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课题——领导干部与环境保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领导干部论文,环境保护论文,课题论文,时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基本国策——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所处的环境。国家的建设,也不能不考虑环境问题。所谓环境,按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定义,就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城市和乡村等。”人与环境、人与自然,构成一个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大系统。
加强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世界一个基本的趋势和潮流。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鲜明地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这次会议成为世界环境保护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1992年,联合国又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102 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亲自与会。会议通过了《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这次会议成为世界环境保护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在联合国的推动下,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越来越成为整个人类的共识。
当然在这方面还有很多需要研究的问题:比如,谁应对造成环境破坏的状况负责?人类能不能避免自身造成的毁灭性灾难?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保护环境方面各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等等。这些问题,即使在国际上也有很多不同,尤其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我们国家,在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方面走过了曲折的道路。通过不断的总结经验教训,逐步提高了对保护环境问题的认识。1973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将环保工作提到国家的议事日程;1979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使其步入法制轨道;1983年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已经正式把环境保护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1992年8月,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制定了指导中国环境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1994年,我国政府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了跨世纪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协调发展的奋斗目标;1995年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和1996年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了实行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并把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作为两项基本战略。此后,我国政府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了具体的部署,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力度。去年,我国政府又制定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邓小平同志虽然没有直接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但他的理论中包含着很多有关的思想。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和实践了邓小平的有关思想,同时,又根据时代的趋势和特点,在中国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并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加以贯彻实施。如果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的话,这就是最大的丰富和发展之一,也可以说是最大的贡献之一。
目前,各级政府正在按照国家要求和部署,认真执行污染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和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全面实施“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两区”(二氧化硫、酸雨污染控制区)、“一市”(北京)的污染防治重点工程,力争到2000年,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根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到下世纪中叶生态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使全国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区基本得到整治,适宜绿化的土地植树种草,“退化、沙化、碱化”的草地基本得到恢复,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生态环境预防监测和保护体系,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基本实现中华大地山川秀美。近期目标是,到2000年,坚决控制住人为因素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努力遏制住荒漠化的发展。特别是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重点地区的治理初见成效。
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我国的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存在的问题仍不容乐观。根据《1998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我国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相当多的地区环境污染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改变,有的甚至还在加剧,一些地区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功能衰退等生态问题比较突出。所以,对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我们切不可掉以轻心。
目前在这方面,无论就理论还是实践而言,都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如,发展是硬道理,但怎样做到既实现了发展又保护了环境?到底怎样看待发展与保护的矛盾?这对矛盾能不能解决?怎样解决?怎样估价中国资源的现状和未来?怎样处理开发利用与战略储备的关系?中国能不能走许多国家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等等。理论需要对这些问题作出科学的回答;而实践,又急需理论给予科学的指导。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的战略地位、战略意义,切实加强对这一国策的认识和研究,大力推进这一国策的贯彻实施。
二、时代课题——适应时代要求,实现领导工作的历史性转变
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也是需要动员每一个公民来做的事情。对此,我们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党和国家,已经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百年大计、千年大计,必须当成一个基本国策来抓。但我们同样注意到,领导干部如何增强保护环境、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对这个问题,迄今宣传和教育得还很不够。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人,尤其在各级领导干部。能不能保护好我们生存的环境,同样在于各级领导干部。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既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更是领导干部的重要责任。
倡导保护环境、倡导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这应该说是时代发展对于传统的领导思想、领导机制、领导方式的一个重大的挑战。从时代的发展趋势来看,是不是可以说,21世纪的领导干部,如果不能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没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如果不能自觉地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那就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干部,那就不可能承担起治理国家、管理国家的重任?我觉得,恐怕应该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江泽民同志说:“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污染严重,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的重要性,把这件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大事作为紧迫任务,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在今年3 月中共中央召开的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江泽民同志还从领导工作的角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他说:“人口、资源、环境这三方面的工作,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领导,协调各有关部门,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搞好这项系统工程。中央多次强调,对这三项工作,各级党政一把手要负总责、亲自抓。这三项工作搞得如何,成效怎样,要拿一把手是问,任期内要逐年考核,离任时要作出交代,工作失职的要追究责任。”为什么如此强调领导者的责任呢?因为领导者掌握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决策的权力,也负有对整个社会实行管理和监督的责任,所以,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环境保护工作做得怎么样,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得如何,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李鹏同志说,各种各样的环境污染事件,有的是由于群众环境意识薄弱造成的,也有相当部分是由于领导决策时的失误或考虑不周造成的。事实上,如果决策失误,所造成的损失更大。所以,我想,21世纪,中国的天蓝不蓝、水清不清、草绿不绿,关键就在我们的领导干部身上。
既然如此,我们就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的因素和环节,适应时代发展的最新趋势、顺应人民利益的根本要求,推动实现领导思想、领导机制和领导方式的重要转变,切切实实地把保护环境、实行可持续发展纳入到领导工作的指导思想、根本内容和各个环节中来。
第一,要从宇宙观的高度,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根本关系,以此指导我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一切活动。
领导工作,说到底,就是领导人民群众去改造自然,创造更加有利于人类生活的环境。人类与自然环境是什么关系?是矛盾的统一体。一方面,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人类要依赖自然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人类又是环境的改造者,总是不断地利用和改造环境,使其更加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千百年来,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的能力不断发展,由此而得到了巨大的收益;但因此人类也滋长了一种心理,认为人类与环境、人类与自然就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是无限的。这种观念曾经长期误导了人类的思想和活动,由此也吃到了大量的苦头。逐渐地,我们终于认识到,人,必须学会与自然和环境和睦相处。如果不在利用自然的同时也善于保护自然,人类迟早也会受到自然的报复。在新的时代,我们的领导干部应该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用以指导我们领导群众改造自然的一切活动。只有这样,我们的领导工作才具有科学的合理性。
第二,正确认识中国的国情,认真吸取世界各国现代化的经验教训,选择符合中国实际、有益于人民和国家长远大计的发展战略。
中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但中国最大的特点是人口众多,走到哪里都是摩肩接踵。所以只要按人口一平均,我们的资源占有量在世界上就几乎微不足道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这样的国情出发,选择自己适当和合理的道路。
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展的国家,有后发展的劣势,也有后发展的优势。劣势是已经被人家占了先手之利,优势是可以借鉴人家的经验教训,不走和少走人家走过的弯路。比如,通信线路,一般都是先发展铜缆,后来发明了光缆,各个国家便逐步淘汰铜缆而采用了光缆。原先铜缆很发达的国家在改用光缆时反而包袱沉重,而后发展的国家却可以轻装上阵,直接发展最先进的光缆。所以,中国作为后发展国家,在某些方面,应该是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
领导工作的一个首要方面,是制定发展战略。如何制定战略?我们的领导者必须适应新的时代的要求,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把环境保护的要求纳入我们的战略视野,在我们的头脑中要有保护环境的意识。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大计出发,吸取各个国家的经验教训,科学地制定我们的发展战略,包括各个地区的发展战略,使我们的发展战略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精神。如果战略错了,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将会非常严重;而如果战略对头,我们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发达国家过去走过的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
第三,抓住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坚决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个战略,建立起有利于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发展机制。
过去,我们总以为中国地大物博,资源充足,因此在发展的道路和方式上,主要是采取了扩张规模、耗用资源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现在这种方式再也不能持续下去了。在知识经济已经初见端倪并且今后还将进一步发展的时代,经济的增长应该主要依靠科技的创新和运用,靠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而不能靠无限制地耗用资源,更不能靠牺牲环境、靠牺牲子孙后代的生存条件。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中央提出的两个根本转变的重大意义,坚决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个具有根本性的战略。要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情况,建立起一种内在的机制,不仅使领导者,而且使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能够自觉地依靠科技来实现增长而不是靠破坏环境来牟取利益。要通过我们的领导者在方方面面的工作,引导社会把发展的中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上来。要建立起一种有利于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机制,使这个机制能够自动地、持续地、无处不在地发挥调节作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挥,促进环境保护的加强。
第四,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纳入法治化的轨道,加强立法和执法工作,加大惩治的力度,坚持依法行政,使领导工作严格遵循有关的法律规范。
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要靠教育,靠人的认识水平的提高,但同时,在相当程度上还要靠法制。依法治国,已经成为我们的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经成为我们的奋斗目标。一切领导工作,都要依法进行。环境保护工作,也要纳入法治的轨道。近年来,全国人大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今后还要继续加强这方面的立法,使有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系统化和完善起来。更重要的是,我们全体公民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大力增强法治意识,严格遵守这方面的法律法规。
法,是对每一个公民的规范和约束,在这种意义上,它可以说是“治民”的;但在现代法治社会,它还更是对执掌权力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规范与约束,在这个意义上,它又是“治官”的。依法治国,首先要求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机关、要求我们的一切领导干部、要求我们的一切领导行为,都在法制的轨道上运行。简单地说,就是要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搞好环境保护,既要用有关的法律要求每一个公民,又要用法律要求每一位领导干部,要求每一个领导行为。我们的领导干部,应该增强依法、执法的自觉性。要了解和熟悉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每一项决策、每一个举措,都要符合法律的规范,而不是违反和破坏这样的规范。只有我们领导干部严格依法办事了,人民群众以致整个社会,才能都在法制的轨道上运行,环境保护才能成为整个社会的自觉行为。
第五,调整和完善领导工作的机制,以对人民、对国家、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把三个有利于做为根本标准,把保护环境、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渗透到各项有关的领导工作中去。
领导工作包含着从调查研究、制定方案、决策拍板、贯彻实施、督促检查、信息反馈、成效总结等一系列环节。要真正把环境保护落到实处,就要使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牢固地树立这方面的观念和意识,把保护环境、实行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渗透到领导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去。调查研究时,要注意这方面的情况;制定方案时,要分析这方面的因素;决策拍板时,要权衡这方面的利弊;贯彻实施时,要落实这方面的措施;督促检查时,要了解这方面的进展;信息反馈时,要有这方面的数据;成效总结时,要研究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为此,就要改进和完善我们的领导工作的机制,使我们的领导者在实施每一个领导行为时,都能够自觉而充分地考虑到自然、资源、环境的因素,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资源、人与环境的关系,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当做指导各项工作的一个重要思想。要对传统的领导内容、领导方式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造,剔除落后于时代的东西,灌注新的时代内容。要在领导工作的各项制度中,在领导工作的各项规范中,都增加这方面的要求。
领导工作,最重要的是决策。决策,就要权衡各方面的利弊得失。在传统的领导行为中,环境这方面的因素是被忽略的。但事实教训了我们,忽视环境保护,损害的是人民的根本利益——不仅是当代人们的根本利益,而且是子孙后代的根本利益;不仅是富庶与否的根本利益,而且是生存与否的根本利益。所以,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对待环境保护的态度问题,实质上也是对待人民根本利益的态度问题。我们要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问题,把是否坚持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否切实保护环境,当作贯彻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问题来对待。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检查我们领导工作的成败得失,检查我们对待环境保护问题的态度。
第六,改进和完善干部工作,全面和辩证地理解干部政绩,把能否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短期与长远、经济与环境的关系作为检验干部素质、能力和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
干部制度是领导行为的动力机制。选拔什么样的领导干部?用什么来衡量领导干部的能力?把什么当做领导干部的政绩?所有这些,都是领导干部的导向仪。干部制度中的规定指向哪里,我们的领导干部及其领导行为就会朝向那里。以往,由于我们在整体上忽略了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问题,所以,在干部制度中也不可避免地缺少这方面的内容。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的干部制度应该作出相应的调整。要全面和辩证地理解干部的能力和政绩。把重视环境问题做为对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要求。考察和选拔领导干部时,既要看他解决一时一地问题时的表现和能力,也要看他解决长远问题时所作的努力和贡献;既要看他抓经济工作取得的成效,也要看他在资源和环境方面付出了多大的代价;既要看经济方面的指标和数据,也要看社会全面进步方面的指标和数据;既要看他在任内做了多少事情,也要看他为后任乃至子孙后代留下了什么。只有在干部制度的这些方面进一步完善起来,才能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机制,引导我们的领导干部逐步增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并把它贯彻到领导工作的各个领域和环节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