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资本市场对会计目标的影响_会计目标论文

论资本市场对会计目标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市场论文,目标论文,会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 要】 在资本市场中,资本市场的运行规律和现代企业的经营机制历史地、必然地选择了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企业会计的目标。这一方面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另一方面企业得到发展,多创造了价值,社会财富也大幅度增加。

【关键词】 资本市场 会计目标 股东财富最大化

会计目标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在理论上,它作为一个基本概念,支撑制导着会计理论结构;在实践上,它作为会计工作的目的,指导着会计工作的方向。在本世纪下半叶,西方会计界在会计理论的研究中,总是将会计目标放在第一位。相反,在我国会计界,对会计的本质、职能和对象等研究一度曾很深入,但对会计目标的研究涉及较少,而且大都是以介绍西方的理论为主。“任何研究领域都要阐明范围和确定目标为其出发点”[1]会计目标制约着会计行为,影响着会计运行机制,塑造着会计模式。探索资本市场与企业会计的关系,首先要从资本市场对会计目标的影响开始。(为便于论述,本文中的会计目标均指企业会计目标而言)

人类进行任何活动,都是出于某种动机和希望,目标就是这种动机和希望的结果。会计从“刻木为记、结绳记事”发展到今天,是一种有目的的社会行为。在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这种有目的的社会行为均出自一定的动机和希望。因此,从一般意义上说,会计目标是指人们通过会计实践希望达到的境地和结果。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会计目标同会计职能一同依附于会计本身逐渐发展变化着,人们并未对它进行专门的研究。直到本世纪初出现了系统的会计理论研究,人们才提出了会计目标这一概念。初始的研究是概念的提出和间接性的探索。本世纪50年代,理论界开始将会计目标作为直接研究对象。如美国会计学家斯道伯斯(G·B·Staubus)的博士论文就是专门研究会计目标问题,并提出会计目标就是“提供对投资入决策有用的信息”(1953)。1966年为纪念美国会计学会成立50周年,美国会计学会(AAA)专门发表了《基本会计理论》。这本书权威性地指出“会计的目标是为了实现下述各种目的提供有关信息:1.作出关于利用有限资源的决策,其中包括确定重要的决策领域和确定目的与目标;2.有效地管理和控制一个组织内的人力和物力资源;3.保护资源,并报告管理情况;4.有利于履行社会职能和社会控制。”[2]1978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发表的第1号《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公报》(SFAC NO·1),对会计目标的研究,从理论开始面向应用,会计目标的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上受到全面重视。

会计目标源于会计本身实践活动。由于对会计的不同认识,必然导致对会计目标理解上的差异。在国内,“会计信息论”认为: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其功能在于确定、计量和传递会计信息,以便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有效的判断和决策。会计目标是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方向。具体而言,它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谁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二是使用者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信息?由于财务报告是会计信息的最终载体,所以就将会计目标称为财务报告目标。“会计管理论”认为,会计是一项经济管理活动,会计管理活动的基本含义有:会计管理为谁服务?会计管理需要提供何种服务?由于会计就是管理,会计管理工作完成的任务或达到的标准即为会计目标。在国际上,本世纪70-80年代,关于会计目标的研究,形成了两个代表性的流派:受托责任学派与决策有用派。前者认为会计的目标就是向资源的提供者报告资源受托管理的情况,它应以客观信息为主;后者认为会计信息系统的根本目标就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对他们进行决策有用的信息。

笔者认为,会计目标同其他目标一样具有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特征,即在一定的客观历史环境下,表现为人的主观意识。会计目标总是要与经济环境对它的要求相融合,否则,势必成为飘渺的梦幻。会计的出现虽然在原始社会,但也是在劳动产品有了剩余,出现了劳动产品分配、交换、消费等需要委托某人给以记录的要求下产生的。尤其在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会计有了很大的发展,这种受托责任关系更加明确。在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财产的所有者将财产委托给经营者管理,经营者负有向委托者报告其经营过程和结果的责任。提供决策信息的确是会计的一项重要目标,但只能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完成受托责任的扩展,不构成会计与生俱来的,带有根本性的目标。企业之所以要向投资人、债权人提供信息,是由于投资人、债权人有这种需要。为什么有这种需要,企业就得提供,归根到底还是企业负有向投资人、债权人提供信息的受托责任。很明显,只有用经济受托关系才能说明双方关系,也只有经济受托关系才能制约双方。正是基于这种关系才就企业与有关方面做出种种法律规定,社会才对企业(经理和会计人员)提出种种道德规范,企业才有压力。因此追溯和验证会计的基本目标,概括地说就是:会计目标是向投资人、债权人及各方面有利害关系的集团提供有用的信息,认定和完成受托责任。

会计目标具有时间性、相对性、层次性特点。其时间性特点表现在它有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其相对性特点表现在它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随影响因素变化而变化。原始社会的“结绳记事”、中世纪的“借贷簿记”与现代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不可同日而语、目标也大相径庭。其层次性特点表现在它由基本目标与具体目标组成一个体系。我国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会计目标具体结构如下:

上图中,企业会计目标包括两方面基本内容:其一是从经济方面反映受托责任的经济效益目标;其二是从社会方面反映受托责任的社会目标。这里我们着重研究经济性目标。财务会计目标是根据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表向投资人、债权人等提供相关可靠的财务信息。财务管理目标是根据受托责任制定企业内部财务方面的管理要求与标准。前景预测目标是根据预测提供有关决策信息制定的各种不同方案。

众所周知,在80年代以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其受托关系表现在企业是国家附属的经济组织,会计只是核算工具。会计目标是逐级向上级提供生产方面的有关信息,方向单一,没有多大责任和压力,及时上报即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的产权受托关系与经济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会计目标也发生了很大较变。“市场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在市场经济机制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1993年7月1日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工业企业财务制度》和《商品流通企业财务制度》,现正在着手制定并即将出台一系列的具体会计准则。

上述准则与制度是用以取代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时的会计制度,规范指导现代企业会计行为的。其中有关会计目标也做了规定:“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1]从“准则”对会计目标的一般界定来看,反映受托关系既笼统又多元化。三层要求、三个目标主要是针对财务会计目标而言的。然而,国家和与企业有关各方的受托责任并不是一致的,财务管理的目标和财务会计目标也不是等同的,在“准则”中要求财务会计满足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但所编报的财务报表又不包括任何对内报表。多元的目标使得企业会计人员无法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和统一的标准做出合乎要求的会计信息。人们纷纷指责会计人员的行为不规范,会计信息失真,而会计却报怨政令多门,无所适从。尤其是“准则”只笼统要求财务会计满足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而没有制定具体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使得财务管理人员在“利润最大化”、“每股收益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和“均衡利益的满足”等目标前迷惑徘徊。

资本市场作为企业筹资、投资的金融市场,其内在的运行机制要求它的参与者,必须按照它所提出的标准才能进行运作。如果筹资者与投资者的愿望相悖,资金是难以融通的。从逻辑上讲,多元化只能与多元化相通,多元化与单一化本身就是矛盾。事实上,如果企业有多元财务管理目标,资本市场的资金提供者有多元的投资目的,而且能够吻合,受托经济关系方可建立,企业才能运作,目标才能发挥作用。而事实并非如此。资本市场上的资金提供者的目标是单一的,就是能使所投资金实现增值并尽量达到最大化。那么“利润最大化”、“每股收益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和“均衡利益的满足”与投资者的这一目标是否一致呢?通过分析我们就可以提出结论。

(一)利润最大化。这个目标在经济理论中和实际工作中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经济学家和企业领导者都是以它来分析和评价企业作为和业绩的。从我国传统的观点来看,衡量企业工作效益的公认指标就是利润。因此,建国以来,除“文革时期”将它列为资本主义的东西进行批判外,它一直是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从理论上分析,是因为:1.人类的生产活动,都是为了创造剩余产品,而剩余产品的多少可以用利润来衡量,所以可以把利润最大化确认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2.在资本市场中,竞争使资本的使用权最终落入获利最大的企业。因而,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筹集资金的最有利的条件。取得了资金也就取得了各种经济资源的支配权,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3.企业利润最大化的追求,推动社会财富最大化的实现。这种观点如果说在企业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统一时,无可挑剔。但在现代企业两权分离情况下,它就明显存在问题:其一是本身概念不清。利润是指短期利润还是长期利润?是税前利润还是税后利润?是经营的总利润还是支付给股东的利润?其二是没有考虑风险因素。在当今的资本市场中,风险小的投资利润率低,风险大的投资利润率就高。企业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必然要冒更大的风险;而一旦企业破产,最终受害者是投资人。因此,这个目标与投资者的利益相矛盾。其三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常常忽略了时间因素。投资人常把收回资金的快慢视为首要因素。同一数量投资,回收速度快的方案就比回收速度慢的方案内含报酬率高。只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不考虑回收速度,这也与投资人利益相矛盾。其四是没有考虑所获利润和投入资本比例关系。如同样获得200万元利润,一个企业投入资本600万元,而另一个企业投入800万元,哪一个更符合企业目标。不与投入资本额比较,难以作出判断。

(二)每股盈余最大化。这种观点认为,每股盈余是由经营利润扣除利息、上缴所得税、支付优先股股利后的利润支付给普通股股票的份额。它的数字越大,说明公司获利越多,经营越好,普通投资者所得也多。用它作为企业财务目标,可以避免“利润最大化”的缺点。但它也具有与“利润最大化”同样的问题:其一是仍然没有考虑每股盈余取得的时间因素。其二是也没有考虑每股盈余的风险因素。

(三)均衡利益的满足。这种观点是从利益分配的角度考虑,认为财务管理目标应使投资者和管理者以及企业的雇员、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均得到满足。在这种观点指导下,企业决策的筹资方案与投资方案,没有偏重,而是适当,即从各方面考虑,使利益均衡分配都得到满意。这个目标的问题:其一是企业各方目标不一致,利益难以均衡。如经营者的目标和投资人的目标不完全一致,有可能为自己的目标而背离投资人的目标。像装修豪华的办公室,买高档汽车,借口工作需要乱花股东的钱,或者蓄意压低股票价格,以自己的各义借款买回,导致股东财富受损,自己从中渔利。其二是利益如果均衡,投资人失去投资积极性,企业难以得到发展。其三是在企业各方目标不一致时,经营者往往首先考虑自己利益,而使其他各方受到损害,在不构成法律和行政责任时,难以追究其责任,失去对经营者的监督,不利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四)股东财富最大化。这个目标是指企业的经营在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报酬的情况下,采用最优的财务决策使企业的总价值达到最大化,进而使股东财富达到最大。资本市场的作用就在于迅速有效地把资金剩余者的资金,通过其自身的运行机制转移到资金短缺者的手里。在风险相同的情况下,资金流向报酬较高的企业;在报酬一定的情况下,资金流向风险较小的企业。因此,预期报酬和预期风险之间的关系,决定着资金的流向,引导着现存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将其资金投向能使其达到最大化的企业。企业将这一目标作为财务管理目标,最有利于筹资,自身也能得到迅速发展。这一方面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另一方面企业得到发展,多创造了价值,社会财富也大幅度增加。所以,股东财富最大化既有利于企业,也有利于社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者将资金投资于股票,其本人也成为股东,其财产就体现在股票这种虚拟资本上。股东的财产价值不是股票的票面价值,而是股票的市场价格。这样,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就可以量化为股票市场价格这一目标。股票价格的高低变化,首先代表了投资者对公司的客观评价,具有客观性;其次它以每股的价格表示,反映了资本和获利之间的关系;第三它受预期每股盈余的影响,反映了盈利大小及其时间因素;第四它受风睑大小的影响,可以反映企业面临的风险程度。

当然,股东财富最大化也并不是企业十分理想的财务管理目标,因为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很多。股票价格的波动并不能完全反映管理者的努力程度,有时管理者对此失去信心。强调了股东的利益,忽视了其他有关方面的利益也会产生许多矛盾。尽管如此,在资本市场中,资本市场的运行规律和现代企业的经营机制历史地、必然地选择了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企业会计的目标。

资本市场选择了企业会计目标,就会在这一目标指引下,用一定的标准规范企业会计行为,用一定的要求完善企业会计运行机制,用一定的制约力量来塑造企业会计模式。

注释:

[1]〔美〕埃尔登S·亨德里克森:《会计理论》,第78页。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1987年版。

[2]〔美〕美国会计学会著:《基本会计理论》,第5页。中国商业出版社1991年版,文硕、王效平、黄世忠译。

[1]《企业会计准则讲解》,第229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标签:;  ;  ;  ;  ;  ;  ;  ;  ;  ;  ;  ;  ;  ;  ;  ;  

论资本市场对会计目标的影响_会计目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