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银行对我国的影响及其对策:基于国际经验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外资银行论文,对策论文,经验论文,我国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为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金融中介,银行业的稳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资银行的进入无疑是影响东道国银行体系的重要变量。对于现阶段的我国而言,面对加入WTO承诺最后期限的日益临近,外资银行的全面进入已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现实,在总结相关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外资银行进入策略和特殊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政策调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外资银行进入及其影响的两种不同情况
从历史上看,外资银行的进入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并由此给东道国带来了不同的影响。一是发达国家的外资银行进入发达国家。二是发达国家的外资银行进入新兴市场和转型国家。第一种情况主要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20世纪90年代之后则主要是后一种情况占主导性地位,两种情况下外资银行进入的目的、东道国的意图、外资银行效率以及对东道国的影响都存在明显乃至完全相反的差距,这是我们在分析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影响是必须分辨清楚的,否则有可能得出不恰当的推断。从总的情况看,发达国家的外资银行进入的主要意图有客户跟随、寻找市场机会和回避监管等,大量的相关研究表明这些外资银行在效率和绩效两方面都较本土银行为低,由于从规模和数量两方面看,外资银行占发达的东道国银行业的比重都偏低,因此对东道国的影响并不是很大。相反,近年来转型和新兴市场国家外资银行则完全相反:首先,从东道国引进外资银行的动机看,相当部分的东道国引进外资银行的目的是属于盲目引进外资的一部分和挽救金融危机的不得已之举,正如IMF(2003)所指出的,20世纪90年代新兴市场国家外资银行的进入浪潮并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主要是因为拉美和中东欧国家大规模的私有化和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一些亚洲国家处置有问题银行和公司而引致并购活动的结果。从外资银行的规模和所占比重分析,外资银行都占有相当的比重,在部分国家甚至高达70%~80%以上。从不同所有权类型的银行效率对比看,大量的研究都得出了外资银行的绩效和效率高于本土银行的结论。Mian(2003)认为,外资银行、国内私有银行和国有银行绩效差异的原因在于三者在以下方面存在差异:(1)基于现金流和控制权不同特征而表现出的结构和组织上的差异;(2)并由此导致三者在利用信息方面存在差异,例如更加集权和具层级结构的外资银行在制定借贷决策是较多的依赖于“硬信息”,而扁平组织结构的国内银行往往赋予管理者更大的决策权并使得他们在作出借贷决策时更多的依赖“软信息”;(3)政府监管方面存在差异,如外资银行要同时接受母国和东道国政府的银行监管,而本土银行只用接受本国政府的银行监管;(4)激励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如外资和国内私有银行往往追求收益最大化,而国有银行却往往追求政治、社会目标。
表1低收入国家的外资银行分布
1995年2000年
外资银 外资银外资 外资银 外资银外资
地区 行数量 行资产 样本 银行 行数量 行资产 样本 银行
占比占比数数占比占比数数
亚太国家
0.330.265 160.460.374 37
转型国家
0.020.037 20.200.169 18
洲国家 0.140.229 80.530.60
11 31
洲国家 0.080.20
10 130.290.40
12 49
洲国家 0.100.053 10.550.492 4
其他国家
0.000.001 00.130.121 2
资料来源:Claessens and Lee(2001),P27。
二、外资银行对发展中国家影响的主要争议
具体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在外资银行进入的影响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争议:
1.与支持资本账户开放的传统观点相一致,认为外资银行有助于资本的流入从而有利于国内项目的融资;外资银行还可以减轻国内信用供给的压力而增强国内可获得信贷的稳定性,这对于小的、波动性大的经济更加明显。反对的观点认为外资银行使得资金外逃时的流量增加,也使得在母国或者东道国发生金融危机时抽走资金更快,因而外资银行实际上降低了本国银行信用体系的稳定性。有研究认为,外资银行的进入能够通过更有效的资源配置和更高的效率而给东道国带来潜在收益,例如Levine(1996)认为外资银行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给东道国带来好处:(1)通过强化东道国银行市场的竞争和引进更多的现代化的技巧和技术,提高当地市场金融服务的质量和可获得性;(2)有利于东道国基础性的银行监管和法律架构的改进;(3)增强东道国获取国际资本的能力。但是也有一些文献强调外资银行进入的负面影响,如Stiglitz(1993)认为,外资银行的进入会对东道国银行、企业和政府带来负面效果,例如本土银行会因为不得不与具有更高市场信誉的更大规模的国际化银行展开竞争而增加额外的成本;因为外资银行专注于跨国公司而使得本土企业获得资金的渠道实际上减少;当地政府也会因为外资银行对政府意图的反应迟钝而发现对经济的调控难度加大。
2.外资银行的服务可以直接提高、或者通过与国内银行的竞争间接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价格和可获得性(Levine,1996);外资银行可以提高金融体系的基础结构,如账户和交换、金融监管等(Glaessner and Oks,1994);强化金融机构的效率衡量和风险管理能力;输入母国的金融监管技巧;以上目标虽然可以在没有外资银行的情况下实现,但是外资银行无疑可以加速这一进程。相反的观点认为外资银行“摘樱桃”行为会使得他们先挑选完优质客户以后而将其他客户留给本土银行从而加大本土银行的风险。例如Goldberg et al.(2000)对阿根廷的研究发现,外资银行与本国银行在贷款市场的各个领域展开竞争,而且外资银行在风险更低的商业、政府及其他贷款市场上占有的比重更大。Burdisso et al(1999)也得出了类似结果。
表2阿根廷银行贷款市场构成
本国国有银行 本国私有银行外资银行
贷款类型
1994 1997 1999 1994 1997 1999 1994 1997 1999
私人贷款
5.2 5.8 5.9
13.2 10.4 6.1 14.1 13.3 5.5
抵押贷款
32.1 32.2 35.1
9.4 13.2 15.0 11.0 11.7 14.7
商业、政府
及其他贷款 62.7 62.0 59.0 77.4 76.4 78.9 74.8 75.0 79.8
资料来源:Goldberg et al.(2000),P10。
Claessens et al.(2001)认为,有大量的研究外资银行的进入可以改善东道国的资源配置和经济效率并因此给东道国带来潜在的利益(Levine,1996;Gelb and Sagari,1990),McFadden(1994)对澳大利亚的外资银行进行了研究,发现外资银行的进入提高了本土银行的运作;Bhattacharaya(1993)对巴基斯坦、土耳其、韩国的研究表明,外资银行使得本国项目获得国外资本的融资更加便利;Pigott(1986)对太平洋Basin9国的外资银行情况进行了详细描述。
3.集中在金融自由化所带来的潜在利益上,这方面的研究也包括外资银行进入所带来的潜在利益。此类研究侧重于外资银行效率的研究而非其借贷行为。大量的研究发现外资银行的进入使得银行业的边际收益和税前利润下降,从而意味着外资银行的进入带来了银行体系效率提高的结果。得出此类结论的有Claessens et al.(1998)和Demirguc-Kunt et al.(1998)所作的跨国研究;Clarke et al.(1999)对阿根廷1990年代中期的研究。Terrell(1986)对14个发达国家1976~1977年的外资银行情况进行了对比,发现那些允许外资银行进入的国家总体上有更低的边际利率、税前利润和运营成本。Claessens et al.(2001)发现,与发达国家的外资银行相反,发展中国家的外资银行与本土银行相比,具有更高的边际收益率和管理费用支出、更强的盈利能力,这可能是因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市场竞争和监管方面存在的差异而导致的结果。
三、外资银行对我国银行业的现实影响
1.外资银行进入以参股为主,外资银行已经越来越快融入我国金融体系。一般而言,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主要方式有:在中国开办银行分支机构、与中国国内银行机构合资建立新银行、购买并持有中国国内银行机构的股份、成立外资独资银行、与中国银行机构开展业务合作。但是从目前的情形判断,外资银行进入我国主要以参股为主(见表3),随着参股的越来越多、参股比例的逐渐提高,外资银行已经全面融入我国金融体系。
表3
近年外资银行参股情况表
时间出资外资银行 参股对象参股金额参股比例
1996.1
亚洲开发银行 光大银行
1900万美元3.96%
1999.9
国际金融公司 上海银行
2亿元人民币5%
汇丰银行8
6260万美元
香港上海商业银行3
2001.12
上海银行
1.95亿人民币
国际金融公司2
2500万美元
(增持) 18%?
南京市
2001.11 国际金融公司2700万美元 15%
商业银行
2002.8浦东发展 4.62%
花旗银行6700万美元
2003.11 银行
增至5%
国际金融公司 西安市 12.5%
2002.9
加拿大丰业银行
商业银行 12.4%
德意志复兴开发南充市
2003.1
公司 商业银行
韩亚银行收购员
青岛国际
增资1611万
2003.10 韩国第一银行持
银行 美元
有的50%股份
2003.11 国际金融公司
中国民生银行1.6%
施威比豪尔住房
中国住房
注册资本1.5
2004.2 24.9%
储蓄银行 储蓄银行
亿人民币
恒生银行 15.98%
新加坡政府直接 17.26亿人
2004.3兴业银行
5
投资公司民币
4
国际金融公司
汇丰银行
2004.3平安银行
平安银行
2004.6
新桥投资
深圳发展银行 12.35亿人民币 17.98%
2004.8
汇丰银行 交通银行
17.47亿美元
19.90%
2.外资银行竞争压力已经成为越来越严峻的现实。中外资银行业务竞争呈现六大发展趋势:(1)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将成为争夺焦点;(2)外资银行会倚重网络银行,并通过并购方式进入中国市场;(3)更加致力于中间业务全面竞争;(4)争夺优质外资公司以及优质中资公司;(5)人民币业务竞争将比外汇业务竞争更激烈;(6)争抢银行专业人才。近年的南京爱立信倒戈花旗、天津摩托罗拉投怀大通、厦门戴尔牵手汇丰等等争夺高端银行客户之经典案例已经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3.外资进入银行业与制度冲击。随着外资银行的大举进入,我国的金融制度和金融安全也随之面临严峻的挑战。从金融制度看,这种冲击主要会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内现行的金融分业经营管理制度;二是利率管制和汇率管制制度。总体而言,这种外资银行进入所带来的制度冲击与国内原有的制度改革相比有两个鲜明特征,一是从时间和主动性看,以前的改革相对主动,而现在的改革相对被动;二是从影响程度和可控性分析,外资银行进入的冲击比较难以掌控,而且有可能不断向更纵深发展,如果控制不好,有可能造成金融制度的动荡,进而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
总的来看,外资进入银行业对金融安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金融开放度。目前我国的金融开放尚处于起步阶段,外资的进入对金融安全的影响不显著;二是金融竞争度。外资银行凭借在华的“超国民待遇”,在某些方面对中资银行构成了一定威胁。但从市场份额看,国有银行仍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金融竞争度不高,对金融安全的影响也不大;三是金融冲击度。金融业的开放通过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间目标、工具的效用,加大了货币政策的调控难度,不过这种影响在目前来看还是初步的。值得注意的是,金融业开放对制度的冲击,这种冲击具有不确定性,难以控制,需谨慎对待。
四、我国银行业的对策
随着我国银行业开放程度的加深,国内银行将面临日趋激烈的竞争和更加严峻的挑战。想要在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抓紧时间全面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在改革的基础上加快发展的步伐。
1.宏观上的改革
(1)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步伐,巩固四大国有银行的市场主导地位。四大国有银行作为我国金融和银行体系的中坚力量毋庸置疑,但是由于历史、制度转型以及自身经营等多方面原因使得不良贷款比率居高不下,公司治理和经营机制等方面的改革面临严峻的挑战,严重影响了四大国有银行的竞争能力,也对我国整体金融体系的安全带来了隐患。从现实分析,着眼于将来,继续保持和发挥四大国有银行的中坚地位比较现实,除此以外的其他所有制形式的银行都难以担当此任。为此加快四大国有银行的改革步伐,以不断巩固主导型市场竞争地位是现阶段的理性的战略选择。
(2)统一银行业的税费,实现中、外资银行税费的同等待遇。国内银行一直承担着中央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税赋明显偏重。目前,国内银行所得税税率为33%,营业税税率为6%(下调后),而外资银行所得税税率仅为15%,并且多数国家对银行这一特殊行业不收营业税。过高的税赋无疑加重了国内银行的经营负担,降低了其和外资银行的竞争能力。所以改革现行的营业税税制,大幅降低商业银行的营业税及附加,同时统一中、外资银行的所得税税率,是中外资银行公平竞争所必须的。
(3)加强对外资金融机构的业务监管和风险监管。目前我国对外资金融机构的监管主要集中在市场准入限制方面,缺乏对外资金融机构的业务监管和风险监管。随着对外资金融机构业务范围、地域限制的逐步放松甚至取消,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国的市场份额将会有较大的增长,在继续坚持准入严格把关的同时,必须加大对外资金融机构的业务监管和风险监管力度,确保外资金融机构的安全运行,有效控制外资金融机构的风险。
2.行业整体的调整
(1)加快国内银行机构布局的优化调整。国内银行应当把拓展业务的重点地区转到沿海大中城市,并对沿海省市发展潜力较大的经济区域(县、市或区)从战略上加大资源投入,这是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现实决定的,更是那些与国内银行展开竞争的外资银行在中国战略分布现状和发展趋势所决定的。把最优秀的业务骨干和技术人才充实到那些经济发达的城市和地区的机构中,壮大实力,抢占先机,以求得业务的快速发展。
(2)加强与同业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全面合作。面对外资银行的强大竞争态势,各国内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都存在合作的需求和空间,由于受政策和网点等方面的限制,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都需要寻求合作伙伴,同时借鉴合作伙伴在经营管理、业务拓展等方面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在客户资源、技术资源方面,可以形成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新格局。
3.银行内部的改革
(1)构建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目前,完善银行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银行与公司治理机制已经成为政府、金融和理论界的共识,并因此成为我国现阶段国有银行改革和提升银行业整体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我们认为,以下三方面的问题有必要重点强调:第一,国有银行的股权改革和上市虽然不能解决现存的所有问题,但是股权多元化是实现良好公司治理的基础,而且是可以为进一步强化公司治理机制提供动力和监督机制。从这个意义上,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可以为从根本上解决体制问题、实现完全市场化运作和割断体制内生金融风险问题创造条件;产权制度改革,引入战略投资者,重建控制权结构,将国有银行上市等等举措都是为建立完善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构而采取的重要举措。第二,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对人才的管理。怎样留住人才,已渐渐成为各银行极为关注的课题。在有些地方,尤其是外资银行、股份制银行已经成为人才的汇集处,留住人才甚至已成为某些银行需要和存款、贷款一样认真面对的大课题。国内银行近年来在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上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但总体来说效果还不明显。从目前一些银行优质员工的流失看,显示数字足以说明国内银行强化激励约束机制的迫切性:一方面对现有合格人员如何激励,通过提高相应待遇,缩小与外部、尤其是股份制银行的收入差距,为个人发展提供机会,真正把有用的人才留下来;另一方面对要流失的人员如何进行约束,要改革分配制度和用人制度,通过劳动合同和待遇把人留住。只有建立了良好的人才激励机制,包括薪酬机制、晋升机制、荣誉机制、竞争机制等,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人尽其才。第三,建立和完善风险机制,强化银行内部风险控制。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风险监控指标体系,及时对银行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和监测,综合评价风险状况,及时预警风险,提前防范、控制和化解金融风险。防范和控制风险涉及到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资产保全、信贷审批、结算、会计等部门,各部门应密切配合,各尽其责,共同做好风险监控和防范工作。
(2)加大金融技术创新力度,加快金融技术的推广应用。国外一些大银行由于技术设备先进、科技化程度高、信息网络健全、创新能力强,因而在金融业务和产品方面显现出了全球化、自动化、电子化、标准化的趋势,并且在技术手段创新和衍生金融产品等方面始终处于领先地位。由于金融产品的多样性,国外银行可以从各项业务、多种渠道中获得盈利,以弥补某一方面的亏损。这种竞争对我国银行业是不利的。我国银行业由于实行分业经营,使业务被限制在非常狭小的存贷款领域,并且基本服务对象主要面对国有企业,造成盈利渠道单一,提供的金融产品传统化,从而造成银行的金融风险更加集中,竞争力持续弱化。外资银行的进入,给国有商业银行增加了强劲的竞争对手,但也给国有商业银行提供了学习外资银行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开办金融新业务的机会。为适应竞争的需要,国内银行必须引进外资银行先进的管理经验,紧跟金融新业务、新技术的发展,并结合国情,不断地进行金融业务品种和服务手段的创新,增强发展的动力。
(3)加快业务结构的优化调整,提高单位绩效。积极调整自身的经营管理理念、工作程序和业务流程,建立一套高效、优质、规范、安全和操作性强的、为客户服务的机制和内控体系。外资银行的主要客户对象为三资企业,特别是外资企业,上海、深圳外资银行的发展已经清楚地表明:优质大客户将是中、外资银行争夺的焦点。外资银行由于短期内在机构网点、资产规模及相关资源(如网络资源、人力资源)等方面无法与国内银行相抗衡,因此外资银行必然会考虑将有限的资源用于对优质大客户的争夺,国内银行对此应引起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