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情感目标设计模式分析_课堂教学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情意目标的设计模型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课堂教学论文,新课程论文,情意论文,模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根据布卢姆与克拉斯沃尔对情意目标的阐述,“情意领域目标主要涉及人的情感、态度、兴趣和价值观等”[1]。这与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强调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目标相对应,因此,本文把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称为“情意目标”。

一、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中对情意目标编制的现状分析

新课程背景下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3个方面对课程目标作了阐述。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落实课程目标的途径就是将其转化成具体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通过教与学的过程而达成。

笔者对我校10位化学教师2004学年教案中的目标设计栏目进行抽样统计见表1,以了解高中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对情意目标的设计情况。

表1

样本数没有设计简单提及设计较合理

40 21 15

4

(项目说明 没有设计:教案的目标设计中没有列出情意目标;简单提及:教案中列出情意目标,但不易操作,并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没有体现;设计较合理:情意目标设计合理且具有可操作性,教学过程有体现。)

笔者也查阅了近2年的《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化学教学》等期刊上刊载的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发现作者们对课堂教学情意目标的设计大多与我校教师的情况相似。例如,“通过实验,激发学生探索研究的兴趣,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唤起学生关心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树立起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使命感”;“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等等。

体现在这些情意教育目标设计上的缺憾,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几点:(1)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偏重于认知与能力目标,忽视情意目标。例如,我校某位资深化学高级教师的“硫酸的性质”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为以下3项:巩固稀硫酸的性质、掌握浓硫酸的特性、了解硫酸的重要用途。目标设计仅仅有认知目标,缺乏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意目标。 (2)情意目标的设计存在难以观测评价与缺乏可操作性的问题。在教案中对情意目标的描述上几乎都使用笼统、抽象的行为动词,如“逐步形成”“了解”“认识”等等,使得情意目标的达成难以观测。例如,某位教师“元素周期表”一节的情意目标被设计为:逐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中目标是如何通过教学过程而“逐步培养”“严谨求实”“一丝不苟”却没有涉及,情意目标停留于目标的书写,缺乏可操作性,其实这也是传统的偏重于认知目标教学观的体现。(3)教师对情意领域教育目标的认识有严重不足。例如,很多化学教师不管什么内容与如何的过程设计其教案中的情意目标都为“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当然很多化学内容具有哲学的思辨,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也是重要的情意教育目标,但在对教师教研访谈过程中可以发现,教师对情意目标的认识很多停留于政治思想角度、品德教育角度,不明确课程中所涉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究竟是指什么,它们与化学事实或化学概念的教学之间是什么关系。很多教师对贯穿于化学知识体系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缺乏在课堂教学方式或内容上的研究。

可见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情意目标的设计与达成是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中的一个薄弱点,很多教师缺乏教学理念上的重视、缺乏情意目标设计的方法、缺乏课堂教学中落实情意目标的教学习惯。

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情意目标的设计模型构思

情意目标包括爱好、态度、价值观和信仰等,因此教学实施中较感抽象而不易切入,且在当前的学科评价或选拔测试中很难作评或不作考评,所以在设计中常为教师所忽视。而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改革的具体目标描述共有 6条“改变……强调(倡导)……”,其中就有3条明确涉及到情意目标:“改变……,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加强……,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改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可见学科教学中情意目标的设计与实施是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

根据克拉斯沃尔针对情意领域目标提出5项行为目标:接受、反应、价值判断、价值组织及品格形成等5个层次,使情意目标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通过内化,达到高层次。结合高中化学教育的对象与学科教学的特点,分析了常见三角形式的“三维”目标结构模型,笔者构思了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情意目标的设计模型。

(1)对正三角形式“三维”教育目标模型的反思——只表达了教育目标的组成模式,在课堂教学设计与达成上表现为操作性不强。

当前,对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目标概述,在极大部分研究论文或专家的专题报告中提出的主要是“正三角形式”三维目标结构模型,见图1。

图1 “正三角式”三维目标结构

据此图示,我们能清晰新课程背景下教育目标的3个组成部分: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也即教育目标的3个重要子目标,但这个模型从教育目标宏观指向分析当然是恰当的、正确的,也符合当前世界各国课改的方向,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但正是此图的形式也让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感悟到以下几点:①3个方向的教育目标是并立设计的、也即孤立的——体现不出“三维”教育目标是融合的、相互间是渗透的;②在一个教育过程中,3个方向的教育目标是分割的、是没有主次之分的、目标设计形式上也是类似的——导致基层教育者在实施教育过程中过分思考于此“三维”教育目标在具体教育过程中的设计与确立,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虚幻”让教师们在教育目标的设计与达成中不得要领;③“三维”目标必定要落实于时空度相对较小的、具体的化学课堂教学中,就会使教师对情意目标达成产生一定的模糊与混淆,因为情意目标不能如知识、方法等具象化、具体化、体现化,因此在教育时空度较为狭小的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就不知如何有效地达成在教案中设计的情意目标内容,把情意目标剥离于知识与过程,即不能很好地把“三维”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个时间段、一个知识点的学科教学中去。

总之,此“三角形”的三维目标结构示意图,虽然指明了教学中目标类型,但会导致课堂教学设计中情意目标的设计显得牵强、课堂教学中对情意目标的达成显得生硬与做作,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最为极端的例子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政治思想品德”的说教,例如在说明侯氏制碱法时,宣讲侯德榜先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在对教师教研访谈过程中也可以发现,教师对三维教育目标的“三角形”是理解的,但教师对化学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认识很多停留于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角度,不明确课程教学内容中所涉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究竟是指什么,它们与学科教学之间是什么关系。很多教师对贯穿于学科知识体系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缺乏在课堂教学方式或内容上的研究与设计。从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情况分析,教师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设置相对来说是成熟的,但对情意目标的设置因受“三角形”影响,从而对情意目标设置显得茫然,更不用说达成情意目标,因此新课程背景下很多的课堂教学还是“老路一条”。究其原因,从根本上说是情意类教育目标缺乏与前两类教育目标的有机结合,缺乏一个教育目标的设计框架,就是不明确情意目标是其他教育目标达成的依托,是“河流”。

(2)“渡船式”课堂教学目标框架的图示不但表达了教育目标的组成,也表达了目标间的相互关系,在课堂教学设计与达成上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与达成过程中,对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类认知性目标与技能性目标,教师大都较为重视,目标设置一般都切合实际,可操作性亦较强,而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类的体验性目标,常为教师所忽视,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方案与教学实施中大都设计随意且可操作性不强。这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要求是不完全吻合的。

化学课堂教学中情意目标勿需也不可能具体化,因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体验无处不在,情意应依存于课堂教学的学科知识内容与教学过程的组织中,于是我们提出以下“渡船式”的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模型,见图2。

图2 “渡船式”课堂教学目标关系图

现对这一模型说明如下:

①图内波浪纹区域为情意目标,而知识与技能目标、方法与过程目标沉浸在情意目标领域中。

因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情意目标的实现,不可能是通过认知形式来实现,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教育十分重视情意建构,但并非限定情意目标的达成是以认知方式进行,即使中小学所开设的思想政治、思想品德等以培养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等意识形态的课程,从教育内容及教学过程上的属性分析,它们是属于认知教学的,而不是情意教育。情意目标不同于认知目标,它不能具体化,不同于化学基础知识能“点线面”落实,它属于感性类目标,它的实现方式就是“熏陶”与体验,因此情意目标应贯穿于整个教育,即其他教育目标的实现应以情意目标的建构为基石、为背景。

②若把学生原有知识或经验、能力、方法称为“此岸”,学生新形成的知识、能力、方法称为“彼岸”,则过程与方法称为船从此岸向彼岸前进的“渡船”。

化学教学的主要体现形式是“化学基础知识的增长”,是知识的传承与发展,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再也不能也不可能是“灌输式”“填鸭式”,必须体现出知识发展的过程与方法,但这两个方面的教育目标的实现必须以情意目标——“河流”为依托,否则只能称作是化学知识的教学,而不是化学素养的培养,这与化学课程教育的宗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3]相违背。

③图2构成部分的隐喻说明

“河流”——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河流”中的“水”是在流动的、变化的,隐喻着不同时期、不同场景就有不同的情意目标;“船”指课堂、“渡河的人”指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要“渡河”;“撑船人”——教育者,组织者、引领者的角色,体现着组织“渡河人”上船、引领着“船”前进;“岸”——新、旧知识与技能;“船在运行中路线与方法及经历”——体现着知识发展过程与方法。

“渡船式”化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模型,能更好地使基层教师明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育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设计与达成的相互依存关系,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实施中也更容易定位,更具有可操作性。此图示模型能让教师明确:化学课堂教学的方向体现主要知识的传承与发展,以避免“热热闹闹”的所谓“情意体现”而忽略课堂教学中基础知识的落实;化学知识的传承与发展必须要体现出知识体系的思维发展过程与方法,否则会迷失或偏离知识发展的方向,使学生感觉“灌输”与“填鸭”的无趣;知识与技能在思维的过程与方法作用下发展,必须要有情意作为依托,要有“河流中的水”——即要有情意体验,干涸的河“船”是过不了的,硬“渡”船要被擦破或碰破,即教育形式与方法的缺失会导致教育目标缺位;情意教育目标是其他教育目标实现的根本;此模型也能体现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是组织者、引领者的角色,以体现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引领中的主体性。

三、课堂教学情意目标的达成策略思考

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结果却正如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所指出的:“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有机地渗透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衬托教学过程,成为教学过程的“水”,否则课堂教学只能成为一些对化学学习有兴趣的学生的课堂教学,而不能成为使全体学生都感兴趣的化学课堂教学。

如何把新课程的情意目标落实到化学课堂教学中去?依据“渡船式”课堂教学目标模型,在实践中能感到操作性很强,能很好地融合知识、能力、情意三者于一体。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形式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相应的情意目标的层次,根据新课程标准中对情意目标从低到高的描述,

通常有以下促使情意目标达成的设计策略:

(1)教育与生活的密切配合策略,即把知识背景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上,体现“感受、经历、体验、认同”等情意目标背景,如化学中洗涤剂内容的教学。

(2)教育与学生活动的密切配合策略,即教学内容的展开建立在学生的主动学习建构上,体现“参与、交流、讨论、合作”等情意目标背景,如小组合作学习。

(3)教育与环境、生产、科技、社会问题的密切配合策略,体现“参观、认同、体会、关注、养成、建立”等情意目标背景,如以酸雨污染为背景学习二氧化硫的性质及能源问题。

(4)教育与“奇异”事件的密切配合策略,即以貌似奇异的事件或现象作为知识的发展背景,等等。把情意目标的设计作为教学展开的形式或场景,使教学过程不但是一个“知识”的发展过程,且在知识的发展过程中让学生的情意得到体验,让知识的发展更是一个“情与意”的发展过程。

应如何根据化学教学内容来设计情意目标背景?依据情感心理学原理,一般当教学内容与学生需要不一致时可采用心理匹配原理,即改变学生的认知评价或改变教学的形式,以调节学生的学习心向;当教学内容相对比较平淡与枯燥时,即可设计奇异事件作为背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当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的情感因子时就可通过挖掘、展示、诱发教学内容与过程中的情意因素,而当教学内容相对较为“理性”时就可通过创设而赋予情意因子等,从而在达成认知目标时也达成情意目标。

总之,要有效达成“三维”教育目标中的情意目标,就必须掌握一定的设计原则与陈述方法,并有一种合适的教育目标设计模型,以致能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放矢地实施情意目标的达成过程,“渡船式”模型是对目标模型的一种探索。

标签:;  ;  ;  ;  

新课程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情感目标设计模式分析_课堂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