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机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五大提出,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积极推进机构改革。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又作出了国务院机构改革的重大决定。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96页)这场革命不仅事关我国全面改革和现代化事业的成败,也是对各级党政机关广大党员和干部的一次严峻考验。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时代的前沿,顺乎潮流,顺应民心,以科学的思维、理智的态度对待改革,以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参与改革,做改革的促进派。
建国以来,我们已进行过多次机构改革,这次机构改革,无论改革的深度还是广度,都远远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次改革。因此,这次机构改革,不仅是一场革命,而且是一场更为深刻、更为广泛的革命。这场革命的深刻性和广泛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这次机构改革的社会条件和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过去的机构改革大都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或计划经济体制还没有根本变革的条件下进行的,因此,受计划经济体制的直接制约和影响,政府的经济社会职能无法向政企分开、宏观调控和间接管理的方向转变,政府管理的事务无法减少,所以,政府机构也无法从根本上精简,即使暂时精简下来,不久又是减而复增。至于现代化的行政管理机制和手段则更难建立起来。而这次机构改革,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并有了一定基础的条件下进行的。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必将促进企业和社会自我组织能力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从而使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企业和社会不再完全依赖国家,而国家直接干预企业和一些社会事务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也大大减少。显然,在这种新的经济社会条件下进行的机构改革,不仅使转变政府职能和精简机构具备了有利的客观社会条件,而且也使改革的重点、内容和最终目标均有新的更为深刻的变化。这样的机构改革,实际上是一次全面建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现代化政府和现代化行政管理体制的伟大工程,其实质是实现政府管理的现代化。
第二,这次机构改革的重点和出发点,是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优化政府职能配置。过去的机构改革,重点大多是放权、收权,着眼于机构本身的增减和压缩人员,没有从政府职能调整这个根本出发,即没有从减事出发减人增效,因此,改革始终无法跳出“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这次机构改革的深刻性就集中表现在,改革的重点和出发点是转变政府职能,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实行政企分开,优化政府职能配置,加强政府的规划指导、宏观调控、法规监督、社会保障和信息服务职能,弱化政府对企业的行政命令、直接干预和微观管理职能以及对社会的直接控制职能,这实际上是在塑造“小机关、大服务”的新型政府形象,是从“管”字当头的控制型政府管理向立足于服务和监督的服务型政府管理转变的历史性变革。这种从转变政府职能出发的机构改革,对于精简机构和压缩人员而言,实际上是釜底抽薪式的根本性措施,是最深刻、最彻底的改革,其结果最终必然会跳出机构减而复增的怪圈,达到机构的彻底精简和政府效能的真正提高。
第三,这次机构改革的内容是行政体制的全面革新。以往的机构改革,主要是机构和人员的增减以及政府管理中的收权和放权。这次机构改革的内容,首先从机构设置的基础--政府职能的转变出发,在此基础上精简、调整政府机构,压缩行政管理人员。此外,还要完善行政机制,规范行政行为,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与此同时,加强行政管理的法制建设,实现国家机构、组织、职能、编制和工作程序的法定化,切实做到依法行政和整个行政管理的法制化;最后还要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的行政管理队伍。改革的最终目标是: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显然,这样的改革,是包括政府职能、机构设置、人员素质、运行机制、行为方式在内的全方位的行政管理体制的变革,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全面革新和进步。
最后,这次机构改革会引起政府管理工作的思想和观念发生根本性变革,确立以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观念:在划分国家与社会的管理职能时,确立社会自主、国家服务,尽可能依靠社会,必要时才推向国家的原则;在政企关系上,树立企业自主、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唱主角,政府只管指导、监督和服务的观念;在机构设置上,树立精简、统一、效能和专业化与分工协作相结合的观念;在运行机制上,树立科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的观念;在行为方式上,确立法律至上、依法行政的法治观念;在干部队伍建设中,树立人才专业化和竞争出人才的观念。此外,适应行政管理现代化的需要,还会增强信息观念、开放观念、平等竞争观念和时效观念等。总之,机构改革,不仅是对体制的革命,而且也是管理思想和观念方面的一场革命。
诚然,这次机构改革作为一场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成为传统意义上的政治革命,而是国家行政管理体制的自我完善。但这次改革无论改革的深度还是广度,都称得上是根本性变革。这种变革不仅可以从根本上避免过去机构减而复增的怪圈出现,而且必将大大推动我国行政管理的现代化进程。
机构精简和改革既然是一场不可避免的深刻革命,那么如何对待这场革命就成为摆在广大党员和干部面前的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同时,由于政府机关在这次改革中既是改革的推动者,又是被改革的对象,因此,在后一种意义上说这种改革又是政府机关的一场自我革命。对于广大干部来说,这无疑是一次严峻的政治考验。每个党员和干部都必须以高度的自觉性、正确的态度和积极的行动经受这次考验,为我国机构改革的顺利进行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是顺应历史潮流,自觉参与改革。我们是辩证唯物主义者,我们必须承认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自己的客观规律。这种客观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只能主动适应而不能违背,更无法抗拒。我国目前进行的机构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客观规律的要求,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历史潮流。面对这种潮流,我们应该积极自觉地参与改革,做改革的促进派。
二是服从需要,服从大局。这次机构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机关干部的减员、分流,因此改革中大部分机关的干部将会面临去与留的问题。毫无疑问,这是严峻的考验。广大干部应当经得起考验,自觉认识到,在这次改革中,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是大局,改革的成功是大局,我们的去与留必须服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一切服从大局。同时也必须懂得,去与留都可以为国家作贡献,尤其是在当前,减员分流或离开机关,是更为难能可贵和更为重要的贡献。无论去或留,都应在行动上服从组织安排,积极配合改革的实施,做到个人服从组织,局部服从全局,小道理服从大道理。这既是党纪政纪的要求,也是对广大干部思想觉悟水平的一次检验。
三是要有奉献意识和牺牲精神。这次机构改革,作为政府机关的一场自我革命,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一大批干部的切身利益,尤其是一些精减下来的干部,在分流、培训和重新安排工作过程中,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利益损失。这实际是改革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代价。这种代价虽然最终会以各种方式得到补偿,但暂时的牺牲是难免的。对此,我们要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必须以较高的思想觉悟,从改革成功的大局来认识这种牺牲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要在思想上明确,这种牺牲是发展的代价,进步的需要,是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需要。在行动上,要自觉以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过好权力和利益关,在这场考验中,向国家和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
四是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尽快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需要。绝大部分国家机关干部的思想觉悟和业务水平都是比较高的。但是,在机构改革的深入推进中,无论是在职的干部,还是带职分流的干部,都将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因此,每个干部都必须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需要而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首先要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党的十五大报告和九届全国人大的重要文献,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深刻认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历史趋势,明大局,知事理,从历史的高度和时代发展的需要调整自己,提高参与改革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与此同时,要努力学习现代化的管理知识、管理技能和各种业务知识,尽量用最新的知识和技能武装自己,在工作、社会和人民的选择面前,掌握主动,力争上游。只有这样,才能赶上时代的步伐,不被历史所淘汰,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为国家和人民作出新的贡献。
我国的这次机构改革,作为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不可能没有阻力和风险,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这场革命事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整个现代化事业的成败。因此,改革势在必行,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改革就无法向人民交代,无法向历史交代。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这场革命不搞……不只是四个现代化没有希望,甚至于要涉及到亡党亡国的问题,可能要亡党亡国”。(同上,第397页)因此, 广大干部要有高度的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以对历史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积极、主动地参与改革,做改革的促进派,以实际行动促进改革大业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