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我国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_图书馆论文

构建我国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_图书馆论文

构建我国图书馆的网络化信息资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资源论文,图书馆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图书馆网络化信息资源的五种来源

1.1馆藏资源的数字化

将我国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转化成数字化信息资源,是我国图书馆网络化信息资源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信息资源是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的基础和根本保证。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随着网络化的迅速发展,Internet上的信息资源可以说是应有尽有,专门性信息机构(如商业性信息公司)及出版机构(如电子出版商)等,都将自己的产品推向网络。可以说,他们都将是网络信息资源的提供者,都是图书馆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但这并不能取代图书馆在信息社会的地位,图书馆执行保存与传播人类信息资源的社会职能已久,所形成的积累仍然是社会任何机构的收藏都无法比拟的。所以,从传统的服务模式中走出来,将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数字化并推向网络,是图书馆的一项重要任务。

发达国家的“信息数字化革命”早已开始:日本国会图书馆在1994年就开始拟定并实施了数字化图书馆计划,该计划实施的第一步骤就是资料的数字化,不同类型的文献,如单行本、期刊、缩微胶片、稀有资料等,以不同的方式或标准来数字化;美国国会图书馆早在90年代初,就推出了第1期多媒体数字化成果“美国的记忆”(AmericanMemory)[1],可以说是最早的资源数字化产品。

在我国,国家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在1998年作为国家863项目的“数字图书馆系统工程”也已经开始进行,该项目将实现一类数字图书馆体系结构的设计与开发,初步建立一个试验型数字图书馆。该系统将构筑在因特网环境下,其体系结构包含多个分布式数字资源库。系统将集成代理技术,实现横跨多个资源库快速查询检索。数字资源库建设要求符合当前国际数字图书馆研究和实践的相关规范,为在广域网上建设我国数字图书馆群提供一种有效的实施方案[2]。1999年3月,又成立了国家图书馆文献数字化中心,该中心隶属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信息网络部,主要职责是:各种文献档案的数字化加工和因特网信息资源的建设与管理。目前拥有1200平方米的加工车间,有各种计算机和扫描设备230多台套,员工近200人,日数据加工能力超过20万页。馆藏资源的数字化是许多大型图书馆正在酝酿或已付诸实施的必经过程。

1.2数据库建设

把馆藏文献信息建设成各种数据库并实现远程检索,是目前许多图书馆正在进行并已经部分实现的工作,但在这个过程中也有许多问题需注意和解决。

如果说,独立的机检书目数据库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产物,那么联合书目数据库的建设将是我国网络化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方向。联合书目数据库的建立,是开发馆际互借系统的基础。美国的OCLC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我国中关村的馆际互借系统也已经开通,其他如中科院的中外文期刊联合目录、高校的学位论文联合目录等联合文献信息数据库都已投入使用。随着独立的机检书目数据库向提供网上远程检索的书目数据库的转换,标准化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显然,资源共享要求资源共建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而系统的开放性必然要求系统具有可兼容性和可移植性。没有标准化,资源共享就失去了保障[3]。而我国由于早期的书目数据库是各图书馆各自为政建设的,不规范的情况比比皆是,把这些数据规范化将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1.3引进商业性大型数据库

对图书馆来说,不可能完全以自己的力量建设数字信息资源,而大量商业性大型数据库将成为图书馆重要的信息资源。购买这些大型数据库,不但可以充实馆藏,也能方便读者查阅,节约检索时间。如我国许多图书馆购买了SCI(科学引文索引)、CAonCD(化学文摘)、INSPEC(科学文摘)、ISTP(科学会议索引)、INIS(国际核信息)、EiCompendexPLUS(工程索引)、NTIS(美国政府报告)等光盘数据库。由于光盘数据库信息量大,操作简单方便等特点,从一开始就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国内也有不少检索型光盘数据库,如中文科技期刊篇名数据库(CB-ISTIC)、中国专利文摘数据库(CNPAT)、中国科学技术成果数据库(CSTAD)、中国学术会议论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文献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索引(CSCS)等。除了这些检索型数据库以外,各种全文数据库也成为图书馆的收藏对象。如《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复印报刊资料(光盘版)》全文数据库等。

1.4购买国内外大型数据库的联网服务,使其成为虚拟馆藏

OCLC(OnlineComputerLibraryCenter)是世界上最大的文献信息服务机构。OCLC的FirstSearch是一个面向最终用户的交互式联机检索系统。由国家教委211工程CALIS规划并支付费用,采用年购买方式,已经购买了OCLC基础组(BasePackage)的14个数据库的年使用权,提供给211工程的61所院校免费检索;联合西文期刊篇名目次库是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图书馆)、江苏省高校图工委、全国地质图书馆为进一步实现图书馆馆际之间馆藏西文期刊的共知、共建、共享,共同出资购买美国EBSCO公司CurrentCitations数据库1999年全部篇名目次数据为基础建立的。EBSCO公司以每周更新的方式,从网上提供该公司1999年全部西文期刊的篇名目次数据。四家单位利用此数据各自建立本馆西文期刊篇名目次数据库,加注馆藏,并通过各自的网站向读者提供查询服务。四家单位将共同推进期刊篇名目次数据在我国的深层开发与利用;《中国期刊网》已开通,网址是http://202.120.13.32。其中,专题数据库分为“题录数据库”、“摘要数据库”、“全文数据库”三种数据库,尤其是全文数据库,它以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编辑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数据库为核心,收录了国内3500多种核心期刊和专业特色期刊,文献量约为300万篇。《中国期刊网》数据库的建立,无疑为研究中国文献的学者提供了方便。各高校图书馆及情报机构都纷纷购买其全文和摘要数据库的包库使用权,中国期刊网开放式镜像站点(首批)就有58家。对那些小型图书馆来说,购买大型数据库的联网服务,可以摆脱因馆小,资金匮乏,技术力量薄弱,馆藏资源贫乏而造成的资源建设落后的局面。

1.5将因特网上的信息资源转化为虚拟馆藏

因特网是资料最全、门类最多、规模最大的“信息资料库”,是“全球最大的图书馆”。但是,众所周知,因特网上的信息是没有目录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只有通过组织开发利用才能体现其价值。近些年来,为了使数字化和网络化的信息环境真正贡献于人类,很多计算机专家和学者都致力于信息检索技术的研究,开发出了很多种网络搜索引擎(SearchEngine),中外文都有。但这些网络检索工具并不适合于检索学术性信息,因为学术性信息的检索往往是针对某一特定专业的某一特定领域,而网络检索工具并不以专业来划分。有学者评价网络检索工具时认为,网络检索工具不以专业划分,在查询某一特定学科网络信息时,一方面没有专门的网络检索工具,另一方面又是任何一个网络检索工具都可以,致使检索效果不理想。因此,要将因特网上的信息资源转化为方便读者的馆藏资源,必须通过技术加工。有学者认为:将图书馆学情报学在组织文献信息及书目控制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从印刷世纪转移到联机网络环境,是图书情报机构参与网络建设、管理网络信息资源的重要理由之一[4]。

将因特网上的信息资源转化为虚拟馆藏,不仅改善了近些年来因经费不足而使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建设萎缩的状态,而且也可以积极提高因特网的利用率。在我国,211工程的CLAIS规划中,其中有一项就是“重点学科导航库”的建设,就是针对因特网的信息资源进行组织加工,使其成为虚拟馆藏,其中参加的各高校以自己本校的特色来选择科目。

目前,国内WWW服务按专业和文献信息类型组织的还不多。将因特网的信息技术加工,使其有序化、专业化,成为虚拟馆藏并不困难,因为西方很多国家的一些情报机构和高校图书馆在此方面已经卓有成效。如W3中心的虚拟图书馆就将世界上有专业属性的重要WWW服务器都组织集成起来,其入口URL为http://www.w3.org,再点击VirtualLibrary,就得到按专业英文文字顺序排列的引导菜单。因此,在因特网的信息组织方面,我们不但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而且可以利用他们的一些工作成果,建设我们自己的虚拟图书馆。

2构建图书馆网络化信息资源的方法

2.1我国图书馆的网络化资源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合作协调的原则

如前所述,将我国图书馆资源数字化是我国图书馆网络化的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仅仅依靠单个图书馆是不可能的,只有注重整体效益,强调合作,才能快速、经济、全面地推动我国图书馆的数据库建设,缩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具有相同学科重点的图书馆可以联合起来,根据在某一特定学科馆藏资源雄厚的优势,建设某一特定学科的数据库;之后,各种特色数据库再通过联网共享。这样,不但提高了数据库的质量和检索效率,而且提高了网络资源建设的速度。CLAIS规划中,国家级管理中心设在北京大学,4个全国文献信息中心(文理中心设在北京大学,工程中心设在清华大学、医学中心设在北京医科大学、农业中心设在中国农业大学)和7个地区中心(分别在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共同组建高校书刊联合目录数据库、7个地区级书刊联合目录数据库、学位论文数据库、会议论文数据库等,这是我国合作建网的良好开端。

通过合作,也能避免大型数据库的重复购置,最大限度地合理配置资源。这对于那些小型图书馆资源数字化建设尤为重要。小型图书馆因缺乏资金,独立建库不仅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也难以保证数据库的质量。小型图书馆一般也难以承受独立购买商业性数据库及数据库联网使用权的经费开支。

2.2加强特色数据库建设

实施高校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数据库必须先行,数据库的建设是自动化、网络化的基础,是开发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的首要条件[5]。数据库的建设应采用引进和自我建设相结合的方法。以浙江大学图书馆为例,该馆已经引进COMPENDEX(工程索引,EI)、INSPEC(科学文摘,SA)、美加高等院校研究生就读指南(Peterson'sGRADLINE)、中文科技期刊篇名数据库(CB-ISTIC)、中国专利文摘数据库(CNPAT)、中国科学技术成果数据库(CSTAD)、CA、BA、中国学术期刊和IEEE/IEE全文光盘等。但引进数据库并不代表自己的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应采用引进和自我建设相结合的方法。如浙江大学在四校合并以后,已经成为学科较全、科研力量雄厚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富有高校特色的如学位论文数据库、教材与教学参考资料数据库、毕业生人才交流数据库等等都是我们可以建设的数据库。目前国内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只限于题录式,博士学位论文只限于摘要式,而我们的特色应是硕士学位论文摘要数据库、博士学位论文的全文数据库。学位论文数据库不但方便了全校教学、科研,也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2.3引进和培养信息开发人才,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奠定牢固的基础

人才引进固然重要,但图书馆还应立足于自身发展,培养自己的信息开发人才。在从事图书馆工作的人员中,有许多专业知识丰富并具有图书情报工作经验的人才,图书馆可以对他们重点培养,使之成为图书馆信息开发人才。

标签:;  ;  ;  

构建我国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