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集团跨国经营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集团论文,跨国经营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截止到1992年底,我固冠以集团之称的经济联合体达2600家。其中大约有10%属跨国经营型,此外还有一部分集团正向胯国经营型发展,无疑,加快企业集团跨国经营发展,对我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有理要意义。
我国企业集团跨国经营的现状分析
我国企业集团的跨国经营,是在改革开放和与世界经济接轨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最先是在外贸、金融、劳务出口等领域出现,之后逐渐向生产领域发展。在生产领域,最初只是出现在轻工、纺织等行业,而现在已覆盖了机械电子、化工、冶金等各行各业,同时出现了一批跨行业、跨地区的综合性跨国经营企业集团,从跨国经营的企业集团分布区域看,已从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扩散,企业集团跨国经营已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工贸一体化企业集团已有了一定数量的发展,这是最普遍、最有实力的一种跨国经营型企业集团,其基本特征是以一个或几个大型骨干企业为核心,联合一批在经济技术上有密切联系的国内外企业,生产一种或几种产品并通过自已和当地的销售系统打入团际市场,如深圳赛格集团、青岛海尔集团等,深圳赛格集团最初是由158家企业联合而成的企业集团,经过几年的努力,与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家公司建立了合作经营的关系。
2.外贸联营型企业集团发展较快。这是较为普遍的一种跨国经营型企业集团,其特点是以一个或几个外贸企业为核心而联合起来的,它们的主要任务是收购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的产品,通过跨国经营商性,在国外销售。此类企业集团在中国对外经济合作中发挥着重理作用,且发展较快。1994年12月1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为全国首家跨国经营商社试点企业,这是我国对外经济合作发展的理要举措。1994年,中化公司国际化营业额已达到78.58亿美元,海外机构85家,在世界综合商社中排名第26位。
3.交通运输型企业集团取得了较大发展。它们主要是以从事国际间的海运、航运的公司为龙头,联合一批为其服务的企业而形成的。这种企业集团规模一般都比较大,且有行业垄断性,如以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为核心的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拥有紧密层企业160家,半紧密层企业150家,其中在国外的企业34家,1992年远洋运输量占全国的69.1%。
4.金融投资型企业集团有了良好的开端,这种集团的特征是以一个大型金融企业为核心,通过在国内外投资新理,兼并、参股等形式不断向其它行业发展,进而形成了金融与工商企业紧密结合的跨国经营型企业集团。中信集团就属于这种类型,它是以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为核心而发展建立起来的,1994年底拥有总资产1200亿元,以信托投资为主,从事多元化经营,分支机构遍及海内外。
5.劳务输出和对外服务型跨国经营集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这种集团的特征是对外提供各种劳务和服务。它们多集中在建筑、旅游行业,如以中国国际旅行社为核心形成的中旅集团就属于这种类型。此外,我国在中东、北非、拉美及欧洲设有许多跨国型劳务输出和工程承包企业。
企业集团跨国经营的发展对促进我国贸易的发展、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开发利用固外资源、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等都发挥了作用。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与国外企业集团相比,我国企业集团跨国经营的历程短,企业集团跨国经营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尚有许多不尽人意处,企业集团跨国经营总体处于低水平。具体表现为:
1.现有经济体制制约着企业集团跨国经营的发展。我国现有企业集团大部分是在横向联合基础上形成的,集团内企业既有核心层、紧密层,又有半紧密层、松散层,成员企业分布于不同所有制和不同地区。企业集团的投融资、对外经营,兼并收购企业等诸多方面受到来自条块的约束。例如,计划单列集团的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数额是1000万美元以下,但是目前企业集团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项目,不论投资方向如何、规模大小,从项目建议书到合同章程等都需报主管部门批准后再报国家有关部门审批。个别项目甚至出现国家有关部门批准,而地方主管部门将批件长期扣压的现象,直接影响到企业集团实施跨国经营战略。
2.企业集团缺乏凝聚力、规模较小。我国企业集团的组建许多是通过行政撮合、产品联接、技术合作等完成的,内部关系还没有理顺。既没有形成实力很强的核心层,也没有以参股、控股等形式实现对紧密层、半紧密层的产权联接,直接影响到集团的稳定性和凝聚力。与国外企业集团相比,我国企业集团明显偏小,竞争力不强。1994年中国几家最大工业企业销售收入之和折合1527亿美元,尚达不到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一家企业1576亿美元的销售水平。
3.跨国经营水平低,对外投资效益差。截止到1995年6月底,我国海外投资企业共计4739家,其中2917家为外贸公司,1872家为非贸易生产企业,中方总投资53.27亿美元。在对外投资中有许多问题值得注意。第一,投资区域过于集中。我国海外投资虽然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以港澳最多,这对于巩固原有出口市场有好处,但不利于市场开拓的多元化。第二,平均投资规模小。按单项投资项目平均投资额计算,当前国际上发达国家为600万美元,中国只有57万美元。第三,投资结构低级化。属于国家政策鼓励发展和出口主导产业的项目比重小,高科技项目更少,是国内不合理产业结构在国外的延伸。第四,投资手段单一,合资居多,收购兼并很少,海外投资方式仍有78%属新建,兼并购买仅占22%。
促进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对策
1.优化企业集团跨国经营的外部环境,大力扶持企业集团的发展。要使企业集团有效实施跨国经营战略,一是进一步理顺政企关系。政府重点抓好企业集团资产代表的选聘和国有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机制的建立健全,充分尊重集团公司自主权,不越权干涉集团内成员企业经营活动,给企业集团跨国经营以大力扶持。二是弱化条块于预。进一步打破行业、地域的界限,按照优胜劣汰的原则,鼓励企业集团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控股、参股和租凭兼并,既要推动强弱联合,也应推动强强联合。三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为企业集团跨国经营提供有效的资金支持。四是加快发育资本市场,促使更多的企业集团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增强集团实力。
2.企业集团跨国经营宜分步推进,不可一蹴而就。企业集团实施跨国经营战略,一般而言应循着立足国内市场——商品出口导向——对外直接投资的次序推进。企业集团跨国经营是推动集团高水平发展的手段而不是目的。首先,巨大的国内市场是企业的立足点。在世界范围内新的贸易保护主义风行的今天,企业最稳定的市场还是国内市场。从各国跨国经营企业集团的经验来看,绝大多数的跨国公司即使在国际化程度很高的情况下,依然以国内市场为依托,如日本商社的国内销售额占总额的40~60%,国内投资约占投资总额的60%以上。中国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已为全世界所瞩目,放弃国内市场而片面追求跨国经营,结果可能事与愿违得不偿失。因此,企业集团跨国经营战略应在立足国内市场的前提下,稳健实施。其次,正确处理商品出口导向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相对于对外直接投资,企业集团商品出口导向是跨国经营的较低形式。企业集团实施跨国经营应首先实施出口导向战略,而后实施对外直接投资。
3.在不断改善投资结构中全面拓展对外直接投资。企业集团对外直接投资在不断扩大规模的同时,需在跨国投资的地区分布、产业选择、投资方式等方面采取因地制宜的发展战略。(1)投资地区战略。企业集团海外投资要综合考虑投资方向和投资地区的各种条件,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过去我国企业集团海外投资区域集中于港澳地区和发展中国家。在港澳地区投资有明显的地缘优势,但香港已经回归祖国,澳门即将回归祖国,此类投资难以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跨国投资。发展中国家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中国技术和设备在这些国家具有相对优势,而且中国与这些国家已形成了长期友好关系。所以,发展中国家是中国成本导向和资源导向型跨国投资的重要场所也理所当然。但也应看到在发展中国家投资有政治动荡、劳动力素质差、市场容量小,基础设施不完善等不利因素,更难学到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发达国家是中国出口产品的主要对象,市场广阔,同时又是中国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主要对象。所以,发达国家应成为市场导向和效率导向型对外投资的重点选择对象。(2)投资行业战略。我国目前对外直接投资以贸易型和开发海外资源为主,制造业项目比重偏小。在国外投资兴办贸易企业有利于取得国际市场信息,疏通销售渠道,但毕竟是低层次的对外投资,在投资初期可大力发展,但随着对外投资水平的提高,其所占比重应不断下降。以开发海外资源为主的对外投资实际是资源替代型投资,对输入国内相对缺乏的资源有积极意义,但不能作为投资的重点行业。因为这类投资需要资金量大、周期长、地区有限,而且现在国际市场的初级产品市场供需矛盾不大。相反,制造业市场大,产品附加值高,我国在有些部门也确有优势可利用发挥。加工装配型的制造业部门是目前国际直接投资的重要部门,也是我国企业集团应积极进入的重点行业。(3)投资方式战略。跨国投资时到底向外输出何种要素,需结合企业优势及经济合理两个方面综合考虑。由于高技术及设备等非资金投入方式既可节省外汇,又有利于企业对海外机构实施非股权控制,还可配合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中国企业集团对外投资时应尽量争取使用非资金投资方式,只在不具备其它优势而不得已情况下才求助于外汇资本的直接输出。海外企业采取何种组织形式,应依照行业持点和竞争实力而定。以贸易、金融和服务为主的非生产性项目,应尽量保持对其股权的高拥有率或独资占有;制造业中生产差异性产品且中方具有竞争优势的项目,也应采取独资形式,以充分获取竞争优势带来的利益;而生产标准化产品的项目则应尽量在东道国寻求合作企业,以更好利用当地资源,达到降低成本、打入本地市场和获得当地政府支持的目的。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时往往倾向于另起炉灶、新建企业,效果并不好。实践证明,兼并收购方式能以较少投资快速扩充企业规模,减少社会资源损失,已成为国际直接投资新的发展趋势,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时要积极采用。
标签:跨国经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