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企业进行第二次创业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的新形势与对企业的新挑战
大多数企业这些年来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国有企业的亏损已成为经济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经多年努力,尚未看到明显扭转局面的迹象。
这种情况的出现,反映了两种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各种矛盾的集中体现。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去解决。
我国很多企业是在改革开放所提供的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发展壮大起来的。在新一轮深化改革面前,有些以往的优势已不复存在,而一些前所未有的挑战却出现在面前。在这种情况下,有些称雄一时的企业衰落了,甚至消声匿迹了,而同时又有一批又一批新的优势企业应运而生。于是一些以往曾走过成功之路而又能体察这种时代变化脉搏的企业提出了“第二次创业”的目标,使自己不是继续固守原有的经营之道,而是采取新的、适应变化了的环境的策略与方针,以争取在市场竞争中继续发展。
现在我们正处于新的改革形势之下。中央提出了“实行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程”的方针。如果说前几年的宏观调控,主要具体体现在改变企业的经营大环境的话,那么现在的改革则已进入到微观层面,即直接对企业进行改革了。
第二次创业思路的基本点
深化改革使企业的内外环境处于不断变化之中,随之而来的是使企业面对很多新情况,需要解决很多新问题。市场机制的逐步建立,又使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且竞争的重点与焦点也在不同时期各有侧重而在变化之中。例如,从价格之战到质量竞争,又进而到科技竞争和品牌竞争等等。这说明企业处于这种日益严峻的挑战面前,必须要适应新的形势作出新的反应和战略考虑,在原有成功与失利基础上,进行第二次创业,或叫再一次创业。
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市场又总是在不断变化之中,所以不可能,也不存在统一的、适用于所有企业的二次创业模式。不同企业必须根据自己以往的经营经验与历史,它所属行业或产业的现状与发展政策,以及其国内外的经营环境,经过认真分析研究之后才能逐步形成本企业第二次(或再一次)创业的思路与框架,再进一步形成反映本企业特点的经营战略。借鉴参考别的企业再创业的经验与道路是有益的,但不同企业情况各异,因之不存在照搬他人成功模式的问题。
可是另一方面,虽然各企业再创业的模式或目标各不相同,但形成一个科学合理,而又能反映当前深化改革形势要求的再次创业的着眼点或基本思路,却又都具有某些共性。如能把握好这些共性,再结合本企业的特点加以深入研究思考,则形成和制订出切实可行的企业第二次创业的战略就会有一定的把握和成功的希望。
这些具有共性的第二次创业之路的基本思路应包括以下一些方面。
1、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企业需要进行第二次创业,主要是为了适应已经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经营环境。而这首先应以思想认识与思想观念的改变与适应为先导。面对改革进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挑战与新问题,只能靠深化改革才能解决。而深化改革一方面要通过国家采取深化改革的政策与措施的出台,而对企业尤其是企业领导人来说,还需要自己在思想观念上的深化改革与之紧密配合。否则如果对这些政策与措施不能真正理解,在认识上仍或多或少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维方式上,那就难以使上面的政策得到深刻的理解与贯彻落实,甚至会不自觉地形成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阻力。
今天当我们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的时候,在经历了20年的亲身经历之后,再重温三中全会的公报,会倍感亲切及其意义之深远。公报当时就明确提出了要“改革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公报接着说:“因此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这话说得多么意味深长!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些年来广大企业在同样转型的客观环境下,在同样的挑战与困难面前,其经营效果与效益产生那么大的差别,就会发现除其它各种原因外,就企业的内因来说,其深层次原因正在于其思想观念的转变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要求的之间的差距,或者说,在于其思想解放程度的差距。
2、找准市场是企业二次创业的立足之本
在市场经济下,企业一切经营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都在市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种所有制企业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大发展。首先是由于当时短缺经济所提供的巨大市场空间和市场机遇,同时又有政府政策上的扶持,包括信贷、财政、减税让利等等。
但是在经历了20年之后,市场已由供不应求变为供需平衡和供大于求,政策上对一些企业的扶持和倾斜也不复存在。现在制约企业发展的已不是自身生产力的不足而是有没有市场的问题。很多企业目前开工不足,停产或半停产,说明不是没有生产力,而是没有市场。
改革开放后我们在经济活动中引进了竞争机制和市场机制使生产得到了巨大发展。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企业要以市场为导向,这当然完全正确。问题是企业究竟应该怎样去理解市场。如果对市场导向只理解为现实市场的话,那么把市场上畅销的产品也拿来作为自己的生产导向就只能导致重复建设,导致同类产品生产力很快过剩。因为现实市场对某一特定产品的容量总是有限的,就是这块“蛋糕”已经放在那里,竞争对手也已早就存在,自己要挤进去,无非是在这块已定型的市场蛋糕中去分得一杯羹,去挤占一块有限的份额。
可是如果把市场导向的“市场”理解得更深入一些,即不仅看到现实的市场,更去仔细琢磨潜在的市场,则这个市场的涵义就不同了,这个市场的容量就大多了。
从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人民的大量储蓄,以及对生活质量的追求,都存在着多方面大量的潜在需求,而且很多是顾客自己尚说不清楚到底具体需要什么样的商品,企业正是在这方面应该想顾客之所想,而且更应想得比顾客更周到、更细致、更超前,开发出让顾客感到惊喜、感到“正中下怀”的产品或服务,那样他们的潜在需求,便自然会成为你的现实顾客。从这个意义上说,又何愁市场在你面前变得饱和?
3、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
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善变将是竞争的胜利者,可是随他人之变而亦步亦趋则又必然成为竞争的失败者。竞争中要能克敌制胜关键在于“人无我有”,在于“出奇”,即想到和做到你的同行所没有想到,或还没有来得及想到的点子。因此创新就在经营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小至一个企业,大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在某些方面走在人家前面,勇于探索前人或别人所没有走过的路。墨守成规,固步自封,不思进取,或小康即安的思想,在今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世界上,就只有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从广义上说,凡改革或突破原来所习以为常,成为常规的做法,都可视为一种创新。
但是企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关键还在于科学技术的创新。十五大要求“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重视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不仅是为保证我们国家繁荣昌盛的责无旁贷的任务,也是企业自己在竞争中抢点高地的诀窍。8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的发展已证明企业要提高产品和服务的附加价值,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增加其成本中的工费或料费比重,而是要依靠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与知识含量。现在处于世纪之交,知识经济正向我们走来,知识将成为创造价值,创造财富的最主要经济因素。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依靠科技创新来提高竞争实力的作用也将越来越明显。
4、夯实管理基础是继续前进的起点
江泽民总书记在1998年4月视察江阴时指出:“一个重要的问题, 就是使管理跟上来,使管理现代化,使企业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要有一套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东西,向管理要效益。”
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我国技术落后,管理更落后。这也同时说明,正由于我们管理落后,因此潜力也很大,一旦应用一些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这些潜力就可以很快被挖掘出来。在不增加投资,不增加设备、劳动力的情况下,就可以增加产量,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从这个意义上说,管理也代表了生产力。
要加强基础管理,最根本的是要保证企业原始数据的收集必须做到全面、准确、及时。
企业内部的各类职能管理都要规范化,规章制度要能切实反映企业实际和客观要求。各项工作必须要抓严抓细、抓实。
企业的目标是通过管理去实现的,而管理则是通过机构去取得组织保证。因此机构本身只是为实现企业目标的一种手段,它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应随目标和任务的变化而调整。
5、提高职工整体素质决定着企业的命运
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在市场竞争中已使我国企业对市场竞争的实质形成了共识。即市场上的竞争其表现形式是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在其背后是技术的竞争;而在技术竞争的背后、归根到底则是人才的竞争。
任何远大的目标或胜人一筹的战略,企业都要靠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才能落实,才能完成。如果职工的思想文化水平低,素质差,对企业的任务与目标都不能正确理解,那又从何谈得上去自觉贯彻执行。特别在现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企业技术改造正改变着生产工艺的科技含量,这就对职工的业务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化改革给企业带来许多新的挑战更需要职工在提高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团结一致去共渡难关,共创未来。这些都对今后的企业职工素质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
无数事实一再证明,企业的兴衰成败和企业领导班子或企业领导人本身的素质与水平密切相关,正因此,中央极为重视对企业领导班子的建设。企业只有有了能开拓进取、廉洁奉公、而又有远见卓识,具有高瞻远瞩战略头脑的领导人,才能形成团结的核心,带领全体职工渡过各种急流险滩,带领企业前进。但仅有领导人自身的高素质还远远不够,而更要把领导的意图为群众所理解、所掌握,形成大家共同奋斗的目标,才有实现目标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