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思潮若干特征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潮论文,当代论文,特征论文,青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青年问题,始终是社会工作(尤其思想工作)最为关心的主题。因为青年必然是国家未来的主人,青年的现状决定了我国未来的走势。那么,当代中国青年在想些什么,干些什么呢?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做一些初步的探讨。主要论述三个问题:(1)当代部分青年的行为特征;(2)当代青年的价值观分析;(3)影响青年思潮的主要因素。
一、当代部分青年的行为特征
和80年代的青年相比,90年代的青年行为表现出如下明显特征:
(一)注重社会交往关系
80年代初,青年对社会交往中的以血缘关系和人身依附关系为主线的社会不正之风深恶痛绝。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青年逐渐感到建立适宜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也深深地体会到自己在这方面的缺陷与薄弱,因此,进入90年代以后,本着“协作互利”的主旨,青年人际关系网得到了明确和稳定。广大青年已经习惯于顺从社会传统中由于地缘关系、血缘关系、人际关系结成的网络,并注重自己拓展社会交往领域,各种各样的“同乡会”、“校友会”“知青联谊会”,纷涌而起。在这种人际关系中,是以“互相利用、互相协作”为基础的,金钱利益的杠杆起到了重大作用。
(二)主体自我意识的张扬
自我意识的形成是青年由“自在”或“本自在”状态向“自为”状态发展的标志,也是青年走向社会的必要保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从调动个人物欲和积极性入手的各项措施极大地刺激了青年的主体自我意识。可以说,当代青年行为特征的一大主流就是张扬主体个性的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的空前强烈,突出地表现在对社会职业和角色的选择上。大学生的自主择业,青年知识分子和职工的大量跳槽,青年农民不可遏止地冲向农业以外的地方等等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当然也应该看到:这种自我意识的极度张扬很容易滑向极端个人主义的方向。少数青年以自我为核心,在强调自我的口号下,不顾别人和社会的利益,一味追求自己最大利益的实现,产生了反社会、反法律的倾向。
(三)注重生活上的享乐主义
部分青年在当代经济发展较优裕的条件下,不是进一步艰苦奋斗不断进取,而是滋生享乐主义倾向,甚至挥霍无度,造成极大浪费。这是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虽然享乐主义在社会上是由那些“大款”“大腕”们领头先行的,但对广大青年的影响却是相当大。如今,享乐主义已经被许多青年理解为理所当然的观点。这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忧虑。《人民日报》1993年4月5日曾载文批评到“为了捞钱可以不择手段,为了享乐可以挥金如土,这种人口袋鼓鼓,脑袋空空,没有一点社会责任感”。同年,该报在3月5日发表过社论,认为“即使是我们的经济发展了,国家富强了,人民富裕了,也自然要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坚决反对那种大手大脚,铺张浪费,讲排场,摆阔气的不良风气。”这个问题的严重性由此可见一斑。
(四)拜金主义倾向日益抬头
要享乐,就要有金钱这个物质基础。因此,当代青年群体中事事谈赚钱,处处说下海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拜金主义冲击下,青年工人不再愿意守住收入不高的工作;青年文人们为赚钱,大肆编造、抄袭;青年演员们也有相当部分拼命索要高额出场费;大学生们也心态不稳,有课不上,四处钻营的大有人在。上海大学生1991年流失2249人。这股风甚至波及到广大中学生身上。在这些人眼中,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已经不是看他为国家、为社会作出多大的贡献,而是看他赚了多少钱。拥有巨额金钱的大款、大腕被他们视为人生成功的主要标志。
二、当代青年的价值观分析
在上述行为的背后,隐含着当代青年的价值观念。价值观的核心是对心理态度和社会行为的意义和价值作出衡量和评价。它直接决定着人的行为。当代青年的价值观中充分体现出下列特点:
(一)价值观念多样化
当代青年是在改革开放中走向成熟的,在他们的知识和观念体系的构筑过程中,承受了各种文化——包括本土文化、外来文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的熏陶和冲击。今天,市场经济下产生的丰富多彩和令人扑朔迷离的现象,改革开放汇聚而来的各种社会思潮和形成的多种价值观又同时对他们产生影响,使他们在多种导向及自身需要中选择了不同的价值观。如目前在政治、道德、义利观念等问题上看法不一,非权威化甚至是无中心化的情况日益明显。
(二)价值目标功利化
“君子重义不重利”的理想人格在当代青年中已经失去了诱人的光彩。他们对修身立德和理想主义的价值目标的兴趣大为减弱,而对世俗和功利性的物质利益的目标追求日益明显。他们关心的不仅是生活的目的和意义,而且关心生活的每一段过程和生活手段,把目标转向现实需要等方面。当代青年学习的都是关系到自己生存与发展的知识和技能,而不是单纯地提高自己的修养。对当代青年来说,增加收入无疑是目前最实际、最重要的目标之一了。
(三)个人利益取向日益明显
集体主义价值取向作为我国传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仍是社会评价体系的主要标准。但与此同时“主观为别人,客观为自己”的个人利益为重的价值观念已为部分青年所认同。这部分青年在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平等意识、参与意识和主动进取精神增强的同时,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有所减弱,集体主义意识下降,个别人崇尚自我中心主义,把狭隘的个人利益作为行动的宗旨,只讲索取不愿奉献,多干一些就觉得吃亏,事情稍不遂个人意愿大发牢骚。这种倾向日益抬头。
(四)政治观趋于实际和谈化
从总体上看,当代多数青年关心政治,尤其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非常关注。但他们不喜欢空洞生硬的政治说教,在政治上呈现出明显的求直求实的特点。许多青年不愿讨论姓“社”与姓“资”的问题,认为社会制度不过是实现民族利益的手段。不少青年是关心“政策”不关心“政治”。对纯意识形态和宏观政治问题的关注程度下降,而对国家有关政策尤其是直接涉及自身利益的工资分配制度,物价和住房改革等日益关切。各种调查表明当代青年的政治观再也不象80年代那般冲动和激烈,而是朝着更加实际的方向发展。同时,在一部分青年中的政治淡化倾向也很显著。过去一些人曾把政治视为解决一切问题的钥匙,现在则走向另一个极端,把政治视为空中阁楼。
三、影响青年思潮的主要因素
(一)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作用
社会大变革必然引起观念的大变革,我国社会经济领域根本性的变化也必然导致整代人思潮的变迁。在社会转型初期,青年的思潮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某种紊乱状态。市场经济的双重作用,使当代青年在观念变化中既有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积极观点的形成,也有迷失方向和错位的观念产生。如在政治方面,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他们建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价值取向。同时,市场经济的多元化,调节的盲目性、自发性、优胜劣汰性、动荡性的增加及商品原则向社会生活的渗透等,也在客观上模糊和动摇了一部分青年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市场经济唤起其独立、自主、自强,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会助长一些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意识。我们迫切要求举起正确的价值导向的旗帜,在引导青年进一步解放思想,抛弃陈旧落后观念的同时,还要帮助青年走出误区,摆脱困惑和徘徊,选择并确立顺应历史潮流的科学的价值观。
(二)多重价值体系和多种价值传递渠道的影响
当代青年人处在国内外思想文化交流的前沿。在社会主义政治和价值观念体系的碰撞过程中,传统的政治价值观,党和国家提倡的价值观、市场经济带来的各种价值观以及西方涌入的各种流派同时作用于青年的头脑。面对这些共存但又互相矛盾的观念,使广大正在苦苦追寻自己人生价值的青年陷入价值选择的迷津,面对多元价值,他们难以进行认真咀嚼并形成完全正确而又严整一致的判断标准。在青年思潮中,随从于某种流行观念和人云亦云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这里,我们要提出一点,即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主导思想的弱化。这种弱化重点表现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与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的现实生活的不同步。一段时期以来,思想政治工作方法陈旧和脱离实际,对一些问题的宣传和阐述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这使得部分青年对我们的宣传一概加以抛弃或排斥,转而接受其他观念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站在时代前列,注入更新的富有时代特点的内容,唱响主旋律,运用新的方式方法,弘扬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
(三)青年自身发展阶段的影响
青年的身心发育基本成熟,求知欲望强烈,信息的接纳和吸收能力强,在改革开放的洪流中对自己的未来和前途抱有极大的信心和期望,渴望在社会变革中大显身手,建功立业,力图在动态发展中把握规律,培养自己的多方能力,这就在价值观上必然处于一种与社会发展同步多变的状态。同时,又由于其不成熟性,易受各种社会变化和某些社会思潮的影响,有的人甚至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