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对农村工业化的再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再认论文,新形势下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农民增收缓慢已成为我国上至总理、下到百姓普遍关注的最“头痛”的事情。平心而论,中国农民历来都是收入比较低、生活比较苦的一个劳动群体。这些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居民的个人收入都在提高,但相比之下,农民的收入增长幅度却很小,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比上一年增长8.2%,而农民只增长了4%。如果与城镇已经富裕起来的人群对照,其差距就更大了。正因为如此,农民增收问题才引起社会各界如此高度重视。
农民增收,说到底关键在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而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核心的问题又是积极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何谓传统农业?美国著名经济学家、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在1964年出版的《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对此作出了比较深刻的解释。舒尔茨认为,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竭力阻碍技术进步,压制工业发展,禁锢农民的变革思想,使其安于现状,墨守成规,对技术创新失去兴趣。他们世世代代使用历史上沿袭下来的耕作方法、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进行生产活动,技术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生产已经形成定局,不可能进一步增加产量。传统农业的典型特征就是生产效率低下,农民收入微薄,生产出来的东西除了满足自身消费外所剩无几。舒尔茨进一步指出,改造传统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引进新的生产要素,提高投资收益率,以刺激人们投资的积极性。与传统农业不同,现代农业则是一种资本密集型农业,是资本不断替代劳动的农业。现代农业的特征一般是:农业生产发展速度快,农民收入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快于工业;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有足够的市场份额;农业产业化和企业化经营等。
笔者认为,在中国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必须坚持“四化”,即农民非农化、乡村城镇化、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基础和核心内容是农村工业化。农村工业化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由之路。
一、工业化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
纵观世界历史,差不多所有发达国家都是工业化国家,不发达国家之所以不发达主要在于工业化水平很低。因此,不发达国家都把工业化作为自己的发展战略目标。由此足以证明工业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多么密切。
首先,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起步于农业。先是自给自足的农作物种植,进而发展到农产品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然而这一发展过程是有限度的。因为农产品需求弹性小,一旦供给增大,需求保持相对稳定,农业生产的增长将趋于停滞,农产品价格自然会下跌不止。只有工业的发展才能突破增长的瓶颈制约,实现持续性的经济发展。因此,农业经济时代必然被工业经济时代所替换。
其次,工业化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在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的增长在带动整个社会经济增长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我国的实际来看,凡是工业增长较为迅速的年份,国民经济增长就较快;凡是工业发展遇到困难、增长缓慢的时期,国民经济增长就相对慢一点。世界上其他国家大体上也是如此。
再次,工业化促使经济结构不断变化。这种变化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将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在进入工业化之后,劳动力在各产业间的分布状态是:第一产业减少,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②工业化促使工业部门提供的经济总量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的比重增加。根据钱纳里、鲁宾逊等人的研究,从不发达经济到成熟工业经济的整个转化过程按人均收入可以划分为若干时期。第一个时期大体为初级产品生产阶段,以后逐渐发展,最后发展成为成熟工业经济时期。研究表明,当人均国民收入由140 美元增加到2100美元时,由农业部门提供的人均国民收入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由37%降低到6%但是, 包括矿业部门在内的整个工业部门则由16%提高到39%。③工业化使工业部门内部结构不断高级化。工业化既是一个国家由落后的农业部门占主导地位向非农业占主导地位的转变过程,又是工业部门内部结构不断演进、不断高级化的过程。主要表现在:其一,不断采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使之适应现代工业的发展趋势,不断提高技术密集型的新兴工业部门的发展程度和所占的比重,努力完成从资金密集型工业结构向高新技术和知识密集工业结构的转变。其二,加工层次越来越精细,加工业在产品生产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使资源得到最充分最有效的利用。其三,工业各部门之间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较少有要素流动障碍。
最后,从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变的相互依存关系来看,工业化是实现二者良性促进的桥梁。这是因为,经济增长必将导致收入增加,而收入增加必然引起国内需求和生产结构的变化,从而刺激工业化的推进。反过来看,工业化的推进会促进投资率的提高以及资源的重新配置,使有限的资源向边际要素和全要素生产率较高的工业部门转移,这又会有力地推进经济总量的增加。
二、农村工业化是工业化的重要内容
长期以来,我们实行城市搞工业、农村搞农业这样一种单一的经济发展政策,单纯依靠发展城市工业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其效果很不理想。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全国13亿人口中64%居住在乡村,大多数农村人口还很不富裕,即使36%的城市人口全都从事工业生产,也毕竟只是少数。靠少数人推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显然是不可能。另外,农业是个弱质产业,面临着“三大风险”。旱了不行,涝了不行,虫灾病灾也不行,这是自然风险;即使风调雨顺农产品大丰收,产品能否卖得出去也很难说,这是市场风险;受自然气候和市场的影响,农业技术投资的回报率很不稳定,这是技术风险。自然风险、市场风险与技术风险是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三大风险。加入WTO以后,三大风险尤为严峻。因此,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单靠农业自身的力量是不行的,必须走农村经济工业化的道路。
农村工业作为整个工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与城市工业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共同推动工业化的发展。农村工业的发展,有利于为城市工业提供劳动力、场地、资金等条件,有利于城市工业的产品扩散和产业转移,有利于城市工业向高新技术领域发展,促进城乡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和城市工业相比较,农村工业是更具活力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的一块天地。①农村工业历史较短,包袱不重,负担较轻,甚至可以实行“走工制”连宿舍都不用建,没有城市工业企业所特有的“企业办社会”那样的额外负担,可以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企业的建设和发展。②从比较成本和比较效益这个角度来看,农村工业企业通常具有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劳动力廉价,因而成本较低,只要选准选好市场,一般来讲效益是可观的。③和城市工业相比,绝大多数农村工业企业是由农民或城镇个体劳动者自己创办起来的,与政府的瓜葛不多联系较为松散,政府对他们一般只行使宏观调控权,而没有行政指挥权。也就是说,农村工业企业一开始就很少“政企合一”的毛病,不需要绞尽脑汁搞什么政企职责分开。“婆婆”没有了,企业就能真正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④农村工业企业诞生于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具有先天的竞争意识,加之又没有“大红伞”加以保护,为了生存和发展,企业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在运行机制上比城市工业企业更为灵活。
农村工业化还是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吸收器。农村工业企业一开始就抓住我国城市工业中相对薄弱的环节和方面,立足于门槛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他们在这个领域打天下求发展,因而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具有极大的潜力。1978—1992年,我国农村工业从业人员由1734.36万人增加到6336.4万人,年递增速度为9.7%,远远高于农村劳动力年平均2.59%的增长速度。正是由于以农村工业为骨干的非农产业的发展,才使得农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从1978年的89.72%下降到1992年的77.71%。1992年中国农村劳动力第一次出现自80年代以来的负增长,这显然与农村工业大量吸收劳动力密切相关。据估计,我国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差不多有2亿人,而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这个数量还会增加。这样一个庞大的人口大军是任何城市工业都无法消化的。
从长远大计来看,农村工业化是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的根本途径。长期以来,我国典型的二元经济基本上把农民增收的路子堵死了,城乡差距和工农差距进一步扩大。2000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城镇居民纯收入的35.7%;农村人均消费支出只是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33.41%。农民增收缓慢,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固然有牺牲农民利益来换取城市工业发展的历史原因,更重要的是由于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比农业部门高,从而导致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存在。从理论上讲,这些年农民增收缓慢,这是由客观经济规律所决定的,是进入新阶段以后的历史必然。新阶段农业的发展,既受资源的制约又受市场的制约,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体来讲,一是农业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在下降。二是农业占GDP 的比重下降。三是恩格尔系数下降。四是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上升。要解决这“三降一升”,只有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提高是促进农民增收,使农民由贫变富的唯一通道。而农村工业化正是提高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最有效的选择。
农村工业化是实现乡村城镇化的基础。在工业化进程中,伴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化水平必然提高,这是一个普遍规律。中国最特殊的问题之一就是相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而言,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单靠城市工业的发展不可能达到提高城市化水平的目的。因为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不可能通过大规模地向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转移的途径来实现。唯一的办法只能是在农村地区广泛推行小城镇建设,走农业人口向小城镇转移的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农村工业化正是小城镇建设的基础和依托。我们说的农村工业化,主要就是指小城镇日益工业化。只有实现小城镇工业化,城镇发展才会有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所需要的资金才会有保障;小城镇在政治、文化教育和商品集散等城市功能的发挥才能得以实现。1999年,我国共有建制镇近2万个,还有近3万个乡政府所在地的集镇。他们绝大多数都是近10年依托农村工业的发展而逐步形成的,其中有不少已初具现代化城市的雏形。这些新型的农村城市和城镇,犹如一个巨大的蓄水池,吸纳了越来越多的本想涌入大城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并创造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二元经济转化模式和城市化道路。
归根结底,农村工业化有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第一,农村工业化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改变我国目前劳动力素质低下的状况,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第二,农村工业通过以工补农、以工促农的方式,为农业发展提供最直接最强大的资金来源,为中国农业的现代化注入必需要的资金。第三,农村工业化的发展既可以使广大农民尽快富裕起来,又可以将现在分摊到农民头上的诸如义务教育等各种费用负担减轻到最低程度,这样,富裕起来的农民便能不断进行资本积累,改进耕作技术,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和集约化经营。第四,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可以用先进的工业技术武装农业,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三、新形势下农村工业化的若干对策思考
这里所说的新形势,显著标志有:一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二是农产品买方市场的形成。三是中国已经加入WTO。 四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行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不能再象过去那样由政府安排,而是由家庭和农户自主做出决定。然而,正如前面已经谈到的那样,农产品面临的市场风险尤其巨大,一旦供过于求,农产品的价格就会自然下跌,当前我们就面临农产品买方市场已经形成这样一个严峻现实。尤其是中国加入WTO 以后,国外生产的价格更低、质量更高的农产品一旦进入中国市场,对中国农业好比雪上加霜,带来更严重的威胁。加快西部大开发是党和国家在世纪之交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西部大开发首先是西部广大农村的大开发,而不能只是几个城市的大开发。因此,大开发要有新的开发思路。从振兴整个西部经济的角度来看,大开发的主线应是大力推进西部工业化进程。以上分析说明,在新的形势下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真正把农村工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破“城市—工业”、“农村—农业”的二元经济观念,立农、工、商一体化经营的思想;要破城市工业是“正统”工业的观念,立农村工业也是工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充分认识农村工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破农村工业“低级”的观念,在农村建立一批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产业;破农业孤军奋战实现其现代化的观念,树立以工促农,以工业现代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的思想;破微富则安、小步即满的小农经济观念,树立从长计议,克服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破农村企业管理中的农民习气,实现生产经营上的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
2.着力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一篇作不完的大文章。农业重种植、种植重粮食,粮食重产量,这种单一而又纯粹的结构,已经运转了差不多50年,现在到了非调整不可的时候了。农业结构调整要走出计划农业的误区,要以市场为导向,把调整的主动权交给农民,政府的主要职责应是搞好规划,加强各种中介服务,加强基础设施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要克服片面强调资源比较优势的认识,提高农业的产业竞争力,增强农业的创新能力。要对现有的家族小规模经营方式进行改造,通过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动、大中型工商企业进军农业以及“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方式,逐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促进农业规模经济的发展。调整农业结构,决不是一个多种点什么、少种点什么的简单问题,要有大农业的观念,要有质量意识,要把优化品种发展优质农业放在重要地位。
3.要继续采取措施加强乡镇企业的发展。脱胎于社队企业、以迅速填补大量市场空白而实现其总量扩张的乡镇企业,对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0年,我国乡镇企业实现的工业增加值已占全部工业的50%,占全国出口交货值的40%,农村剩余劳动力的50%在乡镇企业从业,农民纯收入的34.5%来自乡镇企业。2001年,全国乡镇企业累计实现增加值29300亿元,吸收农民1.27亿人从业。实践已经证明,乡镇企业是在国家政策扶持下,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农民就业和增加收入的有效办法,是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的可靠载体。当前,乡镇企业的发展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一是按照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进行产权改革,通过改制、改组,使乡镇企业成为具有多元化投资主体,股份合作制、股份制、个体私营、中外合资以及各种经济成份联营等多种形式的企业组织。二是要引导乡镇企业加快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发展水平,向市场化、国际化方向前进。三是要加强科学管理,提高自身素质。四是要加快培育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这是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要为民营龙头企业特别是民营农业园区创造良好的外部竞争条件,在财政、税收和金融方面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