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货币一体化:理论基础、可行性及前景瞻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亚论文,理论基础论文,货币论文,性及论文,前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3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320-(2003)05-0104-04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货币一体化已成为一种新的潮流。在欧洲,货币一体化的成功,特别是欧元的启动,向人们展示了货币一体化的美好前景;在美洲,提议拉美国家将美元作为自己国家货币的建议,即“美元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1999年9月,阿根廷总统梅内姆就曾明确提出,废除比索,实现整个经济美元化的打算。世界上区域货币合作的加强,势必对亚洲经济的发展形成强烈挑战,特别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东亚各国货币的竞争性贬值使得东亚国家饱受危机之苦,如何顺应货币一体化的大势,加强本地区的货币合作,正成为东亚各国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本文将对东亚货币一体化的可行性进行研究,依据“最优货币区理论”分析东亚地区是否具备组成最优货币区的条件,并对东亚地区货币一体化的可能的发展前景做出瞻望。
一、最优货币区理论简介
(一)货币一体化的层次
货币一体化(monetary integration)是各国在货币方面的融合、结合、整合的行为、现象和趋势。根据区域内各国货币合作的程度,可将货币一体化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区域内货币政策协调;二是区域货币联盟;三是单一货币区。其中,组建单一货币区(或称最优货币区)是区域货币合作的最高层次。
(二)早期的最优货币区理论
早期的最优货币区理论主要重视用什么标准来判断货币区的最优性,即用能否成功地实现经济政策的目标来判断一个货币区是否“最优”。这些标准主要包括:1961年由罗伯特·蒙代尔提出的要素流动性分析,1963年由罗纳德·麦金龙提出的经济开放性分析,1969年由彼得·凯南提出的低程度产品多样性分析,1973年由詹姆斯·依格拉姆提出的国际金融一体化程度分析,1970年由爱德华·托尔和托马斯·威莱特共同提出的政策一体化程度分析,以及1970年和1971年G·哈伯勒和G.M.弗莱明分别提出的通货膨胀率相似性分析。
(三)最优货币区的成本和收益
20世纪70年代以后,欧洲共同体开始走向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在这一现实问题的推动下,关于最适度货币区理论的讨论逐渐转向对货币一体化的优缺点进行实证分析,这集中体现在对加入货币区的收益和成本分析上。综合而言,加入货币区的收益主要有:
1.节省货币兑换成本,降低外汇交易风险。区域内的货币合作和单一货币的实施,消除了货币兑换和远期抛补的成本,从而有助于提高生产要素的分配效率和经济一体化。还可以进一步稳定汇率,彻底消除汇率波动的风险。
2.消除投机性资本流动,从而使货币当局不再煞费苦心地实行货币控制。实行货币一体化以后,一国的货币很难被投机,因为这种一体化的货币的绝对规模变大了,致使国际投机者没有那么大的力量能够针对这种规模庞大的一体化货币制造差价。
3.节约外汇储备。蒙代尔曾提出,建立货币区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可以通过集中外汇储备以及相互抵消贸易差额来实现对储备的节约。此外,由于投机性资本流动的减少,同样可引起对储备的节约。
当然,组建最优货币区也会给成员国带来经济上的风险,其主要成本就是该国会丧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从而导致经济稳定上的损失。
二、建立东亚货币一体化的可行性分析
依据最适度货币区理论,符合下列标准的国家适合组成货币合作区:对外经济开放度较高、区域内贸易的重要性程度较高、劳动力和资本流动性较强、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货币政策目标相似等等。下面将逐一分析东亚地区是否满足上述标准。
(一)对外经济开放度
开放的经济体往往选择固定汇率安排,因为在这种经济体内,汇率变动对实际竞争力影响不大。衡量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主要标准应是对外贸易额占GDP的比重,但也应综合考虑该国对外投资规模及其对外金融的开放程度(见表1)。
表1 东亚(1998年)各国和地区综合开放度比较 (单位:10亿美元,%)
资料来源:戴金平,熊性美:“东亚货币合作的阶段确定与形态选择”,《南开经济研究》,2001年第5期.
*综合开放度=1/3(对外贸易比率+对外投资比率+对外金融比率)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东亚地区各国的综合开放程度是很高的,但各国之间差别也很大,其中香港和新加坡两个地区性国际金融中心开放程度最高,其次是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开放国家,而中国、日本、韩国的综合开放程度较低,且低于本地区的平均水平,这说明以“出口”为主导的亚洲四小龙及东盟各国基本上属于开放经济,对汇率波动比较敏感,因此迫切需要稳定汇率,进行货币合作。
(二)区域内贸易的重要性程度
区域内贸易比重越大,一国加入货币区的收益就越大,这些收益是通过降低贸易成本和避免双边汇率波动对贸易的破坏效应来实现的(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相对于欧共体12国(欧盟的核心)而言,东亚区域内贸易比率相对偏低,但高于北美自由贸易区3国,此外,表2还显示出自1980年至1995年欧共体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区内贸易比重变化不大,而东亚的区域内贸易比率却逐年上升,这反映出东亚各国区域内贸易总额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这也为货币一体化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表2 东亚、北美3国、欧共体12国区域内贸易比较
区域内贸易比率% 东亚北美3国 欧共体12国
1980
35.2 31.552.4
1986
36.1 33.057.5
1990
40.3 37.363.4
1995
50.4 43.056.8
资料来源:[日]山泽逸平:《亚洲太平洋经济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P23.
(三)要素市场的灵活性
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力和资本,要素市场越灵活,资本和劳动力的流动性越高,成员国财政转移的程度越大,这些国家越有可能组成最适度货币区。因为按照蒙代尔的观点,以资本和劳动力为主要内容的生产要素的高度流动性是组成最适度货币区的基础,他认为,只有这样,货币区内各国货币之间才能维持固定汇率制以求得价格稳定和充分就业。当货币区内一国遭受贸易危机时,一方面,由于区域内贸易高度的相关性,该国产品价格的下跌,会引起伙伴国需求的增加,从而刺激该国的充分就业很快得以恢复,出口也会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区域内劳动力和资本市场的自由流动,可以使该国的失业者在伙伴国重新找到工作,国内资本也可以在伙伴国寻求到收益更高的投资渠道,从而缓解国内的失业压力,加快经济的恢复。所以说,要素市场的自由流动是建立货币联盟的先决条件,这一点从欧洲货币一体化的进程中我们可以得到验证。但东亚地区由于各种障碍因素的存在(如语言障碍、法律障碍、文化障碍、政治障碍等),整个地区劳动力流动程度很低。就资本流动性而言,由于东亚各国和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可以分为三类,以香港、新加坡为代表的一类,金融自由化的水平很高,是本地区的金融中心,基本上不存在资本流动的障碍;第二类,包括中国台湾、马来西亚、泰国等,该类国家和地区资本市场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第三类包括中国、韩国、印尼等,由于金融自由化程度较低,目前金融市场的政治管制较为严格,因而资本流动存在一定的障碍。
(四)经济发展水平的一致性
经济发展水平可以从人均国民收入的指标中看出。毫无疑问,东亚各国和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差异较大,(见表3),既有高度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新加坡、香港等),也有农业化程度较高而人均国民收入不足1000美元的国家(如中国、印尼),这无疑构成东亚货币一体化的一大障碍。
(五)政策目标的一致性
政策目标的相似性越高,在对付经济冲击时各国政策协调越容易,货币合作就越容易成功。衡量各国政策目标是否一致的重要指标包括通货膨胀率和利率。如表3所示,东亚各国无论在通货膨胀率水平还是利率水平上都差别较大,而且东亚国家的平均值水平高于欧盟的参照值,这说明东亚国家在建立区域货币一体化方面存在着比较困难的政策协调问题。
表3 东亚经济一体化指标比较 (单位:美元,%)
资料来源:李扬、黄金老:《中国金融:直面全球化》,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年版,P253.
综合上述各方面而言,东亚各国除了对外依存度较高、区内贸易比重日益提高而外,无论是在要素市场的自由流动,经济发展水平的一致程度,还是政策目标的协调一致方面均不满足“最适度货币区”理论所规定的要求,这说明在可预见的将来,东亚地区各国组建货币合作区是不大现实的,这其中也有政治上的阻碍因素。众所周知,欧盟之所以在经济货币一体化的道路上走得比较成功,经验之一就在于以政治联盟作为后盾,我们注意到,建立东亚货布一体化的症结也在于政治方面。首先,长期以来,东亚各国和地区在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价值观方面存在较大的分歧,相互之间还存有领土纠纷问题,因此他们更多的是将彼此视为潜在的竞争对手,而不是合作伙伴;其次,单一货币区的建立需要区域内各主权国家让出一部分经济主权,特别是货币政策的自主权,但东亚各国缺乏放弃部分货币政策自主权以换取加强货币合作的决心;再次,东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组织,无论是APEC还是ASEAN,在加强地区合作方面都较少作为,不具备对各成员国施加强制性的影响力。因此,笔者认为,东亚地区建立货币区的条件并不成熟,东亚目前的货币合作仍处于货币一体化的低级阶段。
三、未来东亚货币合作的发展前景
虽然东亚地区的一体化发展现状距组建最优货币区还有很大一段距离,但这并不影响区域内各国进行有效的货币合作,事实的确如此,从1997年“亚洲货币基金”的设想的提出,到2000年5月《清迈协议》的签订,东亚的货币合作已经由构想转为现实,就目前而言,东亚面临的紧迫性问题是防止新的金融危机的爆发,因此,建立紧急的区域危机解救机制和防止本地区货币的竞争性贬值对东亚国家来说尤其重要,但从长远思考,东亚地区或迟或早都要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统一货币区,这已经成为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共识。考虑到东亚地区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未来亚洲货币合作的发展前景,将集中于以下三个层次:
(一)建立东亚区域性紧急融资机制
亚洲金融危机的严重后果已经证明,一方面,单个东亚国家不能应付大规模国际游资的冲击,也无法有效地防止危机的扩散,而一些国际金融机构所提供的危机救援却无法令人满意;另一方面,东亚地区并不缺乏金融资源,本地区持有的外汇储备总计超过1万亿美元,如果有一个区域性的融资机构提供紧急性援助,就可以有效缓解金融危机的损害程度,因此,东亚地区迫切需要建立一种紧急性的融资便利机制以发挥本地区最后贷款人的角色。
2000年东盟10+3财长会议在泰国达成的《清迈协议》即是东亚各国在上述方面所做出的重要努力,按照该协议,东亚10国将在现存的东盟货币互换协议基础上,建立一个双边货币互换和回购的协议安排体系,如果这种双边的货币互换体系能够扩展到整个东亚地区即建立全区域范围的多边货币互换体系,那么,东亚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将大大增强。
(二)改革东亚汇率制度安排,建立类似欧洲汇率机制(ERM)的亚洲汇率联动机制
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之前,东亚各国的汇率大多实行的是盯住美元的制度,这种汇率制度虽然给东亚国家提供了一个“名义锚”来稳定国内价格水平,但也存在着弊端。首先,美国的利率调整会给东亚国家造成不利影响;其次,日元对美元频繁大幅度波动也给长期以来从日本引进外资的东亚各国的出口和经济增长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危机之后,东亚各国纷纷放弃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实行浮动汇率制,然而浮动汇率制度也并不适合东亚地区的实际情况,因为东亚各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要求稳定商品的贸易价格,而浮动汇率制度显然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均衡二者的利弊,在东亚建立一种类似于欧洲汇率机制(ERM)的亚洲汇率联动机制AERM(Asian Exchange Rate Mechanism)就成为一种比较理想的选择,即通过建立一种区域汇率联动机制,既消除了区域内部的汇率波动,又能够保持区域货币与区域外货币的自由调节,兼得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之利。
(三)逐步过渡到亚洲单一货币区(ACA)
这是东亚货币合作的最高目标。大量研究成果表明,在现行的国际浮动汇率制下,不论是民族国家孤立的盯住汇率制,还是某种区域联合的浮动汇率制,这种相对狭窄的汇率走廊很难顺利地维持长久。因此,在东亚地区建立类似欧盟的亚洲单一货币区,从长期看来具有必然性。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长期以来亚洲合作的僵局,使得地区金融合作的收益日益凸现出来,东亚各国已经认识到,为了防止新的金融危机的爆发,必须开展有效的地区货币合作,尽管这一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意识方面还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相对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域而言,一体化程度较弱,但现实的紧迫性已经使越来越多的东亚国家积极参与到区域货币合作这一重大历史进程中来,基于这个原因,未来东亚货币一体化仍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收稿日期:2003-03-01
标签:货币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东亚研究论文; 东亚文化论文; 东亚历史论文; 汇率改革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