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综合管理体制要求与指标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标体系论文,管理体制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1698(1999)06—0022—04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1、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研究内容
可持续发展理论已是全世界广为接受的新理论,对它的理解也是多种多样,五花八门。目前被广泛采用,影响最大的是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所提出的说法:满足现在需要而不损坏未来的发展(见《我们共同的未来》纽约1987)。
这个定义涵盖了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三个方面内容:持续能力与发展或者说环境与经济的关系;这一代的基本需要与代之间的基本需要关系的处理;正义与公平。概括地说,可持续发展就是达到经济与环境(生态),现在与未来、代内与代间利益的统一。
2、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综合管理体制的定义
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指导农业发展,对农业企业和广大农户进行必要的管理已显得普遍突出。
下面按照农业的外部环境、内部条件、资源利用与环境的关系:
农业资源:包括再生农业资源和非再生农业资源。它在一定的外部持续因素的影响下,透过内部持续方式作用于环境,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是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外部持续因素:它是指影响农业持续发展的直接外在力量,或是控制农业持续发展的外部环境或条件。它是由政治和经济体制、法律和政策、市场状况、舆论(公众)监督方式所决定的。
体制:控制和影响农业企业和农户行为的政治经济体制,主要是指地方干部的考核任免体制、财政体制等。
法律、政策:指国家为保证农业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而制订的法律、政策,或为之采取的法律手段、制度措施。
市场:指约束农业的农产品价格与供求关系。
舆论:指能影响农业企业和农户行为的新闻媒体及公众的态度。
内部持续因素:指影响农业持续发展行为的自身力量,其包括管理、技术、经济效益等内容。这些内容是相互关联的。内部持续的本质是农村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它与环境的可持续性相互关联,共同构成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组织及管理制度:是指农业的组织及运作方式。
技术:指能够促进农业持续发展的生产技术,它的应用全面受制于市场,而且受农户的行为方式,政府对农业管理的运作方式的影响。
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农户是否贯彻可持续发展精神的基础。
生态环境:它是农业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压力,是农业持续发展的直接表现。它包括农业资源的利用(合理利用与利用率)、广泛使用化肥农药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及治理,等等。
二、实现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给综合管理体制提出的目标要求
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经济发展中协调人与自然,现在与未来的关系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实现我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给综合管理体制提出的目标要求,可以从三个方面,或者说从三个层面上来加以把握:
1、环境优化目标,包括各种农业资源的更新率、 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流失率;水、土壤、大气因化肥农业药广泛使用而造成的污染程度;农业发展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率的贡献、对农民收入水平的贡献程度等。
2、政府、公众与农业发展目标的关系。 包括各级政府如何执行有关促进农业持续发展的法律,政策的力度,政府指导农业发展的行为方式;公众对农业非持续行为的监督程度(包括传媒监督)。
3、农业企业和农户自身行为目标的管理。 主要包括企业产权明晰程度,农户自主程度;农业所采用的可持续性技术水平,农业中化肥农药使用所造成的有害物质在作物中的残留量及治理程度、农业发展中对各种资源的合理利用水平和农副产品竞争力;农业企业和农户盈利能力;农业管理部门自觉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政策的倾向。
以上三方面的关系为:
各级政府制订的一系列农业发展政策,是农业综合管理的具体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全省的农业能否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农业企业和农户的行为直接影响环境,使得整个自然环境既满足现在需要而不损坏未来发展。如果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恶化。生态平衡被打破,则反馈信号传到相应的政府部门,迫使政府调整相关的指导农业发展的政策。
三、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加强对农业持续发展的各环节管理
农业的外部与内部持续因素均影响我省各地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但内外因关系有主次之分。在我省目前农业发展的氛围下,农业生产者内部持续性从属于外部持续性,它是外部持续因素影响的结果或反映。解决农业发展的非持续性而造成的浪费农业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其核心是从综合管理体制的要求分析,就是要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加强对农业持续发展的各环节管理。因为在农业外部的持续性之中,“体制”是一个关键的变量,它决定着法律、市场、舆论监督的运作方式,也决定着农业持续发展的程度。“体制”中的重要内容是我国目前的政经合一体制和农副产品购销体制,财政税收体制,表现形式是各级政府对农业生产者的生产行为和持续发展行为的调控方式。近年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陆续制订颁布了《农业法》、《水土保持法》、《森林法》、《水污染防治法》等许多与农业直接联系的法律,这些法律的执行要依赖于地方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因此政府行为方式构成综合管理水平高低的体制硬件。
从全省和全国一些较为突出的典型来看,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在实践中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每个地方要有一个符合客观实际的农业发展规划做基础。这个农业规划要立足于山、水、林、田、路的综合开发和永续利用,要摸清区域内各种农业资源的现状,对其利用要反复论证,要对历史上有过的经验与教训进行科学的总结,努力寻求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最佳结合点。做成的农业发展规划必须经过地方人代会审议通过。二是要组成一支为农业的持续发展多做贡献的农业干部队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必须当作一个系统工程来抓,要一张蓝图几任目标,责任明确,坚持不懈地抓下去,抓实抓细。因此各地要组成一支为农业的持续发展多作贡献的农业干部队伍,提高他们对农业持续发展的认识,明确责权,发挥应有的作用。三是继续依靠科教,实施农科教结合,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培训体系队伍的建设,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培训体系及队伍建设、提高农业生产者整体素质,实现农业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四是抓好农业可持续发展样板乡、村和重点基地的建设,使其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真正出精品,出经验,出人才,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以点带面,促进全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蔚然成风。
四、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管理体制中的指标体系
农业发展是否做到了可持续性,需要农业生产行为的规范和量的界定,用一系列指标来加以衡量,在今后的发展中是必需的。
农业生产的展开,农业经济的增长,是资本、人力、土地、技术进步,社会经济环境生产要素投入的结果。上述要素投入一般表现出两种方式,一种是靠要素量的增加即外延扩大再生产;另一种是靠要素效率的提高即内涵扩大再生产。与此密切相关的是粗放和集约的经营方式,农业能否做到了可持续发展,重要的一个判断标准就是是否按集约经营开展一系列农业活动。
农业的持续发展,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实质上就是从依靠大量农业资源的掠夺利用和生产要素增加量的投入外延扩大再生产,向依靠要素效率提高的内涵扩大再生产转变,指标体系以此来设定。
1、土地产出指标
土地是农业发展的第一生产要素,播种面积亩产和复种指数是土地产出率的重要指标,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播种面积亩产量和复种指数的提高,是农业良性增长的重要表现。此外草山草坡载畜量,单位水面水产品产量,单位林地产值,森林覆盖率的良性增长,均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组成部份。
2、投入产出指标
人类经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投入产出过程。以农业发展中最大份额的种植业为例,保持持续发展的态势,则必须提高投入产出比值,即生产单位农产品需投入的种子、化肥、农药、电力、淡水等趋于减少,特别是一些可能给环境造成污染,给人类带来不利影响要素的投入逐渐减少直至不予投入。
3、科技投入和农产品科技含量指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能否做到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广大农户和农业管理部门对科学技术的重视程度。重视农业科技在农业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一看农业科技经费占GNP份额; 二看农业科技人员与农业劳动者的比重;三看农业最新研究成果在农业上的应用程度。
4、农业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指标
一个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业劳动者,对新观念、新思想的接受能力,比起那些文盲、半文盲或文化水平低的劳动者要强得多。我省农业劳动者整体受教育程度在逐年提高,有条件的地方应对农业劳动者进行必要的培训,使他们在提高受教育程度中领会和接受农业持续发展这一全新的观念。
5、人口城市化指标
安徽省耕地6454万亩,人均1.08亩,低于全国人均1.9亩的水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4.5亩的26.4%。全省农村土地利用率已高达96.2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3.4个百分点;其中土地垦殖率为42.4%,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26倍。农业用地率71.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7.9 个百分点;农村人地矛盾的尖锐,必然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吃子孙饭”的现象非常突出,必须尽快转移出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于小城镇和中小城市,成为地地道道的城市居民,割断与耕地联合的脐带。只有农村人口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农村人地矛盾才能得以缓解。
五、几点对策措施
农业在市场化过程中,利益驱使农业企业和农户往往以追求经济利益为唯一目标,严重忽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当前农业发展中的现状,在管理体制上要突出以下一些措施。
1、正确处理农业发展与农业改革的关系,真正把农业管理体制、生产组织体制的改革摆上党委和政府工作的日程,努力方向是改变分散的、规模细小的家庭生产经营体制。这里面涉及到政府对农业的领导管理体制和农村集体土地制度、产权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涉及到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许多方针政策问题。不从改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抓起,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许多构想就很难得到贯彻落实。
2、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和分配制度改革步伐, 推动农业生产的区域化、规模化、基地化。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农业生产区域化、规模化和基地化。目前全省农村集体经济产权不明晰,分配“吃大锅饭”,是制约土地等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的主要因素,是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滞后的要害所在,造成人地矛盾有增无减,很多在农村工业中的农民很难摆脱土地。必须下决心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和分配制度改革。改革的思路之一是将股份制引入集体经济,通过把集体资产(含土地、企业)作价折股,将股份权明晰到社员个人,承认社员对集体财产和分配的占有权益。这样可以使农村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进农业生产区域化、规模化和基地化,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状态。
3、积极探索改革政府现行的农业领导管理体制, 将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相关企业和管理单位,统一划归政府农业综合部门的领导和管理。由农业综合部门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和市场要求,统一编制大示农产品生产计划,农产品加工利用计划,农用物资生产销售计划。使农业发展中管理的各环节能够协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各大产业部门和管理单位经常发展的工作脱节、相互扯皮的矛盾。
标签:农业论文; 可持续发展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论文; 三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