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进与深化:我国研究毛泽东思想60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毛泽东思想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献标识码:A
文献编号:1007—0397—(1999)01—0001—05
一、第一次毛泽东思想研究热及其特点
40年代为毛泽东思想研究的初始期,以延安时代的毛泽东热为代表。自从斯诺在《西行漫记》中把毛泽东的身世、个人经历向世人披露后,尼姆、史沫特莱、斯特朗、王安娜、贝特兰等外国记者蜂拥而至,肖三、杨朔等国内作家也执笔著文,写出多种介绍毛泽东的书。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红军的影响,开始走出根据地,走向全中国。
延安整风的开展,党内兴起了学习马列主义理论、总结中国革命历史经验的热潮,许多高级干部和理论界、文艺界知识分子认识到,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贯穿着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的原则,是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有力武器,感到需要对其给予恰当命名和正确评价。1941年张如心在《论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家》一文中,首次使用了“毛泽东同志的思想”的提法,接着王稼祥第一个提出了“毛泽东思想”的概念,并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加以论述。其后,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毅、陈云、邓小平等在各自的文章和讲话中,对其作了进一步阐述。1944年邓拓在晋察冀日报社选编出版了第一部《毛泽东选集》,1945年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定为党的指导思想。1945~1949年,《毛泽东选集》已有5 个系列的版本,包括再版及翻印的单行本在内达77种。
这个时期侧重于从政治和理论上认识、肯定与宣传毛泽东及其思想,学习和宣传的中心是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目的在于树立起中国共产党自己的思想旗帜。这一时期作品比较单一,史料价值重于理论价值,从总体上说不是个人崇拜的产物,对毛泽东的称呼比较恰当,评价也较客观,宣传态度慎重,气氛活跃和民主。同时把学习毛泽东著作与学习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结合起来,也注重了立场、观点、方法的研究。不足之处是往往把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本人的思想等同起来,地域上主要在根据地、解放区进行,而且朴素感情多于理性认识。学习和宣传的效果是明显的,帮助全国人民了解毛泽东及共产党人,为胜利地进行解放战争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也使毛泽东思想在实践中得以成熟和系统化。
二、第二次毛泽东思想研究热及其特点
50年代初至60年代前期为毛泽东思想研究的勃兴期,以出版《毛泽东选集》第1~4卷为契机,在全国范围兴起毛泽东热。建国前夕,周恩来就向青年干部发出了“学习毛泽东”的号召;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的风采,更引起无数人倾倒。这种背景下出现的毛泽东热,完全是自发的,而且可以从多方面找到合理的解释。
新中国确立马列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为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提供了空前有利的条件。1951~1953年,《毛泽东选集》第1~3卷出版,党和国家领导人纷纷撰文阐述毛泽东思想的历史意义和学习研究的重要性;李达、艾思奇、沈志远、李琪等分别编写了《矛盾论》和《实践论》解说,张如心、陈伯达、胡绳、冯友兰等也发表文章评介毛泽东对马列主义的贡献,出现了全国性的学习、宣传和研究毛泽东思想的热潮。
50年代侧重于对毛泽东著作、思想的普及性宣传和通俗化解释,综合论述的文章并不多,专题研究多限于哲学,军事方面,其广度和深度不可估计过高。建国初期兴起的毛泽东热,是中国革命在毛泽东的旗帜下取得胜利的逻辑结果。无论是共产党员,还是广大群众、青年知识分子,以及各民主党派、社会各界爱国民主人士,都不同程度地有一种尊崇毛泽东的取向。其学习和研究状况较好,比较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对毛泽东思想的评价也实事求是,并注重提高认识、改造思想,用毛泽东思想指导实际工作。缺点是受苏联理论界的影响,对经典著作的引证、注释多于探讨、研究;对毛泽东思想是全党集体智慧结晶的问题仍认识不足,没有辅之出版其他老一辈革命家的著作;学习规模虽已扩展到全国,但侧重于党政军机关和理论界、文化界;思想改造急于求成,带来某些消极影响。
1960年《毛泽东选集》第4卷出版, 进一步推动了毛泽东思想的学习和研究。随之兴起了学习毛泽东著作、宣传毛泽东思想的群众性热潮,涌现了一批雷锋式的先进个人和好八连式的先进集体。但在林彪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后,群众性学习毛泽东思想的活动被引向歧途,出现了突出毛泽东个人、强调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发展到“顶峰”的现象。由于学习“背警句”、研究“走捷径”,科学论著日渐减少。中共中央曾转发过中宣部《关于毛泽东思想、领袖革命事迹宣传中的一些问题检查报告》,试图扭转宣传中的简单化倾向,提出不要把毛泽东思想当作标签随意滥贴,但收效甚微。到“文化大革命”前,这种倾向已发展成不可逆转的趋势,使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研究工作面临严重危机。
三、第三次毛泽东思想研究热及其特点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为毛泽东思想研究的僵化期,以对毛泽东个人的神化、对毛泽东著作和思想的简单化、庸俗化、绝对化宣传为特点。断章取义,生搬乱套,形式主义盛行一时,以群众性的“学习运动”取代了学术研究。
大动乱年代的毛泽东热是一种不正常的狂热,由党内弥漫开来的个人崇拜扩展到社会上,人民群众以强烈的感情过分拥戴毛泽东,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表示忠心。毛泽东思想受到损害来自两方面:一是毛泽东晚年在社会主义阶级斗争的理论和实践上犯了错误,造成了人们认识上的混乱;二是林彪、四人帮打着“高举”的旗帜,肆意肢解、歪曲、篡改毛泽东思想,把毛泽东的每一句话捧为“最高指示”,借“红宝书”制造“红海洋”。仅1967年,就出版了8640万套《毛泽东选集》和3.5 亿本《毛主席语录》。这10年,几乎没有严肃的科学研究论著,“活学活用”的心得体会和粗制滥造的辅导材料充斥于世,一切宣传皆出于政治运动的需要,虽然毛泽东也认识到个人崇拜的危害,否定过“天才论”、“顶峰论”、“大树特树绝对权威”的提法,但始终未能从根本上纠正。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离开了他未竟的事业。华国锋对粉碎四人帮做了一些有益工作,但他坚持“两个凡是”和“语录标准”,使毛泽东思想研究中的“左”倾错误不易清除。同时,社会上也存在着贬低、否定毛泽东思想的右的倾向。这些给恢复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貌、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带来极大阻力。邓小平、陈云、胡耀邦等率先开展拨乱反正,尤其是邓小平反复指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和根本点”,“要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这对破除林彪、四人帮制造的精神枷锁,反对对待毛泽东思想的两种错误倾向,起了巨大作用,开了全党解放思想的先河,为尔后开展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研究指明了方向。
四、第四次毛泽东思想研究热及其特点
70年代末至目前是毛泽东思想研究的成熟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无论广度和深度、高度和力度,还是视野和方法、效能和成果,都超过了过去的40年。
研究者刚从“文化大革命”的硝烟中走出来时,还难以把握政治与学术的统一,学术研究一度几乎让位于政治评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毛泽东思想研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对毛泽东思想的定义、形成和发展、科学体系、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要意义,都作了科学论述,标志着对毛泽东思想研究的真正突破。
经过反思,走出误区,这20年学习热大大降温,形式主义的东西更加少见,作者队伍从工农兵转向专业理论工作者,出现了人民群众寻找毛泽东、毛泽东重回人间的现象。理论界在纪念毛泽东诞辰 90 周年和100周年前后,撰写了大量论著,从多角度展开了客观概论性研究、 注释评价性研究、专题开拓性研究,已发表文章逾万篇,出版专著、论文集及传记作品数百种,出现了新一轮的毛泽东热。
自1983年以来,相继出版了《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毛泽东书信选集》、《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毛泽东著作选读》(上下册)、《毛泽东诗词选》、《毛泽东哲学批注集》、《毛泽东军事文集》、《毛泽东选集》(第1~4卷),总计达700万字, 为深入研究毛泽东思想奠定了基础。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瞿秋白、任弼时、蔡和森、邓中夏、张闻天、董必武等的著作和党的重要文献陆续出版,为研究作为集体智慧结晶的毛泽东思想及其发展提供了条件。全国性和各省市研究毛泽东思想的学术团体相继成立,部分高校为研究生或本科生开出了《毛泽东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发展史》等课程,一些科研机构创办了《毛泽东思想研究》、《毛泽东思想论坛》、《毛泽东思想理论与实践》、《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等刊物。毛泽东思想研究在社会科学学科林立的情况下,成为独具特色的独立学科,且具有国际影响。
近几年发表的文章、出版的专著,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把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与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结合起来,围绕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所出现的新情况,以及国内外出现的新形势进行理论思考。研究者的笔触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从更新的角度发掘毛泽东思想中具有重要价值、需要继续发挥的东西;二是毛泽东思想在当前的运用和发展,对现实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起借鉴作用的东西。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基础上,也应冷静地认识存在的不足,以着眼于未来的研究。如某些人的非毛化倾向、非历史倾向,或否定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性和指导作用,以及方法上的实用主义倾向、封闭性倾向,既存在因缺乏宏观规划引起的各个领域研究不平衡的问题,也存在因受知识局限而致使微观领域研究缺乏深度的问题,还存在对原始资料的整理、使用不够和对港台及国外毛泽东思想研究状况缺乏了解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应加强研究的总体规划和指导,注意有计划地培养研究的后备力量,拓展国际性学术交流,使用多学科的先进手段,以提高研究水平,取得开拓性成果。
五、近20年毛泽东思想研究的概况及发展趋势
解放以来,从1949年到1978年的30年里,学习毛泽东著作先是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带头,继而工农兵大量加入。所发表的1.2 万篇文章,以及出版的500多种书籍,多为心得体会和辅导材料,研究并不突出。近20年,作者队伍从工农兵转向专业理论人员,已发表文章近万篇,出版研究专著、论文集及传记600余种。虽然数量略有减少, 但质量显著提高,呈现出创新、求实、多角度、多手法、专题化、综合化的特点。近20年,理论界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逐步走向成熟,可分为三个阶段。
1978年12月至1983年12月,是研究工作的拨乱反正阶段。经过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破除了“两个凡是”和“语录标准”的框框,研究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作出了科学评价,为理论工作者的研究提供了依据。但研究仅是初步的,有创见性的成果尚不多见,而且以“注释”为特色,关于毛泽东生平、著作、思想体系方面的专著并不多。
1984年春到1989年春,是研究工作的开拓进取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研究团体和大型学术活动增多,领域得到拓宽,研究人员由分散趋向集中,选题由自发拟定走向统一规划。十几个省市成立了专门学术组织,如全国性团体毛泽东思想理论与实践研究会、地方性团体湖南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但也出现少数研究者带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的著述,造成了一定的思想混乱。
1989年夏至今,是研究工作的健康发展阶段。研究呈全方位态势深入展开,并且与错误思潮有了交锋。综合性的研究朝辞书、丛书方向倾斜,有《毛泽东思想辞典》、《毛泽东风范辞典》、《毛泽东著作大辞典》、《毛泽东墨迹大辞典》、《毛泽东诗词大辞典》、《毛泽东大观》、《毛泽东的世界》、《毛泽东思想宝库》等工具书和《毛泽东研究》、《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毛泽东思想与实践》、《毛泽东的艺术世界》、《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等大型丛书。以毛泽东诞辰100 周年为契机,学术活动频繁,研究进入高潮;1998年中宣部、教育部向全国高校发文,规定普遍开设《毛泽东思想概论》。
当前的研究趋势:(1)理论界在宏观上加强综合性研究, 朝辞书、丛书方向发展,在微观上加强专题化研究,新的专著不断问世。 (2)联系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进行研究,阐明其民族风格和中国特色。(3)结合老一辈革命家、特别是邓小平的思想理论进行研究, 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内容。(4 )结合国内外的重大主题和疑难问题进行研究,处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种矛盾。(5 )翻译界通过介绍国外的研究状况,翻译出版国外的有关论著,使国内外的研究结合起来。(6)伴随着毛泽东思想研究热的出现,文艺界通过影视、 戏剧和文学作品,对毛泽东思想的宣传更加形象化、通俗化。
毛泽东思想是完整系统的科学思想体系,内容十分丰富,要求研究者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领会其精神实质,多角度展开深入的研究。可以允许不同学术观点争鸣,但要注意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虚无主义的态度,否定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性和指导作用,或从个人品质方面求全责备;二是唯贤者讳,避而不谈缺点失误,甚至进行不切实际的拔高附会,这些都不利于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研究。
六、近20年毛泽东思想研究的主要领域
近20年,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出版了一批毛泽东和老一辈革命家的文集,为研究毛泽东思想提供了丰富材料,据此,各种研究专著大量出版。从总体上研究的有:中央党校的《毛泽东思想原理讲话》,张静如、刘仁荣、曾长秋、王洪恩、贾蔚昌、魏知信等的同名书《毛泽东思想概论》,范贤超等的《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轨迹》,缪楚黄的《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发展》,刘梦义的《毛泽东思想发展简史》,郑德荣等的《毛泽东思想概论》和《毛泽东思想史稿》(二册),吕星斗主编的《毛泽东和他的事业》,杨超等主编的《毛泽东思想史》多卷本等。从每年发表的近千篇论文看,以研究哲学思想的为最多,其次是研究军事思想的,研究文化教育、党建理论、领导方法的论文也有一定数量。近年来,研究经济思想、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发展毛泽东思想的论文比例上升。研究主要侧重于四个领域:
一是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研究。由于毛泽东哲学著作的特殊魅力,哲学理论构成了毛泽东思想的核心和基础,加上这方面研究队伍集中,因而对其研究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比其他领域更显著。近20年出版50多本专著和教材,从体系方面研究的有熊复主编的《毛泽东哲学思想浅释》、雍涛、樊瑞平的同名书《毛泽东哲学思想纲要》、李成蹊的《毛泽东哲学思想新论》、邵华泽的《论毛泽东哲学思想》、韩树英等的《学习毛泽东哲学思想》、张瑞生的《毛泽东著作哲学思想提要》、杨瑞森、李以国、赵永茂的同名书《毛泽东哲学思想概论》、杨超、李克、王思宇、杨焕章的同名书《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贾春峰的《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侯树栋的《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民族性与探源》等。从发展史方面研究的有:宋一秀等的《毛泽东哲学思想史纲》、庄福龄的《毛泽东哲学思想史》、刘梦义等的《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毕剑横的《毛泽东与中国传统哲学》、齐平主编的《抗战时期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许全兴主编的《延安时期的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冉昌光的《社会主义时期的毛泽东哲学思想》、孙克信的《毛泽东调查研究活动简史》等,论文超过3000篇,内容涉及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等方面,并涉及美学、逻辑、领导艺术、人的学说等领域。专题研究走向深入,包括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文化背景、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的运用等。存在的问题是:一般性描述多,具体分析少,纯哲学思想研究多,个性和心理特征研究少,特别是对回答实际问题还停留在对中央的新政策、新观点作哲学论证的状况。
二是对毛泽东经济思想的研究。由于经济学界较少参与,而党史工作者又非所长,这是研究的薄弱环节,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理论需要。目前,较有影响的专著有肖功达、倪大奇的同名书《毛泽东经济思想研究》、顾龙生的《毛泽东经济年谱》、杨植霖主编的《毛泽东财政思想研究》,论文不过400篇。有人认为, 毛泽东受超越发展阶段的“空想论”和“穷过渡”理论支配,加上晚年指导经济建设的严重失误,涉及到经济问题的又只有《论十大关系》等为数不多的文章,便否认他有经济思想,这是失之偏颇的。这个领域现实性强,空白点多,较容易取得成果。研究资料有三个来源:(1)毛泽东及其他领导人在著作、 讲话中涉及到的经济理论、观点和设想;(2 )毛泽东及老一辈革命家在根据地和国家建设中的经济实践;(3 )在毛泽东指导下中央和国家制定的各项法规和政策。研究方向有: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分析;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和政策;革命根据地建设理论与实践;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改革;综合平衡、统筹兼顾和处理各种经济关系;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的理论;开展技术革命和完善“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管理制度;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争取外援的理论。
三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研究。毛泽东作为军事战略家,军事思想极其丰富。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步早、成果多,涉及战争观、人民战争思想、建军原则、人民军队建设、战争指挥和战略战术、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以部队院校和军事科研单位的研究占优势。研究的进展,除基本理清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思想发展脉络外,已将国防现代化和对未来战争包括核战争的设想结合起来,并结合研究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刘伯承等人的军事思想,以及毛泽东对中外兵家特别是对孙子兵法的继承和发展。不足之处是,民主革命时期的成果多,社会主义时期的成果少。近20年,已写出专著约40部、论文1000余篇。从总体上研究的有:宋时轮的《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和《学习毛泽东指导战争的伟大实践》、尚金锁、王三欣的同名书《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薛连璧主编的《毛泽东军事思想新探》、张健等的《毛泽东的军事艺术》、丁世尤的《毛泽东建军思想研究》、毕剑横的《毛泽东战略思想研究》、齐正钧的《新时期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发展》、军事科学院的《毛泽东军事思想与国防现代化》,以及交叉学科研究:高体乾等的《毛泽东军事哲学思想初探》、林伯野、唐道能、李成蹊等的同名书《军事辩证法新论》等。毛泽东军事思想研究会成立后,已将多次学术研讨会的成果编印成集。
四是对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研究。其内容主要是: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形成,及对传统教育思想的批判与继承;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对教育目的、功能的论述;三育并重,德居首位,注重实践,培养新型劳动者的论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实行两条腿走路和群众性办学的方针;校风建设和党对教育事业的领导;老一辈革命家的教育思想等。近20年,围绕以上课题发表论文(包括各大学学报和高教研究杂志)约700篇,专著仅见张健主编的《毛泽东与中国教育》、 龚洵洁等的《毛泽东教育思想概论》、靳宏斌的《毛泽东教育思想研究》、叶庆科的《毛泽东教育思想初论》。毛泽东教育思想研究会成立后,亦将多次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集纳成册。不足之处是,正确的方面研究得多,失误的方面研究得少,所提供的对策则更少。
七、毛泽东生平研究概况
这方面国外比国内起步早,日本有研究毛泽东生平的论著300 篇(本)。美国特里尔的《毛泽东传》和英籍美国人施拉姆的《毛泽东》译入我国后,销量都在50万册以上。国内研究毛泽东的传记、年谱、回忆录等亦多达百种,如《毛泽东传》(1—3册)、《毛泽东年谱》、《毛泽东之路》(1—4)、《毛泽东生平实录》、《生活中的毛泽东》、《毛泽东人际交往实录》、《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毛泽东的故事》、《毛泽东家世》、《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走向神坛的毛泽东》、《走下神坛的毛泽东》等。毛泽东一生可分为早期(即青年毛泽东》、中期和晚期(即晚年毛泽东)三个阶段,研究概况如下:
一是对毛泽东革命理论和实践的研究。1921~1956年(即中期)是毛泽东一生最辉煌的时期,论著也最丰。除了富田事件“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等少数问题理论界尚有争议外,观点基本一致。毛泽东在这一时期的理论和实践基本正确,其思想在各方面得到展开而达到成熟。研究者为此写下数千篇文章、上百本论著,既有宏观的,又有微观的,几乎覆盖了所有领域,较有影响的是马玉卿等的《毛泽东革命的道路》、叶永烈的《历史选择了毛泽东》、石仲泉的《毛泽东的艰辛开拓》等。这时期毛泽东最重要的贡献,是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斗争道路和以和平赎买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创立了独具独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目前,学术界对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来源有“一源”、“二源”、“三源”之争,“一源说”只承认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二源说”除承认前者外,还承认来源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三源说”在前面两个来源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中国革命实践的总结。对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标志,学术界众说纷纭。就其萌芽时间而论,一是建党初期萌芽说,二是《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萌芽说,三是土地革命战争初期萌芽说。就其形成时间而论,一是井冈山斗争形成说,二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形成说。就其成熟时间而论,一是《实践论》、《矛盾论》成熟说,二是《新民主主义论》成熟说,三是延安整风成熟说,四是中共七大成熟说。对于毛泽东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研究者们从多角度阐述,认为老一辈革命家探索中国革命基本理论问题的成果,为毛泽东总汇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作了准备,毛泽东著作有的是与他们合写或讨论的,有的是吸收众人的见解并加以补充、丰富的,如刘少奇关于党的建设、工人运动、白区工作、正确处理两类矛盾的论述,周恩来关于统一战线、文化工作、外交工作的论述,朱德关于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论述。这一时期一直是毛泽东思想研究的主要领域,但近年研究者的热点已逐渐集中到了早期和晚期。
二是对毛泽东早期思想的研究。毛泽东早期指1911~1921年,其中从1911年考入湘乡驻省(长沙)中学至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他是一位一般民主主义者;从1915年至1918年新民学会成立,他向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过渡,从1918年至1920年创办文化书社,他成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知识分子;从1920年至1921年参加中共一大,他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早期思想的研究内容,主要有社会历史观、伦理道德观、教育观、体育观和革命实践。有争议的问题,一是毛泽东世界观转变的标志,二是他读《共产党宣言》和入党(包括成立湖南共产党组织)的时间。在研究方法上,有的探索梁启超、杨昌济等对他的影响,有的探索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湖湘文化)的渊源关系,有的把早期思想与晚期思想联系起来考察,力图寻找其思想发展的轨迹。李锐50年代的《毛泽东的早期革命活动》,是国内第一部研究毛泽东生平的专著,经80年代和90年代两次修订(今名《早年毛泽东》),内容更加翔实。自从1981 年《马克思主义研究参考资料》连续公布上百件1917 ~1921年毛泽东的史料以来,理论界据此写出数百篇论文和20余部专著。从思想方面研究的有:张佶等的《毛泽东早期思想发展史略》、黎永泰的《中西文化与毛泽东早期思想》、汪澍白等的《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探原》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文化传统》、彭大成的《湖湘文化与毛泽东》、李吉等的《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研究》、陈建中的《毛泽东早期建党和大革命时期著作研究》等。从传记方面研究的有:肖三的《毛泽东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马玉卿等的《毛泽东成长的道路》、高菊村等的《青年毛泽东》等。
从1957年修改《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至1962年八届十中全会,他由正确转向错误;1962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动前,他的“左”倾错误受到党内外不同意见的制约;1966年至1976年逝世,他形成较完备的错误理论。他晚年错误居主导方面,但并非无正确之处,研究时应持公正态度。晚期研究最复杂和困难,又是薄弱环节,国外虽有大量文章和专著,但国内起步较晚,研究者以中青年居多。这方面发表论文约500篇,专著和论文集在10本左右, 代表作有肖延中主编的《晚年毛泽东》、李君如的《毛泽东与当代中国》等。晚期思想研究的内容主要有:(1)毛泽东的社会观, 包括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论述,对以自力更生和“大跃进”为特色的建设道路的构想;(2)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和实践, 包括对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论述,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形势的估计;(3 )发生“文化大革命”的动因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4 )个人崇拜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包括在民主集中制和党的“一元化”领导问题上的偏差;(5)“三个世界”的理论和国际反霸统一战线思想;(6)毛泽东晚期思想与马列主义基本原则、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比较研究等。有争议的问题,一是不赞成晚期思想的提法,认为有悖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二是对晚期所覆盖的时间及阶段划分,有多种意见。个别研究者强调权利之争和个人责任,对毛泽东的形象有所损害。从1988年起,中央文献研究室陆续出版《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多卷本),为深入研究提供了直接依据。
八、毛泽东著作版本研究概况
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出版了大量毛泽东著作,包括理论著述、新闻评论、电报、书信、诗词等。如1987年毛泽东诞辰94周年时,湖南图书馆举办毛泽东著作版本展览,展出52种文字、2939种版本(其中汉文本680种、少数民族文本196种、外文本2008种、盲文本54种),共8800册,有的精装,有的是根据地油印的,还有的在敌占区以伪装封面出现。目前,以新落成的韶山毛泽东图书馆收藏的版本最全。
新中国成立前,解放区正式刊印的毛泽东著作主要有:1944年晋察冀日报社编印的选集五卷本,1945年新四军苏中出版社的选集一卷本,1946年东北书店、渤海书店、苏北新华书店的选集六卷本和1938年晋察冀中央局精选的二卷本,大连大众书店和香港新民书店也有类似版本。建国前各版本所辑著作均录自报刊或文件,未经毛泽东修改润色,保持了发表时的思想和文采,堪称“真本”。建国后编辑出版的毛泽东著作,在送毛泽东审定时,作者以后来的思维方式对原评论作了一些改动,如《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更加突出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抗战时的文章,删掉了一些关于蒋介石和国民党的文字材料;1952年的《毛泽东选集》多处提到高岗、刘少奇,1955年重印删去了高岗,“文革”时重印又删去了刘少奇。就是解放后的一些文章,也依形势的变化作了某些调整,如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时,没有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观点,1957年反右以后印单行本,作者增加的文字反而有损原意。
研究毛泽东思想应尽量地使用原版,会更真实地反映当时的实际和作者思想。学习毛泽东思想则要求新版有大量注释便于读者阅读。近20年,对毛泽东著作的研究几乎涉及到一至五卷的所有文章及早期、晚期的部分文章。特别是新版《毛泽东选集》出版发行以来,相继出版了《新版〈毛泽东选集〉大辞典》、《毛泽东选集成语典故词典》、《毛泽东选集词语典故手册》、《新版〈毛泽东选集〉导读》、《新版〈毛泽东选集〉学习辅导》、《毛泽东选集(1~4卷)注释校订本》、《毛泽东选集(1~4卷)索引》等,有利于由研究热带动学习热。
收稿日期:1999-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