨文化传播提供阐释框架。而从中国这一方来看,意识形态与政治价值观成为东西方跨文化交流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障碍,在不均衡的信息秩序下,“文化自觉”与普世性价值观值得予以特别强调。 文化也是一个柔性概念,在对外议题上,它是真正能够促进中国与世界内在的融合。而“丝绸之路”正是具备发展文化和文化产业的上佳基础和特色。从文化资源来看“丝绸之路”,黄河流域文化、恒河流域文化、底格里斯河流域文化都曾在此粉墨登场;它曾是古波斯文化、古罗马文化、古希腊文化、阿拉伯文化、中亚文化的汇聚地;人类文明史上三大古文明交融于此,并呈现出繁盛的景象。从现代视角来看,“丝绸之路”具有鲜明的地理特色和人文景观,这里是联合国颁布的“人与生物圈”的自然保护区,沿线各城市文化有着典型的文化多元性,呈现出独特的少数民族特色和中西文化交融的风味。对于丝绸之路丰富文化意涵的开发,既往多诉诸文化事业的方式,而今天,随着文化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及其在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和综合国力提升中地位和作用的突显,中国越来越重视以发展文化产业的方式来推动“丝绸之路”的复兴。 2014年3月,国务院印发《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0号),以及《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国发【2014】13号),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以及对外文化贸易的扩展已备受高层关注。文化部近来提出以文化先行方式建设“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一项重要内容加以打造。建设“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的目的就是创造一个载体,加强文化产业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对于拉动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交流、丰富文化生活与体验的积极作用。丝绸之路文化带的基本建设目标是将沿线各城市打造成为丝绸之路与中亚发展的文化创新带、外交先行区、经济增长极、区域稳定器。 这一重要的文化产业带,涉及地域广阔,包含我国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南四省区市(重庆、四川、云南、广西),以及沿海省份(江苏、浙江、山东等),向外涵盖中亚5国、阿盟22国、东盟11国等相关地域,并延伸至欧洲。“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的提出,着意于发挥丝绸之路独特的文化优势,构筑各国文化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推动各国的文化交流和文化合作向更深层次迈进。通过文化交融区的建设,消除合作壁垒,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形成区域共同话语,以在国际竞争体系中开创文化多元、文明对话的新局面。 文化旅游、文艺演出、工艺美术、展览展示、节庆活动、文化贸易等产业门类是传统上认为的“丝绸之路”文化产业优势。而在信息化的今天,文化产业最具生机和活动的部分是数字内容产业。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基础来看,1991年苏联解体,中亚五国独立后就陷入“经济凹陷带”,这些地区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和产业素质有待提升,同时交通基础设施供给严重不足,阻碍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所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即是如何与现代生产力相结合,搭乘全球化、数字化快车,把文化资源转化为与现代需求相适应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创新和创意是最为核心的部分。“丝绸之路”拥有丰厚而独特的旅游资源,在产业化发展道路上,可着力提升“本土故事”的创作和讲述能力。丝绸之路的历史诗史、玄藏西游故事、佛教传播史、民族神化传说、西域/异域音乐等这些文化资源都有望成为具有差异性的文化内容。新丝路的新考量就在于,促进丝路地域文化元素与高新技术、时尚艺术等相结合,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创造新的文化业态,包括创意设计、数字内容、品牌会展等。 丝路申遗的成功,向世界再次展露了它的历史风华和未来愿想,而与世界文化发展观念的接轨,将使其焕发出新的光芒。在现代化向后现代,工业化向信息化社会转型的进程中,文化认同、文化的开放与多元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主题。丝绸之路建设是涉及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议题的统合战略,文化建设是承接丝绸之路建设目标的重要内容,国家丝绸之路战略构想的提出也为丝绸之路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契机。丝绸之路文化在新的时空坐标上,有望书写出新的篇章。标签:丝绸之路经济带论文; 丝绸之路论文; 中欧关系论文; 文化产业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中亚民族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