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常识讲解中引入历史知识教学效果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效果好论文,哲学论文,常识论文,知识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一思想政治课讲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要求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分析一些社会历史现象和社会现实问题。而刚刚进入高中学习的中学生初次接触哲学知 识,普遍觉得哲学枯燥乏味、深奥难懂。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我的做法是充分利用学生正在学习的知 识。在哲学常识教学中引入历史知识进行讲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 性,教学效果较好。
一、在讲述一分为二的观点时,引入克伦威尔的功绩评价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一分为二是客观世界的普遍现象。所以我 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认真研究和分析矛盾,用矛盾的观点看待一切、分析一切,这就 叫做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它要求我们看问题必须坚持两点论、两分法,要全面而不 能片面地看问题。在历史教学中,尤其是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就要运用此观点去分析问题 。如在评价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领袖克伦威尔时,我们既要看到他革命性的一面,又要看 到他反人民的一面。克伦威尔出身新贵族,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思想倾向于 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专政;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他率领新 模范军打败了王军,并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宣布英国为共和国;当革命处于危急关头, 他依靠人民群众力量,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革命成功后,他却开始镇压掘地派,出兵 爱尔兰,征服英格兰,开始与人民为敌,充分暴露出资产阶级反人民的一面。但我们不 能因此而抹煞他的伟大贡献——领导了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只有从正反 两面去评价克伦威尔的功过是非,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二、在讲述发展的观点时,引入清政府消灭台湾郑氏割据政权,维护祖国统一的史实
唯物辩证法认为,所谓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 、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上升运动。事物的发展是普遍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 运动、变化、发展,任何事物都有自己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都有自己的过去、现 在和未来。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观察和分析问题,避免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 性。如历史上郑成功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并经营台湾,为维护祖国统一立下了丰功伟 绩;但我们又讲1683年清政府派施琅领兵进入台湾,消灭了郑氏割据政权,并于1684年 设置台湾府又具有进步的意义。这就涉及到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的问题。1662年,郑 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使被荷兰殖民者侵占了38年的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郑成功不愧 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位民族英雄,他对开发台湾、加强中华民族的团结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到1683年,清政府早已完全统一了大陆,而此时台湾的郑氏政权 已沦为地方割据势力,它的存在阻碍了中国的统一,所以清政府灭掉郑氏割据势力有利 于祖国的统一,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三、在讲述抓主要矛盾的观点时,引入西安事变中的“捉蒋放蒋”
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同时存在着多种矛盾,这些矛盾的地位 和作用是不胡同的,然而,必然有一种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 于从属地位的矛盾就叫做次要矛盾。由于主要矛盾起决定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解决问 题时要集中力量抓主要矛盾。如西安事变中的“捉蒋放蒋”就是抓主要矛盾的范例。蒋 介石自1927年背叛革命后,屠杀了许多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破坏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使革命遭受了巨大损失,他的双手沾满了无数仁人志士和革命先烈的鲜血,杀之大快人 心。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为什么主张释放蒋介石,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呢?有些同学 迷惑不解。对此,我们要用抓主要矛盾的观点去分析。虽然当时国共两党之间存在着尖 锐的矛盾,但日本帝国主义把侵略的矛头对准中国,并且日益扩大侵略规模,国共两党 之间的矛盾已下降为次要矛盾,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当时我们的任务 就是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打败日本侵略者。而国民党中的一部分力量还是主张 抗日的,这时杀蒋,只能使国民党分裂、削弱抗日力量、内战规模扩大,国内就会大乱 ,日本侵略者就有了灭亡中国的可乘之机。所以,在关键时刻,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 高瞻远瞩,统观全局,以民族利益为重,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即释放蒋介 石,联蒋抗日,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四、在讲述普遍联系的观点时,引入“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的论断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没有什么事 物是绝对孤立的,任何事物只有在一定联系中才能存在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用联系 的观点去看问题。如俄国十月革命中“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的问题就需要用 普遍联系的观点去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参战,而俄国是帝 国主义阵线中最薄弱的一环,在大战中前线又接连失利,人民所遭受的灾难极为深重, 因此革命形势首先在俄国成熟。1917年,俄国先后爆发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在十月 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如德国和匈牙利爆发了大 规模的革命运动,其中德国和匈牙利一度建立了苏维埃共和国。同时,殖民地和半殖民 地人民解放运动高涨,如我国就是在十月革命影响下,诞生了中国共产党,走上了新民 主主义革命的道路,亚洲的印度、朝鲜等国发生了大规模的反帝斗争,沉重打击了帝国 主义的统治。
五、在讲述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观点时,引入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国际共产主 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的现象
唯物辩证法认为,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总趋势是前 进的,是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是一切事物发展的 基本途径。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一方面,社会的发展是从低级 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这种趋势是不可改变的;另一方面,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如苏 联解体、东欧巨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等现象,就必须用前进性和曲折性 相统一的观点去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结论: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来讲是新事物,它 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和社会发展方向,它与资本主义制度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 必然取代资本主义制度;但是这个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艰难曲折的,正如列宁 所说:“革命的道路不会像涅瓦大街那样平坦笔直。”
六、在讲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观点时,引入中国革命的道路为什么不 能照搬俄国革命模式的问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矛盾都包含着普遍性和特殊性,是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 性和个性的统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既相互区别、又相 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和 各国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这一基本原则的科学基础。无产阶级政党只有以马列主义的普 遍原理为指导,对革命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矛盾的特殊性进行具体地分析,才能正确地 认识各种矛盾,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把革命引向胜利。如在讲中国革命的道 路时,就要运用此观点进行分析。中国革命的道路为什么只能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 取政权,而不能像俄国那样先占领城市,后夺取乡村呢?用暴力夺取政权,这是马克思 主义的革命原则,但由于各国具体情况不同,因而各国革命道路也就不一样。俄国是资 本主义国家,内部有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外部没有民族压迫,俄国的布尔什维克党经过 长期的合法斗争,教育了广大工人阶级,积聚了力量,为最后推翻资本主义创造了条件 ,十月革命是先占领城市,然后进攻乡村。中国不能照搬俄国革命的模式,中国是一个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部没有民主制度,受封建制度压迫,外部没有民族独立,受 帝国主义压迫,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进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并且在中心城市敌 人的力量比较强大,只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中国革命的成功 实践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七、在讲述内外因辩证关系的观点时,引入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存在着矛盾,这是事物自我运动的源泉,同时也 承认外部矛盾在事物变化、发展中的作用,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 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根据此观点,我们就能正确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150 多年前,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声势浩大,一度席卷大半个中国,历时14年,势力 发展到18省,但终究摆脱不了失败的命运。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农民阶级无法克服其本 身的弱点。定都天京之后,太平天国的领袖们如洪秀全、杨秀清等人原先所追求的较为 纯洁的平等理念消失了,特权思想滋长起来,代之以享乐腐化和争权夺利,这些不仅直 接导致了天京事变的发生,大伤太平天国的元气,而且也使后期太平天国运动完全丧失 了早先的勃勃生气和生命力,战斗力和凝聚力大大削弱。这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内因 即根本原因。另一方面,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外反动势力开始相互勾结起来,共 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这是太平天国失败的外因即外部原因。由于这两方面原因的存在 ,终于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最终失败。另外,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重 大历史事件的失败原因都可以作为说明内外因辩证关系的佐证。
八、在讲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的观点时,引入从国民党反动政权的覆灭到新中国 诞生的历史发展过程
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巩固量变的 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在“量变、质变辩证关系”教学中,国民党反动政权覆灭 到新中国诞生的质变的发展过程很能说明问题。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挑起了新的 内战,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党中央制定了人民解放军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以歼 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的方针政策,成功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 和重点进攻。当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人民解放军已从120万发展到280万,国民党军队 则从430万下降到365万,且民心士气发生的变化很大。到1948年11月以后,敌我力量对 比发生了根本变化,进入了战略快战阶段。这时,国民党反动政权土崩瓦解,人民解放 军势如破竹,迅速占领广大城市,直到全国解放,建立新中国。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量 变引起质变的发展过程。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动脑筋、想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 面,教师还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结合各课的教学,不断了解历史研究上的新成果,汲 取新的知识和理论,从较高的专业层次上,深入钻研教材,研究教法,使知识传授、能 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这对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综合学科能力,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政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掌握正确的 方法论大有裨益。
标签:历史知识论文; 历史论文; 太平天国运动论文; 中国近代史论文; 唯物辩证法论文; 国民党论文; 清朝历史论文; 太平天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