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市竹根滩镇卫生院 湖北 潜江 433100)
【摘要】 目的: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观察小儿秋季腹泻的疗效。方法:应用自拟中药加味回苓散连汤水煎服,一剂/日。在口服补液或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失衡基础上口服“妈咪爱”。结果:共观察68例,治疗组40例,有效率95%;对照组28例,有效率65%。结论:采用中西医治疗小儿腹泻病可提高疗效。
【关键词】 婴幼儿;秋季腹泻;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2-0310-02
我科自2013年以来采取中西医结合护理婴幼儿秋季腹泻68例,效果满意,现将方法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上述时期典型秋季腹泻患儿68例,年龄6月~2岁,均于发病3天内入院,每天腹泻6次以上,大便性状为水样或蛋花样,大便镜检偶见白细胞脂肪球,培养无致病菌生长,全部患儿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lsa)检查粪便轮状病毒(rv),其中阳性约为50%,将6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男28例,女12例,伴发热27例,伴呕吐23例;对照组28例,男15例,女13例,伴发热18例,伴呕吐11例。两组患儿平均年龄为1岁半。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脱水者,依据脱水的性质、程度予以口服或者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体温超过38℃以上者常规给予退热药“美林”同时口服“妈咪爱”,6月~1岁每天1~2克/次;1~2岁,每天1~3克/天。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中药“回苓散加味”,药物组成:白术5g,泽泻5g,茯苓5g,猪苓5g,山药6g,扁豆6个,沙薏仁6g,焦山仙6g,大枣2枚,每天一剂,水煎服,每次10~20ml,每天2次。两组患儿均不用抗生素。
1.3 疗效判定方法
经过补液、抗病毒治疗,同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和护理显效:治疗72小时,大便正常,症状和体征消失。有效:治疗72小时,症状减轻,大便次数明显减少,脱水纠正,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无效:治疗72小时,大便形状、次数无改变甚至恶化。
2.结果
治疗组显效28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有效率95%;对照组 显效10例,有效8例,无效10例,有效率65%。
3.护理
3.1 及时补液防脱水,轻度脱水无严重呕吐患儿予口服补盐液(ORS),服用(ROS)液期间应让患儿照常饮水,若出现眼睑水肿则停用(ROS)液,改用白开水,以防高钠血症的发生。补液中密切观察患儿前囟、皮肤弹性、眼窝凹陷情况及尿量。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根据患儿病情变化调整输液速度,既要保证足够的输液量同时又要防止补液过多、滴速过快而导致心力衰竭和肺水肿。补液速度先快后慢,见尿补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 臀部皮肤护理
婴幼儿皮肤特别娇嫩,腹泻时排泄的大便酸性较强,排便次数较多,若不及时换尿布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红臀,严重者可致皮肤糜烂,必须加强皮肤护理,患儿便后用温开水清洗臀部,擦干后用“三和粉”外扑,臀部及肛周围红、灼、痛者,用“黄柏”10g煎水外洗后涂麻油并外扑“青黛散”以清热化湿。
3.3 高热的护理
如出现暴泻、高热,患儿体温在39.5℃以上者用30%~35%酒精或者温水擦浴以降温并配合针刺“合谷、大椎、曲池”等穴并及时更换汗湿衣服以防患儿着凉。
3.4 呕吐的护理
患儿呕吐时头偏向一侧并及时清理呕吐物以免呕吐物吸入气管内造成吸入性肺炎。
3.5 饮食的护理
因腹泻的患儿脾胃消化失司,故应注意加强饮食调护。做到定时、定量、定质,母乳喂养的患儿,母亲应尽量少吃油腻食物、多饮水以稀释奶液,缩短每次哺乳时间,以减轻患儿胃肠负担。人工喂养患儿暂停喂牛奶可改喂米粥、面汤,吐泻严重者可暂禁食,禁食期间要静脉输液并详细记录出入量,随着病情稳定和好转逐步过渡到正常的饮食,患儿的餐具和奶瓶应每日煮沸消毒,要求煮沸30分钟。
3.6 口服给药的护理
小儿服药常不合作,汤药以浓煎为宜,药量宜小,一般宜空腹喂药,分少量多次喂入,喂药时用小勺轻压患儿舌部,从嘴角处缓慢灌入,等药咽下后方可将小勺移开,以防引起呛咳。药液要温暖,有恶心、呕吐者可在汤药内滴几滴姜汁以缓解呕吐,若久泻不愈可针灸“足三里、气海、阳陵泉”等穴,配合捏脊疗法以巩固疗效。注意手法要轻柔、用力均匀,应在每日晨起或者饭前进行
3.7 严密观察病情,患儿入院后及时全面观察患儿的神志、精神、面色、肢体温度以及脉搏、呼吸。知常而达变,精心护理患儿,详细观察患儿大小便次数、颜色、性质和气味并做好记录。及时向医生汇报病情防止津液亏损而致伤阴、伤阳之证。
3.8 严格做好消毒隔离防治感染传播
按肠道传染病隔离,做好床边隔离,护理患儿前后要认真洗手防止交叉感染。
3.9 心理护理
秋季腹泻急性期患儿常常伴有精神不振或者烦躁不安易引起家长的不良情绪,因此要给予家长的心理护理,首先要对家长讲解该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给予家长心理安慰避免急躁、焦虑情绪,使其取的良好的护患配合。护士要以高度的热情、责任心、同情心以及熟练的操作技术取得家长的信任与配合。
4.体会
秋季腹泻主要为肠道轮状病毒感染,轮状病毒是我国秋季腹泻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多发于6月-2岁之间的儿童,临床表现以发热、呕吐、腹泻为主,大便呈蛋花样或水样,易导致水电解质紊乱,由于小儿脾胃功能尚未完善,消化功能较弱,故无论内伤乳食或者外感六淫,均可引起脾胃功能失调而致泄泻,脾主湿,而泄泻无不因湿而泄,古有“无湿不成泄”,“湿多成五泄”之说,故应从健脾、利湿着手,治宜健脾扶土,燥湿和胃,若脾功能健旺,则消化吸收传输正常。总之,通过对小儿秋季腹泻的中医诊疗和护理,我们体会到只有了解小儿的生理、病理、心理特点,才能对患儿实施有计划、有系统的整体护理,护士在对患儿泄泻的病因、病理辩证论治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病情观察,根据病情变化随时修订辩证施护计划,使护理密切配合治疗。中西医结合相辅相成,促使患儿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加快康复。
5.卫生宣教
指导家长合理喂养,鼓励母乳喂养,人工喂养时做好食具消毒,保证食物新鲜,每日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及早治疗婴幼儿营养不良,佝偻病和肠道外感染性疾病,控制抗生素使用,避免因滥用抗生素引起肠道菌群紊乱而导致腹泻。
【参考文献】
[1]王岩,小儿秋季腹泻的家庭指导及护理[J].实用新医学,2005,11(4):21.
[2]朱秀,小儿泄泻的辩证护理探讨[J],实用新医学,2006,7(10):970.
[3]李真真,柯淑芬.循证护理应用于婴幼儿秋季腹泻,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0-12.
论文作者:郭爱娥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月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8
标签:患儿论文; 秋季论文; 小儿论文; 大便论文; 病情论文; 婴幼儿论文; 加味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1月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