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_数学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在小学数学教学这块园地里耕耘了四十多年,如今已经退休八年了,但是我仍密切注视着教学改革的动向,很多问题激起我的思考。例如,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呼吁了好几年,教育行政部门删减了教材的部分内容,但为什么学生的负担仍减不下来,素质教育得不到具体落实?在科技飞速发展,市场经济、信息社会的今天,小学数学教材为什么仍沿用五六十年代的体系?都说我国中小学数学基础知识扎实,但为什么没有后劲,尖端科学领域与西方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呢?党中央提出“科技兴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我们基础教育怎么办?我们小学数学教育怎么办?通过学习和实践,我越来越觉得中国教育必须根本改革,而不是细微末节地东改一点西补一点。中国教育必须加速改革,在这跨世纪的关键时刻,千万别再错过机遇。

退休以后,我有幸参加《21世纪中国教育展望》课题小组和未来教育教材编辑委员会组织的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与实验工作。五年的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更新教学观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怎样对待数学,学什么样的数学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数学已不仅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数学渗入到各个学科,甚至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渗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数学已从幕后走到幕前。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把世纪之交的2000年定命为“世界数学年”,集中反映了人们的这种共识。那么我们应学什么样的数学呢?用未来社会需要的目光审视一下,目前小学学的数学是否都有用?有用的、该学的数学学了没有?

随着计算工具逐渐得到普遍应用,有关计算需不需要下那么大功夫?现行教材计算部分内容过多,要求过高,例如乘除数是三位数的乘除法,带分数四则计算等,用那么多时间,师生花费那么大精力值得不值得?应用题不应用,为了练某种数量关系,编造一些事实,既脱离实际又是模式化的,把数学作为一种解题术,这决不是我们学数学的目的。

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遵循使学生学习那些既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又是个体发展所必需的;既对学生走向社会适应未来生活有帮助的,又对学生的智力训练有价值的数学。新世纪教材把教学内容分为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量与计量,方程与关系,统计和数学实践活动等部分。大大删减了传统教材中一些繁琐的内容,例如大数目的计算,被乘数、乘数的区分,除法的两种分法,带分数四则计算及脱离实际的应用题。增加了观察物体,确定位置、方向和路线,图形的拆拼,统计,可能性的大小等具有现代数学思想的内容。

在数的认识方面,强调通过实际操作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数的意识。例如第二册学习万以内数时,我们安排了一个猜数游戏。一个同学说:“我想了一个几千几百的数,你能猜中吗?”学生甲随意猜数:4500、4600、5100、…,显然,无规律可循,很难猜着。学生乙通过提几个问题,比较迅速地找到了答案。“这个数比5000大吗?”“对”;这个数比7000大吗?”“不对”;“这个数比6000小吗?”“对”……。可见,这种游戏活动,使学生在体会数的大小的同时,还能学到一种问题解决的策略,其中包含着用“区间套”逐步逼近的思想。这些数学能力,对学生适应日常生活,理解周围世界有帮助,有利于发展学生自信的个性心理品质。

数的运算方面采取加强口算,淡化笔算,重视估算,引进计算器,方法多样化。我想着重谈一谈淡化笔算,也就是把竖式笔算作为计算形式之一。例如2005-1198,这是一道连续退位减法,可以用竖式计算,由于要连续退位,用竖式计算不见得是最好的方法,也可以用1999-1198+6=807,直接口算得出。又如24×18先从实际问题引入,每箱饮料24瓶,18箱有多少瓶?由学生讨论如何计算。学生先估计不超过500瓶,有的同学想出先求10箱多少瓶,再加上8箱的瓶数。有的同学认为先求20箱多少箱,再减去2箱的瓶数;还有的同学把18拆成6乘3,或把24拆成4乘6,最后讨论能否用竖式表示。同学们思维活跃,根据自己情况,选用哪种方法都可以,只要算得对,这样把计算不是作为一种单纯的操作技能,增加了思维的含量,又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新世纪教材不单独设立一章或一节用作应用题教学,但自始至终强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数的认识,加、减、乘、除运算等所有新内容的引入,都力求来源于实际生活,使学生从接触数学的那一天起,就在心中建立数学与实际的天然联系。由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问题,其信息往往是多途径的,对话、报纸、电视、广播、标牌等都可以带来问题或条件,呈现的形式也可能是文字、图表、声音,信息也许是杂乱无章的,需要进行整理和选择。因此,新教材除了题材来自实际,在呈现形式上改变了现行教材纯文字的应用题,通过图画、图表、对话等形式,条件有可能多余或不足,结论也可能不唯一。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强调对问题实际意义的切实理解,通过实物操作、讨论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学生数学的思考方法。如第二册教材呈现一幅同学们去春游的图画,每班学生代表举着各班人数的牌子。

还有一些大轿车,通过一个小朋友在想:每辆车最多能坐80人,哪两个班坐在一辆车里最合适?

老师在上课时,首先让学生说一说你从这幅图里得到什么信息?想让你解决什么问题?在学生理解实际问题意义的基础上,每个同学手里都有一份各班人数的卡片,动手操作怎样搭配才符合要求,也可以互相商量和帮助。学生通过尝试,陆续搭配成功。教师组织全班交流,介绍了一般的思考方法后,教师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有的搭配得非常快,请这位同学介绍经验。这个同学把6个班的人数从大到小排列,然后把最大的和最小的、次大和次小的搭配在一起,剩下两个班人数放在一起,大家公认这个方法又快又好,纷纷鼓掌。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出了一个类似的问题,学生都按照这一方法把问题很快解决了。同学们从中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那个同学获得了成功的喜悦。这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兴趣,远远超过奖励一朵小红花,一个小五角星。

在新世纪教材中,也有少量的文字叙述的应用题,由于题材结合生活实际,孩子们用多种方法,思维非常活跃。第四册教材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妈妈每月收入416元,爸爸每月收入586元。我家每月生活费共790元,每月节余多少钱?

老师让每个同学读题后,提出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一个同学举手问:“什么叫节余?”老师请明白的同学作答。明白了问题的实际意义后,先请同学们估计一下,大概节余多少钱?400+600-800=200,每人再实际算一算,每月节余多少钱?有的同学用竖式,有的同学用横式,老师不作统一要求,得出每月节余212元,与估算结果差不多。这时老师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想用节余的钱买一台价格为590元的收录机,需要攒几个月才能买?”

听课的老师很惊讶,二年级学生还没有学多位数乘除法,怎能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出乎意料,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有的用估算解决,有的用590-212=378(元),378-212=166(元);有的用212+212=424(元),424+212=636(元);还有的同学用212×2=424(元),212×3=636(元),都得出了需要三个月。试验班老师反映,孩子们学新世纪教材,真是越学越聪明,有时他们的想法老师事先都没估计到。孩子们愿意别出心裁,与众不同,这不正是我们所期望的吗?

二、怎样对待数学教学

我们都认识到要以学生为主体,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真正当家作主人的课不多。一般的都是老师在新课前检查复习中进行铺垫引入,把学生带到老师预定的圈子里,教师精心设问,从个别学生或一部分学生中得到一个预定的统一的答案。在现行教材教学中能这样做的还是比较好的老师。但是这样的教学怎能面向全体,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江总书记提出:“一个没有创新意识的民族,难以屹立世界民族之林。”从实践中我体会到要想把学生真正推到主体的位置,必须在活动中学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学数学。每一个同学都参加活动,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我们在二年级小朋友学习除法时,组织“分一分”的活动。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把全班学生分成3人、4人、5人人数不等的小组,分的东西和数目也不完全一样,(都在20以上)要求每人分得同样多,小组讨论怎样分,可以有不同分法,推选一个同学把分的过程在表格中记录下来,(下表是三人小组的表格)并准备向全班汇报。小朋友兴趣盎然,有时每次每人5个,有时每次每人2个,5人一组的同学,最后剩下3个,大家讨论怎么办?能不能再往下分?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人人参与活动,要有责任感,有自信心,都是小主人。互相是平等的,不独霸,学会与人合作,学会表达和交流自己的观点。师生也是平等的,教师鼓励学生探索,帮助学生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这些素质不正是现代公民应该具备的吗!

在分实物的基础上,教师又组织学生分纸上画的糖块,有的组是50块,有的组是75块,学生就要讨论怎样表示一些糖已经分掉了,有的组用划掉的方法,有的组用圈起来的方法。但我们发现有一个组他们既不划掉,也不圈起来,在每行糖块的右面各写了一个15,最后填在表格中是:

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时,他自豪地说:们想要平均分给5个人,这糖块正好排了5行,我们数了一下每行正好都是15块,那就每人一行吧!这是刚上二年级的小学生,多聪明的孩子啊!在这次活动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平均分”(平均分不见得非要每次一个一个地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互相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数的意识和学习数学的方法,这是学生一辈子受益的。

实验班的学生喜欢学数学,课堂气氛活跃:今天准备小方块观察物体,在课堂上一个同学发指令,另一个同学搭立体,明天去操场根据太阳从东方升起,认识方向和路线;在课堂上每个同学扔硬币,通过统计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的次数,认识事物的不确定性及大数次后趋向一个确定的平均值;每个孩子在课堂上剪纸、扎眼,认识对称图形,设计美丽的图案。一扫传统教学课堂气氛沉闷,只看到老师和一些高材生的表演,大部分学生当陪客的局面,实验班学生敢想、敢说,积极主动,学得轻松愉快。

新世纪教材的编写和实验,是一棵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破土而出的幼苗,她虽然很稚嫩和弱小,但符合“三个面向”的精神,有强大的生命力,我愿以微薄的余热,为幼苗浇水施肥,愿更多的同行们关心和支持,使她逐步完善,茁壮成长。

标签:;  ;  

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