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格局,抓根本,求准确,比创新——谈2011年高三“语言应用题”的备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应用题论文,格局论文,准确论文,语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言应用题”“考查基本的语言知识和常见的语言表达技能,重在考查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不考名词术语”(《考试说明》),有“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正确使用词语”等九大类,具体题型超过50种,题型之间琐屑、交叉、纠结,要求高,易忽视。复习时了解题目的具体类型固然必要,但须努力从盲目做题、少慢差费中解脱出来。备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一、重原理,讲究本末相顺
“语用题”与实际语言紧密结合,题目轻捷灵活,层次较高。要答好这类题目,不能“跟着感觉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须用心熟悉汉语知识,知识原理通达,才谈得上“运用”。思维有规矩,答题才能正确。汉语知识已经成为2010年“语用题”高考的必考点,全国18套试卷就有15套以改病句的方式考查汉语知识原理;福建卷要求考生修改画线句子、选择内容连贯语句,四川卷改写句子,都体现得相当典型。
四川卷第18题:“根据下面的材料,用一个单句介绍某市的概况(40字内):某市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历代为郡、州、府、道治所,现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某市铁路、公路四通八达,机场开通国内十多条航线。某市景色优美,有景区被评为中国AAAA风景旅游区。某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在我国地级市中名列前茅。”题目内容四句话,合起来是个句群,要求改写成一句话,“用一个单句”,就不能写成复句,考生须明确单句、复句的区别并掌握两种句子的结构原理:单句,全句只有一个结构中心,每个结构中心只有一套句子成分,即只能有一个主谓结构。首先,根据题目要求明走向、定框架。“介绍某市的概况”,所写句子的主语应是“某市”,答案的内容应为“某市如何如何”,而容量大的单句一般的结构模式为“某市是……”材料中能做“是”的宾语的只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区”,根据所给内容,我们很容易选定包容性强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而放弃“风景区”。其次,把材料中的重要信息浓缩好放到“某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做句子的修饰限定或补充成分,“是”之前为附加条件,材料中无此类信息,所以只能将主要内容移作文化名城的定语。第一个句子的信息已反映在“历史文化名城”一词中,第二个句子可概括为“交通发达”或“交通便利”,第三个句子可归纳为“景色优美”,第四个句子可浓缩为“经济发展水平高”。第三,根据现代汉语定语排序的原理和内容的逻辑原理,排列定语顺序。本题根据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逻辑进行字数调整后,可得出这样的答案:某市是景色优美、交通便利、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答题如果没有切实掌握语言结构,不懂得句式、成分之间的变通技巧,绝难得到正确答案——即使凭感觉蒙对了第一步,也难蒙对第二步。所以,不从原理上下工夫、只在题海中瞎猜撞的“本末倒置”行为必须叫停。
二、抓要点,力求切中肯綮
答题要“对症下药”,似乎是谁都懂得的常识,但很多人就是没用心做到,不得要领,就连“仿写”题也答不好。2010年仿写题仍“高温”不下,全国18套试卷中占9套,多达50%,历史上考查比率也相当高,福建卷屡屡以“对联”的形式出现。
请看辽宁卷第17题:“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个句子,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情谊就像一座山,重要的不在于它的高低,而在于厚重;援助就像一场雨,重要的不在于它的大小,而在于适时。’”解答这道题,第一是找到答题点(两个对象或话题:“情谊”“援助”。一个修辞:比喻。一个由两个分句构成的复句),校正对准点。先根据示例材料来确定自己的对象(话题),从“情谊”和“援助”关系上看,两对象之间是精神与行动(条件与结果)的关系,我们就可相应找出“理想”与“成功”、“爱心”与“奉献”等话题,只要关系正确,利于叙写,就果断确定,千万别因“犹豫”费时误事。第二是针对题目要求,调准使用修辞原理的运用角度。《考试说明》所列的9种修辞原理,题目不同,运用的侧面也不同,我们可以把“理想”与“成功”分别比喻成“光”与“花”,不能说成“志向”与“成果”(因为比喻的本体与喻体之间不能是同性质的事物);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就像……”运用的是明喻,所以其余的只能在“如同”“好比”“好似”的范围之中,超出就不准。第三是针对示例材料,调准答案的逻辑与句式。根据题目由抽象到具体的比喻关系,我们可以认定题目的落脚点是说抽象含义,而不是写具体形象;再提取示例句中的共同文字,得出“……就像……重要的不在于它的……而在于……”的句式,题目马上就化繁为简,变陈说为填空了。据此,我们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答案:“理想就像一盏灯,重要的不在于它的明暗,而在于导向;成功就像一朵花,重要的不在于它的雅俗,而在于价值”或者“爱心就像一束光,重要的不在于它的强弱,而在于温暖;奉献就像一个浪,重要的不在于它的巨细,而在于尽力”。
江苏卷第4题要求考生仿课文《海的女儿》中的小美人鱼的口吻,写对上海世博会的祝愿(赞美)辞,将生活与课文有机地结合起来,答题的“针对性”又有了更高的要求。掌握准确答“语用”题的要领,应该成为我们备考过程的不懈追求。
三、精表述,最要完整得体
答案准确,还须表述完整、得体。现以新兴题型“图文转换”作说明。图文转换题2010年继续升温,全国由2009年的3套增为5套。天津、广东、江西等卷的题目都极有特色。
江西卷第21题:“请说明下面这幅漫画的内容及其寓意。(不超过65个字)”
【答案示例1】内容:漫画由奥运五环标志和萨马兰奇的头像构成,五环成为萨马兰奇的眼镜。寓意:萨马兰奇透过奥运看世界。
【答案示例2】内容:人的眼鼻嘴和奥运会五环标志构成了萨马兰奇的头像,萨马兰奇的头像充溢了五洲团结的奥运精神。寓意:萨马兰奇已成为现代奥运的象征。
这类题目除了题目本身的图画特点之外,它还考查扩展语句(萨马兰奇)和语言表达能力,综合性强。其解题过程,一是认真读图,力争读懂、读准。关键点有三:①扣住主题。图画显示出来的重点内容就是主题的所在,认出人的头像和奥运会标志,就抓住了关键。②注意图里图外的文字。读图中文字“萨马兰奇”,本图的主题就由暗转明。③把图中的图画元素和文字元素结合起来。萨马兰奇是资格最老、贡献最大的国际奥委会主席和终身名誉主席,他的眼镜、耳朵、大脑构成奥运会的五环标志,对图画内涵理解就一下子透彻于心。二是语言流畅、富有文采,注意字数要求。关键点也有三个:①讲构思。对图意的表述,可以是总分、分总、顺叙等结构,答案1采用“总分”式说明,先说图的整体构造,再说局部特征,清晰体现图画的内容,而答案2则采用“承接”式说明,先说什么元件构成头像,后说头像特征,从而深刻体现图像内容。②说完整。两个答案对图的理解有所不同,但说明过程对头部主要器官、五环标志、文字提示都没有缺漏,所有内容都结合起来说明,表述避免了丢三落四的毛病。③有文采。既为“语用”,表达就得规范有味,本题题干要求的是“说明”,所以不必大肆渲染,达到“说清楚说连贯”就可以了。而如果是答天津卷第24题看图描写生活情景,那就须选择恰当的修辞、句式来“生动形象”一番了。
四、肯创新,贵在与时俱进
“语用”中的时文点评题2009年从福建卷异军突起,2010年的天津、湖南等卷相继出现,而仍以福建卷为佳,其“语言运用与思想思维有机结合”成为全国18套试卷中的大亮点,它是对考生思想层次和创新能力的火力侦察。
福建卷第17题:“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近年来,我国不少人喜欢西方的一些节日,如圣诞节、愚人节、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等。材料二:据报道,春节期间,纽约帝国大厦亮起了代表喜庆和吉祥的彩灯向华人拜年,农历大年初一被定为该州的法定节日。在英国,近50万人从英国各地聚集到有‘伦敦心脏’之称的特拉法加广场和唐人街,看龙腾狮舞,品中国小吃,享受鞭炮声和欢笑声中浓浓的中国年味。(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2)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简要概述(150字左右)。”答题应不失三个要点。一、准确鲜明。时文点评题答案有时虽只几个字或一句话,但非常讲究确切、清晰。在明确“材料一主要反映我国近年来过西方节日,材料二则反映西方过中国节日”的内容后,我们答第1题若能敏感于“从两则材料中概括”,就易从两则材料中得出“中西方节日文化相互交融”或“中西方互过节日”的结果;如答成“中国的国际地位在提高,但也有人崇洋媚外”,则过节的话题不明,只答“中国人过洋节”或“西方人过中国节”,则不完整,都有不确、不明之嫌。二、立意高雅。本题是要求考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关注社会热点、立足时代高度”,考生答题的立足点、品位的高低自然是评判的潜规则。第1题答“节日文化相互交融”切准时代的脉搏,最佳;答“中国国际地位在提高,但也有人崇洋媚外”,旧俗;答“中西方互过节日”平庸。答第2题也不能只从玩得开心、吃得合口、赏得悦目点评,只有从“与国际接轨”的高度、从人类文化的层面立意,方见答题的新意、答案的质量。三、规范深刻。第2题的“看法”包含观点与分析两个部分,答题时这两个部分的界限要分明,如“过节,需要的是快乐。作为庆祝性的行为,过节折射着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快乐就是这种文化的核心内涵;不管是过中式节日,还是过洋式节日,只要人们心理满足、精神快乐就好;在民族文化大融合、社会多元发展的时代,人们过节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色,是文明进步的体现,任何限制都是对人类幸福快乐生活的践踏”,第一句是观点,后面的内容是分析,合乎“短评”的规范。其次是集中、深刻、锐利,分析的内容,可以是原因、做法、建议等,但最重要的是原因,分析“过节,需要的是快乐”,如果快乐的重要性都说得不充分、没高度、没力度,就插入方法、建议,内容就会越来越拖沓,语段的结构也会越来越混乱,精深有力的效果自然无从得到。
必须指出,每年高考“语用”题都是稳中求变求新,但只要认准了当前全国的经典题、热点题、新兴题、特色题,我们就能把握住高考“语用”题的命题格局;在这个大前提下,只要立足知识原理、明确答题原则和方法、勤于答题体验、思想与时俱进,我们就一定能在迎战“语用”题时出奇制胜,取得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