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实现小学音乐教学的美育功能论文_徐玉玲

浅析如何实现小学音乐教学的美育功能论文_徐玉玲

东营市海河小学 山东 东营 257091

摘 要:只有拥有一双会聆听的耳朵,才能感受音乐的美。作为一门以听觉审美为核心的教育形式,音乐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操,还能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创造美。在学校的教育活动中,美育教育是极为重要的内容,学校也必须充分重视美育教育。教师需要通过小学音乐课堂充分发挥美育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健全学生的独立人格,充分挖掘小学音乐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在音乐教学中有效地渗透美育,使学生能够学会追求美和创造美,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实现 小学音乐 教学 美育

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说“音乐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想象力和个性。”儿童在音乐教育中能够培养多元智能,教师可以将音乐的特殊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借由音乐文化的严谨精神活跃儿童的灵性思维和应变能力,使儿童能够逐渐感受美,产生审美能力。因此,在小学音乐教育阶段中,不仅需要帮助学生了解音乐的基础知识,还应当加强学生的美育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音乐教师只有将小学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

一、美育教育的概念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在一系列审美活动中,通常能够发挥美育的作用。学校的美育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审美观,学会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音乐是美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能够逐渐学会感受音乐的美,并能够逐渐产生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力,达到陶冶道德情操、丰富精神生活的目的。由此来看,音乐教育正是因为承载着美育教育的功能,所以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地位。当前的小学音乐课程必须加强审美基础教育,使学生能够在音乐课程中产生强烈的音乐兴趣,用听觉感受音乐的美,并能够通过歌词抒发情感、陶冶情操。学生在欣赏和创造音乐的过程中,能充分感受音乐的美。老师只有在整堂音乐课程中贯穿审美教育,才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学会积极地面对生活,建立健全的人格。

二、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开展美育教育的功能

1.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人的精神世界中,音乐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和音乐息息相关,不可分割,聆听音乐能够使人们产生敏锐的感受力、观察力。小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能够产生选择音乐的能力。一首好的乐曲甚至会影响人的一生,尽管音乐并无理性说教等内容,但人们在聆听音乐时,更容易被音乐带入情绪中,感受生命的状态。由此来看,与德育教育相比,美育教育在思想和情感方面的教育作用更大,一首好的乐曲所产生的美育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可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在良好的音乐教育下,能够产生正确的审美观,在音乐中感受音符和旋律的美。

2.启迪智慧,开发学生的潜能。

音乐教育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开发学生的潜能。尽管音乐的知识并不能如同其他学科一样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但音乐所能给学生带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在音乐课程中,通常能够启发学生智慧,开发学生潜能。爱因斯坦曾经重点强调了创造力的重要性,他认为人的创造力远胜于知识。音乐的美育功能虽然不能帮助学生积累知识,但却能够开启学生的智慧,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优美的音乐徐徐飘来,学生在美妙的旋律中遨游于广阔天地,自然的美景呈现于学生的脑海,让学生的思绪进入了一个美妙的空间,从而产生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我国古代教育家就已经充分意识到音乐中的美育功能,并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说法。由此可以看出,在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中,音乐教育能够帮助人建立健全的人格,对人一生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经重点强调了节奏与乐调的美育作用,他认为强烈的节奏与乐调能够浸润人的心灵,使人产生无穷的力量;舒缓的节奏与乐调能够帮助人渐渐放松,从紧张的情绪中缓解出来,达成平和的心态。小学音乐教育可以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感受音乐的美,从紧张的学习中缓解出来,平复情绪,调整心情,以更加饱满的心态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中,使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

4.丰富学生情感,激发正能量。

学生在音乐的引导下进入心灵美境,可以产生丰富的情感,充满正能量。教师在小学音乐课堂中,为学生播放积极向上的音乐作品,能够让学生对世界充满爱意,学生在善良和纯真的情感带动下,也能表现出纯真和善良的行为。因此,小学音乐教育的美育作用,可以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环境,小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丰富情感,产生正能量。

三、实现小学音乐教学美育功能的对策

1.合理选择歌曲。

音乐教师必须选择能够充分发挥美育功能的歌曲,学生在学习这些歌曲的过程中,才能升华情操、陶冶性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遵循五育并重、美育代宗教、美育救国的观点,以美助德,同时开展德育教育和美育教育。由此来看,小学音乐教师需要选择适合小学生生理状态的,积极向上的歌曲,在小学生幼小的心灵中留下难忘的深刻印象,并愿意为了歌曲中所描述的景象而奋斗。

2.丰富教学曲目类型。

小学音乐教育的年龄跨度较大,一年级学生和六年级学生的年纪相差较大,但有时面对不同年纪的学生,应当展开差别化的音乐教学。例如,为六年级学生开展音乐美育教育时,不应当选择篇儿歌化的音乐。小学音乐教师应当尽可能地丰富教学的曲目类型,小学生聆听不同类型的音乐,可见多识广,陶冶性情,对学生的人格和思想产生积极的影响。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音乐的美,学会分辨好的音乐和不好的音乐,产生音乐审美能力,方可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3.改编流行音乐。

学生在好的流行音乐中能够感受到奋发向上的力量,另外,曲风简单和旋律优美的流行音乐,能够在小学生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流行音乐简单易学,朗朗上口,也更容易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学。但部分流行音乐的歌词并不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就可以改变这些流行音乐的歌词,强化音乐和学生生活的关联度,避免流行音乐中不良歌词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影响,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流行音乐的过程中建立健康向上的音乐审美意识。

4.改变教师形象。

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快速发育的阶段,教师的行为通常会在小学阶段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师的人格魅力和自身形象,也会对小学音乐美育教育的渗透产生较大的影响。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内在美和外在美。如果音乐教师能够为学生传播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充满亲和力地与学生共同讨论音乐,学生就能够在教师的感染下,产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并且在音乐课程中产生正确的审美和价值观。

音乐是一种优美的艺术形式,音乐教学已经成为小学教育中锻炼学生综合素质的重点课程。在开展音乐的过程中,将音乐审美教育渗透其中,不仅成为音乐教育的灵魂,更多地是让学生能够有积极乐观的音乐审美取向,这对培养学生其他的艺术审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首先简要地探讨了美育教育的内涵,并从小学音乐教育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美育教育的功能,包括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启迪学生的智慧,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丰富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正能量。此外,本文也全面探讨了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开展美育教育的对策,从合理选择歌曲、丰富教学曲目类型、改变流行音乐、改变教师形象等几个角度出发,探讨了实现小学音乐美育教育的方法,希望能够提高我国小学音乐教育水平,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邵凌春 张瑞丰 小学音乐课堂中的美育教育研究[J].北方音乐教育,2017,(24)。

[2]培仙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之美育[J].音乐时空(理论版),2012,(12)。

[3]穆梦雅 试析小学音乐在“美育”中的实施[J].北方音乐教育,2017,(22)。

[4]晏然 浅谈小学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J].文化教育,2015(2)。

论文作者:徐玉玲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7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0

标签:;  ;  ;  ;  ;  ;  ;  ;  

浅析如何实现小学音乐教学的美育功能论文_徐玉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