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镜下注射A型肉毒杆菌毒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临床体会论文_孟凡军

胃镜下注射A型肉毒杆菌毒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临床体会论文_孟凡军

孟凡军

黑龙江省北安市二井镇医院自民分院 164000

摘要:目的 分析胃镜下注射A型肉毒杆菌毒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0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15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胃镜下注射A型肉毒杆菌毒素治疗,对比患者入院前使用解痉药物、扩张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 15例患者在胃镜下注射A型肉毒杆菌毒素治疗后患者之前存在的烧心、胸痛、反食、恶心呕吐以及吞咽困难等临床症状均有好转,只有1例患者存在反食、2例患者存在吞咽困难的症状,患者在治疗前后出现临床症状的具有显著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有2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13.3%。结论 胃镜下注射A型肉毒杆菌毒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安全、方便、微创,还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在注射时把握好注射角度、深度以及注射量可以极大的降低复发率。

关键词:胃镜;A型肉毒杆菌毒素;贲门失弛缓症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食管神经肌肉功能障碍疾病,食管神经肌肉功能障碍会导致食管功能出现问题,从而引起食管下括约肌(LES)弛缓不全,是一种较为少见的疾病[1]。贲门失弛缓症主要临床特征是吞咽时食管体部无蠕动,食管下括约肌和贲门不能松弛。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完善,胃镜下注射A型肉毒杆菌毒素已经开始大量应用于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并取得许多新的进展[2]。我院使用胃镜下注射A型肉毒杆菌毒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也取得很好的疗效。文章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0年11月~2013年11月采用胃镜下注射A型肉毒杆菌毒素治疗的15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5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于2010年11月~2013年11月在我院治疗。男性患者6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20~61岁,平均年龄37.4岁;病程2~7年。所有患者在入院前均接受解痉药物治疗,治疗效果均不理想。有4例患者接受过球囊扩张治疗,病情出现复发。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烧心、胸痛、反食、恶心呕吐以及吞咽困难。

1.2方法 ①注射前准备。在注射前给患者做食管钡餐透视检查,了解患者的贲门的狭窄情况,再检测患者食管下括约肌的息压、松弛压,并根据检测结果计算贲门的松弛率。在注射前6h要求患者禁食,并对患者做常规胃镜检查,观察患者食管内是否有潴留,如存在食物潴留则在胃镜下冲洗干净。并配备肾上腺素,以防患者出现不良过敏反应。②注射操作。用普通方法插胃镜,将100U注射用A型肉毒杆菌毒素(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国药准字S10970037)和4mL生理盐水稀释为浓度25U/mL混合物,在胃镜直视下分别在贲门口齿状线上0.5 cm处的3点、6点、9点、12点处均匀地注射,每个注射点注射1mL,进针深度4mm,注入贲门食管下括约肌内。1个月后患者再接受1次胃镜下A型肉毒杆菌毒素注射。③术后处理。患者在术后7h内禁止进食,并在术后30d内再次接受食管钡餐透视检查和检测患者的食管下括约肌的息压、松弛压;作随访观察。

1.3疗效判断[3]将患者的临床症状分为阳性和阴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阳性:临床症状发生频率较高或临床症状持续存在。阴性:临床症状消失或长时间内没有出现临床症状。

1.4统计学分析 所有患者的统计学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5.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比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5例患者在接受胃镜下注射A型肉毒杆菌毒素治疗后患者之前存在的烧心、胸痛、反食、恶心呕吐以及吞咽困难等临床症状均有好转,只有1例患者存在反食、2例患者存在吞咽困难的症状。患者在胃镜下注射A型肉毒杆菌毒素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具有显著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例患者在1年后出现复发,复发率为13.3%。

3讨论

贲门失弛缓症的病因至今没有明确的结论,遗传、感染、情绪、自身免疫以及精神状况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贲门失弛缓症,因而医学界关于贲门失弛缓症的发病机制有神经源性、先天性以及肌源性三种观点。但是大多数医学专家认为贲门失弛缓症是由于食管壁肌间神经丛发生病变,导致兴奋神经元和抑制神经元不能实现均衡支配食管下括约肌,造成食管下括约肌出现送至障碍和食管下端压力增高,导致食管的蠕动能力减弱[4]。

目前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方法有扩张治疗、口服药物治疗以及胃镜下注射A型肉毒杆菌毒素治疗、手术治疗。扩张治疗和口服药物治疗有一定的优点,但是也较多的缺点。扩张治疗方法对患者的要求较多,扩张治疗可用于不适合长期用药患者以及口服药物治疗疗效不佳患者、妊娠期进食困难患者、生长发育期儿童等等。口服药物治疗只能治疗病情较轻的患者。而注射肉毒毒素可以很好的治疗贲门失弛缓症。与手术治疗相比,胃镜下注射肉毒毒素具有安全、方便、微创的优点。肉毒毒素可以引起突触前神经肌肉出现阻滞,导致肌肉出现局限性瘫痪,最终提升肌肉的松弛功能。肉毒毒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也是利用这一原理。肉毒杆菌毒素可对贲门失弛缓症患者神经末梢分泌乙酰胆碱发挥显著的抑制作用,可促使胆碱能的兴奋性大幅降低,故而可促使食管括约肌压力大幅降低,有效改善患者食管排空状态,同时可促进患者食管下括约肌吞咽性松弛功能最大限度恢复。国外有动物实验表明,利用肉毒杆菌毒素对贲门失弛缓症予以治疗,可获得显著的治疗效果。但有研究证明,注射肉毒毒素的近期疗效显著,但是远期效果较差,在16个月左右治疗效果会完全消退。导致肉毒毒素治疗远期治疗效果较差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胃镜下注射不能有效观测固有层,导致肉毒毒素没有全部注射进食管下括约肌内而导致远期疗效较差。因而采用胃镜下注射肉毒毒素时要注意进针的角度、深度以及使用的药量。有相关研究表明,采用胃镜下注射肉毒毒素治疗应采用垂直进针的方式,进针深入保持在4mm左右为最合适。本次研究中,在注射肉毒毒素时保证进针深入在4mm左右,并扩大注射的角度,防止药物外溢,因而15例患者均取较好的疗效,仅有1例患者出现反食,2例患者出现吞咽困难,无1例穿孔,且1年后仅有2例复发,仅有13.3%的复发率。

总之,胃镜下注射A型肉毒杆菌毒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安全、方便、微创,还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在注射时把握好注射角度、深度以及注射量可以极大的降低复发率。

参考文献:

[1]王松,谢东.贲门失弛缓症的内镜下诊治[J].西南国防医药,2011,01(14):105-106.

[2]徐丽娜,韩元岭.肉毒毒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04(11):151-152.

[3]陈保银,马竹芳.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1,35(21):7493-7494.

论文作者:孟凡军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30

标签:;  ;  ;  ;  ;  ;  ;  ;  

胃镜下注射A型肉毒杆菌毒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临床体会论文_孟凡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