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1]2000年在《嵩山侧柏人工林群落结构、生物量及物种多样性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采用样地法对嵩山地区侧柏10龄、1 7龄、21龄、31龄、44龄和65龄人工林的群落结构、生物量、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共计调查了12个乔木样地,60个灌木样方和60个草本样方。取得以下研究结果: 1、各林龄侧柏人工林群落结构简单,乔木层除在65龄人工林中出现有以栓皮栎为主的乔木二层外,其余群落均为单层林。林下植物由造林前的纯阳性植物演变成阳性植物、阴性植物相混合的格局。 2、在不同林龄的侧柏人工林中,其单株侧柏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规律均为树干>树枝>树叶;三者在10龄、17龄、21龄、31龄、44龄和65龄林中的比例分别为:52:26:22;54:27:19;55:27:18;55:29:16;58:28:14和59:28:13。 3、嵩山地区侧柏10龄、17龄、21龄、31龄、44龄和65龄人工林群落生物量分别为25.208t·ha~(-1),35.778t·ha~(-1)、39.21t·ha~(-1)、38.786t·ha~(-1)、62.9t·ha~(-1)和70.37t·ha~(-1)。乔木层生物量占群落总生物量的比例从10龄至65龄林间呈不断增加的趋势,分别为95.6%,97.35%,97.62%,96.53%,98.28%和98.78%。 4、嵩山地区侧柏人工林不同林龄群落净初级生产力的增长表现出阶段性的特点:2—10年生林年均净初级生产力为2.689t·ha~(-1)·a~(-1),为侧柏的第一个生长高峰;10—21年生林年均净初级生产力为1.29t·ha~(-1)·a~(-1);21—31年生林净初级生产力有所减小;31—41年生林年均净初级生产力为1.88t·ha~(-1)·a~(-1),是侧人工林群落生长的第二个高峰;44—65年生林群落净初级生产力迅速减小,年均生产力仅为0.367t·ha~(-1)·a~(-1)。 5、侧柏人工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指数随恢复时间的增长呈 逐渐增加的趋势。灌木层的物种数由10龄林分的8种增加到 65龄林分的16种;草本层的物种数由10龄林分的19种增加到 65龄林分的 24种。灌木层和草本层的 Dmar指数在 10—65龄林 分问的变化分别为 l.52一3.257和 3.90一4.994。 6、不同的物种多样性指数的测度结果均录明:嵩山地区不 同林龄林分的侧柏人工林群落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指 数差异均较小,无明显的变化规律,与群落的生物量也不成线性 关系。
栗燕[2]2008年在《郑州市公园绿地植物群落树种组成特点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在郑州市园林绿地资源普查的基础上,以不同类型公园绿地的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抽样的方法,对乔木、灌木和藤本等木本植物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并对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指数、群落外貌特征、树木高度等级、胸径等级等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出现在样方中的木本植物有乔木94种,灌木79种(含藤本植物),分属于54科103属173种。其中,被子植物49科93属154种,裸子植物有5科10属19种。常绿树种52种,落叶树121种。含有较多植物种类的科是:蔷薇科(11属34种)、木犀科(6属13种)、豆科(7属12种)、柏科(5属11种)、忍冬科(4属6种)、木兰科(3属6种)、杨柳科(2属6种)、卫矛科(1属6种)、松科(2属5种)、小檗科(3属4种)。在173种木本植物中,本地种29种,占总数的16.76%,国内引进种110种,占总数的63.58%,国外引进种34种,占总数的19.65%。表现出郑州市公园绿地以国内引进种为主,以本地种和国外种为辅的特征。综合性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街旁绿地这五种类型的公园绿地与郑州市总的落叶树/常绿树比相差不大,接近2:1;综合性公园、专类公园与郑州市总的阔叶树/针叶树比较为接近,都接近8:1,社区公园、带状公园、街旁绿地阔叶树/针叶树比较为接近,接近6:1。表现出落叶树种较多,而常绿树种较少,阔叶树种很多,针叶树种很少的特征,符合郑州市地带性植被组成的特点。与自然型群落不同,由于受人为干扰比较严重,人工型植物群落乔木层的优势度指数偏低,优势种的集中程度也各不相同。这五种类型的公园绿地植物群落的优势度指数依次为0.05615、0.06436、0.05760、0.03852、0.06378,优势种都是常见的园林绿化树种。如:棕榈、合欢、女贞、紫叶李等。相比而言,社区公园的乔木层优势度指数最高,优势种最集中,以棕榈为主,街旁绿地的乔木层优势度指数次之,优势种为女贞。而带状公园的乔木层优势度指数最低,优势种也相对比较分散,以女贞、紫叶李为主。这五种类型的公园绿地中,乔木层以物种数为3和5的样方数出现的最多,灌木层样方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物种数量比较分散,但以5种为最多。在这五种类型的公园绿地中,乔木层的物种丰富度表现为社区公园(6.3)>综合性公园(4.5)>街旁绿地(4.3)>专类公园(3.9)>带状公园(3.8);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表现为综合性公园(5.1)>社区公园(5)>专类公园(3.9)>带状公园(3.7)>街旁绿地(3.6)。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表现出相同的趋势,且五种类型的公园绿地乔木层Simpson多样性指数均在0.5以上,即乔木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表现为社区公园(0.709)>带状公园(0.587)>综合性公园(0.577)>街旁绿地(0.570)>专类公园(0.524);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表现为专类公园(0.483)>街旁公园(0.424)>带状公园(0.423)>综合性公园(0.397)>社区公园(0.310),但总体上,乔木的多样性指数>灌木的多样性指数。就均匀度而言,各不同类型的公园绿地之间差别不大,集中在0.70~0.86之间。乔木层的均匀度表现为社区公园(0.856)>带状公园(0.842)>专类公园(0.806)>综合性公园(0.747)>街旁绿地(0.717);灌木层的均匀度表现为专类公园(0.572)>街旁绿地(0.521)>综合性公园(0.487)>带状公园(0.442)>社区公园(0.327)。总体上,乔木的多样性指数>灌木的多样性指数。
徐雪蕾, 孙玉军, 周华, 张鹏, 胡杨[3]2019年在《间伐强度对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和土壤性质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从发展林下植被、改善群落结构的角度,探讨适合杉木人工林的间伐强度,为提高人工林的稳定性和维护地力、维持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依据。【方法】2013年对福建省将乐国有林场的杉木人工林采取3种强度间伐:弱度间伐(LT,10%~25%)、中度间伐(MT,25%~35%)和强度间伐(HT,40%~50%),并设置对照样地(CK,未间伐)。于2016年对样地内林木进行每木检尺,调查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盖度、生物量和土壤理化性质。对测定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用Tukey法多重比较进行两两差异显著性检验,并对林下植被与土壤理化性质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间伐3年后,未间伐、弱度和中度间伐的盖度分别为25.52%、52.81%和58.98%,林下植被均未能形成群落,强度间伐的盖度为100%,林下形成灌木蕨类群落;灌木层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盖度和生物量均随间伐强度增加而增加,均匀度指数随间伐强度的增加而降低;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盖度和生物量均随间伐强度增加而增加;间伐3年后,弱度、中度、强度间伐林比未间伐林的表层土(0~10 cm)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71.41%、39.31%和98.10%,全氮含量分别增加82.76%、51.27%和115.87%,碱解氮含量分别增加49.47%、25.59%和42.22%,有效磷含量分别增加138.29%、112.23%和174.29%,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16.25%、-24.25%和16.27%,对表层土pH值、全磷含量和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均不显著;灌木的盖度和生物量与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均显著(P<0.05)正相关,此外灌木的盖度还与速效钾含量显著(P<0.05)正相关,草本盖度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不强,草本生物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以及有效磷含量显著(P<0.05)正相关,林下植被的盖度和生物量均与土壤pH值和物理性质没有显著相关性。【结论】未间伐的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的物种多样性、盖度和生物量均低,林下植被未能形成群落,缺乏稳定性;间伐能够促进林下植被的发育,增加林下植被生物多样性、盖度和生物量,林下植被能形成群落,可提高维护地力的能力,尤其是强度间伐;建议杉木人工幼龄林进行40%~50%强度的抚育间伐,将郁闭度调整到0.6~0.7较为合理。
参考文献:
[1]. 嵩山侧柏人工林群落结构、生物量及物种多样性研究[D]. 王婷. 河南农业大学. 2000
[2]. 郑州市公园绿地植物群落树种组成特点研究[D]. 栗燕. 河南农业大学. 2008
[3]. 间伐强度对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和土壤性质的影响[J]. 徐雪蕾, 孙玉军, 周华, 张鹏, 胡杨. 林业科学.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