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雪萍 孙斐斐 山东省莱阳市团旺中心小学 265217
记得刚踏上工作岗位时,面对实际的教学让我感到束手无策,不知道课堂上应该重点讲什么、讲多少,所以特别希望老教师给我一个明确的、具体的、能“立竿见影”的做法让我参照,甚至照搬。这样做果然省劲,一切都不必费心,教材的处理、教学环节的设计、课后练习的安排等等,一切我都照老教师的去做,无从下手的困扰没有了,每天上完课回到办公室,感觉是那样的轻松,那时的我以为教学就这样简单、容易呢。
可是,渐渐地我发现我的课堂缺乏活力、了无趣味,除了少数几个学生在比较认真地听讲之外,其他学生表现出很淡漠的样子。每当我提问题的时候,下面几乎都是一片沉默。这样的教学效果当然不好,我十分沮丧,却一点办法也没有。再去听老教师的课,看到人家课堂上那热烈的气氛、活跃的场面,我感到不解:一样的知识,一样的讲解,为什么效果却相差如此之大呢?我们的组长初老师语重心长地说:教师和教师不同,学生和学生也不一样,不同班级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特点,再者,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需要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处理。别人的教案和课例,只能作为参考,教学还是得有自己的东西啊。
一席话说得我茅塞顿开。我仔细地比较了一下与老教师的差异,通过对比,我终于明白,教育教学需要心灵的介入,仅靠简单模仿不可能掌握教学规律,它需要的是长期的学习与积累。不学习,心灵之泉就会枯竭。要给学生一杯水,你就要找到永不枯竭的水源。这时我才知道身上责任的重大,因为教育教学是一项常做常新的工作,随着日新月异的时代变革,孩子们的视野和思维日益拓宽,对教师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必须积极参与教育科研,不断创新观念,创新知识,创新教育。
一、学习与思考同行,在教育科研中提高自身的素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由一个懵懂无知的青涩丫头成长为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骨干教师,教育科研是我工作中添加“活水”的源泉,在迷茫困惑时,是市、镇、校级的一次次教研活动为我点亮了指路的明灯,我珍惜每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认真钻研,潜心学习,用心实践,积极地把学习到的新的教学方法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去,并写好反思,随时记录下工作中的点滴,为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留下宝贵经验,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工作之余,我认真翻阅教育书籍,并上网查阅最新的教育信息,做好学习笔记,以便在工作中有坚实的理论作指导,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2010年的远程研修更是给了我学习的阵地,我在研修的乐土上废寝忘食地学习,并收获了许许多多先进的教学理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让教育科研走进课堂,使我的教学效率高效起来
从踏上讲台的那一天起,那些讲公开课、优质课的老师就是我心中的榜样,我羡慕他们挥洒自如的风采,佩服他们充满智慧的课堂语言与处变不惊的沉着,喜欢他们循循善诱的指导下孩子们思维灵动的课堂氛围,我深知这是潜心教研、多次历练的结果。所以我把平时的每一节课都当成公开课来上,把新的教育思想渗透到精心的备课讲课中,并邀请老师们听课,及时给我帮助指导。每当学校及镇里有教研活动时,我都会主动请缨担任讲课任务,幸得领导和老师们的信任和厚爱,我得到了一次又一次历练的机会。在这样的历练中,我的课堂越来越成熟,2011年11月,我执教的《蜗牛与黄鹂鸟》获得莱阳市优质课一等奖;取得这点成绩我的心是喜悦的,但我没有骄傲,因为我深知自己还做得很少,还需要加倍地努力,我更没有忘记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对我的帮助,正是在他们无私的帮助下,我才能有这样的成长。
三、读书与写作,使我的教科研之路畅通无阻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更是我的良师益友,在书中我学习着知识,汲取着营养。读书的同时,我也会把自己工作中的一些经验心得写下来,看着自己的文字变为铅字的那一刻,我知道自己在教科研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2012年,我撰写的教学案例《蜗牛与黄鹂鸟》在莱阳市教学案例评选中荣获一等奖。同年,我撰写的论文《让音乐回归自然回归生活》莱阳市中小学艺术教育论文,教案活动一等奖,及烟台市中小学艺术教育论文,教案活动三等奖。2013年1月,我撰写的《读书伴我茁壮成长》莱阳市读书征文大赛三等奖,同年我撰写的《“爱”教师工作中永恒的主题》在莱阳市“十百千万工程”的与优秀论文评选中荣获三等奖。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有3 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们本来打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像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课后,听课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 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l5分钟。”
这位老师的回答,使人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一节课用一辈子来准备,他说的就是积累:文化的积累、知识的积累、思想的积累、技巧的积累。只有这样,才能上出一堂好课。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篇课文叫《老师领进门》,其中的刘老师给学生讲了一千多则故事,如果这位老师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能讲得出一千多个故事来吗?
在书海的遨游中,我的眼前好像打开了一扇大门,我热爱并痴迷上了教师工作,随时准备着拉开那一道绚丽的帷幕,现在的我真实地领略到了教学之美,备课变得容易了,课讲得生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变得浓厚了。
论文作者:李雪萍 孙斐斐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6月总第19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0
标签:莱阳市论文; 教师论文; 自己的论文; 学生论文; 工作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 课堂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6年6月总第19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