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静 张晓莉 赖美玲(通讯作者)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皮肤科 江苏 无锡 214000)
【摘要】目的:了解并对比白念珠菌与非白念珠菌的药敏、危险因素等情况。方法:分析290株念珠菌的来源、科室分布、合并用药及治疗,对比白念珠菌与非白念珠菌的药敏结果、危险因素等。结果:白念珠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的耐药发生率最高;非白念株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耐药率最高,且非白念株菌的耐药率高于白念珠菌;标本来源以尿液最多,呼吸科分离率最高;抗生素使用时间超过10天、大型手术后为非白念珠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非白念珠菌的分离率逐渐增高,且耐药率明显高于白念珠菌。
【中图分类号】R44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8-0080-02
念珠菌是引起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原菌,近年来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白念珠菌的感染所占比例有所下降,耐药率增高,且非白念珠菌的分离率有所升高[1]。念珠菌的感染,给临床治疗带来一定难度。为此对我院住院患者各类标本中分离的290株念珠菌进行分离鉴定、药敏检测及临床资料等分析,为临床各科室院内感染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流行病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 290株念珠菌分离自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住院患者送检的各类标本。
1.2 真菌培养鉴定和药物敏感分析
按常规方法培养真菌,用全自动微生物检定仪及相应试剂进行真菌鉴定和药敏试验,药敏试验采用Rose Neo-Sensitab纸片琼脂扩散法。
1.3 药敏试验药物
氟康唑、伊曲康唑、制霉菌素、卡泊芬净、伏立康唑
1.4 质控菌株
ATCC64548及ATCC64550
1.5 数据分析
单因素分析 分析290株念珠菌标本对应患者的基本情况、临床分布、药敏结果及危险因素等资料,对所得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及运用SPSS进行统计学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结果
2.1 年龄及性别
290例患者中男性153例,女性137例;白念珠菌感染230例,平均76.8±3.2岁,非白念珠菌感染60例,平均75.2±4.3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 药敏结果
白念珠菌对伊曲康唑及氟康唑的耐药性最高,分别占13%、11.7%;非白念珠菌对氟康唑均有较高的耐药率;除近平滑念珠菌之外,其余菌株对伊曲康唑也有较高的耐药率。
2.3 标本来源
白念珠菌与非白念珠菌菌种来源均以痰液和尿液为多。
2.4 科室分布
白念珠菌感染来源前三科室分别为呼吸内科、ICU及神经外科。非白念珠菌科室来源前三位分别为呼吸内科、ICU及外科。
2.5 基础疾病
感染念珠菌患者中原发疾病最常见的均为呼吸系统疾病、其次为内分泌系统和脑血管系统疾病
2.6 易感因素
单因素分析中白念珠菌和非白念珠菌在接受大型手术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抗生素使用超过10天(14.3% vs 31.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两组的保留导尿、深静脉置管,接受穿刺、放置引流管、抗生素治疗大于3联等虽有一定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抗生素使用超过10天为感染非白念珠菌的独立危险因素(OR=0.015 95%CI 0.146~0.814)。
3.讨论
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侵入操作的广泛使用[1]、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不断增高,念珠菌是临床分离率最高的真菌[2]。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白念珠菌的分离率逐年下降,而非白念珠菌的检出率逐渐增高[3]。
本调查中,非白念珠菌占念珠菌感染的20.7%,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光滑念珠菌(30%),克柔念珠菌(20.7%),热带念珠菌(25%),近平滑念珠菌(13.3%)。可能是由于唑类药物在临床的广泛使用导致热带念珠菌得到一定控制,从而使耐药率较高的光滑念珠菌检出率增高所致。本研究结果显示,白念珠菌、非白念珠菌对伊曲康唑及氟康唑的耐药性均较高,所有念珠菌对制霉菌素、卡泊芬净均敏感,与国内外文献报道的结果比较[5,6]。
本研究对感染念珠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通过比较白念珠和非白念珠菌两组的临床资料和易感因素,我们发现两组在年龄、性别比较均无明显差异。然而白念珠菌合并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非白念珠菌,这可能是由于心血管系统疾病与呼吸系统疾病常互为因果,白念珠菌又为口腔、咽喉部等主要定植菌种,因而合并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患者常规痰培养检出率较高。在危险因素构成方面,两组的保留导尿>48h、气管插管、呼吸机使用、放置引流管、抗生素治疗大于3联等均无显著差异。在单因素分析中白念珠菌和非白念珠菌在接受大型手术、抗生素使用超过10天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3及0.002)。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抗生素使用超过10天为感染非白念珠菌的独立危险因素(OR=0.015 95%CI 0.146~0.814)。因此,对于临床怀疑真菌感染的患者,必须做真菌菌种鉴定及药敏分析。同时需合 理使用抗生素,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真菌感染。
【参考文献】
[1] Palama-Carlos AG,Palma-Carlos ML.Candia and human disease. [J]Allerg Immunol,2004;36(8):291.
[2] Pfaller MA,Pappas PG,Wingard JR.Invasive fungal pathogens:current epidemiological trends.[J]Clin Infect Dis,2006;4s(s1):s3-s14.
[3] Nucci M,Marr KA.Emerging fungal disease[J].Clin Dematol,2010;28(2):178-184.
[4]伍远辉,黄小甜,陈甘海,姜椿法,罗明,卢毅荣,王华.105例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1,4879-4881.
[5]徐修礼,杨佩红,孙怡群.深部真菌感染的菌群分布及耐药性[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3):349-351.
[6]邓琳,孔庆涛,陈军,桑红.1135株临床念珠菌分布特征和药敏结果分析[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6,03:160-165.
论文作者:顾静,张晓莉,赖美玲(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4
标签:念珠菌论文; 真菌论文; 因素论文; 氟康唑论文; 抗生素论文; 患者论文; 较高论文; 《医药前沿》2018年2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