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喻文化背景下良性亲子互动模式的建构
韦国芬
摘要: 伴随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文化的不断变迁,家庭教育逐渐呈现出后喻文化的特征,亲子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建构良性的亲子互动模式,需要进行“文化反哺”,通过消解代际文化割裂的教养模式,建构知识弥合的传递体系;重塑家庭教育环境,激活儿童内在潜能;找准角色定位,充当良师益友等策略来实现。
关键词: 后喻文化;亲子关系;家庭教育
在社会文化不断变迁的信息时代,年轻一代对新事物的接受及适应力远胜于父辈,并逐渐获得对父辈进行“文化反哺”的话语权。由此,自上而下的传统代际文化传承模式受到冲击和挑战,一种新型的亲子关系开始形成。家庭教育中,父母不再是教育和知识的绝对权威,他们深受时代变化带来的影响。为了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他们需要经历“反向社会化”的过程。
一、后喻文化的内涵及解读
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在《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一书中,从文化传递的方式出发,将整个人类的文化分为了后喻文化(Postfigurative Culture)、并喻文化(Cofigurative Culture)和前喻文化(Prefigurative Culture)。三喻文化是基于人类文化变迁过程中构建在不同文化传递机制上的三种文化模式。前喻文化主要指晚辈向长辈学习的文化模式。并喻文化也称同喻文化,是同辈群体间相互学习的文化模式。后喻文化指长辈向晚辈学习的文化模式,也称文化的反哺,它是一种全新的以开拓未来为使命的文化传递模式。在这种文化中,代表未来的是晚辈,而不是他们的父辈和祖辈[1]。 它是由年轻一代将文化知识传递给前辈的过程,其文化传递方式和前喻文化相反,是一种反向社会化的过程。
纵观社会文化的发展趋势,我国的家庭教育长期维持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即表现为前喻文化的传递过程。然而,在当今教育影响极其深远的时代,人们在价值观念、知识结构、生活方式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家庭教育的内容及形式也在顺应时代的变化而改变。家庭教育不再局限于父母对儿童的影响与指导,对新事物具有更高接受能力的儿童也成为父母学习的对象。这些主要体现在父母将自身积累的经验和掌握的知识教授给儿童;儿童将自己从网络、学校、他人那学到的知识分享给父母。在父母知识输出与儿童信息分享的体系中,亲子双方不断进行资源共享和信息更新,从而使双方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基于这样的变化过程,后喻文化应运而生。它的形成既是社会变化发展的结果,也是不同时代人不断进步的结果,因为“在社会变迁的巨大推动下,新的代际传承模式必然出现,原先处于被教化者地位的晚辈能够‘反客为主’,充当教化者的角色。”[2]
二、后喻文化背景下家庭教育的文化特征
后喻文化的纵深发展,使文化传递方向随之朝多元化模式转变,其提倡的平等与对话,也使儿童摆脱了传统文化传递模式的束缚。与以往儿童的发展相比,当代儿童的能力和个性更突出,主观能动性更强,自身潜力和创造力也更能得到发挥。此外,受后喻文化的影响,家庭教育中的亲子互动也展现了新的文化特征。
(一)父母文化权威削弱,亲子间共享学习资源
在家庭内部,父辈总是扮演教化者的角色,子女总是扮演被教化者的角色。两代在生物繁衍链条上的前后相继性,决定了双方在社会教化上的不平等性。社会教化过程中的“父为子纲”,称得上是一切文明社会文化传承的基本法则[3]。但是,伴随社会进步而成长的儿童,对家庭外部丰富、新奇的事物充满了探究欲,他们的视野因所处环境的多元而变得更开阔,思维也愈发活跃。在他们眼里,父母不再是知识的绝对权威,甚至一些儿童在掌握信息、拥有信息、获取信息、运用信息上的能力远超于成年人。而面对这些新知识、新事物、新概念、新词汇,习惯了传统方式、埋头于工作事业和为生活奔波的家长老师常常置身局外,或无暇顾及[4]。
正是父母很难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因而在新事物上缺乏适应性和接受力,这时儿童便成为他们最好的“老师”。儿童凭借少有传统的束缚和对新事物的接纳,以及活跃的思维和接受能力的优势,在知识更新上优于父母,父母由于对旧有思想的依赖和自身能力的欠缺,在知识储备方面落后于儿童。虽然成人文化在社会上仍占主导地位,但我们不可否认后喻文化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和推动力。儿童在接受成年人教育指导的过程中,融合了现代社会的文化和理念,并加以选择性的吸收和创造性的应用,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对父母进行影响。总言之,在这样新型的文化传递模式下,亲子间实现了思想共识、资源共享、教育共赢。
(二)儿童学习的自主性增强,对父母的文化依赖减弱
依据米德的文化传递理论,家庭教育应贯彻“真正的交流”和实现“平等的对话”,父母必须经历“反向社会化”的过程。毕竟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代表未来的是年轻的一代。儿童教育的本质是使儿童全方位地适应成人的生活,这种适应不仅是顺应,且是同化和创造[7]。这表明家庭教育要围绕儿童进行,以儿童的全面发展为导向,而不仅仅依成人的主观意愿对儿童进行教育。再者,儿童并不是父母教育的复制品,他们拥有自身的个体意识与学习经验,面对多元社会中的事物,他们有自己的判断和理解,有不断求知的渴望以及不断积累的体验。所以,后喻文化倡导家庭教育要体现一种平等对话的亲子关系。其中,儿童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而家长是以一个倾听者和对话者的身份与儿童平等对话。
在具有后喻文化特征的家庭教育中,父母以开放的态度,在尊重儿童个体发展的基础上,接受儿童提供的各种信息和资源,同时诚心与儿童沟通交流,了解儿童的学习及发展需要。如,与儿童分享生活的趣事,交谈学习的困惑,解决儿童遇到的问题或倾听儿童心底的“故事”等。通过平等的沟通对话,既可以发展父母的教育能力和沟通能力,还可增进亲子间更频繁的互动,使亲子关系更融洽。由此,在促进儿童学习效率和发展的同时,也提升了儿童对父母的爱与信赖,从而更利于家庭教育的实施,以及双方关系的和谐。
在建立好系统模型后,本文在Simulink环境下进行仿真校验,以验证模型可靠适用。将第20个实验日的回跳电压和温度值输入模型中,得到的仿真结果如图6所示。从图6可知,该电池的SOC值为0.609 3。查询当日实验数据得SOC值为0.607 1,与0.609 3相差仅为0.002 2。
父母要避免用权威对儿童发号施令,强迫儿童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更不要一味替儿童做决定,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儿童。相反的,家长要善于同儿童交流,了解儿童的想法,培养与儿童共同的兴趣爱好,寻找双方感兴趣的话题,从而赢得儿童的信任。儿童对周围事物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理解,并积累了异于成人的知识经验,对此,家长要适时放低自己的身段,虚心向儿童学习新事物,耐心听取他们不同的意见,与他们共同进步。正如米德所说:“我们必须和年轻人共同学习,了解如何走未来之路。如果无视他们的新知识,那些受过教育、经验丰富的长者们在寻找新世界的答案时势必会感到困难重重。”[9]
(三)传统代际关系转变,全新代际文化形成
后喻文化时代的到来,颠覆了旧有的亲子关系格局,改变了儿童的认知观念和行为方式,使儿童的学习能力在很多方面超过了父母。儿童在与新科技的接触及与同伴的交往中,形成了自己的话语体系,他们渴望被理解和尊重。他们的价值取向多元化,有自身独特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在他们身上洋溢着活力与生命力,他们希望得到家长的认可与支持。后喻文化的开放性改变了亲子双方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和角色,父母能以理解、信任的方式,与儿童沟通交流,尊重儿童的选择,重视儿童的观点,并能树立平等的亲子观。他们能够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接受社会现实和挑战,努力去适应变化的社会。因而,亲子间代际知识的割裂转变为文化的弥合以及知识的共创。
基于儿童对新事物的学习和应用,亲子双方在科学认识论的引导下逐渐消解代际鸿沟。父母能用赞扬的眼光欣赏儿童的行为,用鼓励的话语表扬儿童取得的进步,而儿童能用认真学习的态度聆听父母的教导,用积极进取的行为回应父母的期望。在这和谐的家庭教育中,亲子间平等对待、互相学习,共同创造了新型的文化代际关系。可见,后喻文化更新了家长的教养观念,增加了亲子间的沟通交流,促进了家庭教育的影响,推动了社会文化的发展。正是基于后喻文化的变迁发展,家庭教育中的传统代际关系在转变,全新代际文化在形成。
三、良性亲子互动模式的建构基础
家庭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文化传承机制的变化必然引起家庭教育内涵的泛化。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延续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即由有经验的长辈向年幼的晚辈传授文化知识,家庭教育就是文化传递的活动过程。而后喻文化的出现为人类文化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为家庭教育提供了新的文化视角,也为家庭教育中的亲子关系提供了新的互动模式。
(2)家庭方面。家庭是养老的重要阵地,积极宣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孝文化。赡养老人是子女应尽的义务,加强就近就业,方便子女赡养老人。
(一)互相学习的伙伴关系
面对新事物的蓬勃发展,大多家长因传统经验和价值的束缚,表现出踌躇不前,而儿童凭借对新事物的敏感性、思想的开放性以及思维的活跃性,使其在时代发展中占据绝对优势。学校、媒体、书本等都是他学习的媒介。他通过与周围事物的接触与学习,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但成人往往看不到儿童文化的长处,更谈不上向儿童学习,成人最欣赏的是自己的文化,难怪常常拿自己的文化来排挤儿童的文化[5]。其实,尽管成人文化与儿童文化分属不同的文化阵营,但二者间并非毫无关联,他们处在一个连续体上,成人文化要向儿童文化学习,儿童文化也必然会向成人文化发展和演进[6]。一方面,作为心智未成熟的儿童,通过向父母学习生活的经验以及为人处世的知识,增强自身对生活、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作为助力儿童成长的家长,向儿童学习新事物、新观念、新技能,可以不断更新内在的知识经验,优化已有的知识结构。
(1)白砂糖。在面包中的作用很明显,由于白砂糖具有吸湿性,添加10%(以面粉计)和20%的白砂糖,对面包的柔软程度影响很大。在甜面包制作过程中,面团搅拌初期很湿很黏,很多时候会认为是配方中水加多了,其实是由于白砂糖的反水化作用,影响面粉吸水,通过延长搅拌时间来达到面团生筋、光滑。
逻辑演算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给程序一个语义解释。这不是为了使命题是真的或者是假的,而是为了说明计算的状态变化,或者任意的进程。一阶指派语义更加适合,允许基于程序执行和指派间的持续转换关系的组合定义:
(二)平等对话的亲子关系
在网络信息及科学技术普及的多元社会,大众传媒的影响无处不在,儿童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局限于家庭和学校,不再局限于父母的口耳相传以及学校老师的课堂讲授。受多元文化的影响,他们开始通过电视媒体、互联网、广告传媒等广泛摄取知识。而后喻文化的出现,为其主动性、创造性、主观能动性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其宽松、民主的文化氛围也给家庭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文化价值。它促使儿童主动寻找途径去获取新知识、吸收新思想,并积极地与父母一同探讨,从而利于家庭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对于变化大、节奏快的现代社会,儿童具有超强的适应力。他们有主见,易于接受新事物,乐于努力和尝试,敢于批判与创新,这一切是儿童极富创造力的根本,更是促使儿童获取更丰富知识、探求更具吸引力的外部文化的源泉。儿童蕴含的潜能是巨大的,他们的思维与时俱进,知识不断丰富,观念不断更新;他们乐于接受新知识、新观念,善于掌握新技术、新技能,他们对新事物和新领域充满了好奇和探究的欲望,从而促使他们自主进行相关的学习。此外,他们在文化知识、时尚理念、生活方式等层面上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并对此展开了发掘和探索。这些导致了儿童对父母的文化依赖逐渐减弱。
所以说,后喻文化背景下的亲子关系属于互相学习的伙伴关系,父母不再是教育的训导者和文化的权威者,他们开始改变站在知识经验顶端的态度,虚心向儿童学习,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其中,亲子双方作为拥有各自独特的经验个体而存在,但其互动的方式却是对情感、认知等方面的双向沟通与交流,他们带着各自的经验、理解和认识与对方进行共享,并就不同的问题进行探讨。在这交流过程中,他们互相探讨、学习,以实现彼此的双向发展。
四、良性亲子互动模式的建构策略
发展迅速的社会使我们步入了信息丰富、文化多元、个性张扬、人格平等的后喻文化时代,传统家庭教育中的亲子互动模式已不适应这种新型的文化氛围,对此,家庭教育中的亲子互动将如何建构,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一)消解代际文化割裂的教养模式,建构知识弥合的传递体系
受教育改革的深入及世界多元化的影响,儿童的思想得到了解放,父母现有的知识水平已满足不了他们的学习欲望和求知需求,此时的家庭教育给予他们的知识和经验是有限的,他们开始扩展途径去探寻知识。面对这种情况,父母应调整心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去接纳并适应社会带来的变化。他们不仅要以尊重和爱作为亲子互动的前提,重视儿童发表的看法,接纳儿童传达的信息;更要消解代际文化割裂的教养模式,掌握与儿童沟通的技巧,建构彼此知识弥合的传递体系,与儿童共同学习,以实现教学相长。毕竟,在社会迅速变迁时代,父辈若要以有助于这个变动着的社会正常运转的方式行动,就必须不断地经历那种能产生全新的、和以往的社会化不一致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再社会化过程[8],即父辈要向子辈学习。
是用旧报纸来练习毛笔字,便好奇地问他:“董爷爷,您为什么不用宣纸写毛笔字呢?”他摸了摸我的头,回答道:“旧报纸练字挺方便的,废物利用,不浪费资源!只有大家让我写诗词、题字的时候,我才会用宣纸。”
(二)重塑家庭教育环境,激活儿童内在潜能
儿童是具有自我价值的生命个体,他的世界也具有自己独立的空间,其中充满了童话、梦想和创造。家庭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培养乖巧懂事的儿童,而在于培养儿童独立的个性和塑造健全的人格,以利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父母要给儿童创设一个相对轻松的、利于儿童表现自我的家庭教育环境,这样既能培养儿童的积极性,促进其创造力的萌发,又能增进亲子间的良性互动。而亲子双方在这轻松、愉悦的教育氛围下,才能更好地唤醒代际间相互学习的知识观念和道德智慧。
《2017年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数据显示,大学生创业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资金问题,任何群体创业,筹融资困难是创业者遇到的最大难题。而且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有75%是自有资金,即自己、家人还有创业合作伙伴,充分表明大学生群体融资渠道窄。作为学生群体,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是完不成创业项目,因为学生相当于社会的“弱势群体”,筹融资时信用度低,不能取得外部融资的支持,对于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学生,由于筹融资困难的问题,一些很优秀的项目被迫终止,大学生创业遇到相应的挑战。
对于良好家庭教育环境的创设,家长要结合儿童的经验、生活以及学习进行重塑。一方面,家长要深入儿童的世界,理解儿童的认知水平,给予精神上的支持、情感上的理解,成为儿童精神支持的港湾;另一方面,对于儿童积极的表现和取得的进步,家长要及时给予回应和鼓励,并把儿童看成一个有着独立思想的个体,相信他有能力、有潜力及创造力。此外,家长要明白,儿童虽年幼,但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独特的思维方式,父母要允许儿童自由地表达,大胆地表现,为儿童的创造力留有发挥的空间。
(三)找准角色定位,充当良师益友
儿童具有很强的自主意识,既表现在学习上的自主,也表现在生活上的独立。他们追求个性,渴望表现自我。所以,父母在对儿童进行教育和指导时,应培养儿童对事物的探究欲,激发他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从而挖掘其学习的潜力。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引导儿童开动脑筋,转换思维,学会独立解决问题,且家长要营造与儿童良性互动的家庭氛围,同儿童齐做知识文化的创建者。
首先,家长要改变传统的角色设定,由单纯的教导者转变为儿童的启发者和引导者,即成为儿童学习上的合作者,生活中的帮助者,情感上的倾听者。家长不再单纯讲道理、教知识,而是主动引导儿童大胆表现能力、自由表达想法。其次,家长要学会以儿童伙伴的身份融入家庭生活,去倾听、去交流、去感受儿童的想法与情感,与儿童形成平等的对话关系,从而利于教育中情感的交流,思想的碰撞。总而言之,家长于儿童而言,亦师亦友,既能教育儿童、指导儿童、帮助儿童,也能理解儿童、支持儿童、信任儿童,这样和谐的亲子关系才能促进彼此的良性互动,也才能促进儿童全面健康地发展。
处在瞬息万变的多元社会,面对周遭不断变化、发展的新事物,成人也如孩童一般,需要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及养分。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家庭教育日益彰显出后喻文化的特征,而成长在社会转型期的儿童,拥有多元的文化包容力以及反权威的批判精神,他们亦成为父母掌握新事物的“教化者”。为了更好地适应后喻文化带来的影响及挑战,父母应摒弃传统的教养观念,于家庭教育中构建良好的亲子互动模式,以促进家庭教育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9] 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M].周晓虹,周怡,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93,98.
[2] 高飞.三喻文化与社区教育[J].成人教育,2008(9):46-47.
[3] 周晓虹.文化反哺——当代中国亲子关系的新模式[J].家庭教育,2003(1):8.
[4] 陈正良.“文化反哺”现象及社会意义探析[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1):95-100.
[5] 裘指挥.理解儿童文化[J].学前教育研究,2003(2):17-18.
[6] 边霞.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J].学前教育研究,2001(3):8-9.
[7] 刘晓东.儿童教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78.
[8] 周晓虹.试论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的反哺意义[J].青年研究,1988(11):22-26.
Fine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Model Construction in Post-Figurative Culture
Wei Guofen
(School of Educatio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quick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tion era and the constant change in social culture,family education is gradually presenting the feature of post-figurative culture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have begun to change along the way. Construction of fine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models requires cultural regurgitation to construct the transmitting system of bridging the gap of knowledge by dissolving cultural fragmentation between different gaps. Besides, we should re-shape the environment of family education to trigger children’s internal potentials. Also, we should pinpoint the role orientation and act as children’s mentors and friends.
Key words: post-figurative culture;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family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 G7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9094(2019)04A-0024-05
收稿日期: 2019-01-08
作者简介: 韦国芬,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责任编辑:李韦
标签:后喻文化论文; 亲子关系论文; 家庭教育论文;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