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探索论文_金鑫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探索论文_金鑫

金 鑫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第一中学 131199

摘 要: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新课程对初中数学教学的客观要求。做好这项工作就要明确: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前提,创设问题情境是关键,引导创新是根本。

关键词:初中数学 学生 创新思维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教学的一个重点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那么,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究竟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前提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要培养初中生的数学创新意识,首先要求教师对数学有一个科学的认识。第一,就数学自身而言,它是思维的体操和思维创造的产物,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表现着人类的智能本质与特征。数学活动是智力体操与创造发明的活动,它对人的科学思维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第二,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不仅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基础,也不仅有很强的工具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它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创新意识、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学习数学的过程完全可以成为再发现、再创新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树立起正确的数学观念,充分认识到数学对培养人的科学思维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到数学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包括创新教育)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地位。

二、创设问题情境是关键

数学作为一门科学,最显著的特点是连续性、相关性。初中数学的学习也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拓展、不断延续的过程,可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通过联想、类比、化归等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结合起来解决问题。因此创设问题情境也可借助这一特点:

1.用新旧知识联系创设问题情境

在新数学知识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对旧知识的提问,唤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解决问题。在问题情境创设中既要构建当前教学应当解决的问题,又要蕴含与当前问题有关的让学生自己去回味、思考的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样能充分激发学生原有知识,并使新旧知识产生有机联系,帮助学生发展创新思维。例如,在教学义务教育八年级《不等式性质》时,可抓住其与《等式性质》的相似点来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学生回忆等式性质,唤醒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后,让学生尝试探索新知识。可先让学生比较下列各式的大小:

3__5,3+2__5+2,3-2__5-2;7__4,7+(-2)__4+(-2)。

若a>b,那么a+c___b+c,a-c___b-c。

接着让学生自己归纳这些式子的规律,从而得到不等式的性质。同时学生也会探索出不等式的性质与等式性质的联系与区别,这样,学生的知识结构在自己的探索下不断拓展完善,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新的知识。这时学生就会认为数学学习原来这么简单,有了成功的体验,体会到学习无尽的乐趣,并且会使创新思维能力得以提升。

2.通过迷惑性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二是诱导质疑,创设。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过程中,“置疑是基石,反思是沃土,再创是核心”。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目前初中生思考问题时,条条框框太多,思维定势束缚大,他们不太敢对课本及老师传授的知识提出质疑,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见。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适时设计一些迷惑性问题,让学生认认真真出错,从而诱导质疑,培养学生的怀疑感和批判精神,提高数学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后,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牛牛家离公园15公里,丽丽家离牛牛家8公里,问:丽丽家离公园几公里?大多数学生马上得出结论:23公里或7公里。显然学生受到初一行程问题的思维定势的影响,认为牛牛家、公园、丽丽家在同一条直线上;而也些学生,不置可否,磨磨蹭蹭。笔者偏偏让他们发表意见,一个略为胆大的学生才小心翼翼的说:假设牛牛家、公园、丽丽家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结果还会是这样吗?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一个小小的提示,让众多学生走出误区。

3.用故事、典故等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数学故事、趣味性问题、历史名题等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思维的积极性,可以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教学过程的深度。例如在讲解坐标系平面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先讲解数学家迪卡尔发明坐标系的过程。当他躺在床上静静地思考如何确定事物的位置,这时发现一只苍蝇粘在了蜘蛛网上,蜘蛛迅速地爬过去把它捉住。迪卡尔恍然大悟:“啊,可以像蜘蛛一样用网格来确定事物的位置啊。”引入正题——怎样用网格来表示位置。这时学生的兴致己经调动起来了。又如在《无理数》这节课中,教师可以首先讲述古希腊学者希伯斯因坚持自己的观点——“自然界中一定有无理数的存在”而被教徒无情地投入大海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也可以强化对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参考文献

李永琴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 04期。

论文作者:金鑫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5月总第24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0

标签:;  ;  ;  ;  ;  ;  ;  ;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探索论文_金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