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规范化栽培技术_芍药论文

牡丹规范化栽培技术_芍药论文

芍药规范化栽培技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芍药论文,栽培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赤芍,别名木芍药、红芍药,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清热凉血、活血祛瘀之功效。

      一、特征特性

      芍药株高60~80厘米,根肥大,多分枝,圆柱形或略呈纺锤形,外皮棕红色。叶互生,小叶片椭圆形至披针形。花甚大,顶生兼腋生。雄蕊多数。聚合蓇葖果,种子3~5枚,卵圆状锥形。花期4~5月,果期6~8月。喜光照,耐旱。植株在一年中,随着气候变化而产生阶段性发育变化。主要表现为生长期和休眠期的交替变化。其中以休眠期的春化阶段和生长期的光照阶段最为关键。芍药的春化阶段,要求0℃低温下,经过40天左右才能完成。然后混合芽方可萌动生长。芍药属长日照植物,花芽要在长日照下发育开花,混合芽萌发后,若光照时间不足,或在短日照条件下通常只长叶不开花或开花异常。

      二、栽培技术

      1.选地整地与施肥。人工栽培芍药,应选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疏松肥沃、阳光充足的壤土、沙壤土或腐殖质壤土做床。亩施农家肥2000公斤。采用大垄高床技术,床宽130~140厘米,长度视需要而定,床高10~12厘米,床间距30厘米。

      2.繁殖技术。芍药传统的繁殖方法主要有分株、播种、扦插、压条等。其中分株法被广泛采用。播种法仅用于培育新品种、生产嫁接牡丹的砧木和药材生产。(1)分株法。秋天挖出母株,将粗根全部切下药用,而将带芽的芍头作为繁殖材料。首先去除无芽和病脚的芍头,将芍头切分成块状,每块带壮芽2~3个,芍头厚2厘米,过厚主根不壮,多分叉,过薄则养分不足。最好随切分随栽植,若不能及时栽植,不要切分,芍头可沙藏备用。宜于8月上旬到9月下旬栽植。(2)播种法。播前将待播的种子除去瘪粒和杂质,再用水选法去掉不充实的种子。芍药种子种皮虽较牡丹薄,较易吸水萌芽,但播前进行种子处理,发芽更整齐,发芽率大为提高,常达80%以上。方法是用50℃温水浸种24小时,取出后即播。播种育苗用地要施足底肥,深翻整平。若土壤较湿润适于播种,可直接做畦播种;若墒情较差,应充分灌水,然后再做畦播种。畦宽约50厘米,畦间距离30厘米,种子按行距6厘米、粒距3厘米点播;若种子充足可撒播,粒距不小于3厘米;播后用湿土覆盖,厚度约2厘米。亩用种量约50公斤,撒播约100公斤。播后盖上地膜,于次年春天萌芽出土后撤去。也可条播,条距40厘米,粒距3厘米,覆土5~6厘米;或穴播,穴距20~30厘米,每穴放种子4~5粒,播后堆土10~20厘米,以防寒保墒。于次年春天萌芽前耙平。(3)扦插法。选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圃地做扦插床,床土翻松后,铺15厘米厚的河沙,河沙要用0.5%的高锰酸钾消毒。扦插基质也可用蛭石或珍珠岩。在床上搭高1.5米的遮阳棚,以7月中旬截取插穗扦插效果好。插穗长10~15厘米。带两个节,上一个复叶,留少许叶片;下一个复叶,连叶柄剪去,用浓度为500~1000ppm萘乙酸或吲哚乙酸溶液速蘸处理后扦插,插深约5厘米,间距以叶片不互相重叠为准。插后浇透水,再盖上塑料棚。据观察,基质温度28℃~30℃,湿度50%时生根效果最好。扦插棚内保持温度20℃~25℃,湿度80%~90%,则插后20~30天即可生根,并形成休眠芽。生根后,应减少喷水和浇水量,逐步揭去塑料棚和遮阳棚。扦插苗生长较慢,需在床上覆土越冬,翌年春天移至露地栽植。(4)根插法。利用芍药秋季分株时断根,截成5~10厘米的根段,插于深翻并平整好的沟中,沟深10~15厘米,上覆5~10厘米厚的细土,浇透水即可。

      3.田间管理。(1)中耕除草。幼苗出土后,及时中耕除草,不宜深,以免损伤幼根。夏季干旱时应中耕保墒,每年中耕除草3~4次。(2)追肥。芍药是喜肥植物,第一年因芍药根太嫩,少追肥或不追肥。栽后第二年起,每年追肥3次,第一次在3月下旬,亩施粪水1000公斤;第二次4月中旬,亩施粪水1500公斤,过磷酸钙15公斤或饼肥30公斤;第三次在秋季10月中旬,亩施厩肥2500公斤,沟施,施后浇水。(3)灌水与排水。若遇干旱要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雨季应及时排水防涝,以免烂根死苗、降低产量和品质。(4)除蕾。现蕾时,选晴天将花蕾全部摘除,以利根部生长。留种的植株,可适当去掉部分花蕾,使种子充实饱满。

      三、采收加工

      芍药以根入药。用种子育苗的4~5年,用芍头栽种的3~4年收获。于9月采挖,除去根茎及须根,洗净,刮去粗皮,入沸水中略煮,使芍根发软,捞出晒干。每亩可产干品药材200公斤左右。

      联系电话:0311-85815432

标签:;  ;  ;  ;  ;  

牡丹规范化栽培技术_芍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