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关系分析--兼评“核心实践论”一文_实践论论文

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关系分析--兼评“核心实践论”一文_实践论论文

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关系之辨析——兼评《评实践核心论》一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践论论文,思想路线论文,唯物主义论文,实事求是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02)6-0027-08

陕西省社科院的王玉樑研究员在《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10期上 ,发表了《评实践核心论》一文(以下简称“王文”)。文章批判“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真正核心”、“实践的观点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等学 术见解,涉及到广泛的哲学问题。特别是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 存在的关系”,“实事求是实质上就是唯物主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导”着实践 论、实践标准,这些论点看来十分正确,其实都很有问题,其关键是把实践论从马克思 的“新唯物主义”中排除出去,把实践观点降低为唯物主义指导下的次级观点,这完全 不符合马克思哲学的文本及其本意,有必要对此加以辨析。

一、一个不能成立并且是混淆是非的概念——“实践核心论”

“王文”把批评的对象统名之为“实践核心论”。文章说:“实践核心论”有四种表 现形式。第一种,按“王文”的说法,叫作“实践是马克思全部哲学理论的核心”。据 我了解,中国没有一个学者会作这样文理不通的表述;别人真正的表述是:“实践论是 马克思哲学的核心”。即是说:在马克思哲学诸论中,他的实践论处在理论核心的地位 上。“实践”是人的活动、人的行为,怎么能作一个哲学体系的核心?能作哲学的核心 的是“论”实践或实践“论”。“论”包含着批判。实践可以是自觉的,也可以是盲目 的;可以是成功的,也可以是失败的;可以是保守的,也可以是与时俱进的。对此必须 作批判的反思,马克思的实践论正是科学的实践批判论或实践反思论。

文章认为:“实践核心论”的第二种表现形式是“实践本体论”。主张“实践本体论 ”的学者指出:“在当代哲学的主流中,‘形而上学’性质的本体论是遭到否定的,但 是,‘本体论’的一种基本的意义,即作为关于存在或存在者学说的意义不仅被保留下 来,而且在当代哲学抨击认识论中心主义传统的运动中得到了重要的发挥和提升”,“ 在马克思那里,‘实践’从根本上说,首先是关于存在和非存在、关于存在的现实性、 关于自然界和人的现实存在的基本原则”,因而,“马克思的实践学说不仅具有本体论 的意义,而且首先具有本体论的意义。”(注:吴晓明:《马克思实践学说的本体论意 义》,载于胡福明等主编《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与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论文集),南 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4-125页。)这就成为“实践本体论”。持“实践本体论 ”的学者并不否定宇宙之演化和它的现实存在,并不否定自然界的客观性和先在性,而 只是从人的生存、发展的时代要求出发,把人的世界当作哲学的对象。“实践本体论” 就是“实践存在论”或“实践本有论”,它同所谓“实践核心论”没有什么关系。

“王文”告诉我们:实践核心论的第三种表现形式是“实践人本主义”。“王文”没 有向读者如实地说明:“实践人本主义”是反对“实践唯物主义”的,也就是反对“实 践论是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理论核心”的主张的。他们的中心口号叫作“删除‘实践 唯物主义’中的‘唯物主义’后缀”,认定“马克思哲学不是唯物主义的现代形态,而 是人道主义的现代形态,如实践人道主义、自然——人道主义”。(注:丛大川:《马 克思主义哲学就是科学吗?》,任平等主编《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苏州大 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66页。)赞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实践唯物主义”概括的学 者,确如“王文”所说,认为马克思所实现的哲学革命是从本体论思维方式到实践论思 维方式的转变。但实践论思维方式决不是同唯物主义对立的,相反,它正是新唯物主义 的思维方式。而“实践人本主义”者则排斥唯物主义。现在,“王文”把这两种对立的 见解消融在杜撰的且文词不通的“实践核心论”之中,这是很不恰当的。至于被“王文 ”认定为“实践核心论”的第四种表现形式的“实践一元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葛 兰西的观点,同样不宜用“实践核心论”来描述。

总之,在对马克思的实践论的理解方面确实存在许多分歧。如果我们认真研读马克思 的原初哲学文本,研读文本史和哲学思想史,应当是可以统一认识的。作为马克思的新 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可以说是“横空出世”,马克思是以他的 实践论来同“从前的唯物主义”和一切唯心主义划清界限的,《提纲》的十一条全都贯 串着实践观点和实践论。因此人们说: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就是以他的实践论为核心的 唯物主义,这是并不错的。“王文”所说的“实践核心论”不能正确反映对马克思实践 论理解上分歧;同时又把坚持唯物主义和否定唯物主义的主张混为一谈,是难以令人接 受的。

二、一般唯物主义和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关系

马克思之前的各种形态的唯物主义是互相区别的,但又有一以贯之的共同本质。一方 面,正如列宁所说:“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完全一致,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东西,意识 、思维、感觉是第二性的东西”。(注: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单行本, 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2页、第129、131、93页。)另一方面,“一切以往的”唯 物主义都把“物质”客体当作直观的对象,而“不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 践去理解”,(注: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页、第56-57页。)都是直观的唯物主义。这两方面构成马 克思所面对的“一般唯物主义”的全面规定。

弄清楚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和共同本质之后,我们就可以讨论一个问题:“一般唯物 主义”同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关系。第一重关系是尊重。在面对唯心主义哲学时 ,马克思多次宣布:“我是唯物主义者”。(注:马克思:《致路·库格曼》,《马克 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578-579页。)作为唯物主义者,他当然是尊重哲学史上唯物 主义的优良传统的。“王文”特别反对说“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一性”原理在马克思之 前就已经确立起来了,它只是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前提,而不是马克思哲学特殊本质之所 在。照我看来,这是一个基本的哲学史事实。第二重关系是批判。在面对旧的唯物主义 时,马克思明白无误地宣布:他的哲学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新唯物主义” 。(注: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54页、第56-57页。)他指明旧唯物主义共有的直观性,包括费尔巴哈人 本学唯物主义的直观性。马克思恩格斯写道:“诚然,费尔巴哈比‘纯粹的’唯物主义 者有很大的优点:他承认人也是‘感性对象’。但是,他把人只看作‘感性对象’,而 不是‘感性活动’,……他从来没有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全部活生 生的感性活动”。(注: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马克思恩格斯 选集》第1卷,第77-78页、第76-77页、第77页、第92页。)“王文”在论述唯物主义的 时候,总是避谈马克思对“一般唯物主义”所作的上述批判,总想抹煞马克思新唯物主 义和旧唯物主义在是否承认人的感性活动这一点上的根本界限。这正是“王文”问题之 所在。第三重关系是创新和超越。马克思进行了深刻的哲学变革,但,这种哲学变革是 怎样进行的呢?说到这个问题,意见就不一致了。

按“王文”所说:马克思做的工作是“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高度发展了的神秘形式的 辩证法改造为唯物辩证法,使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结合,这是哲学史上的一场革命,从而 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形而上学的局限”,创造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本体论。这种把 马克思哲学的创新、它的特质和核心界定为一般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的描述同马克思 真实的思想进程是不一致的。第一,它把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看作是传统的形而上学本体 论范围内的革命。实际上,马克思的哲学变革恰是把哲学关注的目光从一般的宇宙论转 向人在其中生活的现实世界并从而创立了新世界观。大家熟知马克思恩格斯的宣告:“ 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注: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7-78页 、第76-77页、第77页、第92页。)你可以不同意把马克思的哲学称作“实践唯物主义” ,你无法否定马克思所进行的哲学革命的实质。在理论上,马克思着重说明的是现实世 界的本真面目和本质规定。这个现存世界是以人的实践为基础的,这样,人才能在实践 上去改造和变革这个世界。如果像唯心主义者所说的那样,世界是以人的精神为基础的 ,那么,人只要改变精神就能改变世界。而直观的唯物主义则根本提不出实践地改造世 界的问题。第二,它对马克思哲学同黑格尔的思辨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的人本唯物主义 的关系作了错误的解释。人们以为:马克思哲学同黑格尔哲学的分歧在于:后者坚持唯 心主义,对哲学基本问题作了思维第一性和物质第二性的回答。马克思则把这个回答颠 倒过来,重新确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其实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马克思对黑格 尔的批判是:黑格尔“用自我意识来代替人”,“把人变成自我意识的人”,从而“把 世界头足倒置起来”;马克思所做的是“把意识变成人的意识”,而这里的人是从事生 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现实的人”,(注: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马克思恩 格斯全集》第2卷,第245页。)这才是把黑格尔的“头足倒置”真正地再倒置过来。费 尔巴哈先于马克思也进行过这种颠倒,如马克思所说,当时,“只有费尔巴哈才是从黑 格尔的观点出发而结束和批判了黑格尔的哲学”,他把唯心主义的绝对精神“归结为‘ 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从而完成了对宗教的批判。同时也巧妙地拟定了对黑格尔 的思辨以及一切形而上学的批判的基本点”。(注: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245页。)马克思继承并超越费尔巴哈哲学,决定性的转 折点是发现了人的社会生活的本质的实践性,建立起具有具体、历史性的实践论,从而 真正奠定了“现实的人”的出发点。第三,把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的首先的和最大的成果 看作是物质本体论的“辩证唯物主义”。实际上,当马克思恩格斯进行这场革命时,最 大成果恰是他们的实践论,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上面说过:马克思批判 了旧唯物主义,超越了把人仅仅看作“感性对象”的局限性,前进到“人的感性活动” ,创立了“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新世界观。(注: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 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1页。)为了避免先有 辩证唯物主义、后有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从前者推演出来的旧说,“王文”提出了“ 同时产生论”。其理由是“最先建构的”“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中“内在地包含着辩 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问题在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思想在其起点上就是超越物质 本体论的抽象性,进入对真实社会的经济关系、政治生活的客观考察的思想。有的学者 以自己的研究证明:对于古典经济学中的“社会唯物主义”的学习和借鉴,“才是后来 马克思历史唯物论变革的真正批判性始源”,(注:张一兵:《回到马克思》,江苏人 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8页。)有的学者分析马克思哲学创造的自白,确切地指出: 马克思为了研究德国社会问题而写的第一部著作即《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结论就是法 的关系根源于作为物质的生活关系的“市民社会”;而“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 经济学中去寻找。这种“法哲学——市民社会——经济学”的“三级跳”表明:“尽管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对他提供了重要的助力,但他并没有返回费尔巴哈式的、一般唯物 主义的立场,因为马克思关心的并不是抽象的自然界,而始终是作为人类历史基础的市 民社会。”(注:俞吾金:《实践诠释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8-69页。 )到达《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清楚地表明他们的新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实质 :“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任何深奥的哲学问题——后面将对 这一点作更清楚的说明——都可以十分简单地归结为某种经验的事实”,这里的“清楚 的说明”的事物的真实面目就是:作为“自然和历史的统一”的感性现实世界,是以人 的实践为基础的世界。(注: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马克思恩 格斯选集》第1卷,第77-78页、第76-77页、第77页、第92页。)现在“王文”把马克思 对物质本体论的“超越”说成是“内包”着物质本体论,显然是曲解了真实的思想史。

无论在历史上或逻辑上,“王文”所了解的物质本体论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体系都是 后来才产生的。就是说:不是先有物质本体论的辩证唯物主义,后有作为其推论的历史 唯物主义,也不是二者同时产生;而是先有历史唯物主义才可能、后来也现实地利用历 史唯物主义的资源,建构物质本体论的辩证唯物主义。因为,有了历史唯物主义所提供 的资源,物质本体论者才能使物质范畴涵盖三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否则 物质范畴只是自然哲学的范畴;才能把辩证法界定为“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 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注: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第484页。)否则就只有自然辩证法和自然科学的辩证法。毫无疑问:物质本体 论意义上的辩证唯物主义体系,是人们依据恩格斯的《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等 著作来界定与论释的。这样的辩证唯物主义,以宇宙运动为对象,以反映宇宙物质性的 “物质”范畴和反映宇宙运动性的“运动”范畴为基本范畴,以物质本体论的唯物主义 同物质运动论的辩证法的结合为基本框架,只有物的神圣性,而没有人的真实生活,只 有知识论,而没有生存论,只有真理论,而没有价值论。这样结构的“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在世时从未论释过,也未提供过提纲,虽然马克思看过《反杜林论》,但那毕 竟是一部批判杜林、因而不能不受杜林体系之牵引的著作。所以,笔者不赞成“王文” 所说:“马克思恩格斯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建构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 体系”。顶多可以说:人们利用马克思恩格斯所提供的新唯物主义的资源,借助于恩格 斯《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的理论框架,建构了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体系。

三、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关系

“王文”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不能放在相等的梯级上 考察。他严肃地告诉我们:“实践固然重要,但实践、实践标准、实践观都有一个以什 么思想路线作指导的问题”,“而实事求是就是唯物主义”。于是唯物主义最高最广, 实践论又低又窄,它是没有资格当什么理论核心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主义和 实践论的关系果真是这样的吗?按我的理解,不是的。我认为:说“马克思主义唯物主 义”或“新唯物主义”,同说“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二者是直接同一的。不贯彻唯物 主义精神的实践论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同样,不渗透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唯物主 义,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是贯彻唯物主义精神的实践论,是在肯定人的主体性的同时,唯物 地说明了实践的条件、效用、过程、规律的实践论。具体地说:

——把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当作是人类实践的客观环境和根本的约束条件。这里的实践 论是唯物主义的实践论,是肯定自然界的优先存在的实践论。这样的新唯物主义,要求 人和自然界在发生改造和被改造关系的同时,也要追求人和自然界的统一与和谐。这对 于非实践论的直观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不是一种革新和深化吗?

——把人的实践的客观效果当作新的实践的既得条件。马克思这样地说明新唯物主义 的观念:“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 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注: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85 页。)这种把对象世界的客观性同人的能动性结合起来考察、统一起来规定的新唯物主 义,较之仅仅说宇宙物质性的一般唯物主义不是一种革新和深化吗?

——把社会实践总的过程当作是不受人的意识支配的、不可抗拒地由低级到高级发展 的、有其自身规律的过程。人的实践是意志活动,人的意志影响着实践的具体过程。由 于人的意志总是带着主观性,因此,由此指导的实践,就会有错误、有曲折、有失败, 甚至有灾难相伴。但是,人的意志毕竟是客观条件的产物,而人的实践不但具有创造性 、试验性,而且具有自批判性。实践中的错误产生出对人的负面结果,人为了自己的需 要的满足,必定会纠正错误。这样,实践的总过程就必定是创造的、发展的、由低级到 高级上升的。唯物主义在实践论中得到新的体现、新的运用、新的解释力。

——把从事实践的人,当作是既勇敢地在实践中创造世界,又在创造世界中通过自律 创造了自己的主体。说“人的实践”和说“实践的人”是直接同一的,犹如说“人的生 产”和说“人的消费”是直接同一的一样。说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和说马克思主义人论也 是直接同一的,犹如说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和说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是直接同一的一样。 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解释是唯心的。因为他把“理想、意志和爱”当作人们的社会 关系的本质。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解释是唯物主义实践论的。因为他把实践中建立起来 的社会关系当作人的本质。在这种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经济关系这些物质性的关系 ,决定了政治法律关系、意识关系这些精神性的关系。这样地深刻的新唯物主义思想, 一般唯物主义中有吗?是没有的。为什么没有?因为一般唯物主义根本不了解社会实践的 意义,也不了解唯物主义和社会实践论的同一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是实践论的唯物主义,是以实践观点重新说明唯物主义原则的 唯物主义。具体地说: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则,在一般唯物主义那里,是一个直观的原则;到 达马克思哲学,变成人的一种认识成果,它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科学实验的 实践中把握到的,又是在这样的实践中不断地被确证和发展的。正如列宁所说:只有“ 人类实践的‘成功’”“方能证明着我们的表象和我们所感知的事物的客观本性的符合 ”;“把实践标准作为认识论的基础,那么我们就必然得出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基 本结论“是由一切人在生动的人类实践中作出来的,唯物主义自觉地把这个结论作为自 己认识论的基础”。(注: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单行本,人民出版社,1 960年版,第32页、第129、131、93页。)既进入了人的实践结构,“物质”和“意识” 就不再是抽象的、形而上学的东西,而是人所在的感性世界的客观本性和它对于反思者 的关系了。

——自然界的第一性被理解为:在人的实践结构中,自然界具有先于实践而存在、从 根本上制约着实践活动的性质,人在自然界面前具有能动地认识和改造它的主体性,然 而,这种主体性必须同自然界的优先性相统一,就是说,人不仅能动地改造自然界,而 且主动地协调自身与客观自然界的关系,力争达到二者的和谐和统一。

——意识的第二性被理解为:在人的实践结构中,意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和过程中发 生的。有了实践的能动性才有意识的能动性,或者说意识能动性是实践能动性的一个中 介环节。由此可见,实践论的唯物主义,是把物质和意识放置在人的实践结构中重新加 以界定的唯物主义,是论证实践中的人,他所面对的客观环境、既成状态同他自己的意 识从对立达到统一的唯物主义。这是旧唯物主义所未曾达到过的历史新高度。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明确的结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不在马克思主义实践 论之前,不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之外,也不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之上,它就在马克 思主义实践论之中。如果说“之前”,那是从前的唯物主义而不是马克思的唯物主义; 如果说“之外”,那是马克思所批判地对待的直观唯物主义,现在仍喋喋不休地批判马 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王文”把马克思哲学中唯物主义和实践论,看作是全局和局部、 指导思想和被指导论点的关系,表明作者始终不能真正了解马克思的真正哲学思想。在 1879年写的《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一文中,马克思申明:“人对自然 的关系首先是实践的即以活动为基础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才有二者的“理论的关 系”。(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04-405页。)“王文”以及其他类似的 著述,不能了解人与自然关系以人的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学说,这是他们至今仍把马克 思哲学看作物质本体论哲学的重要原因。

四、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关系

“王文”中最不能令我赞同和接受的,是它对于毛泽东、邓小平所倡导的实事求是原 则或思想路线的哲学理解。文章把邓小平的哲学观点切为两块:一块是实事求是,而实 事求是 = 唯物主义;另一块是实践观点,“他强调要尊重实践,特别强调实践是检验 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这两块中,“实事求是的外延广于实践,而且实事求是明确地规 定了唯物主义思想路线,这是实事求是与实践范畴不同之处。”我在上一节中,已经分 析和批评了这种把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和实践论分割开来的观点,下面,我想着重谈一 谈究竟怎样理解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及其哲学基础。

从中国共产党思想史的视角去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 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写了《实践论》和《矛盾论》来揭示这条 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和哲学意蕴。《实践论》和《矛盾论》是一体的。因为《矛盾论》 把具体实践中客体的矛盾特殊性作为认识的基础,而把从诸多具体实践中概括出来的反 映矛盾普遍性的普遍真理当作主体认识的指导,二者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实践中的主体、 客体关系。毛泽东确认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 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就等于确认实践中的主体、客体关系的道理 ,“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注:毛泽 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20页。)毛泽东为什么不把他写的《辩证 法唯物论(讲课提纲)》中的一般唯物主义部分放在《毛泽东选集》之中,用“王文”所 说的不含实践论的唯物主义当作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根据呢?这是因为用一般唯物 主义论证不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论证不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 结合的原则。只有《实践论》和同样贯彻《实践论》思想的《矛盾论》,才是这条思想 路线的真正基础。

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有诸多原则。第一个原则是“从实际出发”,这是谁都承认的。 可是,“从实际出发”的哲学内涵和基础究竟是什么?一种理解,其哲学基础就是物质 本体论的唯物主义。既然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当然意识要以物质为前提,尊重物 质的客观实在性。这里没有人、人民群众、共产党的主体地位,没有他们创造中国历史 的能动性,是一种绝对的客观主义。另一种理解,其哲学基础不是一般唯物主义原则, 而是以实践论为核心的新唯物主义原则。请问:是“谁”必须从实际出发?这个“谁” 在语言上作为主语而被省略;在哲学上则正是创造历史的人民群众及代表他们的共产党 人。因此,“从实际出发”的客观性原则是同承认人的创造历史的能动性的主体性原则 内在地同一的。从马克思以来,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一贯地这样地理解和界定“从实际 出发”的原则。为了同“王文”争论,我要引用一些老祖宗的话,这是要请读者原谅的 。前面引过马克思的话不再重复,恩格斯在19世纪末,更加具体地申明“从实际出发” 原则的哲学真谛:“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既定的、制约着他们的环境 中,在现有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注:恩格斯:《致瓦·博尔吉乌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732页。)请问:人是不是为了创造历史才去把握客 观实际的,这里的客观实际是不是以实践为“原点”来考察的相关客观条件?回答无疑 是肯定的。毛泽东说:“军事家活动的舞台建筑在客观物质条件的上面,然而军事家凭 借着这个舞台,却可以导演出许多有声有色威武雄壮的活剧来。”(注:毛泽东:《中 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83页。)请问:从实际出发的“ 实际”,是不是实践所遇到的既成条件,从实际出发,是不是为了实践创造者主体去发 挥自觉的能动性去获得实践的成功、斗争的胜利?回答无疑是肯定的。就拿“王文”所 引的“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记住的最基本的思想方 法、工作方法”(注: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邓小平文选》第2 卷,第114页。)来说,邓小平的这个论述,基本上是重申了毛泽东的论点的(注:《毛 泽东选集》第4卷,第1308页。),这里的实际情况决不是指与人无关的绝对客观的无垠 的宇宙,而是指实践活动的既得条件。“王文”抓住了邓小平论述的一个后缀:“这是 唯物主义”,然后作了自己引伸:“实事求是实质上就是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就 是坚持唯物主义,坚持以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邓小 平说“这是唯物主义”,他并未说:这是不含实践论在内的唯物主义,而“王文”却坚 持说邓小平的唯物主义就是那种不含实践论的唯物主义,仅仅回答思维与存在这个基本 问题,作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结论的一般唯物主义。坦率地说:这是一种“歪批 ”。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第二个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不用我多解释,这是以马克思 主义实践论为哲学基础的原则,是依据“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提 出的原则,是把“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原理作为直接依据的 原则。“王文”的逻辑矛盾就在于,他一方面承认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中包含理论联系实 际的原则,它显然是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为基础的;另一方面又不承认实事求是思想路 线包含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哲学内涵。这个逻辑矛盾就内含在“王文”所理解的哲学构 架中。“王文”所理解和解释的哲学框架把实践观点限制在认识论之中,而他绝不承认 实践观点在世界观、历史观中有任何的地位。这就明显地把认识论同世界观、历史观、 辩证法、逻辑学都割裂开来了。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统一的体系,实践观点贯串 在它的整个体系之中。“王文”坚决反对说“实践的观点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一 的和基本的观点”,就是这种内在逻辑矛盾的表现。

我又要请读者原谅,为了证明实践的观点正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第一的和基本的 观点,我仍然需要作一些引述。在世界观上,马克思谈到“世界”时说:他所研究和把 握的世界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其基础是人的“活动”,是“连续不断的感性劳 动和创造”,是社会“生产”。(注: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77-78页、第76-77页、第77页、第92页。)马克思主义所 要改造的世界正是这个现实世界。列宁谈到“事物”时说:“必须把人的全部实践—— 作为真理的标准,也作为事物同人所需要它的那一点的联系的实际确定者——包括到事 物的完整的‘定义’中去。”(注:列宁:《再论工会目前形势及托洛茨基同志和布哈 林同志的错误》,《列宁选集》第4卷,第419页。)事物、现实、感性,都是人的实践 结构中的东西。毛泽东谈到“社会”和“自然”时说:“同敌人斗争,敌人就归我们管 了,同自然斗争,自然就归我们管了”。(注:《毛泽东哲学批注集》,中央文献出版 社,1988年版,第309-310页、第311页。)。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当然认为自然界是先 于人而存在的,但是现实自然界却是与人关联着的自然界,是人在其中生活并加以改造 的自然界。在历史观上,马克思说: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 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 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注: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 形态(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2页。)而人们常说的“社会存在”, 不过是人的“现实生活过程”。(注: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2页。)在辩证法上,马克思一向既重视实践中主体、客 体关系辩证法的把握,又重视研究世界和历史的辩证方法论的把握。毛泽东曾经说过: 辩证法“最重要方面是能动性”(注:《毛泽东哲学批注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 年版,第309-310页、第311页。)这就是说:辩证法“最重要方面”是人的主体能动性 和实践条件客观性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同样是贯彻实践论这个理论核心的。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第三个原则是实践检验的原则。“王文”没有注意列宁的科学判 断:实践检验是唯物主义的基础和证明。没有实践检验内涵的唯物主义决不是马克思的 新唯物主义。

由此可见,“王文”把唯物主义和实践论分割开,把没有实践论的唯物主义当作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而把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当作是没有唯物主义内涵、只有唯物主义的 外在指导的观点,离开马克思的哲学文本和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所显示的原理 发展是多么遥远。这里,我要特别指出:自从恩格斯的《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 的哲学思想被普列汉诺夫概括为“辩证唯物主义”(注:普列汉诺夫:《论一元历史观 之发展》,三联书店1961年版,第198页。)之后,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均把 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但是,这不能成为物质本体论 者确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总体上是非实践论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据。只要读一下列宁 、毛泽东、邓小平大量的分析形势、界定时代、确定政策的著作,他们的哲学思想的实 践论核心是清楚地凸现出来的。本文限于篇幅难作详述,读者可以从拙作《实践唯物主 义理论体系的历史逻辑分析》(注:陆剑杰:《实践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逻辑分析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47-591页。)中看到我提供的论证。这里只想指出 :直到21世纪,对于哲学,中共领导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所强调的仍然是马克思主义的 实践论,要求全党“必须始终坚持历史的、实践的、发展的观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 的唯一标准,发挥历史的主动性和革命的创造性”,从事理论、科技、制度、体制的创 新,“创新的源泉在实践,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注:江泽民:《论党的建设》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444-445页。)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关系分析--兼评“核心实践论”一文_实践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