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与语感培养_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与语感培养_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与语感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感论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继2000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语感培养”后,2001年新课程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重提“语感培养”。这是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创新,也是中小学语文教学重点意义非凡的转折。然何谓语感,如何培养,则语焉不详。虽有理论者的研究与实践者的尝试,好些语文教师还是一知半解或懵懂行事。笔者拟从“小学语文及其教学”和“小学生语感及其培养”两个方面来谈谈认识,以期抛砖引玉。

我们先来辨识“小学语文及其教学”的具体所指。这方面辨识清楚后,下一个就容易理解了。

说到“小学语文”,我们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前辈学者对“语文”的几种经典性解释:①“语言文字”说。把“语文”解释为“语言文字”。不过,这里的“语言”指口头言语,这里的“文字”指书面言语……1962年,叶圣陶就说过类似的话:“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②“语言文章”说。1950年6月出版的《初中语文》的《编辑大意》中说:“说出来是语言,写出来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分不开的。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③“语言文学”说。1978年吕叔湘先生回顾那段历史时说:“语文这两个字连在一起讲,可以有两个讲法,一种可理解为语言和文字,也就是说口头的语言和书面的语言;另一种也可理解为语言和文学,那就不一样。”

上述三种解释中较有权威性的是“语言文字”说。按照这一解释,“语”就是口头言语,“文”就是书面言语,语文课就是学习语言的。其他两种说法与“语言文字”说的看法基本相同,只不过有的把“语文”的“文”理解为文章,有的则理解为文学。究其因,是解释者的社会角色、工作职责及其思维视角不一样而使然。第一种说法为解放初期语文教育工作者将“国语”改称“语文”的解释,第二种说法是语文教材选编者对“初中语文”的解释,而第三种说法是语言学者解释了“语文”一词的含义。简单的“语文”两字,三种说法虽无迥异,但有微殊。好在其中有个共同点,那就是三种说法都涉及到口头语和书面语。口头语的能力呈现是听和说,书面语的能力呈现是读和写。听和说、读和写要借助于语言文字,这自然包含了文字学、文章学和文学的知识掌握与能力培养等。由此可见,“语文”真的是语言课,是学习并应用语言文字的一门课程。

说到这里,我联想起上个世纪末社会各界对我们“语文”的批评与论争。那时是针对“语文教学”进行批评与争辩的。社会各界热情高、意见多,再加上“语文”似乎谁都能够说上几句,一时间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但相当部分专家和学者的思维没有按照同一律的要求,有说“语文”,有说“语文教学”的。而说“语文教学”时,有说“小学语文教学”,有说“中学语文教学”的……于是产生了概念混淆而说法各异的情况,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管怎样,主动热情地为“语文”或“语文教学”望闻问切,免费开方的精神可嘉,值得敬佩!这些“药方”对治疗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顽症,也的确起到了“药引子”的作用。

假如我们从语文教学的阶段性及其内容这一特定的角度来思考、辨析和认识“语文”的话,是可以求同存异、达成共识的:语文作为一门课程,应当是一个以语言学习与应用为核心的,包括语言、文字、文章和文学的多元体系;各个阶段的学习内容及要求应该有所侧重:小学阶段可为语言文字教学,初中阶段可为语言文章教学,高中阶段可为语言文学教学。(顺便说一句,大学语文可为语言文化教学)当然,这三个阶段的学习内容及要求之间是有过渡与衔接的,是各自为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夯实基础的,也是不可能截然分开或互不关联的。

现在我们可以来明了“小学语文及其教学”的具体所指:“小学语文”是小学生的语言课,是小学生学习并应用语言文字的一门课程。而“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对小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知识的教育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训练,重点为口头语的规范和书面语的提高;其教学资源为一篇篇课文与一则则言语材料;其教学的主要方式为听、说、读、写(作)、书(写)五项实践;其教学要求及评价指标均围绕“三个维度目标”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来设计、实施和检测、评价。

接下来我们要明确“小学语感及其培养”的具体内容。这方面理解正确后,教学实施就会更加有效。

《语文课程标准》六处提到“语感培养”,这结束了以往专家、学者对语感培养讨论热烈、认识到位,然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等文件却视而不见、避而不谈的尴尬局面,标志着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名正言顺地跨入了重视培养学生语感的新时代。

虽然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理论中没有言传“语感”这个词及其表述,但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对培养语感却是较早意会的。先贤们历来主张并践行熟读精思为涵养语感的重要方式。强调熟读后继以精思,其效果,诚然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上个世纪20年代夏丐尊是我国言及语感的第一人,他指出:“一般做教师的,特别是国文科教师对于普通文字应该比学生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对于文字应该有灵敏的感觉。姑且名这感觉为‘语感’。”40年代他与叶圣陶合著的《阅读与写作》又提出“语感说”。之后叶圣陶又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敏锐的感觉。”吕叔湘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我国当代语文教育的两位大家早已言明了语感培养对于学生语文素养、对于语文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到了90年代语感又成为语文教育界共同的话题。1993年版的《汉语大辞典》释之:“对语言的感觉。”1995年王尚文先生对语感的界定为:“社会的人对言语的感受与反应。”这两句话点明了语感具有的三个特点:社会性、个人性和直觉性。至此,我们对“语感”才有了较为科学而正确的认识。语感犹如数感、美感、乐感、节奏感、球感和水感等等之于人。它既有先天的因素,又有后天的原因;既有“语言习得”的因素,又有“语言学习”的原因,而更多的是后者。

上个世纪末社会各界对“语文”的批评与论争期间,语文教育界的理论研究者和实践教学者又对语感培养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讨,我们更加坚信:语感培养的确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抓住了这个核心与牛鼻子,语文教学才能破解“少慢差费”、事倍功半这一令人尴尬的局面。王尚文先生将语感分为:听读型语感和说写型语感两大类型,前者指听觉语感与视觉语感,后者指口头语感与笔头语感。这对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什么语感、如何培养语感极有启发与指导意义。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多次强调:“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因而,“每件事情都通过感官去教授”。小学语文教学自然也不例外,应该从激发学生的感官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开始。而这种感知,既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认识性的感知,也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实践性的感知。这就涉及语感及其培养了。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先要从丰富言语的积累入手,来培养小学生的字词句段等基础语感。基础语感具体指的是字词语感、句子语感、节段语感和篇章语感等。尤其是对前两项语感的培养要引以为重。1996年第3版《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语感”为:“言语交流中指对词语表达的理解、使用习惯等的反映。”当然,这也包括了在言语交流中对句子表达的理解、使用习惯等的反映。上个世纪30年代,部分海归学者的一些文章中,常有被人称之“欧化句式”的现象。2005年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将“语感”改释为:“言语交流中指人对词语表达的直觉判断和感受。”显然,批评者是从汉语句感的直觉来评判那时“海龟”一些文章中“欧化句式”现象的。由此可见,基础语感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初中语文教师再来培养学生的文章语感,这指的是叙事性语感、描写性语感、说明性语感和议论性语感等。而这些语感,又是基于小学阶段大量叙事性、描写性、说明性和议论性的词语语感、句子语感、节段语感和篇章语感的积累及培养而构成的。

小学语文教学历来重视字词句,并顾及节段与篇章。无论是教科书中的课文,还是教师选择的言语学习材料,大都字词规范而准确,句子通顺而优美,节段内容丰富且作用明确。小学生熟读成诵,丰富言语等积累,并逐渐形成基础语感后,读书通顺,说话流利,写作通顺就不是难事了。例如江苏丁雪飞老师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识字5》的词串识字时,要求学生一边诵读词串,一边想象画面。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与想象,将貌似独立、实际具有相互关系的词语整合成一体,“感受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进而内化为自己的言语,并存贮于脑海。这一过程首先使流畅诵读变成了一种可能、一种享受,同时又使无意记忆变成了一种现实、一种积累。其次反复而流畅地诵读,为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的过渡作了很好的铺垫,就能发挥出词串识字对阅读和写作的铺垫与过渡的功能。当学生再次碰到“大海”这一词语需要理解或解释时,头脑中就会浮现海风、海鸥、浪花、沙滩、贝壳、脚丫之类的实物图像与美妙词语,解说“大海”这一概念就显得充实与丰满;若需要遣词造句说一段话描述“大海”时,他们就会通过已经“获得的初步的情感体验”和已内化了的优美词语,对以上具象进行扩展,成为一个片段或一篇短文,去再现“大海”的风貌就不是一件难事……这样的做法的确对小学生的言语积累、诵读体验,以及语感与想象力的培养大有裨益。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就要培养学生的这些基础语感。而这一教学过程表明这位教师的确是从丰富小学生的言语积累等来培养字词句段语感和描写性语感与叙事性语感的。

诚然,在上述的积累与培养中,丁老师和学生借助了诵读、换视角读、配音背诵,以及描述和口头小作文等方式,还借助于想象、感受、比较、体验等方法。尤其是在阅读与想象、体验并理解、描述和听述时,学生若调动了自身的生活与情感积累,就容易与作者或读者心意相契,非常有助于语感的培养。叶圣陶已指出这一点:“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契合。”说到这里,曹雪芹那两句诗,“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又一次得到了印证。2003年版的《新词语大辞典》将“语感”解释为“语言接受者对语言符号的一种直觉或感受。是语言符号在人们的长期语言生活中形成的心理上的一种综合反应”,也多了一份佐证。可见,我们在丰富小学生的言语积累时,除了丰富他们的言语形式的积累、言语内容的积累外,还需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的积累、情感体验的积累和思想认识的积累等等。如此,才能在生活中逐渐形成对言语的一种心理综合反应,才能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感。古人提倡“厚积薄发”。叶圣陶认为“积累丰富而为文始饶”。他们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此外,义务教育新课程将原先的小学细分为三个学段。处在这三个学习阶段的少儿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认知和能力的发展等,都有各自的特点。语感的培养得根据他们各方面发展的特点,遵循小学语文学习的规律来进行。我国古代的教育名著《学记》早就告诫道:“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夸美纽斯则有“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适当的顺序去教授”的提示。笔者还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基础语感的培养应该分层次且有侧重地进行。第一学段(即以往的低段)可侧重于字词语感和句子语感的培养。而第二学段(即以往的中段)在字词语感和句子语感培养的基础上,可侧重于节段语感,即自然节与意义段的语感培养。第三学段(即以往的高段)显然是在字词语感、句子语感和节段语感培养的基础上,侧重于篇章语感的培养。虽然现在淡化了篇章教学,但开头与结尾、过渡与照应、谋篇布局等有关篇章语感等内容,对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阅读与写作来说,还是必不可少且至关重要的,再说《语文课程标准》也重视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所以还是应该积累、应该培养的。

当然,小学语文教学时三个学段的语感培养,并非起讫分明、层次井然。实际上三个学段之间均有铺垫与过渡。有时即使是性质相同的两份言语材料,因为编排在不同的学段,语感培养的具体要求可能就有所不同了。这里强调的是每个学段的语感培养应有层次、有所侧重而已。再说,为了学生能顺利进入并适应第四学段(即以往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文章语感的培养,因而第三学段后期还应增加叙事性语感、描写性语感和说明性语感等培养。

至此,我们可以明确“小学语感及其培养”的具体内容了。“小学语感”指小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受的能力,笔者称之为基础语感,具体来说有字词语感、句子语感、节段语感和篇章语感等;小学生基础语感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而“小学语感的培养”,指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需重视并落实小学生基础语感的培养,其培养的重点为口头语语感和书面语语感;其培养的载体为一篇篇课文与一则则语言文字材料;其培养的策略:一是从丰富言语等积累入手来培养小学生的字词句段等基础语感,二是每个学段的语感培养应有层次、各有侧重;培养的主要途径为听、说、读、写(作)、书(写)五项教与学的言语实践;其培养要求及评价指标我们可以参照“三个维度目标”根据教学中培养语感的具体内容来设计、实施和检测、评价。

标签:;  

小学语文教学与语感培养_语文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