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娅#183;甘地从幕后走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甘地论文,索尼论文,幕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记得6年前的5月21日,担任印度总理6 年的国大党(英迪拉·甘地派)主席拉吉夫·甘地在泰米尔纳德邦的竞选集会上被炸身亡。因落荒18个月而急于重新上台的国大党(英)一时间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境地。西特拉姆·凯斯里代表党内元老派立即恳请拉吉夫的遗孀索尼娅·甘地披挂上阵,率领数百万党员继续征战。国大党(英)工作委员会作为最高决策机构也跟着一致推举她出任本党主席。然而,这位对政治一向冷漠的原第一夫人发表了一份简短声明,以“需要平静度过悲伤”为由婉言拒绝了众人的“殷切期盼”。在此背景下,命运之神才成全纳拉辛哈·拉奥担当了一个完整任期的总理。
家族磁力,神奇异常
索尼娅从此深居简出,有意回避各类政治活动。但印度各界仍络绎不绝径直登堂向索尼娅禀报情况,以致搞得索尼娅寓所人马喧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位尼赫鲁家族的新掌门不仅习惯了来宾们的高谈阔论,而且逐渐乐意同他们共商国是。当然,索尼娅议论政治时严格规定:私人交谈不得外扬,否则下回别再来;不要在国大党(英)内部纠纷等敏感问题上逼她表态。
国大党(英)上上下下为何如此厚待这位少言寡语的无党派家庭主妇呢?原因就在于1885年12月8 日诞生的印度国民大会党(简称国大党)几乎从一开始就同尼赫鲁家族结下了不解之缘。拉吉夫的外曾祖父莫蒂拉尔·尼赫鲁作为先驱者之一,20年代当过该党主席;拉吉夫的外祖父贾瓦哈拉尔·尼赫鲁1923年至1925年任党的总书记,以后多次任党的主席, 同时也是印度民族独立运动领袖和第一届总理(1947 年8 月至1964年5月); 拉吉夫的母亲英迪拉·甘地更是把这个印度首席老牌政党推上了巅峰,她本人执掌总理大印达16年之久(1966年1月至1977年3月和1980年1月至1984年10月)。可以说, 尼赫鲁家族既是国大党思想的源泉和行动的榜样,又是国大党战斗的号角和胜利的旗帜。
那么索尼娅作为国大党(英)的“灵魂”与“偶像”会不会下定决心把后半生奉献给这个有112年历史的政治集团?大家猜来猜去, 莫衷一是。
1997年5月8日,答案终于出来了。印度国大党(英)发言人V.N.甘德吉尔是日在首都新德里总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 索尼娅已于1997年3月21日登记成为国大党(英)的初级党员(PRIMARY MEMBER ),并强调她的决定将给“广大基层工作者”带来“激发热情、鼓足干劲和振奋精神”的效果。印度部分舆论揶揄国大党(英)上述评价“充满夸张兼吹捧的味道”;而在国大党(英)多数成员眼里,甘德吉尔所指确实代表了他们的肺腑之言。试举两例为证:国大党(英)的主席选举定在6月9日进行,现任主席凯斯里连任几成定局,但他多次说自己随时准备退出竞选,恭请索尼娅来领导国大党(英)再创辉煌;北方邦阿麦迪选区的国大党(英)人民院议员萨迪希·夏尔马则一再说自己可以随时辞职,从而让索尼娅及其子女通过补缺选举从该选区进入人民院。由此可见,索尼娅身上具有一种来自尼赫鲁家族的神奇磁力。
命运使然,别无选择
索尼娅于1946年11月9日出生在意大利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 父亲经营旅馆业和建筑业,生意一直顺当,索尼娅打小就过着一种稳定而平淡的生活。她在少年时代对教师职业非常向往,18岁那年去英国求学,在剑桥大学附属的一所语言学校攻读英国语言。未久,她在学校附近的小酒吧里结识了一位来自印度的男青年,此人便是她后来的丈夫拉吉夫·甘地。拉吉夫当时20岁出头,是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工程机械专业的大学生。也许因为远离家庭而无拘无束的缘故,两人倾心交谈,情投意合,丘比特之箭很快就把这对异国情侣的爱心紧紧地穿在一起。但是,双方家长对各自孩子的爱情选择均持怀疑态度,并建议他们分开一段时间以静下心来再作最后的决定,拉吉夫和索尼娅出于对长辈的尊重与孝敬接受了这一“忠告”。然而,他们分离越久,爱得越深。1968年2 月25日,24岁的新郎和22岁的新娘终成眷属。
婚后的家庭生活对索尼娅来说可谓幸福美满,一对儿女健康成长;丈夫拉吉夫在航空公司专心开飞机,跟政治不沾边,工作之余轻松自如,总理婆婆英迪拉·甘地对她视如己出,常在客人面前夸奖她知书达理、聪颖贤慧,这种平安无事的家庭生活12年后被一桩飞来横祸彻底搅乱了。1980年6月23日,英迪拉年仅34 岁的次子桑贾伊在驾机消闲时失事身亡。桑贾伊去世前的政治地位已相当显赫——国大党(英)总书记、人民院议员,他离国大党主席和政府总理的宝座仅几步之遥。多年来精心培育的接班人不幸猝然死亡,英迪拉在经历残酷的精神打击之后只好劝说长子拉吉夫改行从政,以此确保尼赫鲁家族的政治火炬继续在印度大地上熊熊燃烧。为了维护家族的荣誉和尊严,索尼娅别无选择,不得不同意拉吉夫从今往后涉足政坛,但约法三章,其中之一是“拉吉夫在家决不接待任何商谈公务的来客”。这从侧面反映了索尼娅当初对“政治”有多么厌烦。
如果尼赫鲁家族后来没有其他悲剧出现,索尼娅的故事也就如此这般了。可命运经常捉弄人。1984年10月31日上午9时半, 总理官邸内的两名锡克族卫士突然向英迪拉举枪射击,印度一代女杰就这样连中10多发子弹撒手人寰。事隔6年7个月,拉吉夫又重蹈了母亲的覆辙。从小性格内向但坚强的索尼娅独自挺过了一生中最艰难的阶段,付出的代价到底多么沉重,唯有她自己清楚。
“过渡方案”,行之有效
事实上,索尼娅在失去丈夫后的六年里为适应新环境并能有所成就,默默地做着必要的准备工作。因为她深知自己的履历、地位、能力没法被公众全面认可。在不少公众的记忆中,索尼娅仍然是一个“印地语不流畅的意大利人”,因为她跟拉吉夫1968年结婚后拒绝放弃意大利国籍达12年之久,当地反对派传媒将此作为“花边新闻”不时爆炒一番,影射她“对印度社会和文化抱抵触情绪”。由于对政治缺乏兴趣,已过不惑之年的索尼娅在政治这门功课面前也许只有小学生的水平,所以,当1991年5月国大党(英)敦促她出山收拾残局时, 她公开的说法是“悲剧使我无法接受这一重任”。
另一方面,两个孩子当时还在念大学,索尼娅一心在他们失去父爱后尽量以母爱来加倍补偿,让他们克服恐怖感或动荡感,从一个祥和与温馨的家庭氛围里走向社会。这也是她多年来保持低姿态的原因之一。
这六年中,索尼娅设计了行之有效的“过渡方案”。她创办了内政外交一把抓的“拉吉夫·甘地基金会”,一方面常去农村访贫问苦,赞助失学儿童和成年扫盲活动,另一方面多次主办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大型国际研讨会,并不断走出国门跟当今世界名流交流看法。印度新闻界对索尼娅的一系列举措基本予以肯定,称她是“促进教育事业的斗士”、“民间外交家”、“老百姓的朋友”,等等。
常驻新德里的国际观察家们认为,索尼娅不会贸然卷进国大党(英)内部的派系矛盾,她最近入党的身份只是“初级党员”。根据党章,“初级党员”必须发展20 名同类党员后才能升格为“积极党员”(ACTIVE MEMBER),并获得竞争党内职务的权利。换句话讲,她无意挂上党内干部的任何头衔,只想给四分五裂的国大党(英)增添“一种象征性的凝聚力”。国大党(英)则拿尼赫鲁家族当锐利武器作最后一搏,力挽狂澜于既倒。
小心谨慎、按部就班和少说多做、注重效果是索尼娅为人处事的两大特点,如果她迈出“名义上入党”的第一步被证明成功的话,她第二步就要在北方邦阿麦迪选区通过动真格的议会选举踏进人民院。此举的实际意义恐怕在于为女儿普丽扬卡铺路搭桥,让尼赫鲁家族的第五代日后凭借该选区稳稳当当地赢得人民院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