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电刺激结合智能运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论文_魏凤,黄林生,廖怡

魏凤 黄林生 廖怡

江西省宁都县人民医院 江西宁都 342800

摘要:目的:分析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治疗当中,患者接受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与智能运动疗法治疗对其运动功能的具体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在2016年4月至2017年5月时间段内收治的78例脑卒中患者为对象,所选患者均出现偏瘫症状,根据患者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均分为常规组以及结合组,分别接受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以及此基础上的智能运动结合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方案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以及日常活动能力。结果:结合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运动功能以及日常活动能力指标均要明显优于常规组患者,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方案治疗后的数据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治疗当中,患者同时接受智能运动以及功能性电刺激治疗的效果较好,此方案值得在临床当中推广。

关键词:脑卒中;智能运动;偏瘫;运动功能;电刺激

在临床目前常见病与多发病当中,脑卒中是极为常见的疾病类型,该病带有较高的致残率、致死率,会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极为严重的影响[1]。在脑卒中患者当中,最为常见的后遗症就是偏瘫,脑卒中患者出现偏瘫的几率最高可以达到80%,这会给患者自身的运动功能以及生活中的活动能力带来极为严重的影响,也会不断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患者的预后情况等[2]。我院在此类患者的治疗当中分别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如下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6年4月—2017年5月时间段内被送至我院诊治的脑血管病变患者当中选择78例脑卒中患者开展相关研究,所有患者入院后接受CT或MRI扫描得以确诊,患者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且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症状。我院在此次研究中将以下患者排除:癌症患者、肝肾功能障碍患者、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精神功能紊乱患者、无家属监护患者、严重昏迷且神志无恢复患者。我院根据患者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均分成为常规组与结合组,每组各39例对象。常规组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为51—73岁;结合组患者当中男性21例,女性为18例,年龄则为49—72岁,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在接受对比后无差异存在(P>0.05)。

1.2方法

常规组患者接受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医生选择功能性电刺激处方与耐受阈,根据患者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以及具体的肌张力等选择相应的电刺激部位,在患者的上肢选择桡侧伸肌群,比如患者的肱三头肌与伸腕肌等,在患者的下肢部位选择股四头肌、小腿腓骨外肌等。患者治疗时的中频载波频率为2—8kHz,低频频率为0—150Hz,最大输出电流则为0—100mA,患者每日接受1次治疗,治疗的时间为20min。

结合组患者在上述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同时接受智能运动疗法治疗,主要方法如下:

医生需要指导患者进行患肢各关节的被动运动,包括肩胛带的运动、患者床上自我运动,包括将双手交叉前平举等,还要指导患者进行侧翻身与搭桥练习、腕关节牵张与踝关节牵张等。患者需要接受坐位训练,患者可以持续半小时以后,医生让患者进行床边健侧练习与起坐练习等,之后让患者坐站训练、站立平衡训练以及步行训练等。医生等到患者的站立平衡能力与负重能力提高之后,让患者接受迈步训练、在平行杠内步行以及上下阶梯等[3]。

1.3临场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分别接受不同方案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以及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进行对比,患者的运动功能利用FMA量表进行分析,日常活动能力则选择BI量表进行分析,两项量表的分值越高,表示其相应的功能就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我院在本次研究的患者数据处理当中选择SPSS21.0软件包进行操作,若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接受比较后显示P<0.05,则可视为差异存在明显意义,反之则无任何差异存在。

2.结果

2.1 患者运动功能

根据表1所显示的数据可以看出,结合组患者治疗后的FMA评分出现了明显提高,两组患者的数据对比后存在明显意义。

2.2 患者生活能力

常规组患者治疗前的BI评分为(24.6±2.6)分,结合组患者这一评分为(24.7±2.8)分,数据对比后t为0.16,P=0.87>0.05;常规组患者治疗后的BI评分为(47.1±3.4)分,结合组患者为(60.1±4.3)分,数据对比后t为14.81,P=0.00<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FMA量表分值对比(±s)

3.讨论

脑卒中是目前临床当中发病率、致残率与死亡率均较高的一种疾病,伴随临床医学的不断发展,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下降,但是其残疾率仍然较高,其中约有九成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残疾情况,偏瘫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残疾类型[4]。在此背景下,为这类患者选择科学的治疗方式十分关键,有效缓解其偏瘫症状是主要治疗目的。

功能性电刺激是治疗此类患者的常见方法之一,医生选择低频脉冲电流对患者的一组肌肉或者多组肌肉进行刺激,进而诱发患者肌肉运动,并且模拟正常的自主运动,以此改善被刺激肌肉、肌群的相关功能。患者接受功能性电刺激的同时,电刺激信号以及肌肉的收缩信号也会传入相应的神经与大脑,进而实现其功能的有效重建。我院在这种治疗方式的应用基础上,还为患者选择了智能运动干预方式。智能运动干预可以按照患者肌力的增加情况设计相应的肌力训练方案等,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实际情况选择治疗的强度与持续时间等,也可以根据患者病情调整方案与训练的强度,不断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患者的相应功能可以有效重组,出现损伤的脑部功能也会得到较好恢复,进而促进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对于肌肉的自主控制能力。

在此次研究当中,两组患者分别接受不同方案干预治疗,在对比相应的治疗数据后可看出,结合组患者的FMA评分与BI评分均在接受治疗后出现明显提高,且明显高于常规组患者,数据对比存在差异。

结语:

针对临床当中患有脑卒中且出现偏瘫症状的患者治疗方式选择来讲,将智能运动疗法与功能性电刺激疗法相结合的效果较好,患者的运动功能以及生活能力都会得到显著提高,两种方法联合用于此类患者治疗可在临床中大范围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文权,徐武华,吴婉霞,梁宇健.运动想象结合功能性电刺激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踝关节功能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2,33(22):3418-3420.

[2]耿尚勇,李月春,李峰.功能性电刺激结合智能运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08):14-16.

[3]代蓉,刘建昆,殷义涛,高秀云,王英.功能性电刺激结合运动疗法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J].云南医药,2015,36(01):2-4.

[4]高晓平,冯小军,陈冲,鲍文.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J].安徽医药,2015,19(06):1115-1118.

论文作者:魏凤,黄林生,廖怡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

标签:;  ;  ;  ;  ;  ;  ;  ;  

功能性电刺激结合智能运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论文_魏凤,黄林生,廖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