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精神出路——解读十八大报告的思想和精神内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论文,出路论文,内涵论文,思想论文,报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类社会最不可缺少的元素是精神。当代中国正进入高度重视精神建设也必须重视精神建设的时代。一方面,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物质生活虽然越来越丰裕,但精神生活却没有相应地丰富起来,建设“美丽中国”,迫切需要精神获得归宿。再者,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真正实现“中国梦”,必须寻找精神突破。因此,探寻党、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生长途径就显得极其重要,最为重要的是拓展和强化中国共产党主导确立的价值体系与精神大厦。
一、着力打通政党的成长路径与思想脉络,厘清思想渊源,保证精神在获得依附中产生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这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内含辩证法,对于我们更加深刻地把握十八大报告所强调的精神家园至关重要。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这是把一个政党的历史探索、经验和教训贯穿起来看待,符合历史规律,有利于政党成员乃至全社会信念坚定起来。为什么突出强调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一系列重要思想融会贯通的结果,目的是由此打通思想脉络,厘清思想渊源,彻底解决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根本问题。尤其重要的是,中国阶段性精神崛起源自中国共产党,也就是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把中国人民从“三座大山”的精神重压下解放出来,从此以后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诚然,在精神崛起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也走过弯路,尤其在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干扰下,出现了极“左”思潮,险些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革命家、千千万万英烈创造的精神大厦推向垮掉的边缘。
曾有一段时间,在党的成员中,在社会大众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精神危机,过去清晰的思想体系有断裂的危险,尤其一种思潮和猜测困惑着人们,这就是所谓的“去毛化”。这一思潮虽然突起于十八大之前,早在十七大报告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之时,就有人已经产生了疑惑,当时虽然也特别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基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很多人仍然认为既然旗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这又是邓小平同志提出,那么毛泽东思想逐步淡出我们的指导理论和精神系统将是必然。所以,十八大报告以较重的笔墨阐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逻辑关系,努力打通思想脉络,保证了精神不会断裂,信念更加坚定。
强调打通思想脉络的重要性,是由精神世界的特点和形成规律决定的。坚定的信仰和强大的精神力量源自对终极目标的追寻,源自理论的科学和逻辑的严密。尤其需要关注的是,随着世界的变化,今天的中国共产党已经没有了革命时期对信仰强化的条件和环境,有赖于从过去勇于牺牲奋斗的历史中找到关照时代的精神因子。规律表明,精神的形成需要历史积淀,否则便没有精神的伟大。所以,中国共产党只有从自己的成长历史中,从先烈的巨大牺牲中找到高尚的精神因子,才能关照追随者的精神世界。
这里还需提及的是,中国社会的精神大厦不同于西方社会,后者是由宗教来支撑的,而我们依靠的是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这就意味着,中国共产党由政治信仰产生的强大精神伟力,使全社会、全民族拥有了坚强的精神力量。今天,深受马克思主义塑造的中华民族,已经无法脱离政治信仰,否则,整个社会将出现信仰危机,“中国梦”将遥遥无期。
二、通过确立更加远大的奋斗目标,激发内在精神力量,保证获得精神力的增长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我们既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也要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与此同时,一再提及“中国梦”。为什么党的最高领导人更突出强调信仰信念与国家远大目标?目的在于借此激发精神力量。一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说过:“只有伟大的目的才能产生伟大的毅力。”那么,一个政党自身和对全民族的引领,也必须从远大目标入手。十八大报告确立的三个目标就是产生精神力量的新的增长点:
一是由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激发的精神力量。报告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中必定蕴含着精神力量。为什么说物化目标成为精神力量的源泉?对比一下中国与大多数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的价值追求就很清楚了。从价值评判标准和尺度而言,中国人很大的价值很大程度上是实现于财富创造上,即创造的财富越多,获得的社会评价就越高,价值实现几率也就越大,精神力量的作用也就越强。再看西方社会,大部分人对占有更多财富已经失去了热情。比如,澳大利亚人的生活目标甚至人生目标是房子、车子、健康,其中也有财富欲望,但同时更有皮球、沙滩、烧烤相伴。他们不仅不追求财富积累,并且还不愿意争取更多收入。如果有加班机会,给华人1.5倍的加班费就有许多人干,而澳洲白人给3倍的加班费也少有人去做。这种差异性,意味着财富目标对于我们来讲可以化作精神力量。
二是文化目标,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目标之所以具有激发精神力量的作用,在于目标中内含两大精神元素,一个是报告明确的,“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另一个是以“社会主义”界定文化强国的建设,包含着丰富的政治和精神元素。更带有根本性的是,文化建设的成效,文化品质的高下,直接决定着国家和民族走向哪里和走多远。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大力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决定,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精神追求与精神建设工程。
三是确立了在和谐世界建设过程中的责任和担当。报告提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历史昭示我们,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无法带来美好世界。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这些都非全新表述,而是中国一贯的主张,但与其他建设目标结合起来,便具有强大的精神作用,因为其中内含着中国对世界走向的解读,同时反映着中国将以什么理念实现自我发展,包括中华民族追求什么样的崛起方式。
三、确立的政治体制改革,必将把中国的改革引入“深水区”,激发更加深刻的精神支持力
人类是群居动物,也是政治动物,因此政治活动是最重要的精神活动。比如,上个世纪大多数时间是“激情燃烧的岁月”;冷战结束,世界政治博弈一时间失去了方向感,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力量真空,这一切都是因为政治生态的变化。所以说,政治活动的变化一定会影响着精神力量的变化。
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况看,所以出现严重的“精神懈怠”,有多方面的原因。
第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系统衰落与世界政治生态的变化直接影响乃至冲击着我们的精神世界。中国人缺少宗教信仰,本土的道教和外来的佛教都经过儒家改造后已经不足以引导灵魂归宿,成为精神家园,而支撑中国两千年的儒家伦理业已颠覆,所以精神出现衰败,这似乎也不具有说服力,因为宗教现象并非今天的事情,而儒家伦理也是经过近百年的冲击,再不似从前,这必然直接间接地影响到现实社会。特别是冷战结束,使燃烧了半个世纪的政治热情减退,更深刻地冲击着我们的精神大厦。
第二,社会转型与“成长的烦恼”使很多人麻木和懈怠。规律表明,当我们面对的挑战超越了承受力,以至于让人感到无奈和无力之时,也会出现精神的懈怠。由于中国出现了经济力量的迅速崛起,伴生的问题必然众多,所谓不发展只有一个问题,发展后会生出许多问题。如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对群众“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碗骂娘”不理解,其实也不难理解,没有肉时找肉吃,有了肉以后就会比较肉的多少,肉的质量,肉的获得途径和方式。正是类似规律的原因,大量社会矛盾突出出来,当问题和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让人产生重压感和无奈感,进而精神懈怠。
第三,平淡平静的生活也容易让人懈怠。安逸让人懈怠,危机激发精神,这也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基本规律。满清在经济力量尚属强大的情况下走向衰败,骁勇善战的八旗军到后来一触即溃,与缺少精神支撑不无关系。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在“杀出一条血路”的情况下,形成了全社会的精神昂扬,进而造就了大批改革家。而今,激情不再,更多人追求安逸而非勇于创新和突破。或许这就是“精神懈怠”之所指。
上述种种,如果不能以有效措施予以改变,中国就不仅仅是人口上的未富先老,甚至出现未崛起于世界,先出现精神衰败。所以,从优化提升执政能力的角度讲,寻找新的精神力量的增长点愈来愈重要。党的十八大把目标确立于政治体制改革。换句话说,十八大报告鲜明地提出政治体制改革,无疑把中国社会带入新的领域和空间。如果说经济体制改革重心在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的话,那么政治体制改革的重心一定是满足人的精神需要,也就是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权力。权力有实质的,更多属于精神层面的,因为政治权力直接作用于单个人是有限的,更多的是通过制度设计让人感觉到自己有这种权力。比如选举权,不给其权力他认为被剥夺,但你真正给他这一权力未必会去使用,包括西方国家选民的投票比例也不太高。或许这也是政治体制改革所要关注的。当然,报告强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已经给我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总之,十八大报告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即使仅仅从精神大厦的构建,从精神力量的激发方面讲,都可以解读出很多内容,因而有必要深入而又长期地学习理解,并且置于鲜活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