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方言形容词重叠式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形容词论文,上海论文,方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0 引言
0.1 我们通常把形容词分为“基式”和“变式”两大类,形容词固有的原始形式称之为“基式”,包括单音节形容词和双音节形容词;而把在“基式”基础上变化派生出来的形容词一律叫做“变式”。“变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重叠变式”,一种是“扩展变式”〔1〕
汉语形容词的重叠是一种相当重要的语法手段,重叠以后,不仅语法意义有了变化,而且重叠式跟原式相比,语法功能也发生了变化。因此研究形容词的重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0.2 上海方言和其他的吴方言一样,重叠是一种极为普遍而且重要的语法手段,形式比起北京话来,显得更为多样化,意义也更加丰富多采。“重叠”,包括“词法重叠”和“句法重叠”,换言之“重叠”在汉语里既是一种构词手段,也是一种构形手段。〔2 〕前者属于构词法范畴,不能类推,具有特殊性,这些重叠结构已经凝固成一个单词了。例如:
爸爸 妈妈 弟弟 妹妹 宝宝 囡囡
后者属于构形法范畴,可以根据一定的规则类推,具有普遍性,并且表示某种特定的语法意义。这些重叠结构并不构成一个单词。例如动词的重叠,表示尝试义和短暂的时间义:
吃吃 看看 摸摸 打扫打扫 整理整理 了解了解
当然,构词与构形的界限有时候也分不大清楚,关键是有时候这两者之间不仅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往往是相同的,而且在句法功能上也常常难以区别,形容词的重叠就属于这一类。
0.3 重叠可以说是汉语中显示某种语法意义的一个重要手段,形容词单音节的重叠比较简单,而双音节的重叠则相对比较复杂。根据形容词的重叠变化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七大类:
第一类:单重叠(aa)
第二类:分体双重叠(aabb)
第三类:整体双重叠(abab)
第四类:前重叠(aab)
第五类:后重叠(abb)
第六类:插入性半重叠(a里ab)
第七类:修饰性半重叠(abac)
从理论上讲,单音节和双音节形容词的常规重叠(包括第一类到第三类),更加接近于构形法,而形容词的特殊重叠(包括第四类到第七类)则比较类似于构词法,根本的一点就在于这种重叠有没有一定类推性。但是,即使具有一定的类推性,那也是极其有限的。对此,我们一般不作严格的区分,而是倾向于把形容词的重叠统统看作是一种构词性的重叠。我们打算先逐类进行描写,然后在此基础上归纳出若干规则以及操作手段来。
1 单重叠
1.1 单音节形容词的重叠aa式,这一类型在上海方言中极少使用,上海方言所特有的单音节形容词更是不能这样重叠。例如:
趣 嗲 木 噱 混 寿 奎 酷 爽 扣
因此我们不能说:
*趣趣 *嗲嗲 *木木 *噱噱……
有些单音节形容词似乎也可以重叠,但这些基本上都是一些跟北京话共用的形容词,显然,这类重叠是受到了北京话的影响,并非上海话所固有的,所以显得比较书面化。例如:
轻轻 慢慢 大大 小小 白白 红红
1.2 上海方言的单音节形容词如果要表现“程度”深,往往喜欢采用“前加”的手法,而不采用重叠方式。采用“前加”的语法手段,即在前面添加副词,试比较下面甲、乙两组例句:
1)甲、他吃得胖胖的(北京话)
乙、伊吃得老胖格(上海话)
2)甲、买了一个小小的礼物(北京话)
乙、买了一样老小的礼物
上海话一般很少说“伊吃得胖胖格”“伊买勒一样小小格礼物”,并不是绝对不能说,而是说了不太象上海话,好象在念文章。上海方言即使要重叠,也是程度副词的重叠,而不是单音节形容词本身的重叠,这说明单音节形容词的重叠并非上海话的基本形式。例如:
3)伊吃得老老胖格。
4)迭点饭尽尽够勒。
1.3 有时候,单音节形容词先重叠,再采用“后加”的语法手段,即重叠后带上“叫”等后缀,构成特殊的“aa叫”格式。例如:
5)偷偷叫塞拨我十块洋钿。
6)让我静静叫想一想。
7)侬慢慢叫走!
8)好好叫读书!
9)请医生细细叫检查一遍。
此外,还有“扣扣叫”、“定定叫”、“实实叫”等。
也有个别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后不用“叫”的,而改用其他的后缀。例如:
10)慢慢点会好起来格。
形容词后面的“叫”、“点”都没有什么具体的意义,只是起一种后缀的构词作用。不过,“aa叫”这些只能充当状语,不能做补语或定语,因此,其中的“叫”等应该解释为副词性后缀。
有时候,部分“aa叫”好象也可以做谓语。例如:
11)我慢慢叫。(侬先来)
12)侬轻轻叫!(别人辣辣捆觉)
13)侬好好叫!
14)侬勿会偷偷叫么?
这可以解释为是语用上的省略,即在一定的语境里,它所修饰的动词已经比较清楚了,不必再重复出现。是否属于省略,可以用“必须”“邪气”这类副词来鉴定,如果不能受它们修饰,则说明“aa叫”还没有变成为形容词。事实说明“慢慢叫”等是不能受“必须”“邪气”的修饰,在这儿确实是省略了主要谓语动词。当然解释为省略,个别词语也有一定困难,比如“好好叫”就很难说是省略了什么动词,这可能是因为这些词语使用的频率比较高,经常省略,以致于已经开始向形容词的方向转变,像“好好叫”还可以作定语:“好好叫一本书拨侬弄坏脱勒”。
2 分体双重叠
2.1 双重叠aabb式,这一类型在上海方言中用得比较变遍,它们一般来说都是由双音节形容词ab前后两个语素分别重叠而来的。ab的内部结构关系,比较多的是并列关系。例如:
整齐—→整整齐齐 长远—→长长远远 漂亮—→漂漂亮亮
清爽—→清清爽爽 结足—→结结足足 结实—→结结实实
服贴—→服服贴贴 干净—→干干净净 亲热—→亲亲热热
规矩—→规规矩矩
也有动宾关系的。例如:
吃力—→吃吃力力 识相—→识识相相 定心—→定定心心
开心—→开开心心 把细—→把把细细 着力—→着着力力
踏实—→踏踏实实 认真—→认认真真
也有偏正关系的。例如:
适意—→适适意意 实惠—→实实惠惠 爽气—→爽爽气气
温吞—→温温吞吞
当然也有说不出ab到底是什么结构关系的。例如:
结棍—→结结棍棍 煞勃—→煞煞勃勃 笃定—→笃笃定定
笃坦—→笃笃坦坦
这说明重叠形式跟形容词内部的结构关系没有什么必然联系,但是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些结构都不是“向心结构”,即该结构的核心的句法功能跟整个结构的句法功能是不一致的。比如动宾结构“吃力”的核心应该是动词“吃”,但是“吃力”这个词却是形容词性,同样,偏正结构“适意”的核心应该是名词“意”但是“适意”在这里却是形容词性。可见凡是非向心结构的双音节形容词在重叠时,必须按照aabb的形式重叠。换言之,重叠的方式跟结构的类型是有某种联系的。
2.2 北京话里也有这样aabb的重叠方式,但是上海方言有自己的特点,因此要注意两点:
2.2.1 第一,有一些aabb格式,不是由ab重叠而来的,换言之,在上海方言里并没有ab这样的形容词存在。例如:
白白胖胖—→*白胖 密密芒芒—→*密芒
野野豁豁—→*野豁 历历碌碌—→*历碌
换言之,我们必须承认这类“aabb”不是一般所谓形容词的变式,而它本身就是一个形容词。
2.2.2 第二,即使都是非向心结构的双音节形容词,也只有一小部分可以按照aabb格式进行重叠,而极大部分的形容词却不能如此重叠。换言之,这种类推性是极为有限的。〔3〕例如:
漂亮—→漂漂亮亮 *美丽—→美美丽丽
干净—→干干净净 *卫生—→卫卫生生
大方—→大大方方 *小气—→小小气气
把细—→把把细细 *粗心—→粗粗心心
热闹—→热热闹闹 *热情—→热热情情
冷清—→冷冷清清 *冷淡—→冷冷淡淡
“漂亮”和“美丽”、“干净”和“卫生”都是同义词,“大方”和“小气”、“把细”和“粗心”都是反义词,“热闹”和“热情”、“冷清”和“冷淡”都是同族词,可是,每一组前面的一个能重叠,后面的一个却不能重叠。同义词和同族词也许可以解释为前者是口语词,后者是书面语词,重叠则往往是口语里的语言现象;但两组反义词都是口语词,有的能重叠,有的却不能重叠;这也不能解释为是褒义和贬义的不同,因为“认真”和“马虎”也是反义词,一个褒义,一个贬义,两个都能重叠。可见,一个形容词到底能不能重叠缺少必然的规律性,我们只能说出某些倾向来。但总的来说,上海话里aabb的重叠并不是一种普遍的形式。
3 整体双重叠
3.1 整体双重叠abab式这一类型在上海中用得比较普遍,数量和使用的频率都超过了北京话,但ab只限于前修饰的状态形容词,从所表示的内容来说,大体有三个不同的角度。例如:(前面打上#的为北京话里所没有的)
(一)表现颜色的:
雪白—→雪雪白白 蜡黄—→蜡黄蜡黄 墨黑—→墨黑墨黑
金黄—→金黄金黄 血红—→血红血红 碧绿—→碧绿碧绿
煞白—→煞白煞白
(二)表现外在属性的:
笔直—→笔直笔直#笔挺—→笔挺笔挺
#席薄—→席薄席薄#精光—→精光精光
#铮亮—→铮亮铮亮#煞齐—→煞齐煞齐
#簇新—→簇新簇新#滚壮—→滚壮滚壮
(三)表现内在感觉的:
火热—→火热火热#火烫—→火烫火烫 #冰阴—→冰阴冰阴#煞清—→煞清煞清 #石老—→石老石老#石硬—→石硬石硬 #席嫩—→席嫩席嫩
3.2 双音节形容词的重叠方式一般是按aabb来进行的,而汉语里双音节动词的重叠必须按abab方式来进行,这实际上也成了动词和形容词的区别性特征之一,尤其是碰到动词和形容词的界限很难分清时,可以按照重叠方式来进行区分。比如:
15)热热闹闹地开个联欢会。(形容词)
16)我们也来热闹热闹。(动词)
17)客客气气地坐在那儿。(形容词)
18)他也不懂得客气客气。(动词)
19)大家玩得开开心心的。(形容词)
20)大家一起来开心开心。(动词)
因此,形容词能按照abab方式重叠的只是极少数,在结构上具有明显的特征,即都是以形容词为核心的向心结构,“雪白”“笔直”等于说“象雪一样白”“象笔一样直”,其核心的语法功能和整个词语的语法功能是一致的,都是形容词性的,这一点也就是abab和aabb的根本区别。
4 前重叠
4.1 前重叠aab式,这是上海方言所特有的重叠格式, 北京话里是没有的。如果从前面的修饰成分a来说,大致可以说有四种类型:
(一)修饰成分是名词,意思是说“象a一样b”,这是用一种人们比较容易感知的具体事物通过“比喻”的手法来揭示某种比较抽象的属性,其中ab可以自成独立的形容词。例如:
雪雪白、蜡蜡黄、血血红、碧碧绿、墨墨黑、漆漆黑、墨墨绿、晶晶亮
笔笔挺、席席薄、冰冰阴、石石老、粉粉碎、贼贼精、火火热、火火烫
(二)修饰成分是动词,用a这样具体的动作来形象地描写说明b属性的特点,即为了使b的属性更容易理解, 而特别提出与之相关的具体动作a,ab成词。例如:
喷喷香、滚滚壮、滚滚圆、滴滴滑
(三)修饰成分是副词性的,a往往是从程度上来描写、说明b的特点,ab也成词。例如:
煞煞白、煞煞齐、煞煞清、族族新、铮铮亮
(四)修饰动词的成分是拟声词,a是b动作发生时所发出一种声音,ab本身不成词。例如:
答答滴、达达滚、刮刮抖、别别跳、碰碰响
4.2 aab重叠式颇具特色,这里特别要说明几点:
4.2.1 第一,同样的a的可以去修饰说明不同的b,因为a 本身具有多种属性,因此可以从各种角度去分别揭示不同b的属性特点。例如:
石石硬、石石老、石石冷
精精湿、精精光、精精干
火火烫、火火泡、火火热
冰冰冷、冰冰阴、冰冰凉
比如第一行分别说的“象石头一样硬”、“象石头一样老”、“象石头一样冷”。
4.2.2 第二,反过来,同样的b,也可以用不同的a来修饰,因为b的属性可以通过不同的a来进行揭示。例如:
血血红、彤彤红
雪雪白、煞煞白
比如第一行可以说“象血一样红”,也可以说“象彤一样红”(“彤”是指一种红色的石头,同音假借也可写作“通”)。
4.2.3 第三,aab的语音特点是“aa”成为一个“声调组”, 而跟b无关,第二个a的调值是由第一个a的调值来决定的。 上海话的声调一共有五个:阴平53,阴去34,阳去13,阴入5,阳入2。两字变调的规律是(注4):
如果a是53,那么,第一个a是5,第二个a是3;
如果a是34,那么,第一个a是3,第二个a是4;
如果a是13,那么,第一个a是1,第二个a是3;
如果a是5,那么,第一个a是5,第二个a一定比5低;
如果a是2,那么,第一个a是2,第二个a一定比2高。
aa调值总的趋势是前低后高,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念aab时, 感觉上好象后面一个a比前面一个a调值要高一点。而abb则一个三字组, 不存在这样的变调。
4.2.4 第四,aab重叠式的来源,我们推测,可以有三种, 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种。
4.2.3.1 第一种:ab—→abab—→aab
其中ab成词,ab只能按照abab形式重叠,没有aabb的重叠形式,即上述第(一)(二)类是由形容词ab的分别双重叠abab式简化而成aab式。例如:
雪白—→雪白雪白—→雪雪白 喷香—→喷香喷香—→喷喷香
冰冷—→冰冷冰冷—→冰冰冷 绷硬—→绷硬绷硬—→绷绷硬
因为语言一方面要生动形象,另一方面也要遵循“经济”原则,所以通过重叠加强了语义以后,在语义不变的前提下,又需要加以简略,从而变为aab的格式。当然,我们也可以解释为直接由a 重叠去修饰形容词b,而变成了aab式。但是,这一个解释不如前面一种解释合理, 因为汉语中的名词一般不能重叠。
4.2.3.2 第二种:ab本身并不成词, 而是一个词组, 但是可以按abab方式重叠,不能按aabb方式重叠,比如我们在第一节里提到的单音节副词加单音节形容词ab,即可以理解为先重叠为abab, 再简略为aab,也可以理解为副词直接重叠后再去修饰为aab。例如:
甲、老大—→老大老大—→老老大
乙、老大—→老老+大—→老老大
甲、尽够—→尽够尽够—→尽尽够
乙、尽够—→尽尽+够—→尽尽够
这类还有“蛮蛮高、老老满、最最小、顶顶胖”等。
4.2.3.3 第三种:ab只能按aabb方式重叠,不能按abab方式重叠。aabb也可以有aab简略式。
有的ab成词。例如:
21)野糊—→野野糊糊—→野野糊:伊格字写勒野野糊。
22)笃定—→笃笃定定—→笃笃定:我格心里是笃笃定。
23)勿少—→勿勿少少—→勿勿少:水果买了勿勿少。
24)特为—→特为特为—→特特为:伊特特为来请侬格。
4.2.3.4 第四种:ab并不成词,既没有abab 的重叠格式,也没有aabb的重叠格式,那只能解释为a重叠后再去修饰b。一个旁证是,a 也可以反复重叠。例如:
25)晒勒嗨格衣裳答答答答滴。
26)伊冻得勒刮刮刮刮抖。
这一类由于有拟声词a,所以,可能有不同的书写方式, 有的甚至连读音都会有所不同,这可能是吴方言区内部不同的方言点的影响所造成。例如:
博博跳~卜卜跳~别别跳
达达滚~独独滚
5 后重叠
5.1 上海方言也有不少后重叠abb式,它的来源可能有以下几种:
5.1.1 第一种:a+bb—→abb即ab或ba都不成词,也没有aabb或abab的重叠格式,a为单音节语素,bb为重叠式语素。例如:
气呼呼、矮墩墩、黄橙橙、红哈哈、
滑塔塔、长溜溜、湿几几、木乎乎
这可以理解为一种“添加”。
5.1.2 第二种:ab+b—→abb即ab为形容词,再按照ab重叠的方式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可以重叠为aabb格式,但没有abab的重叠格式。例如:
甜蜜、空洞、毛糙、空荡、稳当
这可以理解为:ab—→aabb—→abb,即先分体性重叠,后缩略。
第二,可以重叠为abab格式,但没有aabb的重叠格式。例如:
火辣、软冬、的溜、慢吞
这可以理解为:ab—→abab—→abb,即先整体重叠,后缩略。
第三,没有abab的重叠格式,也没有aabb的重叠格式。例如:
轻飘、油腻、老茄、孤独
这可以理解为ab—→ab+b—→abb,即是一种“延伸”。
5.1.3 第三种:ab—→baa
即ab成词,而且有abab的重叠格式。例如:
冰冷、喷香、油黑、晶亮、滚圆
这可以理解为:ab—→abab—→aab—→baa,即先重叠,再缩略,然后是移位。
5.1.4 第四种:aabb—→abb
即ab不成词,ba也不成词,aabb就是原式。例如:
急急匆匆、密密麻麻、羞羞答答、松松垮垮
这可以理解为一种“缩略”。
5.2 虽然abb式有这么多的来源,但是, 它的主要来源还是第一种a+bb。这里特别要说明几点:
5.2.1 第一,bb的语义,有的还可以理解。例如:
瘦刮刮、气鼓鼓、绿莹莹、矮墩墩、胖嘟嘟、长撩撩、灰扑扑这是的部分bb的语义还没有完全虚化,但是多数bb的语义已经虚化,往往说不太清楚bb和a在语义有什么联系。例如:
青奇奇、白寥寥、软东东、鲜夹夹
5.2.2 第二,同一个a,可以用好几种bb来组合, 表示的语义有轻微的区别。例如:
红西西:稍微有一些红。
红亨亨:有一点红。
红血血:有点儿象血一样的红
红彤彤:非常红。
又如:
木乎乎、木兴兴、木局局、木笃笃、木噱噱、木觉觉
5.2.3 第三,同一个bl,也可以跟不同a的组合。例如:
答答:粘答答、戆答答、湿答答、熟答答、糯答答、咸答答、苦答答
滋滋:酸滋滋、甜滋滋、咸滋滋、苦滋滋、淡滋滋、油滋滋、韧滋滋
笃笃:矮笃笃、滑笃笃、直笃笃、胖笃笃、方笃笃、嫩笃笃
塌塌:瘪塌塌、软塌塌、白塌塌、黑塌塌、滑塌塌
几几:湿几几、痒几几、嫩几几、硬几几、酸几几
丝丝:冷丝丝、阴丝丝、寒丝丝、甜丝丝
亨亨:红亨亨、蓝亨亨、黄亨亨
噱噱:戆噱噱、寿噱噱、臭噱噱
5.2.4 第四,有的bb是开放性的,例如“西西”(表示“象……似的”):
红西西、蓝西西、嗲西西、戆西西
一些名词和形容词的兼类也可以加上“西西”。例如:
27)迭个女人有点十三点西西。
28)伊讲闲话神经西西。
此外还有“寿头西西、妖怪西西、贼塌西西”等等。
甚至于动宾词组也可以加上“西西”。例如:
29)迭个天气落雨西西。
30)迭个样子象唱歌西西。
5.3 abb与bba的比较:有趣的是,部分abb也可以说成bba,即前重叠和后重叠两种形式并存。例如:
甜蜜蜜——蜜蜜甜 硬绷绷——绷绷硬
亮晶晶——晶晶亮 红血血——血血红
红彤彤——彤彤红 黄腊腊——腊腊黄
冷冰冰——冰冰冷 香喷喷——喷喷香
圆滚滚——滚滚圆 直笔笔——笔笔直
比较以后,可以发现,aab是上海方言典型的常用格式,abb则可能是受到北京话的影响后起的。而且在程度上,aab式明显要比abb强烈。试比较:
31)甜蜜蜜:迭杯水甜蜜蜜格。
32)蜜蜜甜:迭块糖真是蜜蜜甜。
33)红血血:天边红血血的象要落大雨。
34)血血红:伊格面孔涨得血血红格。
31)例中的“蜜蜜”由于已经后缀化,语义正在开始虚化,因此表示“比较甜”,而32)例中的“蜜蜜”是形容“甜”的程度象蜂蜜一样,语义就比较实在,给人的感觉就是非常非常甜。
6 插入性半重叠和修饰性半重叠
6.1 插入性半重叠,是指双音节形容词ab的不完全的重叠,即ab这个双音节形容词只重叠a,而增加一个衬字“里”,从而造成“a里bc”的四字格式,该格式具有特殊的语法意义,由于其中的ab往往是个贬义词,所以,该格式不仅表示贬义,而且显示比一般的贬义形容词更加生动形象。例如:
促里促掐、恶里恶掐、挖里挖掐、挖里挖塞、贼里贼腔
乌里乌苏、邋里邋遢、添里添太、龌里龌促、木里木觉
尴里尴尬、噜里噜苏、疙里疙瘩、肮里肮三、下里下作
6.2 修饰性半重叠是指单音节形容词a 重叠后分别去修饰某一个双音节词的两个语素,从而形成acad的四字格式。这有两种情况:
6.2.1 第一,cd为并列结构的一个词,它可能是一个名词,也可能是一个形容词。而且c和d属于同类,大都还是同义或者反义。例如:
恶形恶状、辣手辣脚、重手重脚、大推大板
其中,“a头a脑”是形容某个人的时候最常用的,而且语义都是贬义的,“头脑”ab成词。例如:
寿头寿脑、花头花脑、木头木脑、贼头贼脑、滑头滑脑
噱头噱脑、痴头痴脑、戆头戆脑、强头强脑、独头独脑
6.2.2 第二,cd不是一个词,但是c和d为语义相近或同类的两个词。例如:
木知木觉、投五投六、行情行市
7 词法结构与规则
7.1 形容词的“基式”和“变式”的区别,主要有三点:
7.1.1 第一,人们最容易感觉到的,首先是语义程度的不同。“基式”表现一种单纯的“属性”,往往相对比较客观,而“变式”则表现为一种程度的“强化”,往往必须为说话人的一种主观态度。试比较:
35)伊格皮肤白。
36)伊格皮肤雪雪白。
37)伊心里服贴。
38)伊心里服服贴贴。
显然使用形容词基式只是一种理性的客观的反映,而形容词变式就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具有一定的评价意义。其他语言中也有用重叠来表示强化的,Jensen(1990)就举了好些魁北克法语的例子。看来利用重叠来强化说话人的语气程度,也是世界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
7.1.2 第二,感情色彩,也可以通过形容词的重叠来显示,主要是贬义。如果这个形容词本来就有贬义色彩,重叠式显得更加生动。例如:
39)迭个人比较疙瘩。
40)迭个人疙里疙瘩格。
当这个形容词本身没有贬义色彩,采用了这个形式以后,就自动获得了贬义的倾向。例如:
41)特别—→特里特别:迭格人有眼特里特别。
42)活络—→活里活络:伊答应格辰光活里活络格。
7.1.3 第三,更重要的区别则是在语法项能上有所不同:“基式”一般只能做定语,或谓语、补语,如果做状语,单音节形容词,只有一小部分可以,大部分是不行的,而双音节则基本上不行。而“变式”则几乎是“万能”的,特别是可以比较自由地做状语。这就是为什么在描写性的句子里,形容词的变式特别多的原因。例如:
43)*伊慢走过来。
44)伊慢慢叫走过来。
45)伊慢吞吞走过来。
46)伊慢吞慢吞走过来。
7.2 经过重叠以后的形容词都有内部结构,这可以用树形图或者加括号的办法来表示结构层次。例如“冰冷冰冷”的结构为:
47)
[A+[N冰][A冷][A[N冰][A冷]]]
“勿勿少”的结构为:
48)
[A[Neg[Neg勿][Neg勿]][A少]]
而不是:
49)
[A[Neg勿][A[Neg勿][A少]]
48)和49)的句法关系不同,语义也不同。49)可以看作句法结构,而不是词项的内部结构。
3.7 许多语言都使用重叠作为一种词法手段。重叠的部分在各种语言中不尽相同,可以是一个音节、一个音步、一个词素,甚至是整个词,Moravcsik(1978)就举过许多例子。 重叠能不能用早期生成语法的重写规则来表示,应该如何来表示,语言学界有过一些讨论,也有人尝试做过。Carrier(1979)用转换规则来处理他加禄语的重叠现象。 对形式化规则用于重叠现象产生的问题,McCarthy(1979)、Marantz (1982)等作过评论。汉语中重叠成分都以字为单位,没有其他语言中的复杂问题,我们在这里作个初步尝试。
以下我们总结出几条与重叠有关的构词规则,并且尽可能地指出使用每条规则的条件限制。我们用大写字母A、V、N等代表形容词、 动词、名词等词类。用小写字母a、b代表汉字。既然是结构规则,就必然涉及到“可能词”(possible word)和“实际词”(actual word)的区分。用构词规则可以生成可能词,但其中只有一部分真正进入词典,成为上海话中实际使用的词。各条规则的能产性(productivity)并不一样,能产性高的规则,实际词在可能词中所占的比例大;而能产性低的规则,实际词的比例就小。
7.3.1 规则一:[A a]—→[A[A aa]]
条件:a—→aa/—叫
例子:慢慢叫
说明:“叫”是专门表示状态的后缀,单音节形容词A 重叠以后再添加上“叫”,句法功能主要用作状语。
7.3.2 规则二:[A ab]—→[A aabb]
条件:ab为非向心结构。
例子:识识相相
说明:双音节形容词重叠以后构成四个成分的形容词,基本意义不变,但是语义程度加强,这类形容词的结构上的特点是属于“离心结构”,即结构不能作进一步的切分,有的虽然可以切分,但是整体意义不等于切分以后各成分意义的相加。
7.3.3 规则三:[A[N a][A b]]—→[A[A [N a][A b ]][A [N a][A b]]]
例子:冰阴冰阴
条件:ab为向心结构。
说明;由一个名词加上一个形容词构成的双音节形容词,可以经过重叠后构成四个成分的形容词,这类形容词与上一类形容词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是向心结构的,并且可以作进一步的切分。
7.3.4 规则四:[A [A[N a][A b]][A [N a][A b]]]—→[A[A [N a][A [N a][A b]]]
例子:冰冰冷
说明:abab形容词,在上海话口语里最常用的形式实际上是它的简略式aab,特别是出现于定语、补语或者谓语位置时。 “腊腊黄的柠檬”、“面孔气得雪雪白”、“迭件衣服精精湿”要比“腊黄腊黄的柠檬”、“面孔气得雪白雪白”、“迭件衣服精湿精湿”出现频率高。
7.3.5 规则五:[A [N a][A b]]]—→[A *[N a][A b]]
例子:血血血血红
说明:当为了夸大性地强调某种程度非常非常高,往往采用这一个规则。
7.3.6 规则六:[A ab]—→[A abb]
例子:老茄茄
说明:适用于这一条规则的形容词第一个成分一定是个独立的语素,是整个形容词的意义中心,第二个成分是补充说明前面一个成分的,这里采取了“延伸”的语法手段。
7.3.7 规则七:[A abb]—→[A bba]
例子:香喷喷
说明:这类形容词很可能经过一系列规则,逐步派生:
[A ab]—→[A abab] 喷香—→喷香喷香(规则三)
[A abab]—→[A aab] 喷香喷香—→喷喷香(规则四)
[A aab]—→[A bba] 喷喷香—→香喷喷(规则七)
规则的使用有一定的顺序(ordering),有关的顺序还可以作进一步的研究。
7.3.8 规则八:[A ab]—→[A a里ab]
例子:促里促掐
说明:此规则只适用于贬义形容词。
7.3.9 规则九:[A a]—→[A abb]
例子:气呼呼
说明:在一个形容词的基础上加上一个重叠成分,但ab、ba以及bb都不成词。
7.4 根据以上所说明的各项规则,我们可以归纳出若干构词规则的操作手段(operation):
1.重复(copying)
2.缩略(truncation)
3.移位(movement)
4.添加(addition)
5.递归(recursion)
这些操作手段对上海话形容词重叠式的构成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①除了“重叠变式”,还有“扩展变式”。“扩展”的手段,也是相当丰富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单音节形容词前面加上三音节的修饰词语,成为“bcd+a”。例如:笔笃势+直、格撩势+白、活脱势+象、煞辣势+平、煞辣势+齐、煞辣势+清、赤刮辣+新、碧绿生+青、石刮铁+硬
(二)单音节形容词后面加上三音节的类后缀,成为“a+bcd”。例如:
杂+格咙呼,呆+拨咙呼,呆+拨落笃,淡+结刮辣,矮+结刮答
(三)双音节形容词前面加上修饰词语,成为“cd+ab”。这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同义词语相加。例如:
滑塌+精光、金光+彰亮、墨赤+铁黑
第二种是修饰词语相加。例如:
的粒+滚圆、刮辣+松脆、的角+四方
(四)双音节形容词后面加上类后缀,成为“ab+cd”。例如:
头势:下作头势、尴尬头势、讨厌头势、难过头势、触气头势、漂亮头势、戆头势、热头势、晕头势、嗲头势、噱头势、绕头势
八辣:作孽八辣、腻心八辣、危险八辣、龌粗八辣、花里八辣
的答:戆大的答、背时的答、厚皮的答、外行的答、十三点的答
式气:小囡式气、戆大式气、寿头式气、老茄式气、猪头三式气
前加,一般不具有类推性;而后加,则具有类推性,因而前加词语大都具有明显的个性,而后加词语则大都有类后缀的趋向。跟“重叠变式”类似,这些“扩展变式”在句法上的特点是可以自由地做状语,从而带有强烈的描写性。
②至于音节的重叠,比如“猩猩、蛐蛐、 蝈蝈”则不属于我们所要讨论的范围。
③《上海市区方言志》的分类词表二十一“性质 状态
感觉颜色”列举了双音节形容词295个,只有40个可以按照aabb格式来重叠的,只占总数的15.6%。
④感谢香港城市大学中文翻译及语言学系徐云扬先生帮助做的语音实验,并感谢他的语音分析,关于上海话中的连续变调的规律采用了他的说法,声调的具体数值则采用闵家骥等编的《简明吴方言词典》。
* 该项研究部分资金来自香港《大学拨款委员会》(PGC)“汉语三种方言——广东话、上海话、普通话——的参数变化”研究专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