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思路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论文,思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04)01-0028-04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深化改革,完善经济体制的目标、任务。本文试就如何认识深化改革,完善经济体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及深化改革,完善经济体制的方向和重点等问题作些讨论。
一、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我们又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与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相比尚有较大的距离。在新的历史阶段,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仅没有结束,而且还面临国内外一系列新的挑战,迫切需要我们加大力度,打破当前改革中存在的某种“胶着”状态,以便加快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
(一)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诸多矛盾,认识深化改革、完善经济体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加快发展,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总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问题,这是难免的。从目前我国的情况分析,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既有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又有经济转轨国家所面临的一系列改革问题,这两类问题交织在一起,互相制约。再加上我国有13亿人口,东中西部发展又很不平衡,所以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我们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特别多,特别复杂,解决起来特别棘手。
冷静地分析一下这些矛盾和问题的产生原因,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共同的因素,这就是《决定》所指出的体制性障碍。比如中国的“三农”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什么不能流向城市呢?根子在于我国的城市化改革推进速度慢,一整套旧的体制和制度仍把农民禁锢在土地上,排斥于城市大门之外。再比如目前我国收入分配中存在的差别过大问题,原因也在体制。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分配体制在改革过程中打破了,但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调控分配的体制、社会保障体制还未很好地建立起来。再如我国个私经济这几年发展较快,贡献很大,但在进一步发展中碰到的问题,主要障碍仍在于体制。如对个私经济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善,经营范围受歧视,融资渠道不畅通。既然体制性障碍是产生诸多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体制性障碍束缚了我们的发展,影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而且这种障碍又回避不了,绕不过去,因此我们必须下决心通过强有力的改革,来突破和排除这些障碍,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二)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认识深化改革、完善经济体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最根本的是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内外经验表明,一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一般由投资与消费需求推动,人们称之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两驾马车。投资与消费需求的扩大,既靠国内也靠国外,但主要靠国内投资与消费需求的扩张,这是确保我国经济长期增长的根本动力。而目前的情况表明,要扩大这两大需求,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必须有新的突破,要靠完善的体制为需求扩大提供条件。
以扩大投资需求而言,固然有多方面的措施启动,但其中重要的一条,需要我们加大改革力度,调动企业这个投资主体的积极性。只有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从根本上增强企业的活力和效率,才能扩大企业的投资实力。通过投、融资体制改革,扩大民营企业市场准入领域,疏通融资渠道,积极为民营企业投资提供信贷支持,才能把民间资本的力量充分加以利用,在扩大投资需求中发挥其重要作用。以扩大消费需求而言,同样需要改革来推动,在改革上下功夫。在城市,要搞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就业体制的改革,个人贷款制度改革,增加职工收入,为消费需求扩大创造条件,同时要革除不利于培育消费热点的旧体制、旧制度。在农村,要努力突破改革中的一些难点、重点,如费税问题、土地流转和转让、劳动力向城镇流动、户籍制度等等,只有通过这些改革,较大幅度地增加了广大农民的收入,才能扩大农民的消费需求,繁荣农村消费品市场。
(三)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我国所面临的挑战,认识深化改革、完善经济体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源配置和市场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经济体制来说,一方面为我国的经济体制转轨提供了历史机遇,可以加快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又对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提出了新的要求或者说挑战。加入WTO之前,从总体上说,是我们独立自主进行改革,是在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前提下按我们自己的意愿和时间表所进行的改革,外部世界对我们约束相对较小。加入WTO以后的情况就发生了重大变化,改革的外部约束将大大增加,我们将面临外部世界促我们改,压我们改,我们不能不加大力度改的局面。从一定程度上说,我们目前所进行的改革,不能仅仅按照我们原来的设计步骤、先后次序、时间进程进行,而是必须按照世贸的要求,世贸所制定的各项制度和规则,按照我国向世贸作出的承诺,也包括承诺的时间来推进改革,加快和世贸接轨。比如,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必须和世贸要求接轨,企业制度必须和世贸规则接轨,国内市场体系、运作机制必须和世贸所规范的国际市场接轨等等。因此,加大改革的力度,加快改革的进程,在经济体制诸多重要环节、重要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革除一切既有悖于世贸通行惯例,又妨碍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经济活动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体制障碍,这乃势所必然、势在必行。只有这样,才能尽早建立符合“统一、透明、规范、公平”要求的体制框架,使我国经济加快融入世界经济大潮,充分利用加入世贸的机遇,不断发展壮大自己,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认识深化改革、完善经济体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从目前我国改革面临的状况,以及与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要求相衡量,虽然我们在企业、市场、宏观调控等几个层次的改革,无论在理论上、实践上还是改革的效果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目前还只能说仅仅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须知,我国实行的是渐进式改革,一般说,这种改革在初期和中期阶段,改革遭受的阻力较小,推进比较顺利。而到后期,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中一些主要矛盾或者说深层次的问题都集中在一起,如企业的产权改革、垄断行业引入市场机制、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等等,这些改革属于攻坚性质的改革,矛盾纵横交错,推进起来阻力大,难度高。而改革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加快步伐,向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目标迫近,在上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最后几块“世袭领地”,必须进行一系列的制度、体制、机制和规则的“革命性”变革。这就要求目前我国的改革不仅不能停步,不能减小力度,而且必须深化、必须有突破。
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方向和重点
根据目前改革的现状,近期内深化改革、完善经济体制的主要方向和重点是:
(一)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在建立多元产权制度上有新突破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们一直强调把国企改革作为深化改革的重点和重中之重来抓,改革虽有重大进步,但还未取得突破性效果,还未彻底解决企业的根本问题即企业的产权问题。前期国企进行的股份制改革,旨在吸收非国有的投资主体,形成多元化的产权结构,但不少改制企业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现象仍比较普遍,国家绝对控股,等于是行政公司的翻牌公司,政企难分,行政干预有增无减,企业依然缺少生机和活力。因此,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并要取得应有的成效,必须按照《决定》提出的“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要求,在产权制度创新上有突破,形成多元化的产权主体。产权多元化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制度前提,促进企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途径。没有产权的多元化,就没有国企多样化的实现形式。除少量国有独资企业外,我们必须让更多的股份制企业由多元投资的主体组成,大力吸收非国有经济参股,形成多元产权相互渗透、融合的社会化实现形式,即混合经济的形式。这样才能真正实行政企分开,持股者相互制约,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比较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和改进监督机制,完善企业内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这场改革是国企真正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脱胎换骨的改革,是国企改革真正的攻坚战,打好这场攻坚战,在产权制度上有了新突破,国企才有希望,才有美好的前景。
(二)进一步深化所有制结构改革,在用力激活民间资本的潜能上有新突破
根据十六大精神,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其中个私经济发展,对我国生产力已产生了强大的推动作用,但目前个私经济发展中仍存在种种制度、体制和政策上的障碍,急待通过改革的新突破,为个私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体制环境。当前必须按照《决定》精神,放宽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让民间资本有序地进入各个领域、各个行业。一是基础领域要放宽,让民间投资主体在基础设施领域发挥补充作用。二是高科技领域要放宽,让民间资本在高科技产业发挥生力军作用。三是传统制造领域要放宽,让民间资本在一般制造领域发挥主力军作用。四是服务产业领域要放宽,让民间资本在服务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在放宽中必须明确的是,首先,凡是国有、外资投资实行优惠政策的领域,其优惠政策对进入该领域的民资应同样适用,必须一视同仁。其次,凡是预期有收益或通过建立收费补偿机制可以获取收益的项目,凡法律和法规未禁止的,都应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按择优和效率原则,让民间资本平等进入。
(三)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改革,在创新农村经营体制上有新突破
随着现行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的深刻变化,农村经营体制已出现了诸多不适应,需要通过新的突破来解决农村面临的紧迫矛盾,以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一要稳定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根据土地承包情况,目前一方面应依法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土地征用制度,纠正各种侵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的违法行为;另一方面,应鼓励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和集中,以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和提高土地生产率。但这种流转必须坚持自愿、有偿原则,决不能胁迫农民,流转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农民权益。二要努力建立和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全程配套服务,促进农业经营向市场化、专业化、特色化和适度规模经营方向发展。三要坚持城乡统筹考虑,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加快推进城市化改革的进程,努力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
(四)进一步深化市场体系改革,在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上有新突破
市场经济体制实质上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体制,因此形成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对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至关重要。通过多年的改革,我国的市场体系初步形成,但要素市场的建设还必须加大力度。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大力发展资本和其他要素市场,包括土地、技术、劳动力市场。这是结合我国市场体系的发展情况所提出的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市场体系突破的重点。如何突破这个重点,一方面固然需要通过各项配套改革,多管齐下,加快上述要素市场建设的速度、建设的力度。另一方面需实行如下改革措施:一是必须强调尊重价值规律,确定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二是要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必须消除差别待遇,一视同仁对待各种经济成分的企业,充分让各类经济主体在要素市场平等竞争,平等获取所需资源,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佳组合。三是政府必须减少对要素市场人为的行政干预,减少审批事项,提高市场效率。政府工作要在对市场监管上下功夫,把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市场信用建设,作为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内容抓。
(五)进一步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上有新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经历四次机构改革,初步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行政管理体制,但我国各级政府行政管理的理念、体制、方式还很难完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主要是政府职能转变还未完全到位,行政机关行使权力越位、缺位和错位的现象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如在一些地区,政府代替市场凭主观确定支柱产业、产品,代替企业招商引资,用行政手段代替经济手段进行资产重组,实行市场封锁,庇护落后企业等问题在较大范围和程度上存在。诸如此类问题,已严重影响经济有序运行和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现实情况表明,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确已到了整体突破的时候,特别是政府职能转变问题,应作为改革的重点加以突破。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要加快构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政府职能框架,承担起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这四项基本职能。要大幅度地削减政府直接干预经济职能,推进审批制度的改革,真正把属于企业的权力还给企业,把属于市场的功能还给市场,把属于社会的职能还给社会。要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通过体制创新为各类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应尽快制订和出台行政许可法规,继续加大力度削减行政审批范围和项目,严禁以各种内部文件形式出现的社会审批。要把政府的公民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和生态环境保护等职能,特别是社会保障职能,作为重中之重加以强化,作为主要职能加以完善。现实状况还表明,政府职能要取得新的突破,必须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进一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合理设置机构,优化人员结构。
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辩证认识和处理的几个问题
(一)创新和引进相结合,注意在体制引进上下功夫
前期改革中,我国依照自身的国情和所要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较好地处理了体制自我创新和体制引进的关系。一方面按照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大胆学习、借鉴,并引进世界上市场经济国家体制上一些好的方法、形式和制度。另一方面按照中国特色要求,独立自主地进行体制创新,实践证明,这样做方向是正确的,效果也是好的。今天我们要按照《决定》要求,实现完善经济体制的新突破,仍然需要我们正确处理创新和引进的关系。而在我国加入世贸,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态势下,应更注意、更重视体制引进问题。因为我国入世并不意味着我国的体制已经符合世贸的标准,已经能和世贸完全接轨,而仅仅是表明我们有能力、有资格在相关法律的约束下,实现世贸所要求的运行体制。实质上,世贸规则对我国是一种全新的、规范意义上的体制安排,我们必须接纳,没有任何理由拒绝这种安排。这样也就需要我国比过去更多地、更自觉地在改革中引进国际上所通行的市场经济方法、规则和制度,当然对引进的体制,我们也不是生搬硬套,而是结合中国的国情加以创新,加以完善。
(二)突出重点与整体配套相结合,注意在整体配套上多下功夫
要实现改革的新突破,必须注意抓主要矛盾,突出重点,抓住重点推进改革,这种思路、方法是正确的。但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认识到,经过20多年市场化改革,我们在取得诸多历史性成就的同时,改革中积累的和遗留下来的深层次问题,结构性矛盾日益集中地凸现出来,日益对改革的进程和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形成强大的制约。可以这样说,改革中碰到的难点不再是个别的、微观的,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以国企改革为例,上有政企难分的矛盾,中有地方块垒的束缚,下有失业下岗再就业的难题,这些都不是企业仅靠自身就能解决的。各项改革之间的关联度已越来越密切,可谓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突出某项重点改革的同时,必须强调改革的配套性。有没有改革的配套性,对能否实现改革的新突破起着决定性作用。只突出某方面改革,孤军突进,相关改革跟不上,这样的改革是不会成功的,是达不到突破性改革的预期目标的。今天的实践表明,国企改革突破如没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相配套,农村改革的突破如没有城市化改革相配套,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如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相配套,这些改革将会阻力重重,障碍多多,必然带来失败的结果。因此新时期改革的突破,我们在突出重点的同时,应十分注意改革的配套性,在整体配套上下功夫,花气力。
(三)基层突破和政府推动相结合,注意在政府推动上多下功夫
多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方法,总体上一直是政府号召,由下而上,由基层突破或启动,这种方法和我国渐进式改革的总体战略是协调一致的。但改革进入到今天,许多可以由下面或者说基层局部分散推进的改革,以及相对比较容易的改革基本都已改了,都已完成了主要的改革任务。现在所要进行的改革,都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关系社会稳定的重大改革。任何基层单位基至是地方或部门都没有权力改,也都不可轻易改。在这种态势下,改革必须由原来的基层突破,自下而上,转为政府推动,自上而下,这不仅势所必然,而且势所必为。比如我国的金融改革和资本市场建设问题,事关我国金融安全,搞不好不仅有可能导致金融风险和整个经济波动,而且关系到国有企业能否生存问题,基层银行能不顾这个大局,自行其是进行重大改革的突破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再如国企深化改革问题,从形式上看,似乎只是微观领域的问题,但今天的企业改革涉及到银行债权,国有资产保值、职工下岗等等,政府不出面推动并解决种种实际问题,如失业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哪个企业也不可能也不敢真正动真格的。再如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这必须要有国家统一的改革方案,各基层单位均不能自行其是,各搞各的一套。要深化改革,完善经济体制,政府的推动已显得尤为重要,尤为紧迫。政府站在改革的前头,从时代的战略的高度,加强调查研究,制订和实施改革新突破的方案,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这样自上而下,政府推动,基层创新,逐步推广,才能不断推进改革的深化和突破。
(四)渐进和突进相结合,注意在突进式改革上多下功夫
我国2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总体上说采用的是渐进式的改革策略,事实证明这种改革策略符合我国的国情,取得了较好的改革效果。当改革的历史车轮进入到新世纪以后,我国的改革进入到一个向深层次推进,向广阔领域拓展的新阶段,经济的、政治的、科技的、教育的、文化的、司法的等等方面的改革交织在一起,其性质之深刻,范围之广阔,任务之艰巨,是以往任何阶段的改革都不可比拟的。今天的改革我们所面临的情况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中一些主要矛盾或者说深层次的问题都集中在一起,如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垄断行业引入市场机制,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等等,这些改革均属攻坚性质的改革。在上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最后几块“世袭”领地,必须进行一系列制度、体制、机制的“革命性”变革。为此当我们的改革触及到体制深层矛盾时,在改革的一些重点领域、重要方面,应采用渐进与突进相结合的或以突进式为主的改革措施,全力突破客观存在的非常顽固的种种体制性障碍。当然在部分领域实施突进式改革策略时,要防止和克服盲目和冒进的行为方式。改革方案要周密,步骤措施要科学。特别是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注意三个方面的承受能力:一是社会的承受能力。改革力度的加强要以不影响社会稳定为前提。二是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任何一项改革措施的推进,必须增加透明度,充分考虑现阶段人民群众的接受程度,拥护程度,尽可能减少利益冲突,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三是财政承受能力。经济体制改革要取得突破性进展,政府是要花钱的,是要支付改革成本的。因此各项改革的突破,要全面考虑,统筹兼顾,在政府财力能够承受的范围内进行。
标签: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 深化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