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中国银行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加入世贸组织论文,中国银行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的谈判已走过13年的历程,随着中美入世协议的签署,中国入世问题再度成为当前的热点话题。入世究竟会给中国带来哪些影响更是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加入WTO将为中国提供历史性的机遇,但是对某些行业带来的冲击似乎也是前所未有的。为了减少冲击,中国在入世谈判中始终坚持以发展中国家身份入世,强调权利与义务平衡的原则。
在中国入世谈判中,美国将金融业的市场准入列为主要谈判议题之一,并就开放金融市场问题提出了很具体的要求。因此,人们担心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金融业将面临冲击,甚至认为冲击的后果不堪设想。加入WTO对中国金融业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其负面影响到底有多大?
目前,由于外资金融机构在业务范围、机构设置等方面受到一定限制,它们还不是中国银行业和保险业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对手。加入世贸后,中国将会逐步放宽外资金融机构在经营范围和业务领域上的限制,这些都将使在华外资金融机构逐步扩大其势力范围,提高竞争力。我国金融业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冲击是必然的。但是,由于中国加入世贸暂不涉及资本市场的开放和人民币自由兑换,某些业务的开放也有权保留一定时间的过渡期。因此,短时期内加入世贸对整个金融业的冲击不会很大。当然,部分业务的转移,市场份额的让度不可避免。从时间上判断,目前大多数外资金融机构全面进入中国的准备依然不足,它们仍在持观望态度,以发展的角度审视中国市场。所以,外国金融机构短期内大举进入中国的可能性不大。中国金融业面临的最为严峻的考验应该是在加入世贸组织3-5年后,如何赢得这3-5年时间继续改革我国的金融业,才是当前认真考虑的首要问题。
益处
首先,有利于提高我国银行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获准进入中国的外资金融机构大多是国际上著名的大商业银行,其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水平都比较高,在服务质量、业务品种和工作效率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我国金融业可以从外资金融机构的经营理念、管理手段、业务创新上学到很多宝贵经验,这必将缩短我国金融现代化的进程。
其次,进一步强化国内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意识,改善服务观念,提高服务水平。长期以来我国的银行部门习惯于官商衙门作风,足不出户生意就送上门来。加入世贸组织后,外资银行可进入的业务领域拓宽,外资银行数量也会不断增加。新的竞争机制,新的竞争对手,新的经营管理手段和技术等,无疑对国内金融部门起到好的示范作用,促使国内银行在观念和经营上对自身进行改革,以增强竞争力,促进中国金融业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第三,有利于促进外贸进口、改善投资环境和增加外资的流入。利用外资银行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快捷的服务,国内外贸公司办理出口信用证、国际结算等与外贸有关业务的速度会相应提高,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加快,经营成本降低,从而间接促进贸易的发展。另外,跨国银行的主要服务对象是跨国公司,外资银行在华业务放宽,跨国银行可较好地适应跨国公司经营活动的需要,满足其融资需求,从而可吸引更多跨国公司来华投资。
第四,有利于促进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优化贷款结构,减少不良资产,加大清理不良资产的力度。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的透明度原则,任何签字方都必须把影响服务贸易措施的有关法律、行政命令及其他决定、规则和办法,在生效以前予以公布。这就要求我们要对现有的金融法律、法规进行补充和完善,增加透明度。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必须以国际惯例和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为准则,杜绝或减少行政干预。一方面减少国有银行的超额的贷款,另一方面减少政策性贷款业务,从而铲除滋生银行不良资产的土壤,提高我国银行的资产质量以及抵御风险的能力。
第五,有利于培养人才。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会吸引部分国内人才,但在它招聘员工的同时,也会向国内银行和企业推销其新业务,使我国有关从业人员得到学习和提高的机会,能够及时了解国际最新业务,从而为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注入活力。
第六,推动我国金融机构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根据对等原则,中国在引进外国金融机构的同时也可以走出去,向海外发展。到1998年底,中国境外金融机构共有658家,代表处28个,资产总额1688.55亿美元,总利润达14.91亿美元。中国银行已在世界五大洲22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557个分支机构。相信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和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中国银行业综合竞争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海外业务也将得到发展。
冲击
1.外汇储蓄存款出现转移。
吸收企业存款和个人储蓄是大多数外资商业银行觊觎已久的业务。过去,我国银行法规限制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境内吸收存款的规模和范围,规定其吸收境内存款规模不能超过其总资产的40%,存款范围仅限于境外和境内三资企业。所以,外资金融机构负债中的国内存款并不占重要的地位,从境外借入款项通常占其负债的较大部分。加入WTO后,外资银行可吸收的外汇和人民币储蓄存款范围拓宽,外资银行数量也会逐步增加,企业及居民部分存款和储蓄可能转存到外资银行,这也是国内金融机构最为担心的。
2.外资银行会下大力增加人民币储蓄存款所占份额。
目前外资银行有人民币经营权的共有25家,1998年吸收人民币存款37亿元,与我国庞大的储蓄规模尚不可同日而语。所以,目前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价值。而经营本币业务是每一个外资银行追求的目标。加入世贸后,如果人民币业务对所有外资银行都放开,中、外资银行争夺人民币存款和储蓄的竞争必然加剧。因此,加入世贸后,控制外资银行可吸收人民币资金的上限十分必要。当然,企业和居民在转移存款,储蓄到外资银行的同时还要克服外资行网点少、存储不便的困扰,并且要承担由于国际政局和双边政治、经贸关系变化所带来的风险。因此,企业和居民的人民币储蓄存款实际转移到外资银行会有一个相互信任和相互依赖的过程。
3.风险小、利润高的国际结算业务将是外资银行必争业务之一。
在华外国金融机构大多是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经验丰富、资信较高的金融企业。通常它们的金融技术先进,服务品种多样化,具有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它们进入中国不是为了慈善事业,都是看重中国这个大市场,以盈利为目的才进入中国的。大多金融机构的战略目标是先进入中国市场,在风险小的业务中立足。经过1-2年的了解和熟悉后,它们就要有目标地占领市场,开发盈利产品。
涉及汇款、托收和信用证进、出口结算的国际业务被认为是利润高、风险小的银行业务种类。鉴于外资银行服务好、效率高,目前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的进、出口结算业务的规模差距要比存贷款小得多,这是外资银行最易突破的业务。相信加入WTO后,外资银行结算业务比重会大大提高,中资银行如不下大力气改善服务质量,其所占份额会逐渐减少。
4.贷款业务争夺趋于激烈。
贷款是商业银行的一个基本业务。通过贷款,银行与客户建立起良好的信誉关系,客户有了多余的资金就会存在银行,从而保证了银行资金来源的稳定性。通过贷款,又可带动银行的其他业务的发展,所以贷款是银行发展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利润的主要来源之一。外资银行为了发展自己的市场份额、扩充实力,必然要以信贷为手段去争夺市场。而且外资银行一般会选择向国内一些优质企业发放贷款,这样风险会相对小些。出于自身考虑,这些优秀企业在扩大生产、增加出口、降低成本的同时,往往也会选择那些服务方式灵活、效率高、态度好的外资银行。久而久之,国有商业银行会失去一批信誉极佳的客户。目前,外资银行的贷款对象主要是三资企业中的制造行业,随着外资银行贷款业务的拓宽,外资行除了继续保持对已有行业或优秀企业的贷款外,还将与中资银行争夺非传统贷款业务。
5.发展零售业务挤占国内市场。
80年代以前,大多数从事国际业务的银行家认为,海外零售业务属于成本高、利润低、竞争难度大的领域。因此,对发展国际零售业务的兴趣不大,大多发展批发业务。但是随着国际债券市场的发展,使银行信用中间人的作用不断削弱,大量的资金不需要中间人就可以在市场上直接成交,从而使批发信用业务陷入了困境,随之而来的是银行批发业务利润的不断下降。为此,银行家们开始致力于发展零售业务。90年代以前,各国银行零售业务的主要竞争范围基本上局限在国内本土,在国际业务中零售业务仅占较小的份额。但是在最近几年里,零售业务的发展势头迅猛增长。那些具有国际性经营经验的现代商业银行正以全球市场为导向,在其认为有业务发展前途的国家大力拓展国际零售业务。中国也是它们觊觎良久的市场之一,个人贷款以及信用卡业务等都将是外资银行竭力开发的业务。
6.个人消费信贷是必争之地。
个人消费信贷通常属于是风险小、回收率高、发生坏帐情况少的业务。现阶段我国的货币信用发展水平较低。特别是消费信贷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我国消费总额中,消费信用所占比重不足1%,而西方发达国家的这一比重通常都高于20%。因此,中国的个人消费信贷市场是十分有潜力的。国内银行应加快步伐,积极开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否则,我国消费信贷的发展不仅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将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失去应有的阵地和开拓市场的最好时机。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个人消费水平会稳步提高,居民金融意识也将得到明显加强,消费意识将发生转变,中产阶级逐步形成,中国个人消费信贷市场会有很大潜力。外资银行正是看重这一点,它们希望在个人消费信贷市场一显身手。
对策
原则上,我们应继续坚持我国金融业已有的平等竞争、互惠互利的开放原则。在税收、服务、监管等方面,纠正不合理的优惠条件,对外资金融机构逐步实现国民待遇。坚持以发展中国家身份入世,在具体承诺表上列明开放的期限、条件和限制,强调权利与义务的平衡,不能牺牲国家利益。在坚持上述原则基础上,近期内,应进一步完善银行体制改革,解决好银行业的呆、坏帐问题。争取在今后3-5年过渡期内完成与银行体改相匹配的国企改造工作,建立以国有银行为主、股份制银行和民营银行为辅的多种银行制度,减少垄断,形成商业化管理体系,提高竞争力,从容迎接挑战。具体建议如下:
1.尽快解决好银行不良资产,提高竞争能力。
十几年来,我国的商业银行一直依赖政府,实行封闭市场的保护,通过阻止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和阻止外国银行的进入来维持一个高度垄断的市场。由于这种保护,我国的银行业在得到发展的同时也失去了市场竞争能力。在政府的计划之下,政策性业务或以领导意识发放贷款的情况时有发生。国有商业银行一直都以完成上级下达的计划作为一切工作的首要目标。因此,国有商业银行积累了大量的历史坏帐,同时管理和决策水平严重落后。
自建行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成立后,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农业银行解决呆、坏帐的资产管理公司相继挂牌。应充分发挥这类公司解决不良资产的作用,老的不良资产该核销尽早核销,能盘活的就盘活。对历史上形成的,难以收回的贷款可以转让给金融资产管理部门。对新发放的贷款要建立严格的贷款发放收回责任制,严格控制不良贷款的规模。同时建立银行预警机制,及时控制新的不良资产的生成。
2.建立多种银行制度,减少垄断,形成内部的竞争机制。
改革开放前,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基本上是完全垄断市场。1986年之后,随着央行地位的确立,国有银行的商业化革命和外资银行的进入,打破了独家垄断,业务范围管制放松。但到目前为止,这一改革尚不深入。工、农、中、建四大商业银行仍具有寡头垄断特征。资产方面,四大银行占据国内市场90%左右的份额,利润方面比重接近60%,存贷款比重在70%以上。目前,诸如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10家非国有独资银行的新兴股份制银行已进入中国银行业的竞争中。它们注重按照标准的现代商业银行管理运行模式确立内部管理机制、规范企业行为,基本上都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股份制结构,产权清晰,制约力强,利润水平均高于国有商业银行。真正成熟的市场竞争必然是在不同产权主体之间展开的。所以,应继续放松管制,鼓励民营银行和外资银行的设立和发展,提高开放度,促进竞争,将外资银行也列入中国金融体系的一部分。
3.巩固国有商业银行的传统市场,开发特色服务。
中国的商业银行,论资金实力、人才网络、经营管理、服务质量、利率成本等,都不如进驻的外资银行,唯有在向公众的零售服务领域,拥有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市场。但是随着人民币市场的扩大开放,这个市场优势在加入世贸后也会面临外国银行的竞争。因此,为了保住现有的市场优势,商业银行必须采取积极的、扩大市场的营销策略。
大银行必须争取实行纯商业化的管理模式,同外国银行一样享有决策的自由度,以便向公众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要积极提高服务的质量,做好市场调研和金融创新,设计公众喜爱的金融产品,包括投资顾问、信息咨询、会计财务代理等中间业务。要积极开发新的市场需求,扩大消费信贷和对中小企业的投资贷款,在当前特别是要扩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提供市场融资的便利,开辟投资银行的业务,支持国有企业的产权重组和各类企业的产权交易等。总之,为了实现其金融业务的差别化,银行必须注意在市场确立自己的独特地位,以便创造出能够满足其目标市场需要的,具有特性的业务。
4.将电子银行的设立纳入市场准入管理。
发展国际零售业务费用很高,为了克服这一困难,国外银行开办零售业务时,都十分注意利用先进的通讯设施来提高办理业务的效率,从而吸引客户。通常外资银行利用卫星传输、电子计算机技术,在不设分支机构的条件下,就可在异地代替分支机构承办大量业务,弥补网点少的缺陷。自动出纳机、售货终端机、家庭银行终端等金融技术创新也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柜台式业务服务方式,客户可以利用遍布商业中心的自动出纳机办理存取款业务、转帐和查账业务。金融技术创新不仅大大提高了银行的办公效率,同时也节省了银行为设立分支机构和增加营业场所而支付的大量投资,最终达到了不设立分支机构也能增加业务规模的目的。由此可见,电子银行的服务效率和服务内容决不亚于银行分支机构。加强对电子银行的管理,将之纳入市场准入管理也是减少冲击的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5.争取更多地组织发放银团贷款和跨国公司贷款。
传统的商业贷款业务一般局限于为工商业提供短期流动资金贷款。这种贷款基本上是以商品的流转为基础。随着商业规模的扩大,大银行为了垄断金融市场,同时给大量多余的资金寻找出路、提高效益,开始发展长期建设项目融资贷款。银行通过支持大型项目建设,自然就占领了与该项目有关的金融市场。外资银行在华要想扩大规模首先会抓银团贷款和跨国公司的大型项目贷款。通常跨国公司是跨国银行的理想客户,因为只有跨国银行才能很好地满足跨国公司的巨额资金需求和对其他各种服务的国际性需求。对跨国银行而言,发放到跨国公司的贷款数额大、利润高。目前全球500家大跨国公司中,已有300多家在中国投资,这是外资银行追随的主要对象。对此中资银行决不能轻视。
6.研究我国资本市场开放和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条件和时机。
加入世贸虽然暂不涉及资本市场开放和人民币自由兑换,但并不说明永远如此。总结人民币经常项目自由兑换的成功经验,继续寻找并创造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的机会和条件依然十分必要。1994年我国成功地实行了人民币经常项下的自由兑换。但从严格意义上讲,我国现存的有管理的、单一的浮动汇率制度仍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和政府干预市场的色彩,所以仍有必要对之继续改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兑换。要研究他国经验教训,对部分资本市场进行试点开放,取得经验之后,再逐步放开。在我国入世中虽不涉及资本市场开放问题,但最终实现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也是我们的长远目标。现在不开不等于永远不开,要有长远打算。我们庆幸东南亚金融危机没有波及到中国,但这不应成为今后中国资本市场不开放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