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要求很好的理解”,这样英语阅读就有了“规律”_英语论文

“不要要求很好的理解”,这样英语阅读就有了“规律”_英语论文

“不求甚解”,让英语阅读有“法”可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不求甚解论文,可依论文,英语阅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不求甚解”阅读法的类型

(一)整体式阅读

整体式阅读,就是按照简便易行的程序,对文章从整体上快速理解的一种阅读方法。我们在阅读时,先制定一个简便易行的程序来处理视觉获得的信息。例如,阅读话题为主的短文程序:1.文章标题;2.主要人物;3.所处地点;4.具体时间;5.事件内容。一般小学阶段阅读内容基本是以话题、童话故事等简单内容为主,以上程序对于学生来说完全有能力做到。

例如:阅读童话故事Tadpole's Mummy:

Spring comes.The tadpoles are missing their mummy.They want to look for her.A duck is coming.Mummy,mummy! The duck says:Sorry,I'm not your mummy.Your mummy has a white belly.The taddpoles say:Thank you.Goodbye.

A fish is coming.Mummy,mummy! The fish says:Sorry,I'm not your mummy.Your mummy has two big eyes.The tadpoles say:Thanks.Bye.

A turtle is coming.Mummy,mummy! The turtle says:Sorry,I'm not your mummy.Your mummy wears a green dress.The tadpoles say:Thanks a lot.See you.

Just then,the frog is coming.The tadpoles say:Mummy,mummy! The frog says:How are you,my babies? I love you so much!

学生阅读后知道:

1.文章题目:Tadpole's Mummy

2.主要人物:duck/tadpoles/fish/turtle/frog

3.所处地点:in a river

4.具体时间:in spring

5.干什么:look for their mummy

(二)寻找式阅读

新课标指出:“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单纯依靠书本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计划地、有目的地提供或指导学生阅读一定量的读物。寻找式阅读就是寻找特定信息的一种速读方法。如今社会知识越来越丰富,新兴的电子出版业更是方兴未艾。一个人的精力有限,而要做的事情很多,时间就显得尤为宝贵。读书既然不是做样子、装门面,而是为了获取知识,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那么,寻找式阅读就能将这些问题迎刃而解。寻找式阅读的程序是:1.确定主题;2.寻找有关资料;3.摘记相关信息。例如:学生想了解Halloween,就要寻找万圣节的时间、南瓜灯笼、面具等相关资料,把自己认为需要的资料摘记下来。

(三)跳跃式阅读

一个学生在看文章时如果一眼只能看一个单词,其阅读速度肯定很慢。而一眼能看三个甚至更多的单词,其阅读视野就比较宽,阅读能力就较强,阅读速度肯定比前者快得多。阅读视野的宽与否,也影响着阅读能力的高低。扩大阅读视野可通过训练锻炼出来。如教师可用投影仪训练学生。第一次先给学生打出一个单词,再到完整的一句话甚至多句,一直训练到让学生一眼能记住多个单词,乃至一句或多句话。就像足球场上一个出色的足球运动员,如果具有宽阔的视野,踢起球来就会游刃有余,其重要性就确立起来。因此扩大阅读视野,多看一些单词是非常重要的。

跳跃式阅读是更快速的阅读方式。其目的是快速找到所需的信息。它是有选择、有目的的阅读,不必逐字逐句地阅读和理解。当你要查一条信息,诸如时间、地点、数据、人名、著作、事件等等,就可采用跳读的方式迅速获得。跳读不能从头至尾、按部就班地阅读。你可以每行读半句,斜着读,竖着读都可以,也可以采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跳读,达到目的即可。俗话说的“一目十行”就可看作是浏览、扩大视野、跳跃式阅读的有机结合。

(四)猜测词义阅读

阅读是小学英语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而理解词义是阅读的基础。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词汇障碍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未学过的生词,其二是旧词新义,一词多义。查字典,当然是排除障碍的一种方法,但频繁地查字典既影响阅读速度,又容易破坏学生的阅读思路和兴趣。因此,教师应帮助和引导学生利用构词法知识或通过联系上下文,体会具体的语境,猜出它们相应的词性、词义。

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小学现阶段也有不少的阅读,小学生在阅读中如果碰到生词,可根据上下文的信息和句法去推断词义。例如这一段:There are many mice in a house.The man of the house gets a cat.The cat kills many of the mice.其中kill是一个新单词,但学生根据上下文能猜出这个词的意思。在阅读训练的过程中,我们要抓住典型例子,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灵活地使用以上猜测生词的技巧,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而且最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五)合作式阅读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学记》中就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合作学习是儒家教育思想的精华之一。在阅读中进行合作有利于促进学生快速交流思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在同样的时间内学生只能阅读完一篇短文,而教师发给同桌不同的两篇文章要求阅读后进行交流,这样一个学生就学到了两篇文章。例如这里有两篇关于五年级学生阅读的短文。第一篇:It's a rainy day,and it's a windy day.I stay in my house.Fallen leaves are flying in my yard.They are brown and golden.They are beautiful.They are all falling off the trees in my yard.I like watching the leaves in the yard.Soon all the leaves will be on the ground.第二篇:It's a rainy day.It rains all over the world.Look! It rains on the green grass.It rains on the red roofs.It rains on the big trees.Oh! It rains on me! We can't go ont and play.Rain,rain,go away!这两篇文章都描述了雨,学生通过互相交流,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了阅读量。这样的合作探究式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之间形成积极的同伴关系,培养良好的阅读策略,而且拓展了阅读的内容,升华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不求甚解”阅读法的技巧

(一)良好的阅读心理

阅读时要去掉杂念,心绪要安定,精神要专一,要形成一种惬意的顺向心理。造成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切不可一遇到几个生词难句,就心烦意乱,失去阅读兴趣。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任何恐慌,过分的紧张的情绪都会形成一种消极因素妨碍大脑的正常思维功能。因此,遇到困难一定要从容不迫,心无旁骛。这样才能对所读的文章印象清晰,理解深刻。

(二)杜绝“唇诵”和“心诵”

我们知道学生在阅读中接受信息的过程为:阅读——符号——形象/画面——理解。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强调朗读和背诵,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改善了语音和语调,但朗读习惯对学生阅读和理解有不良影响。因此,速读时要求学生不能翕动嘴唇,因为唇诵不仅影响了阅读速度,而且也会束缚对文章的理解。

另外,速读时不能在心里默念,要使用眼睛,这样看到的文字、符号和图形才能马上反映到大脑,立刻产生反应,即“眼脑直映”。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文字、符号和图形刺激视网膜(感受器),经过视神经传入中枢,产生了特殊的传入通道,从而快速感知视觉所捕捉到的信息。经验证明,当一分钟阅读5000字符时,心诵就不存在了。

(三)培养语感

所谓语感是指人们对语言中词语搭配及句型结构的熟练程度。语感好的人,理解力就强,视读的速度就快。阅读时要留心词语的搭配,即惯用法。必要时可用笔画一一画或记下来。读完第一篇文章,都应总结归纳一下,积累了多少单词,惯用法和句型,这样语感自然就会好起来。

(四)克服回视习惯

阅读时对那些已经理解了内容不要重复看,因为这种回视,不仅会降纸阅读的速度,而且会影响对内容完整性的理解。同时回视会对新近阅读的内容产生“倒摄抑制”,是造成遗忘的重要原因之一。阅读是一种运用眼睛和大脑处理文字信息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眼睛摄取信息,输入大脑,由于大脑转移加工信息并储存下来。眼睛接受和解决单词的方式、视线移动的速度直接影响大脑接受和理解阅读内容的效率。

(五)保持思维集中

在阅读的时候必需思维高度集中,也就是注意力集中。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注意力在一定时间内只能指向和集中于一定的事物。这就是所谓的“一心不能二用”。注意力集中,才能思维敏捷,读得更快,懂得更多,记得更牢。

阅读前要有明确的阅读目录,如:阅读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在阅读过程中遇到干扰时,还需要通过意志力来排除。另外,要尽可能选择噪音小、光线充足的地方阅读,一次阅读时间一般不要超过20分钟。

(六)允许变速读

阅读时为了达到理解的目的,不能用一种速度去阅读。如果是为了掌握大意,只需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对那些次要内容和细节描写可以不顾。在阅读描述主要内容的部分时,速度要稍慢,读其余部分时,目光可一掠而过。根据不同的材料及不同的阅读目标的变化,阅读速度应该有所变化。

三、“不求甚解”阅读法的效果

(一)扩大词汇量

“不求甚解”阅读法是基础英语阅读教学的重点,虽然其教学方式无固定模式可循,但是得法的阅读技巧却会起到事业功倍的作用。粗读与精读相结合,既掌握了一篇文章,积累了词汇,又锻炼了猜词能力。如果能持之以恒,日积月累,词汇量就会大大增加。

(二)提高阅读速度

没有速度就没有泛读,速度是泛读的保障。同时,速度也有助于理解。一些学生平时词汇量不错,每读一篇文章都会把一些好词好句摘录在笔记本上,习惯了逐词、逐句地分析,力求弄懂文章中的每句话,每个语言点。当他们在阅读中遇到大量的、篇幅较长的文章时,使用“求甚解”就显得很不适应,跟不上了。所以,学生需要“不求甚解”的阅读方法,这样才可以提高阅读速度。

(三)培养阅读能力

英语阅读能力都是在大量阅读实践活动中培养的。因此,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各种形式。阅读能力的全面发展要求系统化。大家需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好的阅读技能,并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所以“不求甚解”的阅读方法,培养了英语阅读能力。只有熟练掌握英语阅读方法的学生才能高效率地阅读。这样的阅读活动,不但可以激发阅读的兴趣和动机,满足学习英语的成就感,而且可以培养用英语交际的能力。

如果说“不求甚解”是一种泛读,那么“求甚解”就是精读。“不求甚解”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积累更多的词句。我们在肯定“不求甚解”是一种阅读的好办法的同时,也不能否认“求甚解”这种阅读方法。对于好的作品,不精读细品、咬文嚼字,怎能读懂读透呢?这就非得“求甚解”不可,否则我们就无法登堂入室,更谈不上精益求精了;学生在阅读中,单词、语法就无法真正理解。如果能在阅读中将“不求甚解”和“求甚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够达到更好的阅读效果。

我认为“不求甚解”和“求甚解”各有各的长处,各有各的妙用,不可偏废,更不能厚此薄彼,而应当互为补充,灵活运用。就目前小学生英语阅读活动匮乏的情况,“不求甚解”阅读法是值得大家尝试的。英语学习过程不可缺少四要素:信心(confidence),勤奋(diligence),理解能力(intelligence)和毅力(perseverance)。有志者,事竟成。我衷心希望我们的每一位学生都能从英语阅读中获得乐趣和成功!

标签:;  ;  ;  

“不要要求很好的理解”,这样英语阅读就有了“规律”_英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