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教学细节论文_郭玲

捕捉教学细节论文_郭玲

郭玲(湖北省宜昌市猇亭区实验小学 湖北 宜昌 443000)

中图分类号:G66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691(2018)05-0043-02

“个性”一词在百度上的解释是:个性就是个别性、个人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这个特质表现于外就是他的言语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等等,任何人都是有个性的,也只能是一种个性化的存在,个性化是人的存在方式。

有时我在想:一个人到底应该不应该有个性?因为时常听到这样的话:这个人很不错,有魄力有个性,值得怎样怎样!有时也有不同的声音:这个人太有个性!一个“太”字,此中意味千转百回。

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不要为了教学质量的提升、育人秩序的稳定、自我心情的愉悦,严重的会扼杀学生的个性,轻一点会抑制学生的个性?

或者,面对当前社会中种种不良的家庭教育现象、暴力的社会教育回应,我们会任由学生的个性自由自在的生长吗?

我的教育主张是:捕捉教学细节 善待个性成长

我知道“个性”一词在心理学范畴中有这样一种认定:指个人特有的心理特性,其中包括遗传的及学习的种种特质。遗传的个性因素我们无法规避,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可以善待在成长中显露的个性,愉悦工作,快乐学习,健康美好的成长。

一、关注日常细节,传达对学生个性的期待。

“善待”一词不能等同于“呵护”。

有时,我会把“善待”一词喜欢换成“维护”——维修、呵护

好的个性我们应当呵护,滋养它蓬勃生长;坏的个性我们要维修,板正它正常生长,不期待改变,但希冀健康温暖。

【案例一】小A的虚荣心?

小男孩小A,平日里很有惰性,爱学习但不愿付出,因此平日里优哉游哉,一到期末测试脸面就有点挂不住:总是用期待的小眼神望着老师,或是羡慕地看着同学手中的奖状。后来,我在班上营造了“奖品+奖状”的双重奖励制度,特别是我的奖品都是在淘宝上购买的一些可以和家人、朋友分享的小礼物,如苹果器、淘米器、遥控器架等,还有在当当网上购买的书籍,最令人欢欣鼓舞的就是不做假期作业,只完成一定的阅读量,记下阅读记录卡即可。这样一来,小A的期末就真得成了他的末日了。

一次期末颁奖仪式完毕,小A没有离开校园,一直在教室周围溜达,当时忙碌的我也没有细想,只是提醒他赶快回家,免得家长担心,小A连连点头。当我忙完一阵,回到教室,看到的一幕是:小A正把手伸进了装奖品的箱子里,听到我的脚步声,小A迅速缩回手,整理整理纸箱上面的壳子,忐忑地说:“老师,壳子散开了,我把它弄好。”我望了望他,想了想,说:“哦,谢谢你啦!”然后奇怪地问道:“怎么还不回家?不是跟你说按时回家吗?”小A如蒙大赫,喊着老师再见,已不见踪影。

回到办公室,把事情讲给同事听,大家分成了三派:1、只当没看见,算了;2、把奖品送他一份,鼓励他,也许会有好的改变。3、不能就这样,至少要小小的批评一下。大家在一起谈论时,有个词出现的频率较高——虚荣心。大家不管看法如何,但是都说应该呵护他的那份小小的虚荣心。我想了想,说:“小A的虚荣心,不能呵护,只能善待。”同事们想了想,纷纷点头:我们就是这个意思。晚上,我给小A的家长打了电话,避开小A商量好处理的方式。为了避免小A的怀疑,第二天才给他本人打电话,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希望他说真话,小家伙也不错,没有犹豫多长时间,就招了:他很喜欢我买的淘米器,希望能送给他的妈妈,让他妈妈只要一淘米就会想这是儿子的奖品,他的心里就无比欢喜。其实,我的纸箱里还有很多学生自己喜欢的小东西:动物橡皮擦、修笔刀、套尺等等,他一伸手就可以随意拿走。他没有想要,只是要一个淘米器。我跟他说,幸好他没拿,不然让妈妈骄傲的礼品总有一天会让妈妈难过的。他听了没做声,我告诉他,如果硬是想要,我就给他留一个,他随时可以来拿。孩子很开心,脱口而出:“好呀好呀,谢谢郭老师!”这时,已经套路好的孩子的老爸在一旁说道:“儿子,那好没意思哦,老师白给的,没意思没意思!”孩子静了一会儿,说:“郭老师,我不要了!”我故意问道:“为什么?没事的,我就送你一个呗。”孩子不回答,我见好就收,给他出了个注意,让他帮家人做做事,并把每天做的事选一件最得意的用几句话写下来传给我,坚持到第10天,我就送他一个淘米器。孩子开心的答应了。

不知道这样的处理方式有没有善待孩子的虚荣心,因为这件事后小A依然不怎么爱学习,期末依然是得奖困难户,依然会眼巴巴地盯着我那些稀奇古怪的奖品。但是据他老爸讲,小A时不时地做做家务,得点家人的奖励;我也再没看见小A将手伸进装礼品的纸箱,有时因为有进步,还会得个小奖品。看着他得意的笑眯眯的小眼睛,我也有点小得意了!

二、聚焦课堂阵地,培植健康个性的成长沃土。

曾经听过一节初中的《三打白骨精》,结束时,出了点乱子。老师问,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呀?一孩子回答:“我们要向白骨精学习,他有一种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的精神。他为了能吃到唐僧肉,想了那么多的方法。”执教教师因为年轻,加上听课人较多,一下子不知道怎么点评,只好说:你很有想法,请坐下!

也许这个案例跟我的教育观好像没有什么关联,但不知为什么,我只要想到有些孩子的个性,我就会想到那个初中生的回答。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我的一个学生从小学二年级开始迷上网络游戏,从三年级开始锲而不舍偷家里、邻居、街道住户的凡是和金属有关的东西,变卖后坚持不懈的上网吧;因为被一家主人追上挨过打,估计他觉得风险太大,就开始坚持不懈地偷拿同学们的零花钱,甚至当着我的面巧妙的偷走了同事刚刚还给我的50元。

我的一个女学生特喜欢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坚持购买坚持阅读坚持做笔记,我还在班上为她设立了“小付讲坛”,有时一学期也许只能做一期,但她依然乐在其中。这是一种为自己的成长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

学生小徐,成绩真的不咋地,但就是她,从四年级开始,一手包揽了学校午读时光主持人的培训工作,每当听到小主持人青涩稚嫩的播音,小徐那圆溜溜的眼睛就会闪现在我的脑海里。这是一种为他人成长、为学校集体服务的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

更是一种个性!

所以,每一位一线教师,真的不能忽视课堂阵地对学生个性塑造的影响力。

其实那位年轻的老师可以这样点评:但是白骨精这样一次又一次变换身份,这样的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是为了什么?就这样一句质问,孩子们就会想到白骨精是为了吃到唐僧肉,是为了陷害孙悟空,是为了干坏事。老师这时就要点明:既然白骨精是为了干坏事,当然我们就不能向她学了。我们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是为了做好事,做有益于身心、造福他人的事。我想,这样的师生对话浸淫,学生的个性怎能不会健康呢?

在执教《落花生》一课时,针对第10自然段中父亲的话:“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联系第13自然段中小时候的作者说的这句话:“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辨析出3种人:

①像花生那样,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的人。

②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又讲体面又对别人有好处的人。 ③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我请学生用右手按住自己的胸口,发自内心地问问自己:“你最想做那种人?”

这节课前后磨课10多次,先后送课4次。孩子们的选择充分体现了他们的个性:

在兄弟学校猇亭一下磨课时,教案依然还未成熟,一个女孩子一看就是个很有思想的孩子,她站起来落落大方的谈到:“我的理想是做一个外交家,所以我一定要做第二种人,又讲体面又对别人有好处。因为我代表的是伟大的祖国,如果我不注重外表的话,就会影响别的国家对我们国家的看法,就会觉得我们的国家很贫穷,很落后。”面对这样一个真实、有见地的孩子,我向她伸出手与她的紧握:“老师祝愿你的愿望能成真!”

走进宜都实验小学507班的孩子们,他们朴实的回答,更是叩问着我的心田。一个微胖的男孩不好意思地说:“我选择做像落花生一样的人,因为我有点胖,个子也不是很高,那我就不讲体面了,多去帮助别人吧。”我鼓励他道:“不要紧,男孩子初中、高中还会长个抽条,你肯定会变高变瘦的。如果,我说的是如果,你长大后跟郭老师一样,怎么也长不高,相信你乐于助人的爱心一定会让人们感受到你的温暖。”另一个皮肤黑黑的女孩子鼓足勇气说道:“我长得有点黑,大家都嘲笑我,但我还是想做又讲体面又对别人有好处的人。”孩子说话的声音越来越小,我摸摸她的头,不以为然地说道:“皮肤黑?皮肤黑怎么啦?好些明星为了让自己的皮肤变得黑黑的,花大钱出国到马尔代夫一些地方在太阳底下晒呀晒呀,还晒得不自然呢。你跟我女儿一样,天然黑!白珍珠常见吧,不稀罕,黑珍珠才珍贵,你就是稀罕的黑珍珠!”黑皮肤的小女孩开心地坐下,从她身边走过时,我看到一个男孩子紧紧地握着拳头,眉眼低着,不时又瞟我一下,但又胆怯的低下了头。我走到他身边,拉他起来,笑着说:“喜欢郭老师吧,喜欢我就告诉我你的选择。”孩子轻轻地说道:“我要做像落花生一样的人。”我拉拉他的手,说:“为什么呢?”孩子没做声,过了一会儿说道:“我不知道,但我想做这样的人。”我对这几个孩子回答的点评,我不期许他们立马会变得开朗大方,但在那一瞬间,他们的心门向我、向世界打开了。

在我们学校举行的“家长开放日及师徒同台比武活动”中,我们班的班长说要做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又讲体面又对别人有好处的人。因为他长大后要当区长,与会的领导、家长听了都笑了,那笑声五味杂陈。但是孩子接着的一番话让他们不由自主的响起了掌声:孩子说,我只有这样才会有较多的机会,早一点当上区长,为老百姓服务!

也许有人说,你怎的把好好的语文课上成了一节道德与法治课?当然,作为一个资深的语文老师,听书读写训练我很是注重课堂的渗透的。

但是,阅读文字的美好不正是让我们去感受人性的美好吗?

我在布置作业时,设计了一张问卷调查表,要求孩子们至少要寻访3个人,请问他们想做什么样的人,还要写出选择的理由。记得在商讨这一环节时,一位我很信任尊重的语文教育专家问我设计这个作业的初衷是什么,她直率地说道:“你如果是为了噱头就算了吧,给孩子们搞点实在的。”我向她阐述了我为什么这样的理由:语言文字通过课堂传达的正能量有时是那么的强大,其实又是那么的微弱。我就想通过这次问卷调查,把语言文字的力量从课内衍生到课外,把课堂与课外联系起来,把学校与社会交汇起来,把孩子与成人交织起来,把思想与思想融汇起来,那么我们要传达的会更强大!她听完我的解释,在电话那头静默了一会儿,说:“很好,我支持!”

这种思考、这种选择,有时也许很纠结,甚至很痛苦,但是我们的内心就是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选择中变得强大而美好。

最后引用善感的红霞老师说的一句话来结束我的叙述:“这节课每听一次我就会泪眼朦胧一次,因为这篇文章直抵我们的心灵:我们也一直在思考: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我们要做什么样的教师!”

是的,这样的选择,令人纠结,但也令人振奋!

论文作者:郭玲

论文发表刊物:《教学与研究》2018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8

标签:;  ;  ;  ;  ;  ;  ;  ;  

捕捉教学细节论文_郭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