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校园话剧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话剧论文,年代论文,世纪论文,校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J8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32(2002)01-0072-05
“大道本无我,青春长与君”——中国话剧大师、现代戏剧文学的奠基人曹禺先生于2 0世纪80年代在北京师范大学北国剧社建立之初写下了这样一笔凝重的赠言。这十个字 蕴含了他对青年学生们深厚的感情和殷切的希望,他渴望着青年学生们能融入到话剧这 门伟大、高雅的艺术中去,更期盼着始于他们这一代人的话剧之火能经由更多的青年人 延续、传播,世代不灭。
中国的话剧始于校园,更繁盛于校园,长达一个世纪的中国现当代话剧史,每一步无 不伴随着校园的影子。校园是中国话剧的摇篮,中国话剧的成长与复兴、理论构架与艺 术实践无不与校园话剧休戚相关。时至今日,校园话剧仍在社会专业话剧之外延续着一 条与之并行、对其影响巨大而又具有独特个性的发展道路。
纵观中国校园话剧的活动历程,它一方面以正规话剧为指导,在艺术追求、表现形态 上与正规话剧紧密相关、相互借鉴;另一方面,校园话剧又自成体系,在保持同一性的 同时有其独立的价值。中国的校园话剧有两次大规模的发展,分别是1920年起以“爱美 剧”运动为代表的演剧运动和文革结束后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酝酿至90年代初期勃兴的 校园演剧热潮。本文探讨的是20世纪90年代的校园演剧运动,希望以此唤起人们对于校 园话剧这一特殊的话剧形态的重视。
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富于激情的青年学子们带着对社会的深刻反思与对国家命运的密 切关注迫切地寻找倾吐的方式,而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各种流派的戏剧理论和戏剧程式迅 猛地涌入大学校园,恰好迎合了学子们放眼世界的迫切愿望,于是话剧艺术以其一贯的 冷静姿态、思考性与社会责任感成为选择的必然。青年学子们再一次凭借其特有的活跃 思维和敏锐感觉开始对话剧进行探索,一种复归的创作激情和强烈的表达欲望使得话剧 在校园中的兴起及快速发展成为趋势。各大院校先后重组自己的演剧队伍并开始复排经 典剧目,一批校园自创话剧也大量涌现。校园话剧的第二次高峰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后 期开始,至今仍在以蓬勃的势态发展,这一时期成为校园话剧发展的第二春。
在北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各高校先后组建了自己 的话剧组织,并推出了一批在国内外都引起轰动效应的作品:1985年,北师大北国剧社 成立,在首届莎士比亚戏剧节上推出《第十二夜》与《雅典的泰门》两部大戏,曹禺先 生亲自登台为学生剧社作翻译,演出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学子们的热情和年青人的 敏锐弥补了他们表演上的不足,从而使他们的演出达到了可与专业剧团相媲美的水准。 首都其它院校也纷纷将国内外知名剧作家的剧作推上舞台,用其独有的方式加以演绎, 一时间《雷雨》、《北京人》、《人民公敌》、《玩偶之家》等剧作竞相上演。大学生 们主动学习西方,对当代话剧加以改造,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艺术加以诠释、革新和探 索,先锋性和实验性成为他们所高扬的主题。在上海,大学生们除了在经典话剧园囿中 成长外,更多的将目光投向了自创的作品,《魔方》等剧作以非纪实、譬喻性的特点石 破天惊地展现在了观众面前;在广州、重庆等演剧条件较为适宜的大城市中,处处都活 跃着校园话剧的影子。刚刚兴起的小剧场话剧和实验话剧的潮流中,校园话剧占了绝大 部分比重。在这些作品中,校园话剧特别注重对人物心理状态、心理冲突的刻画。不同 于占剧坛主流地位的写实主义风格,这些校园话剧大胆地运用象征、表现等艺术手法, 学生们又一次以先锋的姿态和非主流的形式拓宽了话剧艺术的表现空间。
在既尊主流又富于开创精神的校园演剧活动中,一批新派导演和青年创作、演出组织 纷纷出现,以中央戏剧学院为代表的专业院校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等非专业院校的校园话剧在他们的带动下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以北京地 区为例,先后涌现出了北京师范大学北国剧社、清华大学艺术团话剧队、北京大学戏剧 社、北京农业大学休闲反应戏剧工作室、中国人民大学戏剧社、北京工业大学青棕榈演 剧队、北京理工大学太阳剧社与娃娃剧社等众多高校的业余话剧社团和中央戏剧学院的 鸿鹄创造集体、八爪鱼戏剧工作室等一批在北京活跃的校园话剧组织,它们推出了一系 列作品,内容所涉及的范围空前广阔,演出形式从中国早期的街头活报剧到西方荒诞派 独幕剧无所不有,同时涌现的还有如《教育世家》等一批学生自创大戏和众多短小精炼 的反映社会生活和校园动态的短剧小品。正如曹禺、李健吾这些后来影响了中国现代话 剧历史的大家是从校园创作中开始走出来的一样,繁荣的校园演剧活动也培养了一批优 秀的话剧人,如中央实验话剧院导演孟京辉和自由导演牟森等人,他们都曾是校园演剧 活动的积极倡导者和参与者。
二
繁荣与多思的90年代带给了戏剧艺术更广阔的表现空间和更丰富的社会素材,在多元 化的发展形态下,各高校、各个戏剧组织因其发展条件、指导思想的不同而走上了不同 的发展方向。由于北京地区的校园演剧活动的代表性,本文选取1997—2000年中北京市 九大院校校园话剧演出情况对90年代的校园演剧活动作进一步分析。(剧目详见附录)
表1 1997年—2000年北京九所高校演剧情况统计表
学校 经典
实验
校园
自创 他人 大剧场
小剧场 总计
作品
作品
短剧
作品 作品
北京大学 14 6 2 913 7
1522
清华大学 2011112220 35742
中国人民大学 11 1 1 112 7613
北京师范大学
9 2 7 810 17118
北京外国语大学 1 1 6 7 1 80 8
北京工业大学
3 8 210 3 6713
北京理工大学
4 0 0 0 4 40 4
北京农业大学
1 2 0 2 1 30 3
中央戏剧学院
7 4 0 2 9 2911
合计
7035296173 89
45
134
从表1可见,在20世纪的最后三年中,北京的校园话剧保持了蓬勃发展的气象。这一时 期,校园话剧共推出作品130余部,是同期社会上各专业院团正规话剧演出总量的六~ 七倍。这些校园话剧作品多以专场或公演的形式出现,它们在经过比较漫长的排练周期 (这个时间和正规剧院排练周期基本一致)后,多数只进行一到两次演出。这较之一演百 场的专业话剧来讲,可谓“孤注一掷”,虽然这样在影响力和反复加工程度上会略显不 足,但这也切合了青年人不断求新的心理特征,从而大大加速了校园话剧的高产性。当 社会上的专业院团高价难求好剧本之时,校园话剧却精品不断,这与校园话剧的高产性 是分不开的。
(一)校园话剧的类型 当我们对这繁多的话剧作品进行分析之后会发现,校园话剧包含着各种形式、各种内 容的作品,从经典、写实作品到后现代荒诞派戏剧,从日本的狂言到希腊的诗剧,既有 各流派的代表剧作,也有校园中自创的广受好评的小品短剧。根据校园话剧内容可进行 如下划分:经典性作品(包括各流派著名作家的作品)共70部,实验性作品(包括当代以 各种前卫姿态出现的新式话剧)共有35部,而校园小品短剧也有30部左右。可见校园话 剧并不象社会上有些人的偏见那样,只是幼稚而庸俗的搞笑小品。
在对经典剧目的改编和排演方面,校园话剧远远超过了专业院团,而且一些曾在历史 上名噪一时的剧目在因各专业院团力量有限而将逐渐湮没之时,却被校园中的话剧人勇 敢地推了出来,并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如北京农业大学的《伪君子》,北京外国语 大学的《培尔金特》等大型作品。实验话剧在20世纪末才开始在中国出现,但由于校园 之中特殊的观众层次、学生对外界的敏感与校园话剧的先锋性、探索性,实验性的原创 作品很容易在校园中找到用武之地,各种对新兴思潮的审视、对人性的探寻、对固有戏 剧形式的突破的作品应运而至,并且在校园中反响甚大,实验性作品成为校园话剧的重 要组成部分。它或直接采用先锋的观念,如北京师范大学的《似是而是》、北京工业大 学的《事物的本质与联系》;或采用实验性的演出手段,如中国人民大学的《思凡》和 北京大学的《舟子行》;或对经典作品作实验性的改编、加工,如北京理工大学的《古 潭的声音》、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培尔金特》;或将校园中的自创剧用实验的表演方法 加以演绎,如清华大学的《多多日记》、《上帝的疑问》等。最为青年学子所喜闻乐见 的当属校园内大学生自创的短剧小品了,由于这部分作品的大众性与通俗性,兼有大学 生敏锐的社会感受力和对复杂社会的一种勇敢的批判精神,往往一部好的校园短剧会在 各大院校久演不衰,成为大家共同的财富。在收集资料过程中虽然这部分总量只有30余 部,但三年中各校的实际创作数量要远大于此。这30余部作品都是在校园中及社会上反 响较大的作品:其中既有反映校园生活的作品,如北京外国语大学的《156宿舍》、《 军训记事》,清华大学的《联谊宿舍》,北京师范大学的《宿舍的故事》,北京大学的 《占座》等;也有关注社会的作品,如反映军旅生活的《绿荫下的红塑料桶》,反映社 会青年心态的《花房姑娘》,反映家庭伦理的《母子情》,反映社会底层民工子女的《 风中的蒲公英》等,这些作品把大学生眼睛所看到的社会现实真实地展现在舞台之上, 并以真情实感感动、教益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学生们用善于捕捉外在事物的双眼,从他 们身边最熟悉的环境写起、演起,逐渐把视角扩展到校园生活的各层面,扩展到广阔的 社会。这部分作品一般并无实验性目的,而是将简短的体式和真挚的感情融构成一个个 舞台上真实感人的故事。如果说校园话剧中的经典作品体现了人文性、艺术性特色,实 验作品体现了先锋性、实验性特点,那么校园的短剧小品就主要体现了实践性、教育性目的。
(二)校园话剧的剧本来源
校园话剧的剧本来源有学生自创与取自他人两种途径,数量大致各半。具体到各学校 ,鉴于它们的个体风格和主导人员的偏好不同,会有差异,但总体上这两方面却是持平 的。近一步细分,我们会发现,自创作品之中并不只是实验性话剧和校园短剧,校园中 也产生了许多自创的写实主义多幕剧大戏,如北京农业大学的《博马舍和三个费加罗》 ,北京大学的《蔡元培》等。在取自他人的作品中,校园话剧更是广为猎取,从莎士比 亚、奥尼尔、萨特、万比洛夫等各国各流派的前人作品到中国当代剧作家欧阳逸冰、绍 武、黄会林、郭启宏等人的剧本,各种类型、风格的作品都被搬上了校园舞台。由此可 见,自创和取材他人是校园话剧并行的两条来源道路,因此,无论是经典性作品还是原 创话剧都会在校园中广泛传播。旧的被继承,新的被创造,校园话剧在总体上呈现了一 种百花齐放的局面。
(三)校园话剧的艺术体式
校园话剧的艺术体式是多种多样的。由于各校的剧场条件和实际演出情况,大小剧场 的实际意义会有所减弱,一些实验品也会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大剧场形式出现,一些写实 作品也会被搬到观众环绕的演出环境之中。但从总体趋势上看,大小剧场仍以其特殊的 观众接受心理和间离效果而有所区别。在清华、北大、人大、师大这类校园话剧传统悠 久的院校中,大剧场和小剧场的演出是并行不悖的,学生观众也能宽容地对待各种表演 体式,并且大小剧场可由学生们加以想象而发挥为各种形式的演出空间,例如清华的小 剧场就可以出现在走廊大厅之中,北京工业大学的小剧场可以在酒吧中上演。在校园话 剧中大小剧场只代表了不同的表演形式。同时在其它各种辅助形式的探索上也有很多创 新,如北京工业大学的配乐体式、北大的诗化朗诵叙述体式、清华的灯光与舞美设计都 富于创意,堪称奇绝。
(四)校园话剧的共性与个性
虽然校园话剧在总体趋势上都具有先锋性、实践性、艺术性、人文性四大特征,但由 于各校不同的校园氛围,也有区别。总体来说,如北师大北国剧社、北大戏剧社、清华 大学艺术团话剧队这些有着优良演剧传统的校园话剧组织产量都很大,而且覆盖面广, 校方也有能力推出一些在社会上能造成较大影响的大型作品,如北师大教授编写、学生 担纲的九幕大戏《爱的牺牲》多次在全市公演,社会反响强烈;北大多幕剧《蔡元培》 则作为百年校庆的纪念庆典之一而推出,在国内外都名噪一时。这类综合实力强、人文 环境优良的院校都比较注重校园话剧的全面发展,在总量大的基础上,各个方面都有所 涉猎,而不拘泥于一种风格,这类学校既有古装大戏,又有实验性作品,剧作来源也较 平均,体现出一种蓬勃发展的状态。相对于这些学校,其它院校各依特色而有所建树, 如北京工业大学青棕榈演剧队与该校的PMC先锋音乐社团密切合作,侧重于实验先锋性 作品的创作;北京理工大学太阳剧社则取法中央戏剧学院,多从名剧开刀,将田汉、丁 西林、契诃夫等中外剧作家作品重新演绎;北京外国语大学剧社更多的是进行校园题材 作品的创作,满足在校师生的需求。在这一时期的演出中,各校戏剧团体的风格及个性 充分得到了发扬,如北大的诗剧、清华的朗诵剧、北师大的社会问题剧等,这些独特的 个性在校园话剧总体共性的基础之上熠熠生辉。
由于各校园中固定演出场所的限制,各校在剧目选择上也因此有所制约,例如北师大 因缺少小剧场而将一些本应于小剧场演出的独幕剧作品搬上大舞台,而北大因大剧场活 动众多而更多转向小剧场演出。其它院校也存在着类似问题。虽然在校园中有广阔的空 间可供学生们发挥,但客观环境的制约毕竟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这一点应该 是校园话剧在未来发展之中需注重的问题。正是因为场地租用条件等因素限制,校园话 剧更多呈现出一种长期排练短期演出的特点。因此,各种形式的专场、汇报演出和片段 综合演出以其简短的特点应运而生,大量的综合性戏剧表演专场成为校园话剧的主要演 出方式。
三
进入2000年后,校园话剧又有了新的发展。话剧所表现的空间空前广阔,话剧创作也 带上了一种时代特征,文与理的融合塑造出了大量新奇的作品,计算机、网络、生物克 隆技术、股票、太空等领域都被学生们敏锐多思的头脑加以加工、塑造。这种题材的开 拓一方面扩大了表现领域,另一方面也将校园话剧同社会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更重要 的是,各高校在坚持独立创作的同时更开始了一种融合性的演出,一出好的话剧开始成 为几个高校戏剧组织共同的产物,这是校园话剧近来新的发展方向。在综合了各自的表 演风格之后加以整合,并以整体性的态势加以呈现,这种融合符合了更多高校的师生的 ,欣赏口味,也带来了新鲜气息。
互联网业也在校园演剧中迅速扮演了重要角色。互联网这种新生的产业将目光投向了 大学校园,也包括校园演剧活动,他们意识到了校园话剧的发展潜力和商业价值,因而 投入资金,进行宣传,这使校园话剧与社会的融合成为了可能。
校园话剧的观众大部分是年轻人,而年轻人又是中国互联网时代网民的主要构成部分 ,校园话剧的剧本大多没有明确的版权、著作权等纠葛,因而大量剧本作为一种共同拥 有的财产被发表于网上,这种特殊而且高效的形式极大推动了校园话剧的发展。一些网 站还以校园原创为卖点开辟了校园剧本库、编导部等,同时一些特殊的网络语言与新鲜 词汇也频频出现在校园话剧中。这种新时代的特定思维模式与言语现象的出现在校园话 剧的新发展中是有着积极的意义的。话剧与观众欣赏水平的贴近必然会带来话剧的繁荣 ,这使得校园话剧在九十年代末产生了一个小的回复期。正如老舍和曹禺等艺术家们在 创作过程中深入生活提炼语言一样,校园创作者们本身的身份和所处的环境即带给了剧 作以年轻人的时代感,从而令观众熟悉并产生参与意识。这在潮流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 中是难以出现的,正如曾被炒作的《窒息》、《切·格瓦拉》等一批剧作努力呼唤激情 和时尚却举步维艰,社会制约了商业话剧的表现空间,使其难以推动话剧的发展。而校 园中得天独厚的环境却是培养话剧这一发展的特殊有利之地。2000年十月在北京人艺小 剧场上演的由学生剧社——YIYUAN剧社在兴网的支持下成功地融合了十几所高校的话剧 社团骨干力量而排成的话剧《永不失眠》就是典型代表,它的成功和轰动也说明了校园 话剧强大的生命力。
校园话剧与影视的融合是话剧新发展的又一明显特征。戏剧和影视是紧密联系的两种 姊妹艺术,许多从事影视的工作者都起步于戏剧舞台。时代的迅猛发展与校园的迅速回 应令媒体及影视开始关注于此,校园话剧通过媒体的力量有利地宣传了自己,也吸引了 更多投资者的目光,而影视也影响到了校园话剧作品的表现方式及内容。一些校园创作 者有意识地在校园话剧中融入了影视创作的表现手段,如镜头的转移、蒙太奇手法、快 慢放映、虚实空间的营造等镜头表现手法,以及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影视节目的形式,如 目前风靡的电视访谈、模仿秀、现场追击等,西方通俗喜剧和情景喜剧的传播也在一定 程度上左右了校园话剧的发展。当然我们在对这种趋向抱以希望的同时还要看到它可能 产生的负面效应,媒体的炒作与包装和校园话剧质朴的本质之间的矛盾会影响校园话剧 的成长。文明新戏的覆辙于前,校园话剧的创作者们除了要有意识地调整校园话剧的发 展方向之外,还应该大胆创新,勇于开拓,这样才能避免这一艺术的变质和沦落。
纵观中国校园话剧与专业话剧的历程,当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沉重的话剧危机压迫着 中国的主流剧坛时,在“旧的衰而未死,新的起而未成”的状况中,校园话剧正走着一 条勤于探索、不断革新的道路。它避开了呆板单一的封闭模式,也不去刻意遵从教条规 范,因此才保持了蓬勃的生命力。学生们兼容并包的心态与对外来创作、表演经验的吸 收融合拓宽了校园话剧的发展道路,这些成功的经验是值得当代剧坛深深思考的。
校园话剧虽然是学生自发的业余演剧活动,但它所发挥的作用却十分重要,我们可以 断言:校园话剧作为话剧的先锋力量在中国话剧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会有着不可磨灭的功 勋。当代大学生的演剧活动已成为戏剧世界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话剧与专业 话剧交相辉映,共同构筑了中国的现当代话剧事业。校园话剧将以其先锋的精神、青春 的活力推动话剧艺术的不断前进。
附录:北京地区九所高校1997年—2000年演剧情况及剧目
1.北京大学戏剧社
1997年:5月《小王子》;6月《疑幻疑真》、《美狄亚》、《奥赛罗》、《哈姆雷特 》、《罗米欧与朱丽叶》;12月《酒后》、《朱利小姐》、《杀人》、《缪斯和她的丈 夫》。1998年:5月《蔡元培》;6月《保尔·克察金》、北京市大学生艺术节戏剧小品 比赛作品:《占座》;12月《舟子行》。1999年:4月《太阳》;6月《安娜·桂丝蒂》 ;12月《安道尔》、《儿童圣帝》、《玫瑰园》、《日出》、《压迫》、《计算器的故 事》。
2.清华大学学生艺术团话剧队
1997年:上半年:自创剧专场:《巴水酒家》、《红雪》、《联谊宿舍》Ⅰ、《残》 、《错位》Ⅰ《送你一朵黄玫瑰》Ⅰ;下半年:《联谊宿舍》Ⅱ。1998年:上半年:走 进舞台专场:《玩偶之家》片段、《海鸥的叫声》、《心愿》;下半年:《小井胡同》 、《天之骄子》,自创剧专场:《多多日记》、《错位》Ⅱ、《囚鸟》、《送你一朵黄 玫瑰》Ⅱ。1999年:上半年:北京市大学生艺术节戏剧小品比赛作品:《归去来兮》《 清晨,国旗从这里升起》。小剧场专场《联谊宿舍》Ⅲ、《上帝的疑问》、《死无葬身 之地》。2000年:上半年:新生专场:《别墅出让》、《一个绝望的人》、《铁栅外的 猴子》、《爱情迷宫》、《红阴下的红塑料桶》、《暗恋·桃花源》;下半年:纪念曹 禺专场:《雷雨》片断,《日出》片断,《家》片断。另:清华大学土木系戏剧节(两 届)。第一届:《魔方》、《在茫茫大海上》、《两张彩票》、《雷雨》、《多多日记 》、《红雪》、《群猴》。第二届:《窒息》、《楼顶》、《花房姑娘》。清华大学网 友戏剧:《仲夏夜之梦》。
3.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大学生戏剧团北国剧社
1997年:初:《夜宵》、《别墅出让》、《红色康乃馨》、《收买死亡》、《丑小鸭 》;5月 独幕剧专场:《艺术家》、《三块钱国币》、《爱国贼》;10月 《周君恩 来》片段;12月 戏剧沙龙:《在茫茫大海上》、《别墅出让》。1998年:4月-5月北 师大第三届短剧小品比赛《佳人有约》、《母子情》、《宿舍的故事》;10月-11月 《 爱的牺牲》。1999年:4月-5月 北京市大学生艺术节戏剧小品比赛:《风中的蒲公英 》Ⅱ、《三月桃》、《宿舍卫生检查变奏曲》;12月 《风中的蒲公英》Ⅲ《似是而非 》。2000年:4-5月 《爱的牺牲》;10-11月 原创专场演出:《希望》、《喜讯过后 》、《狐狸、猎人和圣人》、《马嵬坡》。另:北师大一二·九化妆演讲及“五四”铿 锵集舞台剧演出一等奖剧目:1997年:《菊影下的重逢》、《党员登记表》;1998年: 《赤火》;1999年:《五月》《往生》。
4.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团话剧分团
1997年:《绿荫里的红塑料桶》。1998年:11月 《北京人》;12月 《动物园的故 事》、《和天使在一起的二十分钟》、《坦白》。1999年:3月 小剧场专场:《主角 登场》、《终生大事》、《和天使在一起的二十分钟》,北京市大学生艺术节戏剧小品 比赛作品:人大法学院《门》;6月 《暗恋·桃花源》;11月 《和氏璧》。2000年 :4月 《思凡》、《泼妇》;6月 《青春的觉醒》。
5.北京工业大学青棕榈演剧队
1997年:6月 《督导系列》;9月 《四季系列》——《春》、《夏》、《秋》、《 冬》。1998年:4月 《事物的本质与联系》;10月 《黑洞》;12月 《弃婴》、《 花木兰》。1999年:5月 小剧场专场:《盲童》、《雨后》、《回答》;9月 《女人 是老虎》;11月 《占座》。2000年:《邹忌》、《睡吧或醉生梦死》。
6.北京外国语大学剧社
1998年:《军训记事》、《一枚硬币》、《迷您一支百合花》、《156宿舍》、《我还 是要张烧饼》、《潘金莲》片断。1999年:北京市大学生艺术节戏剧小品比赛作品:《 校园轶事》、《培尔金特》片断。2000年:《培尔金特》。
7.北京农业大学休闲反应戏剧工作室
1998年:《理性动物》。1999年:《伪君子》。2000年:《博马舍和三个费加罗》。8 .北京理工大学太阳剧社1998年:《樱桃园》1999年:北京市大学生艺术节戏剧小品比 赛作品:《古潭的声音》。2000年:独幕剧专场:《古潭的声音》、《一只马蜂》、《 群猴》。
9.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作品
1997年:《马》、《等到我死的那一天》、《阿麦迪或脱身术》。1998年:《仲夏夜 之梦》、《长子》、《偕语西厢》。1999年:《梁山伯与祝英台》、《费加罗的婚礼》 、《灵魂拒葬》。2000年:《文那呀,从树上下来吧》、《雷雨》。
收稿日期:2001-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