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群的发展阶段与十大城市群的功能定位(二)_中国城市群论文

我国城市群的发展阶段与十大城市群的功能定位(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市群论文,十大论文,发展阶段论文,功能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接上期)

五大湖地区煤、铁等矿产资源丰富,水运价格低廉,对北美的钢铁工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五大湖南岸和西岸形成了五大钢铁工业中心。在此基础上,它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共同构成了北美的制造业带,形成一个特大工业区域、全球汽车制造中心、机械制造中心。同时,这里也是美国内地的金融、贸易与文化中心。这一地带是美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最高、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工业城市聚集,与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一起共占美国70%以上制造业产值,曾被称为世界工厂,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集中于此。底特律曾是全球著名的汽车城、福特汽车公司所在地。

(三)日本东海道城市群

东海道城市群以东京、大阪、名古屋为中心,从千叶向西,经东京、横滨、静冈、名古屋,到京都、大阪、神户,区域面积10万平方公里,占日本全国的20%。人口将近70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61%。大、中、小城市总数达310个,全日本11座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大城市中有10座分布于此(见图三)。这是日本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枢,在其国内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集中了全日本80%以上的金融、教育、出版、信息和研究开发机构,集中了日本工业企业和工业就业人数的2/3,集中了全国大型企业的80%、工业产值的3/4和国民收入的2/3,是日本经济最发达的地带,成为全球汽车、家电、自动办公设备、造船中心之一。  

这是一个多核的城市群,包括三大都市圈:以东京、横滨为中心的京滨都市圈,以大阪、神户为中心的阪神都市圈,以名古屋为中心的名古屋都市圈。由于日本国土狭窄,平原面积少,因而中小城市相对较少,为发挥城市的辐射作用,城市群和主要城市既有优势产业,又有相对综合的功能。与波士华城市群一样,主要城市各具特色,发挥着各自不同的功能,大大提高了城市群在世界上的地位。而不同的是作为城市群的龙头城市,东京的功能比较综合,是日本最大的金融、工业、商业、政治、文化中心。在战后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各城市在加强原有特色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强化地域职能分工与合作。东京人口超过1000万,被认为是“纽约+华盛顿+硅谷+底特律”型的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世界大城市,承担着全国经济中国际金融中心的职能,是全球三大金融中心之一。阪神都市圈是日本第二大中心区域,历史上商业发达,大阪、神户和京都三大城市各具特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城市群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名古屋都市圈中小城市较多,由多个专业化的工业城市组成了相互联系的集聚体,外缘地区农林产业十分发达。

(四)英国中南部城市群

英国中南部城市群以伦敦为核心,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1000万人口以上城市1座——伦敦,伯明翰、谢菲尔德、利物浦、曼彻斯特的城市人口均达100万以上,中小城市10余座,还有众多小城镇(见图四)。区域面积为4.5万平方公里,约为全英国土面积的1/5,在世界五大城市群中面积最小。人口约3650万,占英国人口的一半左右。然而这是发育最早的城市群,18世纪后,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中心,城市化进程十分迅速,一大批工业城市迅速崛起、成长,在英格兰中部地区首先形成世界级城市群。

这是英国产业密集带和经济核心区,GDP在10000亿美元以上,人均GDP 25000美元左右,是全球金融中心,作为印刷机械、汽车生产制造中心之一的曼彻斯特是世界纺织工业之都,利兹、伯明翰、谢菲尔德等大城市是纺织机械重镇;除曼彻斯特、利物浦等城市设有金融交易中心外,伦敦成为欧洲最大,同时也是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

(五)欧洲西北部城市群

以巴黎、阿姆斯特丹为核心的欧洲西北部城市群,作为超级城市群,实际上由大巴黎地区、莱茵—鲁尔、荷兰—比利时构成。主要城市有巴黎、波恩、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安特卫普、布鲁塞尔、科隆等,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40座以上,总面积约1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600万(见图五)。19世纪,欧洲大陆的兴起使西欧地区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中心,以巴黎、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波恩等大城市为中心组成了“人”字形发展轴,成为全球旅游、航运、重工业制造中心之一。

该城市群的特点是把一个城市所具有的多种职能分散到大、中、小城市,形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空间组织形式,以保持整体的统一性和有序性。法国的巴黎—里昂—勒阿弗尔城市带是为了限制巴黎大都市区的扩展,改变原来向心聚集发展的城市结构,沿塞纳河下游在更大范围内规划布局工业和人口而形成的带状城市密集区。大巴黎地区人口1000万以上,是法国的经济中心和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欧洲重要的交通中心之一,主要工业区在城市近郊,以重工业为主,远郊工业以轻工占优势;100万人口的城市有5座以上。德国的菜因—鲁尔都市圈是因工矿业发展而形成的多中心城市集聚区,在长116公里、宽67公里范围内聚集了波恩、科隆、杜塞尔多夫、埃森等20多个城市,其中50万~100万人的大城市有5个。鲁尔是欧洲最大的工业区,面积达2000平方公里。在荷兰境内有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和海牙3个大城市,乌德支列、哈勒姆、莱登3个中等城市以及众多小城市,呈多中心马蹄形分布,各城市之间的距离仅有10~20公里。鹿特丹和比利时的安特卫普构成亚欧大陆桥的西端桥头堡,处于世界上最繁忙的两大运输线——大西洋海上运输线和莱茵河水系运输线的交接口,素有“欧洲门户”之称。

六、我国十大城市群的形成

我国拥有13亿人口,且大多居住在东中部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城市数量比较多,规模也比较大,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无论是城市数量还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高速公路的修建极大地改善了城市之间的交通状况,城市间的产业联系与经济合作不断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除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之外,还涌现出新的城市群。现已初步形成的城市群有: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川渝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据统计,上述十大城市群的土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1%,2005年,人口所占比重为39%,而GDP所占比重为66%,城市市区的GDP占全国比重就达40%,城市数量占全国城市总数的40%,城镇数量占全国建制镇总数的38%。(见表4)。也就是说,十大城市群以1/10多一点的土地面积,承载了1/3以上的人口,创造了1/2以上的GDP。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来看,十大城市群将聚集更多的人口,创造更多的GDP。因此可以说:十大城市群是我国最有发展潜力的地区,是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十大支柱。

(一)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有16座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见图六)。上海、南京、杭州三个特大城市呈三足鼎立之势,构成长江三角洲城镇体系的三大核心,几十座大中城市沿沪宁、沪杭以及杭甬铁路干线密集分布,仅310公里的沪宁线上分布着五座大城市,彼此平均间隔距离为60公里左右。该地区已形成我国最发达的立体式交通网络,作为我国南北大动脉之一的京沪线和东西大动脉的长江贯穿其中,浙赣线将其与中国南大门相连,沪宁、沪杭高速公路和杭州湾大桥大大缩短了城市之间的时间距离。上海港、北仑港已开通国际航运;上海、南京和杭州三大国际机场与世界五大洲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二)京津冀城市群

京津冀城市群以北京、天津为核心,包括石家庄、唐山、廊坊、秦皇岛、承德、张家口、保定、沧州等大中城市,共有城市30多座(见图七)。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中国的政治、科学和文化中心,经济实力仅次于上海,天津是华北最大的港口工商业城市,是中国北方地区的经济中心。该地区是中国交通最发达的地区,铁路干线四通八达,城市之间均通高速公路,有天津港、唐山港、秦皇岛港、黄骅港四个港口,这些都为该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各大城市特色和优势十分明显,互补作用强,北京具有政治、文化和高科技的优势、天津具有港口和制造业的优势,石家庄具有商贸业的优势。尤其是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成为国家战略,对城市群发展的影响更大。一旦突破行政的藩篱,发展的潜力就会迅速释放出来。

(三)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共有20多座城市,城镇密度为每万平方公里100个,城镇平均间距不到10公里。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包括东莞、佛山、中山、江门、肇庆、珠海等大中城市(见图八)。该区域是我国机场密度最高,国际机场最多的区域,4万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建有7座机场,公路、铁路、水运、海运四通八达,高速公路连接各大城市,分布着大亚湾、大鹏湾、香港、妈湾—赤湾、盐田港等天然深水良港。中心城市香港是国际金融贸易中心,广州已发展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中心城市。这两大中心城市对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和经济发展起到主导作用,再加上深圳、珠海两大特区的辅佐作用,进一步带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四)山东半岛城市群

山东半岛城市群以济南、青岛为中心,包括烟台、潍坊、淄博、东营、泰安、莱芜、滨州、威海、日照等城市(见图九)。发挥临海和靠近日、韩的区位优势,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势头较猛,带动了山东全省的发展。山东半岛城市群是山东制造业最发达的区域,集中山东省80%的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和大中型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人才技术力量雄厚。装备制造业较为先进,拥有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济南第二机床集团等大型企业和一大批国家级、省级大中型企业。钢铁、造船、冶金、造纸、橡胶、食品、电子信息、纺织等产业也在蓬勃发展。区域内产业协作配套初步形成,以济南重汽为例,其大本营在济南、装配厂在青岛、发动机在潍坊、轮胎在威海,形成了一个相互协作、完整的产业链。

(五)川渝城市群

川渝城市群是以重庆、成都两市为中心,包括四川的自贡市、泸州市、德阳市、绵阳市、遂宁市、内江市、乐山市、南充市、眉山市、宜宾市、广安市、雅安市、资阳市等14个地级市和渝西等县市(见图十)。从城市等级体系来看,除了成都和重庆为特大城市以外,自贡、绵阳、南充为大城市,雅安、资阳为小城市,其他城市为中等城市。重庆市是全国四大直辖市之一,直辖后城市规模迅速扩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其对周边的辐射力也在增强。成都是四川省的省会城市,城市发展也很快。川渝城市群的特点是“虎头蛇身”,核心城市经济规模大,发展水平高,而周边城市规模小,发展水平低。未来,要继续完善城市之间的交通体系建设,加大核心城市的辐射效应,使城市群的一体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六)辽中南城市群

辽中南城市群以沈阳、大连为中心,包括抚顺、本溪、辽阳、鞍山、营口、盘锦、铁岭、丹东等大中城市(见图十一)。该地区城市高度密集、大城市所占比例较高。沈阳是东北和内蒙古东部的经济中心、交通和信息中心,全国最大的综合性重工业基地。大连是东北亚地区的国际航运中心、东北地区最大的港口城市和对外贸易口岸。辽中南地区工业化起步已近70年,在工业化推动下形成了沈阳都市圈和沈大城市走廊,在沈大450公里交通线上,在50~80公里半径内分布着19座城市,大体上平均25公里左右就有一座城市。近年来,沈阳、大连充分发挥大城市在经济、科技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带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逐步形成以沈阳、大连为中心,以长大、沈丹、沈山、沈吉和沈承五条交通干道为发展轴线和包括大连、丹东、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六个城市在内的“沿海经济带”,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全国的瞩目,借助沿海和港口的区位和交通优势,其经济发展必将进一步加快。

(七)长江中游城市群

长江中游城市群以武汉为中心,包括黄石、鄂州、黄冈、仙桃、潜江、孝感、咸宁、天门、随州、荆门和荆州和河南省的信阳、江西省的九江和湖南省的岳阳,其中,12个为地级市,3个为湖北省直辖县级市(见图十二)。目前区域内部已形成比较密切的经济联系,随着武汉市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区域内的经济联系将更加紧密。武汉号称九省通衢,东西有长江黄金水道,南北有京广铁路,经济实力和辐射影响力都很强。长江中游城市群将是我国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交通发达、产业具有相当基础、科技教育资源丰富的城市群之一,在我国未来空间开发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和意义。

(八)中原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以郑州、洛阳为中心,包括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在内共9个省辖(管)市(见图十三)。位于河南省中部地区,依托中原这块肥沃的土地,孕育了若干个中外闻名的大都市,如洛阳、开封、许昌等,几经兴废,其风韵犹存。郑州虽是后起的城市,由于其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得以后来居上,成为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区域内人口密度达665人/平方公里,是我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之一。各城市发展势头强劲,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基本形成了以郑州都市圈为中心、1个半小时通达的交通网络,具备了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九)海峡西岸城市群

海峡西岸城市群以福州、厦门市为中心,包括漳州、泉州、莆田、宁德四市(见图十四)。福州是福建省的省会,厦门则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确定的四大经济特区之一,吸引了大量台商投资,经济总量迅速扩大。海峡西岸城市群与台湾隔海相对,既是开展对台合作,促进和平统一的基地,又可在合作中加快发展。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将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经济联系,互利共赢,推进祖国统一大业。鉴于海峡西岸特殊的地理位置,《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城市发展、经济合作、对台交流等将取得更快更好地进展。

(十)关中城市群

关中城市群是以西安为中心,包括成阳、宝鸡、渭南、铜川、商洛等地级市(见图十五)。关中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周、秦、汉、唐均建都于此。关中城市群地处亚欧大陆桥中心,处于承东启西、联接南北的战略要地,是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基础好、自然条件优越、人文历史深厚、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新中国建立以来,关中地区一直是全国生产力布局的重点区域,在全国区域经济战略格局中定位为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的重要生产科研基地。“一五”、“二五”期间,全国156个重点建设项目有24个都布局在关中地区,并相应安排了一批与之配套的工业、科技、教育等项目。从1965~1975年的10年间,国家在陕西的“三线建设”项目共400个,形成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有大中型企业相对密集且能够辐射西北经济发展的产业密集区,在全国区城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最近,国务院批准的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中明确了新的定位: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全国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全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规划将对关中城市群未来的发展起到重要指导和促进作用。

除上述十大城市群之外,以长珠潭为中心的湖南中部、以合肥为中心的江淮地区、以长春、吉林为中心的吉林中部、以哈尔滨为中心的黑龙江东南部、以南宁为中心的北部湾地区、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坡地区等都有可能发展成为我国新的规模较大的城市群。(全文完)

*2006年,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组成课题组(课题组负责人:肖金成,成员:袁朱、李娟、申兵、汪阳红、李忠、欧阳慧、贾若祥、黄征学、刘通等),对城市群进行了系统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报告。本文由肖金成在研究报告基础上整理而成。文中理论部分吸取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因文献过多,恕不一一列出,特致谢意。

标签:;  ;  ;  

中国城市群的发展阶段与十大城市群的功能定位(二)_中国城市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