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起源与《论学绳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起源论文,论学绳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什么是八股文?《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的介绍是:“明清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又叫制艺、制义、时艺、时文(相对于古文而言)、八比文等。它要求文章必须有四段对偶的文字,总共包括八股,所以称为八股文。股或比,都是对偶的意思。……全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讲、中股、后股、束股、大结等部分组成。”八股文随着明清科举考试而风行几百年,前人对它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一种可以以焦循、周作人等为代表,焦循在《易余龠录》中说:“(八股)洵可继楚骚、汉唐诗、宋词、元曲,以立一门户。……汉则专取其赋,……元专录其八股,一代还其一代之所胜。”周作人则说:“八股不但是集古今骈散的菁华,凡是从汉字的特别性质演出的一切微妙的游艺,都包括在内,所以我们说它是中国文学的结晶。”(《中国新文学的源流·附录》)当然更多的是另外一种评价,清朝人徐灵胎(徐大椿)《劝世道情》中的《刺时文》云:“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人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那一朝皇帝?案头上放高头讲章,店里买新科利器。读得来肩背高低,口角嘘唏;甘蔗渣儿嚼了又嚼,有何滋味?辜负光阴,白白昏迷一世。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自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以后,八股文也就成了历史的陈迹。但是它伴随科举风行几百年,已经不单是一个文体问题,实际上已成为一个复杂的文化问题,我们应该对此进行较为客观冷静地分析和评价。
对于它的起源,前人多有评述,例如在清人吴兰修的《学海堂集初集》卷八有五篇同题为《四书文源流考》的文章,作者分别是郑灏若、侯康、梁杰、周以清、杨懋建。当然,散见于各种文集的各种论说就更多了。综合前人的论述,我们大体可以得出以下几种看法:
一种看法认为八股文始于宋神宗熙宁四年,王安石改科举考试由诗赋取士为经义取士,如郑灏若《四书文源流考》说:“四书文源于经义,创自荆公。”侯康《四书文源流考》:“自宋熙宁四年用王安石议,更定科举法,罢诗赋、帖经、墨义,……经义之兴始此。”王凯符的《八股文概说》也下结论道:“人们考察八股文的源流,应以王安石推行的经义文章为源头。”杨懋建《四书文源流考》也说:“自宋熙宁四年始用王安石之议罢词赋,专用经义取士,而四书文以昉。”商衍鎏先生在《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中否定八股文起源于唐的帖括之后,也认为:“…若溯源于宋元之经义,则颇有蹊径之可寻,经义创自王安石,安石罢诗赋、帖经、墨义,士各治《易》、《诗》、《周礼》、《礼记》一经,兼《论语》、《孟子》,元之考试程式,用经义、经疑二问,于《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内出题,是即四书文之所由昉。”刘熙载《艺概·经义概》云:“经义试士,自宋神宗始行之,……今之四书文,学者或并称经义。”此种说法颇多,不一一列举。
另外一种看法认为八股文源于唐朝科举考试中的帖括,如梁杰《四书文源流考》:“其源盖出于唐之帖经墨义,北宋以前《大学》、《中庸》尚在《礼记》,唐试经义未立《孟子》而以《礼记》为大经,治诸经者皆兼《孝经》、《论语》,亦有以书语为论题者,如《颜子不贰过论》,皆其滥觞也。”周以清《四书文源流考》谓:“制艺亦称帖括,即唐帖经,亦称经义,即唐墨义。”这种看法不如上一种普遍,但亦有不少人持这种观点。
前两种看法分别定其起源于唐宋,第三种看法则认为八股文起源于明。《明史·选举志》说:“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顾炎武则认为:“天顺以前不过敷演传注,或对或散,初无定式,其定为八股之法者实始于成化以后也。”(《日知录·试文格式》)实际上,八股文到了明初已经定型,不再是其起源的形态了。
以上三种看法主要着眼于科举制度对八股文起源的作用,比较注重从外在因素来考查文体的形成。八股文与科举考试关系密切,从制度的角度来论述确实能抓住要害,但这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八股文与唐科举的墨义、帖括只是性质上的类似,并无多少实际上的相同。宋朝的经义取士确实在制度上为八股文的产生扫除了障碍,但是不是八股文由此就能水到渠成了呢?这颇令人怀疑。
另外一种思路是从文体本身方面来找原因,金克木先生说:“从文体说,《四书》是八股之源,从内容意义的方面说也是八股之祖。”(金克木《八股新论》)金克木先生似乎更多地是从远祖亲缘关系来说,《四书》和八股文应该没有直接继承关系。焦循谓八股文口气代人论说,实源于金元之曲剧,以破题开讲等曲之引子,提比中比等曲之套数,夹入领题出题段落等于曲之宾白(转引自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论》)。他在此提出八股文与元杂剧之关系。清人汪之昌《青学斋集》卷二五有《四书文缘起》一文,谓:“四书文之缘起与作赋所谓探原题意所从来亦同,大约八股之缘起,沿唐宋赋体而略变通。……唐试士之赋限八韵,今试士之文分八股,名异者实不尽异。四书文之缘起,意在斯乎?……四书文分为八股与唐赋之分为八韵,体段亦不甚悬殊,推其缘起,正不得谓作俑者宋人矣!”周以清《四书文源流考》:“今之制艺排比声调,裁对整齐,即唐人所试这律诗律赋,貌虽殊体则一也。”在此他们都提到了赋与八股的关系。铃木虎雄则认为八股文主要写法是“双关法”,并追溯到唐韩愈的《与陈给事书》、《原毁》等文(《八股文的沿革和它的形式》,译文见《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周刊》第9 集第102期)。宋人王禹偁的《待漏院记》以排偶语段行文, 有人称之为“时文八股之祖”(黄仁《古文笔法百端》语),他们从具体的写作手法来考查八股文的起源。金克木先生说得好:“八股文是汉文的文学语言和文体形式凝聚的样本,和用表意的孤立字形的汉文书面语密不可分。”前引周作人也说:“八股不但是集古今骈散的菁华,凡是从汉字的特别性质演出的一切微妙的游艺,都包括在内,所以我们说它是中国文学的结晶。”所以,用金克木先生的话说就是“从经书到古文,骈体(对偶),诗(律诗),词(上下阙),甚至曲子、小说,都可以照八股分析结构,查出八股发展的来源”。上面所引的各人分别从赋、曲等文体来考查八股文的起源,不能不说有一定道理。但是,这又产生另一个问题,太广泛的普遍性反而抹杀了事物的特殊性,反而看不清楚八股文是怎样起源的了。
所以从文体的自身发展去追溯,再结合外在的社会制度等因素来考查,或许有更多的合理性。这样是否就完全了呢?随着历史的发展,很多在当时起过重要作用的因素渐渐被后人由于种种原因淡忘以至忽略。我们返观历史的时候,往往只注意那些被历史反复凸现的东西,当然这还有由于流传过程中散失等等因素。对于考查八股文的起源,《论学绳尺》就是这样一本书。
《论学绳尺》宋魏天应辑,《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其:“是编辑当时场屋应试之论,冠以论诀一卷,所录之文分为十卷,为甲集十二首,乙集至癸集俱十六首,每两首立为一格,共七十八格,每题先标出处,次举立说大意而缀以评语,又略以典故分注本文之下。……考宋礼部贡举条式,元祐法以三场试士,第二场用论一首,绍兴九年定以四场试士,第三场用论一首,限五百字以上,咸经义赋二科并同,……是当时每试必有一论较诸他文应用之处为多,故有专辑一编以备揣摩之具者。天应此集,其偶传者也。其始尚不拘成格,如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自出机杼,未尝屑屑于头项心腹腰尾之式。南渡以后,讲求渐密,程式渐严,试官执定格以待人,人亦循其定格以求合于是,双关三扇之说兴,而场屋之作遂别有轨度,虽有纵横奇伟之才亦不得而越,此编以绳尺为名,其以是与?绍兴重修贡举试,中试卷犯点抹条下有论策经义连用,本朝人文集十句之禁知拘守之余,变为剽窃,故以是防其弊矣,然当日省试中选之文多于此,此存之可以考一朝之制度,且其破题、接题、大讲、小讲、入题、原题诸式,实后来八比之滥觞,亦足以见制举之文源流所自出焉。”
魏天应,《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没有多少介绍,只是说他号梅墅,福建人,《宋史》无传。《宋诗纪事》卷七十八、《宋元学案》卷八十四均说他是建安人,列于叠山(南宋文章家谢枋得)门下,江西文献丛书《谢叠山全集校注》中有魏天应送别谢枋得的两首诗并列为谢的门人,从他编的《论学绳尺》来看,说他是谢枋得的学生还是很有可能的。《论学绳尺》这本书前人论述不多,前引汪之昌的文中曾提及“钱大昕谓宋季有魏天应《论学绳尺》一书,皆当时应举文字,有破题、接题、小讲、大讲、入题、原题诸式,与四书文略同”。《提要》中说:“天应此集,其偶传者也。”可见在当时此类性质的书还不少,它是供科举考生“以备揣摩”的,可以说起到了一种类似教科书的作用。他汇集当时场屋应试之论,并总结了文章的做法,确定了“破题、接题、大讲、小讲、入题、原题”等格式,这对于八股文格式的最终形成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我们可以这样说,《论学绳尺》这类书起到了连接大传统和小传统的作用,科举的文章规范由它普及到民间士人,而民间士人得中之后又依此来修正文章程式。大传统与小传统就在这往复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论学绳尺》这类具有教科书性质的书就在其中充当了连接点的作用。由于历史往往只注重大传统的文献的保存和延续,所以后人依据这些文献来考查历史,就不免受到局限。正因为《论学绳尺》是“偶传之”,其价值也就应当倍受重视。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八股文的起源很难确定一个明晰的时间,它是在一段很长的时间内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逐渐形成的。在此期间,我们可以把一些年代作为标志性的年代,如宋神宗熙宁四年、明成化年间等。而且我们不应该忽视像《论学绳尺》这类具有教科书性质的书,它们所发挥的功用是应当给予适当位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