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国基础教育跨世纪的伟大使命--中国中小学创新教育典型经验研讨会综述_教育论文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国基础教育跨世纪的伟大使命--中国中小学创新教育典型经验研讨会综述_教育论文

培养创新人才是跨世纪中国基础教育的伟大使命——全国中小幼创造教育典型经验专题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础教育论文,中国论文,研讨会论文,跨世纪论文,使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国发明协会中小学创造教育分会和天津市教育科学院联合主办的全国中小幼创造教育典型经验专题研讨会,于1998年12月17日至19日在沈阳市举行。来自13个省、市的50多位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会议,提交了30多篇经验和论文。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陈德珍参加了会议并讲了话。此次会议是在1998年9 月于通辽市召开的全国第七届中小学创造教育学术年会基础上召开的。中国发明协会中小学创造教育分会和天津市教科院在通辽会议交流的经验中,选择了8 个省市的区域性经验和20多个学校的典型经验,在这次会议做进一步的专题研讨。与会代表结合回顾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各条战线取得的辉煌成就,总结、展示和交流了新时期中小幼创造教育发展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一致认识到,没有邓小平同志领导的改革、开放新时期,就没有创造教育的兴起和发展;没有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就没有创造教育的巨大成就和丰富经验;开展创造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跨世纪中国基础教育的伟大使命。在专题研讨中,代表们在以下几方面取得共识:

1 创造教育的时代意义

代表们一致认识到,中小幼创造教育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而兴起和发展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给创造教育的兴起提供了机遇;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重要的南巡讲话,为创造教育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近一两年江泽民总书记面对知识经济兴起的挑战,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提出知识创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任务,给创造教育指明了跨世纪发展的方向。在中小幼开展创造教育,关系到我国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关系到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关系到把一个什么样的基础教育带入21世纪,尤其是关系到以什么样的教育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问题。所以,开展创造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2 创造教育的主要成就

20年来,各地创造教育从零散的试验开始发展起来,到1993年成立全国中小学创造教育研究会,走上有组织地发展的道路, 之后召开了6次全国学术年会,研讨了创造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逐步走向成熟。从全国各种典型的总结材料和专题研讨来看,中小幼创造教育取得的成就主要有:①促进中小幼学生创造素质不断提高,尤其创造意识、创造能力的不断增强,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一般身心素质的提高;②一批优秀学生创造发明了成千上万的新产品、新作品,有的在全国性、国际性青少年发明博览会上获奖,有的申请了专利,应用于生产,创造了经济效益;③全国涌现出一批科研意识强、创造性教育教学能力高的优秀教师,1998年被评为全国十杰教师之一的湖南省长沙市第九中学教师谭迪熬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④涌现出一批以创造教育为特色的知名学校。

3 创造教育的本质要义

创造是人的本质特性。创造教育的使命就是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培养人的创造素质。而人的创造活动与人的创造素质的培养是有规律可循的。基于这些认识,代表们认为,创造教育在本质上就是遵循人的创造活动规律和人的创造素质的培养规律,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宗旨的教育。它的基本要义是:①全体性。创造教育的一个信念是每一位正常的儿童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都能通过适当的教育,取得创造性的成绩,成为某一方面的创造性人才。因此,创造教育不是只面向少数人的精英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②区别性。人的创造能力及其发展具有类型和层次的差别,这种差别是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交互影响而成的。因此,对每个学生的创造性发展,不可一概而论,不能用一个模式培养。③创新性。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生和成人,都有可能做出优异的成绩,其中主要的标志就是创新。创新是创造教育的灵魂。④创造教育具有正确的社会价值理想和导向,其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创新人才。从本质属性上说,创造教育属于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它是当今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教育改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新的教育思想体系和实践体系的统一体。

4 创造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创造教育着力解决的是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中的创造素质问题,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创造教育以创造性的教与学,大大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各地的典型经验表明,凡是创造教育开展得好的学校或地区,其素质教育实施得也卓有成效。

5 创造教育的目标定位

代表们认为,中小幼创造教育要突出基础教育的本质特点,把目标定位在“基础性”上。所谓“基础性”,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基础创造素质为主。它主要包括:创造意识、创造思维、创造个性、创造品德、创造美感及创造技能技法等,坚持基础创造素质为主,同时也鼓励中小学生开展创造发明活动,产生出创造性的产品与作品。这种创造性产品与作品的产生反过来有助于强化学生创造性素质的提高。

6 创造教育的基本模式和途径

从全国各地的经验来看,主要有如下几种模式和途径:①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进行创造教育;②以开设专门的创造训练课为主进行创造教育;③以组织学生开展创造发明活动,并产生某种创造性产品或作品为主进行创造教育;④以全面试验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为主进行创造教育;⑤以创办专门的创造学校或发明学校为实体进行创造教育等。

7 创造性教师的基本特征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需要创造性的教师来培养。近几年来,参加创造教育研究的师范院校日益增多,有的进行了培养创造性教师的实验,有的成为创造教育的实验基地。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创造性教师具有如下基本特征:①具有崇高的爱岗敬业精神和真挚的教育情感;②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方法;③具有勇于开拓进取的创造才能和灵活机智的应变才能;④具有敢于冒风险、勇于创新的精神;⑤具有创造性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输出信息的能力;⑥具有开放的人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⑦具有远见卓识;⑧具有民主的组织管理艺术;⑨善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活动,鼓励和喜欢学生求异、创新等。

标签:;  ;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国基础教育跨世纪的伟大使命--中国中小学创新教育典型经验研讨会综述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