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智华[1]2017年在《毛泽东实践观研究》文中指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主观见之客观的活动。毛泽东实践观是毛泽东对实践问题的哲学理解,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论在中国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和系统化的主要标志。主要包括对实践的概念、基本形式、特征以及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等问题的论述。毛泽东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中国传统知行观相结合的产物,从而具有了双重的文化性格,同时又深深扎根于中国具体的革命实践之中,从而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毛泽东实践观的形成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同时,毛泽东实践观形成、传播,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毛泽东实践观有着丰富的内涵,同时具有自身的理论特点,特别是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认识的总过程和总规律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本文由六个部分组成,具体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分析选题背景、选题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与创新点以及论文的研究方法等等。第二部分探讨毛泽东实践观的理论来源问题。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同时,吸取了中国传统的知行观,又深受湘学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毛泽东实践观。第叁部分主要探讨毛泽东实践观形成的历史条件问题,分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毛泽东实践观形成的影响,以及中国革命复杂环境下又为毛泽东实践观的形成提供重要历史条件。第四部分,主要论述了毛泽东实践观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毛泽东的很多着作中,都闪烁着毛泽东关于实践观思想的光芒,而《实践论》是毛泽东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哲学着作之一,它的诞生标志着毛泽东实践观的形成。毛泽东实践观的形成与发展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融合,使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第五部分论述毛泽东实践观的主要内容以及特点。毛泽东实践观的内容是在中国革命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在根据地建设、军事斗争的着作中已经初见雏形。在《实践论》中第一次系统完整地表达了出来,并在实践中得到完善和发展。第六部分探讨毛泽东实践观的当代价值。毛泽东实践观所蕴藏的哲学道理,特别是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以及注重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在当代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所在,是我们必须坚持和一以贯之的基本原则。同时,必须坚持用辩证的认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特别在个人的实践中必须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马静松[2]2002年在《毛泽东的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的地位及其意义》文中指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乃至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也是当前我国哲学界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 论文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以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为指导,全面地阐述了毛泽东对实践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论、唯物史观叁方面的杰出贡献。在世界观方面,毛泽东的世界观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和实践性。真正是作为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先进阶级及其政党的哲学世界观。在认识论方面,毛泽东继承并极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使其系统化,并集中地、高水平地体现了这一哲学的精华。在唯物史观方面,毛泽东把实践范畴赋予了社会历史观的意义,正确评价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指出人民群众持久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历史永远向前发展的取之不竭的源泉。
马静松, 史也夫[3]2004年在《毛泽东的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的地位及意义》文中认为全面地阐述了毛泽东对实践唯物主义世界观、认识论、唯物史观叁方面的杰出贡献。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极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正确评价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指出人民群众持久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历史永远向前发展的取之不竭的源泉。
韩璐[4]2010年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理性对毛泽东实践观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理性”是一种文化特征,实践性和创新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根本属性,实践理性是孕育创新或创新精神的土壤,没有实践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就不可能更好的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实践观是西方近代社会孕育出来的最先进、最彻底的革命文化产物,也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理性结合的产物。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理性对于毛泽东实践观的影响,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以及对于奠定毛泽东哲学在人类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都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中国传统文化大的框架下,我们来探讨其实践理性对毛泽东实践观发展过程、理论建构、具体运用的影响,从而更好的把握毛泽东是如何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实践理性来形成其实践观,进一步分析正是通过这一影响,使得马克思主义在实现中国化的过程中得以承接和发展。
白冰[5]2017年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实践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从弱小走向强大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思想的成熟期、政治路线的形成期、党建的壮大期。毛泽东思想,尤其是毛泽东的哲学思想也是在这一阶段得已形成。实践观是毛泽东在长期革命实践过程中的哲学总结,也是在中国具体历史国情条件下产生的哲学思想。毛泽东实践观是毛泽东对实践哲学的深刻认识,其中包括了对实践概念、作用,实践的形式及特点的认识。同时,作为马克思的追随者,毛泽东继承了马克思对实践哲学的认识,将实践概念纳入到唯物认识论中去理解,探讨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进而从认识论的高度概括了认识发展过程中的总规律。这些问题的讨论使得毛泽东实践观变得更加系统化、完整化。从毛泽东实践观的根源上来看,有中国传统知行学说的精华,也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深厚理论,这也体现了毛泽东立足中国大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特征。纵向上看,毛泽东实践哲学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才得以形成。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延安时期毛泽东实践观形成的条件,系统地考察这一时期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探索出其实践观的内在特质,从而总结出延安时期毛泽东实践观对于当代社会的现实启示。我们对于任何问题的研究,都应该从它形成的条件入手,这样才能够对具体问题有更透彻地认识。因此,对于延安时期毛泽东实践观的研究,本文首先从其形成条件出发,宏观上把握延安时期所处的国内外背景,而中国传统知行观、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以及当时革命具体问题构成了毛泽东实践观的理论渊源和现实基础;本文希望能够深入地、多维度地对延安时期毛泽东实践观进行讨论。因此,从以下几个维度对延安时期毛泽东实践观进行把握:“知行关系”是其核心内容,实事求是是其思想精髓,群众路线是其实践形态,而为人民服务则是其价值取向。通过对延安时期毛泽东实践观的基本内涵进行深入而细致地分析,进而总结出其基本特征。本文第四部分,对延安时期毛泽东实践观指导下的两件具体实践运动进行了阐述,一件是解决思想问题的整风运动,一件是解决革命生存问题的大生产运动。最后一部分,对延安时期毛泽东实践观的历史贡献进行梳理,同时也希望能够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启示和帮助。
孙红霞[6]2016年在《马克思文化思想研究》文中提出马克思的文化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重要的、有机的构成单元,再现了马克思木人对文明、观念、思想、思潮、道德、宗教、意识形态及精神文明等文化构成子单元的基本认识和判断。准确把握马克思的文化思想,有助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有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文化、国家软实力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建设。然而,长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对马克思文化思想的研究,侧重于在马克思主义的宏大范畴内展开,集中阐述了文化批判、文化本质等内容,缺少对马克思木人的针对性研究,也未能提炼出马克思对文化发展动力、发展规律及文化终极价值追求等方面的基本认识,鲜有将马克思散落的文化观点以严谨的逻辑加以建构。因此,鉴于马克思的文化思想是理解整个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秘钥"和"源泉"的考虑,鉴于马克思文化思想的普遍适用性和其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以及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展开对马克思本人的文化思想的研究,既是理论发展创新的需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求。对马克思文化思想的研究,通过采用文献研究法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进行详细的梳理,摘录出马克思本人有关文化、文明及意识形态等方面的论述。同时,参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以及国内外有关马克思文化研究等相关资料,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对马克思的文化思想进行全面的梳理、整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之上,采用总结归纳的方法对马克思关于文化的理论进行了逻辑性的归纳和架构。马克思文化思想作为文化理论"大厦"上的一个重要分支,不仅表现出与人类历史上东西方传统文化的密切相关性,而且对其之后的文化思想、文化发展及文化研究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马克思的文化思想是历史与现实"合力"的产物,基于历史的视角,马克思的文化思想超越了唯心主义哲学、经院哲学、宗教伦理和文化哲学的历史迷雾,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第一次阐述了文化的相关问题,使得马克思文化思想在世界观的层面上有了全新的突破,为其之后的思想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哲学基点。另外,马克思文化思想中对政治、经济及社会等学说,又与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等不同学术思想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联性。基于现实视角的考察,马克思的文化思想与19世纪欧洲社会状况、欧洲的社会文化生态以及马克思个人和学术成长经历等因素密切相关。总之,马克思的文化思想是他对历史文化的传承、批判与创新和他对现实社会反思的双重结果。马克思的文化思想虽然散见于大量的文献之中,但是以系统论和解构的方法,通过对马克思经典着作的梳理和分析,能够厘清马克思文化思想内在的历史脉络和逻辑结构。唯物主义历史观和辩证思维的方法论是马克思文化思想的哲学前提,实践是马克思文化思想的逻辑起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文化思想的价值追求。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与辩证思维方法的双重革命,不仅彻底改变了哲学史的发展方向,而且为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全新的、科学的方法论。正是基于这一哲学前提,通过考察文化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提出了 "实践"的文化功能,论证了文化产生的源泉、存在的特征、发展的动力及发展的规律等基本问题,并经过对资本主义文化的批判和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探索,提出文化的价值追求——人的解放。因此,马克思的文化思想是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文化理论框架。马克思从社会存在的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紧紧围绕实践、劳动和生产力等理论,阐述了实践在文化发生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追求人类解放的文化价值所在,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文化作为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产物的本质、文化的阶级性和传承性等特征,并历史性地考察了文化一国发展和全球发展以及不同社会阶段的文化发展形态,揭示出生产力发展等现实社会层面的驱动是文化发展动力所在以及文化从低级到高级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规律。马克思的文化思想凸显出较强的经济特征、阶级特征和世界特征,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起到分水岭的作用,超越了之前的文化发展成就,开创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时代。马克思的文化思想对我国的文化建设具有极大的启示,推进我国的文化建设应该秉承马克思文化思想的哲学立论,坚持马克思文化思想的基本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弘扬马克思文化思想的最高价值追求,不断推进我国的文化事业。总之,本文通过剖析马克思关于"文化"概念的认识,梳理出马克思文化思想的形成背景、逻辑进路及理论框架等基本文化理论,基本理清了马克思文化思想的发展脉络、研究范式和理论范畴。然而,马克思的文化思想是一个宏大的体系,研究马克思文化思想更是一项艰巨的学术任务,为此,关于马克思的文化思想研究,还有待不断深入、逐步深化,以期完整而准确地再现马克思的文化思想。
谭苑苑[7]2016年在《马克思劳动本体论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文中指出学界关于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研究由来已久,目前依旧存在较多学术争端。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研究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关系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又关系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本文通过相关的文本分析工作,对马克思劳动本体论思想发展的轨迹作了梳理。首先,对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理论来源进行了相关考察。先从“本体论”的词源学考察开始,再分叁个部分分别对古希腊哲学、17一18世纪西欧近代哲学以及德国古典哲学中的本体论发展史进行梳理,从中获得了相对丰富的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理论来源,这也为之后马克思不同阶段本体论立场的确立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本文从两个部分并按照时间顺序分别对19世纪40-50年代以及《资本论》创作时期的马克思本体论思想进行了探讨。通过文本分析,发现19世纪40-50年代的马克思分别在其五部着作中确立了五个不同的本体论立场,即《博士论文》的“自我意识本体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感性存在本体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社会实践本体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社会生产本体论”以及《<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社会存在本体论”。之后的《资本论》创作,马克思确立了“劳动本体论”思想。再次,本文对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思想进行考察。其中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思想、葛兰西的实践哲学思想以及萨特的人学本体论思想,均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对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解读,尽管当中存在误读或歪曲,但是这些思想为马克思劳动本体论思想研究也提供了崭新的视野。复次,本文对马克思劳动本体论思想的最终形成及其本质特征进行了阐述。分别论述了劳动本体论思想何以成为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最终归宿、马克思劳动本体论思想与众不同的本质特征及其与其他流行本体论思想的联系与区别。最后,本文探讨了马克思劳动本体论思想的当代价值。通过对马克思劳动本体论思想给予中国的现实启示及其与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实现“中国梦”关系的论述,希望最终实现“以马克思劳动本体论思想为指导,重塑社会主义劳动信仰”。
许斐斐[8]2011年在《毛泽东实践观的形成及其特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毛泽东实践观是毛泽东对实践问题的哲学理解,主要包括对实践的概念、形式、特征以及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等问题的论述。是传统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和深入发展。它的产生具有深厚的理论根基和文化底蕴。在思想渊源上,传统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湖湘文化的知行观为毛泽东实践观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养料。毛泽东实践观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萌芽、深化和完善的发展过程,并且在各个发展阶段所呈现出的发展特征和所突出的重点也有所不同。它既是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中国传统知行观的革命性变革,因而具有双重文化性格。而这种双重文化性格,正是毛泽东实践观最根本的精神特质。毛泽东实践观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一样,具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一般性特点,但又由于毛泽东实践观形成于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相比又有明显的特殊性,因此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包括“高度张扬实践主体的能动”,“强调集体实践的作用”,“注重实践活动中道德规范的作用”,“注重实践活动中方法论的运用”四个方面。作为具有双重文化性质的人类实践思想精华的结晶,毛泽东实践观又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一方面,它为中国哲学走向世界、世界哲学与中国哲学结合提供了文化转换的中介;另一方面又为当代哲学研究主题的转换指明了方向。总之,毛泽东实践观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能够经得起实践和时间检验的科学理论形态。
王洪[9]2013年在《马克思实践观与毛泽东实践观之比较》文中研究说明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在实践观方面颇有建树,特别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它标志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毛泽东的《实践论》对实践观方面也作了相当系统和精辟的阐发。本文以“实践”为切入点,集中对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毛泽东《实践论》文本进行比较研究,理清和分析马克思与毛泽东实践观的各自理论来源、路径及其特点和任务等,以理清马克思和毛泽东的实践观精神实质。正文总共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马克思的实践观,主要从其理论来源考略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文本着手进行深度挖掘。指出了马克思在研究实践观的过程中,没有丢掉“老祖宗”,批判的继承了西方实践哲学的路径,他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纳入到实践的解释框架中去理解,立足实践观点转向现实生活世界的变革,从根本上实现了对传统哲学的区别与超越。第二部分探讨了毛泽东的实践观,考略了毛泽东实践观的理论来源、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对《实践论》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文本解读分析。第叁部分对马克思和毛泽东之实践观进行了六个方面的比较,得出了他们实践观的不同点和内在一致性。本文从六个方面对马克思实践观和毛泽东实践观进行比较,得出了重提实践观是重塑马克思主义哲学力量的必然的、合理的选择。对马克思实践观与毛泽东实践观之比较研究,将极大地推动和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它贯穿于中国革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过程,是一个需要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不断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姜枫[10]2017年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国时代化过程中的传承和创新》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重要的内容,也是中国时代化过程中的重要成果。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集中地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结合,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由于其特殊的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在中国时代化过程中得到极大地继承和发展。本文意在考察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相结合推进中国时代化过程中的发展形态。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首要观点,一方面始终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实践的传承与创新统一于中国时代化的发展过程,表现为中国社会各个时代的伟大实践。通过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等国家领导人为代表的领导集体在治国理政中的历史实践,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中国时代化特征不断融合,成为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核心、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内涵、与时俱进的时代选择、科学发展的哲学来源和中国梦的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中国革命建设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发挥着能动的促进作用。坚持历史的发展的眼光,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指导,在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意义上真正坚持实践的思维方式,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层面寻求科学的实践观指导,在人类自身发展和幸福生活层面努力符合实践的本质。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实践观研究[D]. 陆智华. 广西师范大学. 2017
[2]. 毛泽东的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的地位及其意义[D]. 马静松. 黑龙江大学. 2002
[3]. 毛泽东的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的地位及意义[J]. 马静松, 史也夫.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4
[4]. 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理性对毛泽东实践观的影响[D]. 韩璐. 湖南农业大学. 2010
[5]. 延安时期毛泽东实践观研究[D]. 白冰. 西安理工大学. 2017
[6]. 马克思文化思想研究[D]. 孙红霞. 山东师范大学. 2016
[7]. 马克思劳动本体论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 谭苑苑. 福建师范大学. 2016
[8]. 毛泽东实践观的形成及其特质研究[D]. 许斐斐. 郑州大学. 2011
[9]. 马克思实践观与毛泽东实践观之比较[D]. 王洪. 西南政法大学. 2013
[10].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国时代化过程中的传承和创新[D]. 姜枫. 吉林大学. 2017
标签: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哲学论文; 本体论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毛泽东论文; 延安时期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实践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实践论论文;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