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21世纪中国教育理论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教育论文,理论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1世纪中国教育理论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应该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民族气派与民族风格;应该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反映我国民族悠久的、丰富的优良传统。因此,建立21世纪中国教育理论首先必须立足本国。本文就这一方面的几个问题谈一些笔者尚不成熟的思考,以就教于大家。
一、“三个面向”是建立21世纪中国教育理论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自1983年9月邓小平同志给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发表之后,它一直是我国教育工作总的指导思想。21世纪中国教育理论的建立,必须以“三个面向”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建立21世纪中国教育理论要面向现代化,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求我们教育理论界每一位成员在头脑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观念,努力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体制、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开拓性的研究,使21世纪中国教育理论能够更好地适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更好地指导21世纪的教育工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高质量的人才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于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在党的十二大上,我们党和政府首次将教育摆在了实现宏伟目标的战略地位;党的十三大又强调:“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的位置,使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同时还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的十四大进一步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995年5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中,则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既然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如此重要,那么教育应如何发挥其“服务”作用呢?我们应如何理解“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科学内涵呢?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需要哪些条件、有哪些因素影响着其服务的质量水平?应该如何看待人的现代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以及教育在人的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我们在距21世纪不到5年这一短暂的时间内去研究、去解决。教育理论研究应该走在前面,对有关问题从理论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建立21世纪中国教育理论要面向世界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目前世界上各个国家之间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相互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必须成为学习、吸收和传播世界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的重要阵地和手段。为此,重视教育并通过教育培养、训练掌握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以及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专家,便列入世界各国教育改革范围之中并成为一项重要内容。这种发展趋势,也要求我们认真地学习、分析、研究并吸取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观念、教育理论、教育实践经验和教育改革的新成果,大量占有属于人类共有的优秀文化成果,以有力地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早日建成,使我国21世纪教育理论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另一方面,目前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和冲突也日趋激烈,它不仅指经济方面,而且包括文化、军事、政治等方面,国际局势仍处于动荡不定的状态。最近中美关系的复杂化、台湾一小撮台独分子的猖獗活动再次说明:建设社会主义决不是一帆风顺的,从更广阔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此,在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如一地把德育放在重要位置,要坚持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国情教育等,把我们的年轻一代培养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项艰巨的任务中,教育理论要研究如何加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学校中德育的落实问题,研究新情况下传统德育内容和方法的改革问题,等等。21世纪中国教育理论的“中国特色”性质能否得以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育理论界对上述问题的科学解决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正确执行。
建立21世纪中国教育理论要面向未来,是一个发展方向问题,也是教育发展的归宿。因为“教育的使命正是为了准备未来”,青少年一代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他们能否得到健康的成长和全面的发展,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前途和实力。在进入21世纪的前夕,许多国家在教育改革过程中都着眼于迎接21世纪的到来,要求教育为了21世纪而培养人才。美国从1985年开始历经4年而制定的《2061计划》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建立21世纪中国教育理论要面向未来,也就是要从理论角度研究我国21世纪人才标准问题,以及如何为21世纪的中国培养大批劳动力和各方面的专家人才问题。这一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完满的解决,我国就难以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更不用奢谈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了。
二、中国目前的国情是建立21世纪中国教育理论的基本立足点
建立21世纪中国教育理论,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关于中国目前的国情,从教育科学的角度来分析,主要可以概括为:第一,地域广阔,各地区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不平衡,所以教育也相应地表现为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例如,在城市和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农村地区,初中教育已达到比较高的普及率,而在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还需要努力普及3~4年的小学教育。第二,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劳动者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都较差,因而劳动效益比较低。尤其令人担忧的是,由于一些人教育意识不强,“向钱看”的思想比较严重,加上我国教育经费短缺等原因,使得我国每年都有一部分应该接受教育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不能受到应有的教育,他们有些是中途辍学,有些根本就没有进过学校的大门。这就造成我国旧的文盲尚未消除,新的文盲又不断产生。这些流失生大部分从事生产领域、商品流通领域中的体力劳动,可能的劳动力在没有接受教育或者受教育程度很低的情况下便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一方面造成劳动力的浪费,另一方面其素质比较低,因而带来的劳动效益也是比较低的。人口多,文盲多,素质低,效益低,是中国建设现代化强国进程的主要障碍。第三,从总体上看,我国仍是一个以农业人口为主要人口构成的国家,在十二亿多的人口中,有大约9亿左右的人是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中国的农村由于受两千多年封建传统和落后生产方式的影响,经济发展还是比较缓慢的,这也妨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质量水平的提高,致使农村教育远远落后于城市的教育。在我国现有的文盲半文盲中,绝大多数都分布在农村。在各行各业中,农业劳动者中三分之一是文盲,数量最多。第四,从教育系统内部来看,我国教育总体上还比较落后,不能适应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主要表现为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同程度地脱离实际;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太适应日益深化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等[①]。
基于上述国情,我们认为,建立21世纪中国教育理论必须做到:第一,优先研究基础教育的普及和发展问题。基础教育带有全民性和全面性,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出发点,使全体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各方面得到充分发展。优先研究基础教育问题,可以更早一些解决中国人口素质低下的问题,对民族文化、经济等的迅速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第二,优先研究农村教育问题。农村教育落后,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我国教育整体水平和人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所以,农村教育是一个突出的重要问题。过去我们教育理论体系中一个薄弱环节就是没能深入研究农村教育发展的有关问题,现在我们要建立21世纪中国教育理论,必须从中国这一实际情况出发,切实地把农村教育问题放在主要的位置去加以研究和分析;第三,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教育理论研究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实践中概括出抽象理论,再把系统化的理论运用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去,对实际工作起指导作用。要反对从书本中来到书本中去、在理论框架和逻辑圈子中打转转的做法;第四,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建立教育理论体系,当然应该有许多普遍的、共性的内容加以深入研究,不然就不能称其为理论。但是,由于我国教育发展在各地区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不能在理论研究及理论体系上强求统一。应该在普遍的理论指导下,因地制宜地分析各地教育的具体情况,在共性中体现出各地区的个性。只有坚持上述“两优先”、“两结合”,我们建立的21世纪中国教育理论才能真正富有“中国特色”,才能真正有效地指导教育实践工作。
三、改革开放政策以及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建立21世纪中国教育理论的契机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需要,各项工作都应当服务于这个中心任务;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主要途径是实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是我国政治经济制度的一项重大变革和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离不开这一重大变革和发展,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也首要地表现为教育要适应改革开放这一新形势。因此,建立21世纪中国教育理论也必须适应当前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21世纪中国教育理论的建立,有赖于中国稳定不变的改革开放政策和经济、政治体制的深入改革与完善。唯有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中国的经济建设才能持续不断地开展下去,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行。这样,21世纪中国教育理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才能落到实处,教育理论研究才能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改革开放的前提条件是要保持社会环境的稳定、政治的稳定、人心的稳定。在动乱不定的社会环境中不可能进行改革和开放,也不可能发展经济。治则兴,乱则衰。
建立21世纪中国教育理论,同样不能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建立21世纪中国教育理论的重要氛围。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下进行改革开放,才能取得良好的效益;而只有改革不断深化,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才能为社会的长治久安奠定良好的基础。改革开放与社会稳定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我们能否建立起21世纪中国教育理论,关键就看改革开放与社会稳定之间是否形成良性循环。所以,我们说,改革开放政策和社会环境的稳定是建立21世纪中国教育理论的契机。
四、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教育经验、成就和教训,是建立21世纪中国教育理论的重要基础
任何一个时代的教育理论,尽管受当时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但都是从以前的教育发展而来的,与以前的教育之间存在着渊源关系,带有自己发展历程的烙印。这就是说,教育本身是具有历史继承性的。建立21世纪中国教育理论必须充分联系以前我国教育的历史演进情况,在我国大量教育遗产的基础上发展新的教育理论。特别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至今教育发展过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是建立21世纪中国教育理论的重要基础。这是因为:
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和特点的发展道路,在社会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科技进步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从中国开始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起,我们的教育理论研究也开始了一个崭新的历程——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教育理论研究的最高指导思想。革命家杨贤江于1930年以李浩吾的化名出版我国第一本尝试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新教育大纲》是这一崭新历程开始的标志。
在这一历史时期,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十分重视关心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育的发展做出过许多重大决策,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例如,关于中国文化教育的性质,毛泽东同志于1940年4月24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做题为《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时指出:“中国国民文化和国民教育的宗旨,应当是新民主主义的,就是说:中国应当建立自己的民族的、科学的、人民大众的新文化和新教育。”[②]所谓民族的,指“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③]所谓科学的,指“它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④]所谓人民大众的,也就是民主的,“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⑤]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同志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教育,认为它仍然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他对这种教育性质做了新的解释:民族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特点相结合的;科学的——是属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不是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大众的——走群众路线,教育是与广大群众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他的这一思想,对于我们分析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的性质,建立21世纪中国教育理论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这一历史时期,我们教育工作者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在教育方面取得了伟大的成绩。仅就建国后教育理论研究的领域而言,我们走过了一条“照抄照搬苏联教育学→创建中国自己的教育学→教育科学研究不断深入与拓宽”的道路,现在正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而努力。教育理论工作者在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对教育理论中的许多问题,诸如教育的本质与职能、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教育与新技术革命的关系、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任务等进行了(或正在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使我们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开阔了视野,这些为建立21世纪中国教育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不庸讳言的是,在教育理论研究方面,我们仍存在有不足之处,如在解放思想方面做得还很不够,以致学术气氛有时仍显得沉闷;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在某些方面脱节现象仍比较严重;在教育研究方法上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教条主义的做法等。这些问题是我们在建立21世纪中国教育理论的过程中必须加以妥善处理的。
五、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大量的精华是建立21世纪中国教育理论的沃壤
广义的文化包括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与文化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国外一些学者甚至认为教育即文化。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教育是文化这个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因此,我们考察教育时必须把它放在文化的整体系统中去进行认识和把握;在研究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对文化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考察。
21世纪中国教育理论必须植根于中国大地之上,反映民族悠久的历史和光荣传统,为此就要认真地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研究中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和历史分析与阶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寻找出对教育理论发展有益的文化精华。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大量的精华是建立21世纪中国教育理论的重要依据之一,它是21世纪中国教育理论这棵“大树”茁壮成长的“沃壤”。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长达五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体,道、释两家文化为辅体,辍以其他各种分支学派,使其内容体系庞大而复杂,因而它对今天教育的影响也是深刻而广泛的。目前我国教育界文化界对这一方面的研究还是比较薄弱的。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引起注意的;
第一,要从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方面吸取大量的优秀成果。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十分崇善重德,这与西方科学文化中的尚智是截然不同的。台湾学者林玉体曾经说过:“中国思想的‘泛道德主义’色彩甚浓,儒家思想是中国的主流思想,孔孟是儒家思想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仁、义都是道德方面的事。……孔孟思想到汉朝特受儒学者董仲舒及政治当权者汉武帝垂爱后,即开始获得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之后的正统地位,其后经过儒学者长久的阐释及注解工作,它的学说变成一套‘建构化’(Institutionalized)极其森严与牢固的体系。这体系支配着中国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及教育制度,甚至左右着中国人的行为,范围着中国人的思想模式,它已是中国人的‘意底牢结’(Ideology)。”[⑥]林玉体先生的话是十分中肯的。从古至今,重视德行培养是中国教育的一大特色。我们要深入探掘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的精髓,尤其是支配中国人历经沧桑而始终不渝地为这个民族和国家默默无闻地劳作,几遭磨难却仍能自强不息,顽强地生存在地球东方这块古老的大地上的精神支柱。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要认真研究中国传统人学文化方面的遗产。人的问题是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国古代关于人的研究是广泛且富有特色的,我们要注意从中获得于今日有价值的内容。“我国的传统教育比较侧重的是群体性(共性)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人的个性发展。我国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宗法制的封建社会……这种社会制度形成了群体模式的社会文化心态。相对来说,中国较多群体观念而较少个人观念。……这种群体模式的社会文化心态加上其他各种社会影响形成了中国与西方很不相同的价值观念。”[⑦]强调群体性(共性)有其积极的地方,它历经数世发展到今天,形成了我国现代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特点——集体主义精神得到普遍重视,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精诚团结、友好相待等,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续和发展。由此也形成了我国教育的一大特点,即重视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注意培养青少年一代的集体观念,教育他们要真诚待人、团结他人、维护集体荣誉等。然而,片面强调共性而忽视社会中每一个人个性的发展也是一种缺陷。在中国传统的教育制度中,儿童从小就受到“正人君子”式的教育,他们天真、幼稚、活泼的天性却早早地消失了,儿童提前成为大人们所赞许的“小大人”。这种教育强求一律、千人一面,学生的个性发展被放在很不重要的位置上,甚至有人将个性发展置于与共性发展相对立的地位。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对儿童个性发展的束缚,正确处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将是21世纪中国教育理论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第三,要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教育文化方面优秀遗产。从孔子、孟子开始,中国任何一个社会历史阶段都有许多思想家关注当时的教育问题,为中华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因此,中国教育文化方面的遗产是十分丰富的。中国古代的许多教育观念(如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作用、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等)、教育内容(如蒙养教材、各级学校的教学内容等)、教育原则(如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秩序渐进、身体力行等)和教育方法(如启发式教学、谈话法、说服、榜样、陶冶等)在今天仍放射着耀眼的光辉,有的已成为世界教育科学体系中的瑰宝。建立21世纪中国教育理论要注意发掘这些精华,并使之得以发扬光大。
以上是笔者对建立21世纪中国教育理论的本国依据方面几个问题的看法。立足本国,决不意味着唯依本国,盲目排外。在立足本国的同时,我们还要充分地学习吸收外国先进的理论与经验,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不能搞思想的多元化;……必须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而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不允许搞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江总书记提出的这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建立21世纪中国教育理论的总的指导思想和要求。
注释:
①参见《新的里程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年9月第一版,第64~65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1083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706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707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708页。
⑥林玉体:《教育价值论》,1982年3月修正版,文景出版社,第9页。
⑦鲁洁主编:《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10月第1版,第141~142页。
标签:教育论文; 中国教育论文;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