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落脚点论文,出发点论文,精神文明建设论文,文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人的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人的自身也得到改造和发展,这种反映人的自身改造的成果和进步状态,就是人的文明。人的文明的实现过程,就是人自身的本质力量和内在需要的实现与满足的过程,它包括人的理想信念、精神追求、道德修养、价值取向、科技意识、文化素质、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调适等。人的文明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首先是人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首先是人的文明。没有人的现代化,没有人的文明,我们就不可能在市场经济的风浪中去迎接挑战,去把我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当前,在人们的心目中,文明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物质财富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生活物品需求的日益满足。这些进步,的确体现了人类改造自然界的巨大力量,标志着人类日益远离盲目的动物世界,向着文明的方向挺进。然而,物质文明只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层面,虽然它是最基本的层面,但人类社会的文明不仅在于作为主体控制客体对象的能力的提高,更在于把自身作为客体,实行有效控制的进步程度,即对于人控制自然与社会的力量本身的文明驾驭,这就是以科学文化知识等科学理性为基础,以理想道德等价值理性为核心的人的进步状态。前者是外在的物质文明层面的建构,后者是内在的精神文明层面的塑造。正如现代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认为的,文明的关键不在于外在的物质方面,而在于内在的精神方面,一种文明的停滞或衰落不在于它的物质或技术的退步,而在于它的精神或灵魂丧失了生命力。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停滞或退步并非通常是文明衰落的原因,毋宁说恰恰是文明衰落的结果。(参见汤因比《历史研究》(中)第16—17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要想避免衰落的命运,必须充分发挥人的精神、道德的力量,充分唤醒人的精神自觉,有效地控制物质和技术的成就,实现人自身价值的升华。因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如果只有物质过程的文明化,没有精神世界特别是人的文明化,就不能充分证明人类的尊严与崇高、文明的健全与完善,这样的所谓文明就会走向反面而变得愚昧和野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文明之所以逐步成为世人的热门话题和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从根本上讲,是由现代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和经济运行机制的变化所引起的。因为人的文明程度如何,决定和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进程,决定和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竞争。历史经验昭示,一个人的文明程度如何,决定它的工作水平和事业成就,一个群体的文明程度如何,决定这个群体的贡献大小和发展前途,一个民族、国家的民众的文明程度如何,决定这个民族、国家的兴衰成败。所以,从一定意义说,人的文明化,才是人类生存的最高旨意,才是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才是文明至达完善境界的特有标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突出了人在经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要抓人的文明建设,要求精神文明建设确立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回顾西方国家经历的市场经济发展道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奉行的是“以经济增长为重点”原则,以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为主旨,在相当的程度上忽视了人的发展问题,特别是在人的教育、道德等方面的忽视造成了许多日益严重的社会后果,造成“经济有增长社会无发展”的局面,在许多方面严重困扰着社会的发展。近20多年来,西方国家认识到经济的增长是无法自然解决人的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协调关系问题的,开始重视人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特别是进入80年代后,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其重点之一就是注重人的发展。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短短几十年时间,国民生产总值就成为世界上仅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巨人”,这里面固然有政治、经济的许多复杂原因,但他们重视人的因素,不能不说是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日本的许多企业都有这样一个共识,就是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企业有生存发展,除了技术革新和新产品开发外,关键是人。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以史为镜,注重人的发展。
因为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主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通过人来规划、建设、运作和发挥作用的,人的文明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及其功能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的任何一项政策、方案、措施的落实和实现,都取决于人的素质,取决于人的文明程度。“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
第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关键在人。市场经济体制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运用和发展起来的,现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把市场经济从资本主义社会引过来,引进市场经济,但不能同时把资本主义的东西统统引进。市场经济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已经发展了几百年,如何把这种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成长起来的经济形式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既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又不使市场经济走样,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推进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就有一个对这种经济形式的适应、取舍和再创造的问题,从我国的实践来看,市场经济能如此快的根植于我国大地,被人民群众所认识,关键在人,在人的文明程度。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的能动性,不仅在于他能适应新事物,也不仅仅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新事物,而且更在于他能不断地去矫正和超越自己的创造物,反观发达国家的发展,“资本家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对物质资本的运用自如,更在于其对人才‘资本’的认识和运用。”(摘自《资本家的秘密》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12月版)市场经济我们可以引进,但与此相适应的人的文明,则是不能指望引进和移植的,市场经济倡导的是经济人,社会主义倡导的是全面发展的自由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要求的是人的文明。对此,《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早已有清晰的认识,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化的实现,最终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
第二,人的文明程度决定着人们在市场经济中对“利益”的态度和取舍。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人的文明建设是相辅相成的,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来看,对人的文明的发展起了前所未有的积极推动作用。市场经济的运行是在人们不断追求利益的实现过程中完成的,对利益关系的评价构成市场经济体制与精神文明能否结合的现实基础。早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过程中,由于需要完成对封建主义的否定,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强调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所以提倡利已主义是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相适应的。但资本主义社会过分宣扬利已思想,导致人的利己思想无限膨胀,精神空虚,道德意识淡薄,自私自利,又构成对社会发展的威胁。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否定,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体制,同样在社会中存在着利益取舍的矛盾,有的人就此认为利益是市场经济对人的必然要求,是市场经济本身要求的人的价值观的选择,他们没有认识到,人同时作为“社会”的人,人的利益取向最终取决于社会的历史条件,社会主义的本质,必然要求用利他主义价值观取代利己主义的价值观,要求在承认人的利己性的同时高扬利他主旋律,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这种品质高尚的人,正如毛泽东曾概括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过程,并不能自发的使利他思想成为社会思想的主流,特别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物质财富不丰富,物质资源的稀缺,容易使人习惯于把自己放在社会的对立面,从自身利益出发去考虑问题,加上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传播性和延续性,利己主义传统思想仍然在某种程度上支配和影响着社会的人。因此,如何使利他思想上升到主导地位,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在承认人的合理利己性的同时,完成从人的利己思想到利他思想的转化,一句话,使人走向文明,这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三,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环境中、在人们的思想观念还没有实现根本转变的情况下开始推行的,在实践中明显地表现出人的思想道德观念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要求不相适应。人们长期生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缺乏市场经济的基本常识,没有经受市场经济的培育和锻炼,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又内在的要求人具有与其相适应的素质,导致人自身的发展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要求存在着脱节、失衡和矛盾。由于人的素质不同,文明程度不同,在市场经济中产生的结果也截然不同。有的人经得起市场经济的考验,廉洁自律,以身作则,为市场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而有的人则经不住灯红酒绿、金钱至上的引诱,表现出理想的淡化、道德意识的冷漠、行为的失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遭到扭曲,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障碍和阻力。显然,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人的要求就不能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只有当人的思想道德观念发生根本的转变,人的文明程度获得较高的水平,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得以建立和完善。要顺利地完成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关键是人的转变,这就对人自身的发展,对人的文明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文明程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