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论文_张汝楠1,张汝雅2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论文_张汝楠1,张汝雅2

(1河南省内黄县第一中学分校高三11班 河南安阳 456300)

(2河南省内黄县第一中学高三3班 河南安阳 456300)

【摘要】在当今的中学生身上,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心理不健康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是由于学校在心理教育方面的力度不够、家庭教育以及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社会环境的污染等。所以,要使中学生心理更加健康,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和影响缺一不可。学校应该在健康教育方面倾注更大的教育资源,家长应该掌握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教育方法,社会应该更多地关注并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为中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才能真正解决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5-0287-02

长期以来,关注中学生的热点问题普遍集中在饮食、身体素质、学习成绩等方面。与此同时,人们往往忽略了将影响中学生一生的关键问题——心理健康。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的发育时期,属于“半幼稚半成熟”的关键状态期。其生理阶段处于的高峰期,心理阶段处于“断乳期”。在这一中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如果关注、正视并采取得当措施来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他们将在人生的道路上健康成长。反之,如果学校、家庭以及社会没有更好地将中学生的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将成为他们的未来成长之路上的“绊脚石”。

1.中学生主要心理问题及成因简析

典型案例1:

某女,高一,学习成绩优秀。小学时期因面部烫伤致容貌较丑,进入青春期后产生嫉妒貌美女生的心态,经常抑郁苦闷。曾几次想轻生、认为自己是世界上多余的,怨父母对她照顾不周,认为做人没有意思。

解析:受“颜值担当”错误思想的影响,此类中学生将自己外貌上的缺憾视为人生道路上的最主要障碍,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人的心理状态应该相对平衡,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然而,这种平衡常会被争吵、歧视、侮辱、压抑等突发事件所破坏。对于处在心理尚未完全成熟阶段的中学生而言,容易产生自卑、羞耻、怨恨等负面心理,导致思维迟钝、记忆衰退、懒惰等现象,甚至会出现丧失理智或做出意外出格行为的举动。

典型案例2:

14岁的小强是一名初中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一般,但体育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然而,体育成绩的优异并不能让他找到被尊重、被关爱的感觉。他坦言,作为学生,分数才是第一位的,而在运动会上的自鸣得意,充其量被别人视为熬到了“咸鱼翻身”。因此,自卑心理一直伴随着他,让他在同学、老师、家长面前抬不起头。

解析:中学生的最大烦恼莫过于学习问题,他们的情绪、心境也随着学习成绩的好坏而转移。此类学生会因为学习成绩的问题产生非常自卑的心理,他们惧怕考试,甚至不敢提起成绩这一词语。美国神经病学家奥尔顿认为,这些学生智力正常,视听觉器官没有毛病,可能是大脑左右半球功能联系障碍。这类学生会产生心理压力,望考生畏,最后造成恐学、厌学、甚至逃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典型案例3:

初三学生小雯偷偷喜欢上了班上的一个男生,无论是在学校还是放学,她总会有意识无意识地想到对方的模样,总想接近对方,甚至会出现“总想和他在一起”“听到他说话就兴奋”的现象。仅仅一个月之后,她便出现了成绩的急剧下滑,还伴随着失眠、焦躁等情绪的发生。

解析:中学生走进了早恋的误区,心理冲突便会加剧,产生种种心理病态反映。早恋行为与生理发育、家庭环境、文艺作品等众多因素有关。在身体以及心理不成熟的情况下,早恋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处理不当就会对其成长产生极大的危害。

典型案例4:

初二男生小强打记事起,父母就经常在外打工,不在自己身边。生活中,他由于缺乏父母之爱,见人腼腆,遇生人更局促不安,有时甚至出现手足无措、面红心悸、口吃等现象。同时,他也因此常常惹人嗤笑,导致性格内向、孤独,经常失眠、纳呆。

解析:这是典型的留守儿童社会适应障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批农民工涌向城市务工,留下了子女和老人在农村生活,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特别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例如精绪抑郁、排斥同学、性格内向孤僻、学习效率低下等。

综上所述,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是多样的,产生的原因也是复杂的,但常见的心理问题的产生不外乎社会环境的“污染”、家庭环境的影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等。

2.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对策

中学生生理发展变化带来的心理发展变化,使其具有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自控能力差等特点,加上个体素质、个性品质、家庭环境的千差万别,很容易让中学生产生不健康心理。那么,采取什么的措施,才能够有效减少中学生不健康心理的产生?

2.1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有“替代品”

2008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学校应该严格按照要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让学生了解不良情绪对健康的影响;调控情绪的基本方法;建立自我认同,客观认识和对待自己;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状况确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异性交往的原则等。要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教育教学和管理中,邀请心理学专家适时授课,不能将心理健康教育视为“无用课”,也不能用体育、文艺等课程代替。

2.2 建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教育模式

“一个中心”是指以学生为中心,心理咨询讲究“助人自助”,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关键是学生自身能不能“自我实现”,发挥自身的潜力并自我成长。“两个基本点”分别是教师和家长。心理健康教师应该由心理专业毕业的教师以及班主任、思想品德等老师担任。心理教育工作开展的好坏,与老师的专业素质和责任心密切相关。家庭是中学生社会系统的主体,家长的配合是中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开展的另一个重要基本点。所在,建立“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十分有益,是一个必须建立的模式。

心理健康教师、普通教师、家长三者要密切配合,应该定期召开专门针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家长会,对网络成瘾的干预、青春期性教育、考试焦虑症等现象进行综合分析,对孩子的心理问题给予较专业化的矫治。

2.3 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

心理咨询室的建立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部分。有时候,学生在发生心理问题时,他们自己是清楚的,这时,如果有一个专门的心理咨询地点,就可能让他们能够在困扰的时候找到心灵的归宿和“医院”,所以有条件的学校应该建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室不光要向学生开放,还应该向教师以及家长开放。

2.4 发挥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都需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

家庭在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中要发挥心理健康的教育功能,其关键在于家长不仅要充当传统教育者的角色,还应该担负教育者的职责。家长要让孩子意识到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第一个学习和效仿的榜样。其次,家长要理解学习成绩不是衡量孩子优劣的唯一标准,应该把孩子的全面教育当成一件重要的大事来抓。事实上,子女心理上的问题大多都来源于家长的多变情绪、畸形的爱以及对子女的消极评价和不理解。因此,家长应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用自己的知识和强烈的求知欲去影响孩子,让他们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

总之,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为此,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要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要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尊重、理解与真诚同感相结合,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全方位、多角度地实施教育,才能够让中学生的心理更加健康。

【参考文献】

[1]鲁其瑞,唐柏林.浅析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经营管理者,2010(10):338.

[2]贾静华,袁峰.中学生健康教育现状的调研与研究[J].科技信息,2014(02):187-191.

[3]张淑娟,吴杨.新时期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N].宿州教育学院报,2013年2月第16卷第1期.

[4]刘红.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及教育对策[J].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3):75-79.

论文作者:张汝楠1,张汝雅2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9

标签:;  ;  ;  ;  ;  ;  ;  ;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论文_张汝楠1,张汝雅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