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刚
(景泰县妇幼保健院 甘肃白银 7304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中医针炙联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在2016年2月—2017年2月之间,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0例,采用双盲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手法治疗,分析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3.3%)明显高于对照组(76.6%),对比差异显著,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进行中医针炙联合手法治疗,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中医针炙;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1-0124-01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颈部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导致椎动脉受累,进而引起视力模糊、眩晕、头痛、记忆力衰减等症状。根据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理生理特点及临床症状可分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动脉—神经根型颈椎病以及椎动脉—交感神经型颈椎病[1]。本次研究在2016年2月—2017年2月之间,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分析中医针炙联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详细内容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6年2月—2017年2月之间,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0例,采用双盲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男性13例,女性17例,患者的年龄主要分布在23~78岁,平均(42.5±3.6)岁,病程1~17年,平均(7.4±1.2)年;观察组患者男性12例,女性18例,患者的年龄主要分布在25~79岁,平均(41.9±3.9)岁,病程1~19年,平均(7.1±1.4)年。根据临床症状及X线检查,两组患者均符合《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中的相关诊断标准[2]。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不显著,且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研究价值。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针刺治疗,风寒痹阻型患者:主穴取天柱、风池、阿是穴、颈夹脊,大肠经痛加合谷,小肠经痛加后溪,三焦经痛加外关,以捻转泻法或平补写法。气血两虚型患者:主穴取百劳、脾俞、肾俞、足三里、大椎,颈部疼痛加颈夹脊,眩晕加百会、气海,心悸加心俞、大陵,以补法为主。痰湿阻络型患者:主穴取百会、风池、脾俞、丰隆,颈肩部沉困,加大椎、天宗,恶心呕吐加内关,耳鸣加悬钟,以以捻转泻法或平补写法[3]。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手法治疗,手法为滚、拿、揉按、屈伸旋转、搓、拍等,患者取坐位,术者站于患者身后,滚法放松患者颈部、肩背部肌肉,持续3min。用拇指、食指、中指拿捏颈部肉柔软组织,取穴风府、缺盆、天宗、曲池、小海,由小幅度逐渐加大,反复5次。最后拍打肩部及上肢,放松肌肉。
1.3 判定标准
根据《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及中医李国衡的《中医正骨》,本次治疗效果判定如下,显效:眩晕、头痛、头顶枕部痛等症状消失,患者恢复正常的生活或工作;有效:眩晕、头痛、头顶枕部痛等症状明显改善,疾病症状多日常生活工作影响不大;无效:眩晕、头痛、头顶枕部痛等症状无变化,对患者的正常生活或工作有影响。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出现的对比数据,采用“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进行分析,版本为SPSS20.0。当P<0.05,说明对比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x-±s”,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n(%)]”。
2.结果
本次治疗结果见表,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3.3%)明显高于对照组(76.6%),对比差异显著,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常见症状为眩晕,可表现为旋转性眩晕、浮动性或晃动性眩晕,在头部活动时症状加重,也可表现为头痛、头顶枕部痛,大多表现为发作性胀痛,可伴有失眠、神情恍惚、失明,但在短期内可以恢复。中医认为脊椎乃人身督脉之循行部位,督脉乃人身经脉之总督,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因外伤、不良生活习惯引起的脊椎错位、血管压迫等器质性病变,临床治疗应该恢复患者的正常的生理解剖位置,使气血运行顺畅,将患者的筋脉打通。椎动脉型颈椎病主要是由于气血不足、气血亏虚以及寒湿内阻导致。进而引起清窍失养、脑髓不充,风寒湿邪痹阻经脉会引起筋脉失于濡养以及血运行不畅进而引起眩晕、头痛、头顶枕部痛、耳鸣等症状的出现[4]。
中医主张辩证治疗,风寒痹阻型患者应温经驱寒、化湿通络,足少阳、大椎穴可温阳驱寒,及颈夹脊可温阳化湿,阿是穴具有缓急止痛的效果。气血两虚型患者应益气养血、通络行痹,百会、大椎可温阳补气,肾俞、脾俞可养血通络。痰湿阻络型患者应祛痰化湿,脾俞具有健脾益气的效果,百会、风池具有温阳化湿的作用。手法治疗可放松患者紧张的肌肉,阻断疼痛,促进软组织损伤性炎症的消除,减缓颈椎退变的过程,扩大椎间盘符合,减缓或消除神经、血管的机械性压迫和刺激[5]。本次进行治疗的两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3.3%)明显高于对照组(76.6%),对比差异显著,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中医针炙联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显著,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冠,WANG Guan.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11(2):207-210.
[2]王淑杰,李光磊,邢越,等.中医针灸联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J].中国处方药,2016,14(10):103-104.
[3]黄恒建.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23):141-142.
[4]刘晓勤.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双足与保健,2017(15).
[5]石林丽.探讨中医针灸联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60):197-197.
论文作者:张文刚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7月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0
标签:动脉论文; 患者论文; 颈椎病论文; 手法论文; 中医论文; 统计学论文; 对照组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7月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