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竹纤维针织内衣面料的试制与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蒋佳怡[1](2021)在《吸湿快干抗菌功能真丝交织物的性能与产品开发》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信息科技不断的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品味得到提升,健康意识不断地强化,人们开始对服用纺织品的保健功能性提出了更多的诉求。并且随着功能纺织品发展空间不断的扩大,舒适型、卫生健康的各种功能性纺织品正逐步成为发展的热点主题与时尚。在全球持续变暖的影响下,特别是夏季,高温易使人体出汗造成不适感且易滋生细菌,因此开发一种吸湿快干与抗菌复合功能的服用面料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它能满足人们对服装健康舒适的消费需求。为开发具有良好吸湿快干与抗菌功能的服用面料,首先考虑到真丝在穿着舒适和保健方面有着特殊的地位,但是它依然存在着抗皱性和长久抗菌性不好的问题。所以选择一种新型的吸湿快干抗菌涤纶纤维与之交织来改善织物的性能。在论文中先通过扫描电镜对功能纤维的两个横纵方向截断面进行拍摄。观察功能纤维表面形状样貌,再对纤维进行回潮率测试以及对其纱线的力学性能测试。由测试结果可知:吸湿快干抗菌涤纶纤维的横向截面呈现出不规则弯曲略扁平的形状,其内部有许多微小的颗粒存在。纤维的纵向形态结构表面有些许微孔和细小的颗粒物质,增大了纤维的比表面积,提高了回潮率,有利于纤维发挥吸湿快干抗菌功能。该纤维纱线具有较高强力,而伸长和强度偏小,初始模量略小,刚性小。为探讨纬纱中吸湿快干抗菌涤/竹纱(70/30)含量和组织两个因素对织物各种性能的影响,论文选用桑蚕丝为经纱原料,吸湿快干抗菌涤/竹纱(70/30)和绢丝纱为纬纱原料,设计织造14种织物,分为A和B两个系列。A系列织物是9种同一组织、功能性涤/竹纱含量变化的交织物,选用五枚缎纹组织,且织物纬纱中吸湿快干抗菌涤/竹纱(70/30)的占比逐渐增大,依次是0%、20.53%、25.62%、34.07%、50.82%、67.39%、75.61%、80.52%、100%。B系列织物是5种纬纱为功能性涤/竹纱、组织变化的交织物,组织选用2/1斜纹、四枚破斜纹、五枚纬缎、八枚纬缎和蜂巢组织。主要通过对两个系列织物进行相应实验来研究纤维含量和织物组织对织物功能性及其它普通服用性能的影响。通过对A和B系列织物的功能性(吸湿快干性和抗菌性)以及织物相关的服用性能(力学性、透气性、悬垂性、刚柔性、折皱回复性、起毛起球性)等方面进行实验,再分析相关数据,最后用模糊数学对各项测试结果进行综合性评价。结果显示:纬纱中吸湿快干抗菌涤/竹(70/30)混纺纱所占的比例大小会明显影响织物的吸湿快干性、力学性、透气性、抗折皱回复性、抗起毛起球性,但对织物的抗菌性、悬垂性及刚柔性影响偏小;组织中八枚缎纹组织织物的性能更好。根据模糊数学综合评价结果,当织物中吸湿快干抗菌涤/竹(70/30)混纺纱含量为80.52%,绢丝纱的含量为19.48%时,即此时纬纱中功能纱与绢丝纱的投纬比为4∶1,且组织为八枚缎纹,织物的综合性能达到最优,因此选用该组合比例进行后续的设计。最后,利用JCAD软件设计图案,用电子大提花机进行织造,开发出四款既美观时尚又具有吸湿快干和抗菌复合功能的交织面料,为后续开发其它功能型丝绸产品提供参考。
白蕊,黄小云,赵婧,佟涛,杨霞,孙俊楠[2](2021)在《竹丽尔弗莱特多功能针织面料的开发》文中提出利用竹丽尔纤维的天然抗菌功能,并结合弗莱特纱线的优良特性,通过原料置换、工艺优选等手段,开发一款秋冬季保暖丽尔弗莱特健康弹力面料。介绍面料的编织工艺、技术难点以及染整工艺,并测试织物的物理性能、抗菌性能、保暖性能及抗静电性能等。结果表明,所开发面料具有优异的抗菌、抗静电、保暖效果,其测试指标符合相关标准要求,是开发功能性健康内衣休闲产品的理想面料。
姚永标,史帅杰,李贤,徐玲娇[3](2020)在《负离子纬编内衣面料的设计与生产实践》文中认为负离子纤维作为近年来符合人们环保要求的新兴功能纤维,不仅有杀菌抗菌的功能,还具有净化空气、预防疾病的特点。利用负离子纱线试制了系列内衣面料,释放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利用其产生的负离子,改善空气环境,净化室内空气质量。为相关企业针织内衣的设计与生产提供参考。
王欣[4](2020)在《羊毛与调湿控温涤纶混纺织物的热湿舒适综合评价》文中研究指明对于夏季高档轻薄毛织物,除了要保证织物的手感风格、抗静电、弹性优良、抗皱、染色性好等性能以外,织物的热湿舒适性能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当前对于织物的热湿综合评价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因此研究织物的热湿舒适综合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基于保持单因素变化,而其他因素变化相对较小的原则,从江苏丹毛纺织有限公司选取16种针织混纺织物和24种机织混纺织物;测试了16种针织混纺织物的组织结构、面密度、横纵密度、厚度等基本参数,并由纱线线密度和横纵密度,计算出针织物的未充满系数;测试了24种机织混纺织物的组织结构、面密度、经纬密度、厚度等基本参数,由纱线线密度和经纬密度计算出机织物的经向、纬向紧度和总紧度;并对织物的密度、面密度、厚度、未充满系数、紧度系数等各项基本参数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实验结果显示:当织物的面密度相同时,羊毛含量越高,37.5涤纶含量越少,织物的厚度越大;16种针织物的厚度范围为0.3280.883mm,未充满系数范围为8.2228.25,面密度范围为53248 g/m2;24种针织物的厚度范围为0.2290.482mm,紧度范围为65.71%95.70%,面密度的范围为133218g/m2,平纹织物的面密度较小。测试了16种针织混纺织物和24种机织混纺织物的热阻和传热系数、瞬间接触凉感Q-max等热传递性能和回潮率、吸水率、芯吸高度、干燥速率等湿传递性能以及干-湿态升温性能和透气性等客观性能,探讨了针织混纺织物和机织混纺织物的羊毛含量、37.5涤纶含量、组织结构、面密度等因素对其各项热湿舒适性能的影响,并进行了模糊综合评价。实验结果显示:当混纺织物的组织结构、羊毛含量一定时,含有37.5涤纶的混纺织物的吸湿凉爽性优于含有普通涤纶的混纺织物;混纺织物中37.5涤纶的含量在30%35%时,织物的吸湿凉爽性最佳;在混纺织物的组成成分、组织结构等参数基本相同的情况下,织物的厚度越小,其吸湿、凉感的综合性能越好;水分的存在有助于提高服装的吸湿散热功能;纬平针织物的吸湿、凉爽性优于其他组织结构的针织物;平纹织物的吸湿凉爽等热湿综合性能优于二上一下破斜纹、两上一下斜纹、两上两下纬重平、方格组织及透孔组织等组织的机织物;透气率与混纺织物的未充满系数和紧度具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选取了8种机织物作为进行吸湿排汗整理的试样,测试了经吸湿排汗整理后相应织物的传热系数、Q-max、干-湿态升温性能、回潮率、吸水率、干燥速率、透气性等性能,并对整理前后相应织物的各项性能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显示:吸湿排汗整理使得机织混纺织物的传热系数和透气率具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增大了机织混纺织物的吸湿、吸水性能。经吸湿排汗整理后的混纺机织物的总体吸湿、散湿、散热、凉感的性能增强。对16种针织混纺织物和24种机织混纺织物的瞬间接触凉感进行了主观触摸实验评分,并选用3种针织物和5种机织物进行着装实验,并对人体运动过程中的热感、湿感、闷感、粘感、凉感等主观感觉评分,最后选择运动30min后的各项主观感觉评分值进行模糊综合评价。结果显示:主、客观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通过主、客观评价的共同分析,能够对混纺织物的热湿综合性能进一步判断与验证。
钟斌悦[5](2020)在《磨毛针织被单工艺优化设计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被单是床上用品中至关重要的产品。消费者对被单的需求已不仅局限于保暖和耐用,而是更加侧重追求使用的舒适性,特别是面料的柔软性和亲肤性。尤其对于秋冬季节的被单而言,柔软贴身的面料,可以使体感温度上升,使人感到更加温暖。针织被单由于特殊的编织方式,面料更加柔软舒适、服帖。目前,已有不少厂家开始生产针织被单,但要真正实现针织被单的产业化仍有部分难题亟需解决,如针织被单的抗起毛起球性、保暖透气性、水洗尺寸稳定性等性能仍有待提升。本课题对自主研发的磨毛针织被单的耐用性能和舒适性能进行了系统性地研究,优化了磨毛针织被单的生产工艺,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耐用性和使用舒适性。本课题以棉、绢丝、羊绒、竹浆纤维为原料,选择合适的工艺制成不同混纺比的纱线。通过评估纱线力学性能,表面毛羽,条干均匀度,纱线回潮率等参数评价混纺纱线性能是否符合制备针织被单的要求。选择综合性能最佳的纱线,编织针织被单。选用舌针单面四针道圆纬机编织纬平针组织,针对产品特性设计染色工艺并选择合适的设备进行染色、烘干及预缩整理。同时本课题还设计了产品的磨毛方式及其工艺,探究了原料、密度、磨毛方式和磨毛率等因素对针织被单耐用性和舒适性能的影响,最后研究了织物的水洗尺寸稳定性。并通过正交实验,结合综合平衡法,优化了磨毛针织被单的制备工艺。通过一系列实验、分析和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本课题选用的四种纱线的公定回潮率都在8.5%以上,具有良好的吸湿性能。其中绢丝/羊绒/棉混纺纱的力学性能、表面毛羽、条干均匀度等指标均未达到要求;纯棉纱和竹浆纤维/羊绒/棉混纺纱的表面毛羽分布情况不够理想,而绢丝/棉混纺纱各项性能均满足磨毛针织被单的用纱要求,故最终选用绢丝/棉混纺纱为磨毛针织被单原料。2、绢棉磨毛针织被单的抗起毛起球等级均达到3.5级以上,抗起毛起球性能良好,同时织物抗起毛起球性能与磨毛方式和磨毛率无关,并随总密度的增大而有所增强。3、选用绢丝/棉混纺纱线织造纬平针织物作为磨毛针织被单面料。针织被单的顶破性能随总密度增大而增强,随磨毛率增大而减弱;砂辊式磨毛对其顶破强力损伤较大,碳素纤维磨毛工艺既可以使针织被单获得较好的绒感,又可以减少织物顶破强力的损伤。4、实验发现,磨毛针织被单的透气性随总密度的增大而减小,保温性随总密度的增大而增强,同时磨毛针织被单的透气性和保温性还与磨毛工艺有关系,二者都随磨毛率的增大而增大。5、通过正交实验结合综合平衡法,最终得出选用65%棉35%绢丝混纺纱为原料,编织总密度为8500线圈/25cm2,采用碳素纤维进行两道磨毛,磨毛率为95%的磨毛针织被单综合性能最好。综上所述,本课题所做的研究与分析为后续进一步研发针织被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对针织被单的规模化生产和普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童星[6](2017)在《竹原纤维/抗菌涤纶针织面料及其抗菌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竹原纤维是我国近几年开发成功的纤维素纤维,具有良好的服用性能,如:天然抗菌性、吸湿导湿性、绿色环保性等。银离子涤纶是经共混纺丝法而制成的纤维,银离子的加入,使纤维具有抗菌性,且作用范围广、持久,与人体接触中,安全环保。所以本文选用竹原纱线与银离子涤纶纱线,研发军用贴身内衣抗菌针织面料。本课题用扫描电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观察竹原纤维、银离子涤纶的微观结构;用纱线毛羽测试仪、抱合力机测试纱线的机械性能;选用振荡法表征了纱线的抗菌性能并分析其抗菌机理;通过设计正交实验探讨后处理工艺对两种纱线抗菌性的影响;在慈星电脑横机上进行抗菌针织面料设计及制织,然后用最佳工艺对织物进行精练处理;通过振荡法测试一系列产品的抗菌性能,分析比较后处理、水洗次数、织物组织以及织物密度对两种产品抗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竹原纤维表面有许多凹槽、裂纹使纤维具有良好的吸湿放湿性,纤维中存在抗菌物质“竹醌”,被誉为“天然抗菌纤维”。用振荡法测得竹原纱线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率达到94.87%。用氧化剂处理竹原纱线,结果得出处理后的抑菌率都下降,且温度为抑菌率变化的主要因素,当处理浓度为3g/L,温度为50℃,浸渍时间为30min时,抑菌率最大值为70.44%。银离子涤纶中存在银离子,用振荡法测得其纱线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率为94.20%,具有很强的抑菌性。用碱剂处理纱线,结果得出抑菌率都下降,且浸渍时间对抑菌率的影响为主要因素,当碱液的浓度为7 g/L时,处理温度为30℃,浸渍时间为20min时,抑菌率最大值为90.20%。用振荡法对织物进行测试后,竹原纱织物、银离子抗菌涤纶织物以及两种纱线的混合织物对大肠杆菌均有不同的抑菌性,其中练白布的抑菌率小于原坯布的抑菌率,随着织物规格参数和化学处理工艺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变化。用抑菌性最好的竹原纱织物进行耐洗性测试之后,得出最佳抑菌率为:经过20次洗涤后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分别为70.57%,77.78%;经过50次洗涤后抑菌率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分别为55.1%和67.90%,其中对大肠杆菌达到AA级标准。图12幅,表26个,参考文献63篇。
林凤玲[7](2012)在《基于竹纤维改性的干爽纱线及湿梯度针织面料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消费者对服装穿着舒适性要求的提高,吸湿快干性织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而为了迎合绿色纺织的理念,天然纤维面料也成为研究的重点。本课题的研究是在目前国内对吸湿快干织物的研究情况基础上,以竹浆纤维为原料,对纤维进行疏水改性,并探讨纤维改性对实现编织的面料的湿梯度特性的可行性。对竹浆纤维进行疏水改性,分别从助剂浓度和处理时间两个方面对纤维进行处理,对纤维的回潮率、水分渗入时间、芯吸高度、吸湿和放湿性能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疏水处理能使纤维表面获得良好的拒水效果,且纤维表面拒水效果不受疏水处理的浓度和时间的不同产生大的差异。相对于原纤维约1.8cm的芯吸高度而言,纤维经过疏水处理之后,表面拒水效果良好,无明显芯吸效果;而纤维内部受拒水处理影响差距不大,纤维处理前后整体回潮率相差不超过2%,经过疏水处理的纤维在具有良好回潮率的同时,快干性得到很好的改善。这样,在液态水环境中,纤维内部吸湿并传导蒸发,表面却拒水不束缚。得出纤维拒水处理的最佳条件为20g/L下处理30min,105℃焙烘5min。利用改性后的竹浆纤维分别与未处理的竹浆纤维、苎麻纤维和涤纶混纺,对混纺纱的回潮率、芯吸高度、水分渗入时间和吸湿、放湿含水率进行测试,三种纱线表面水分渗入和芯吸现象不明显,吸湿性大小为改性竹/苎麻>改性竹/竹>改性竹/涤;快干性大小为改性竹/涤>改性竹/竹>改性竹/苎麻。得出改性纤维所占比例越大,纱线吸湿性越差,快干性越好;混纺纱的吸湿性、快干性能与材料本身吸湿性和快干性成正比。采用改性竹/竹和改性竹/涤混纺纱设计三种面料:菱形空气层、双面打击布、双面提花罗纹组织,在针织大圆机上进行编织,改性竹混纺纱编织织物反面作为传导层,使汗液不能在织物内层停留,水分被快速传递到外层吸收并蒸发。对三种织物的吸湿快干性能(包括芯吸高度、水分渗入时间和扩散面积、水分蒸发速率和时间、透湿量)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双面提花罗纹组织和菱形空气层两种面料在改性竹混纺纱一面均不吸水,正面吸湿性良好,织物呈现良好的湿梯度和两面异性,其中,双面提花组织导水点比例高,结构疏松,织物反面不吸水,但水分能迅速传递到织物正面,湿梯度和双面异性比菱形空气层面料好;双面打击布正面和反面吸水效果不明显,织物的两面异性和湿梯度效果不显着。
黄冠辉,于雪生[8](2010)在《竹纤维针织运动面料的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研究了在针织圆机上开发竹纤维针织品的方法,选用纱线线密度分别为18.2 tex的竹纤维纯纺纱,开发抽针罗纹织物及单面网眼罗纹织物两种针织物。两种织物都具有良好的吸湿性、透气性,以及抗菌、抑菌功能,是高档、高附加值的功能性针织运动面料。根据竹纤维的特点,本文采用活性染料对产品进行染色,并采用亲水性柔软剂对染色后的针织产品进行柔软整理。
耿艳蕾[9](2010)在《竹浆纤维新型纱线结构性能与针织产品开发研究》文中提出耕地面积的限制和石油价格的上涨,让我们把纺织新材料的开发的目光投向了再生纤维素纤维;而我国丰富的竹材资源和相对匮乏的木材资源,使开发竹浆纤维产品成为充分利用天然纤维素资源的一个有效途径。本文针对竹浆纤维本身的性能特点,进行了纱线和针织产品的开发和基础性能研究。根据竹浆纤维本身的结构和性能特点,设计并纺制了一系列竹浆纤维为主要原料的新型纱线。通过对这些纱线的性能进行测试和比较分析,得出各种纱线的适用性结论,并针对各种纱线的不同性能及适用性,设计了一系列针织产品。对这些针织产品的性能进行测试和分析,为后续的产品设计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并对针织产品的风格特点进行了重点的考察,通过主成份分析和聚类分析将竹浆纤维针织物按照风格进行了分类。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竹浆纤维的外观特征与粘胶纤维相似,纵向有沟槽,横截面呈锯齿形,有皮芯结构;从力学性能上看,竹浆纤维强度较棉纤维低,模量较小,比较柔软。2.通过对新型纱线的性能研究可知,外观方面,竹浆纤维高捻纱、紧密纱和赛络纱的纱体比较均匀,毛羽较环锭纱少,喷气涡流纺纱的纱体均匀度较差;性能方面,新型纱线的拉断强力普遍较环锭纱低,但是模量一般较高,尤其是MVS纱。此外,弹性方面新型纱线普遍优于环锭纱。3.纱线性能的主成份分析结果表明,竹浆环锭纱适宜生产强力要求较高,但是外观效果要求较低的产品;紧密纱由于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可以进行多种产品开发;赛络纱外观特征优良,适宜生产外观效果要求较高的产品。虽然新型纺织纱线在力学性能方面存在这一些不足,但是在其他方面有其独特的优点,可以尝试使用新型纱线改善由于竹浆纤维本身的特点带来的风格单一的问题,使竹浆纱的适用性更广。4.竹浆纤维针织物的性能研究表明,在力学性能方面,MVS纱纬平针织物的拉伸断裂强力在单面织物中最好,在顶破强力上,同种纱线不同组织的织物一般遵循双罗纹最大,纬平针最小的特征,新型纱线织物的顶破强力优于环锭纱织物或与其相当。在外观保持性上,环锭纱织物的硬挺度比新型纱线差,喷气涡流纺纱织物的抗弯刚度最大;新型纱线的折皱回复性能和抗起毛起球性能也优于环锭纱。在舒适性上,环锭纱织物的透气率较好,而新型纱线高支纱的透湿性较高。在尺寸稳定性上,各种纱线的纬平针组织经过温和家庭洗涤法测试之后,纵向的缩水率差异较小,横向的缩水率差异较大,其中MVS纱织物的横向缩率明显高于其他几种织物。5.通过对竹浆纤维针织物风格特征的分析,将所设计的竹浆纤维针织物分成三个大类,其中所有纱线种类的纬平针组织都属于轻薄柔软型,高捻乔其纱组织和环锭罗纹组织属于中间型,除了环锭罗纹以外的所有双面织物属于厚重丰满型。
朱远胜[10](2009)在《竹纤维混纺产品的开发与应用》文中提出竹纤维纺织品具有许多优异的性能,但也存在纺纱静电重、抱合力差、织造易断头、易变形等缺点。文章介绍了与竹纤维混纺的天然纤维、再生纤维和合成纤维,以及目前市场上已经开发的服装面料和产业用竹纤维混纺产品。采用混纺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改善竹纤维的性能,竹纤维混纺产品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二、竹纤维针织内衣面料的试制与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竹纤维针织内衣面料的试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吸湿快干抗菌功能真丝交织物的性能与产品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吸湿快干纺织品的研究现状 |
1.3 抗菌纺织品的研究现状 |
1.4 真丝交织物的研究现状 |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吸湿快干抗菌涤纶纤维性能测试与织物试制 |
2.1 纤维的形态结构 |
2.1.1 实验方法 |
2.1.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2 纤维与纱线的回潮率测试 |
2.2.1 实验方法 |
2.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3 纱线的强力测试 |
2.3.1 实验方法 |
2.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4 织物的规格设计 |
2.5 织物的基本结构参数 |
2.5.1 织物的厚度测试 |
2.5.2 织物的平方米克重测试 |
2.5.3 织物的结构参数测试结果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吸湿快干抗菌功能真丝交织物的性能测试与分析 |
3.1 织物的吸湿快干性能测试 |
3.1.1 织物吸湿性能指标测试分析 |
3.1.2 织物快干性能指标测试分析 |
3.1.3 织物吸湿快干性能指标线性回归分析 |
3.2 织物的抗菌性能测试 |
3.2.1 实验方法 |
3.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 织物的拉伸断裂性能测试 |
3.3.1 实验方法 |
3.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 织物的透气性能测试 |
3.4.1 实验方法 |
3.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5 织物的悬垂性能测试 |
3.5.1 实验方法 |
3.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6 织物的刚柔性能测试 |
3.6.1 实验方法 |
3.6.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7 织物的折皱回复性能测试 |
3.7.1 实验方法 |
3.7.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8 织物的起毛起球性能测试 |
3.8.1 实验方法 |
3.8.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9 织物的综合性能评价 |
3.9.1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3.9.2 织物评价对象因素集建立 |
3.9.3 织物综合评价变换矩阵建立 |
3.9.4 织物模糊综合评价 |
3.10 本章小结 |
第4章 吸湿快干抗菌功能真丝交织面料设计与开发 |
4.1 图案设计 |
4.2 色彩选择 |
4.3 主题设计一:流云 |
4.3.1 图案设计 |
4.3.2 工艺规格设计 |
4.3.3 应用效果 |
4.4 主题设计二:雪花 |
4.4.1 图案设计 |
4.4.2 工艺规格设计 |
4.4.3 应用效果 |
4.5 主题设计三:窗里看花 |
4.5.1 图案设计 |
4.5.2 工艺规格设计 |
4.5.3 应用效果 |
4.6 主题设计四:花漾 |
4.6.1 图案设计 |
4.6.2 工艺规格设计 |
4.6.3 应用效果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竹丽尔弗莱特多功能针织面料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 竹丽尔彩色纤维特性 |
1.1 吸湿透气 |
1.2 抑菌环保 |
1.3 抗静电性能 |
1.4 色彩持久靓丽 |
1.5 生态环保可持续 |
2 竹丽尔弗莱特保暖面料设计 |
2.1 设计思路 |
2.2 纱线规格 |
3 竹丽尔弗莱特保暖面料的开发 |
3.1 编织工艺 |
3.1.1 原料选择 |
3.1.2 设备参数 |
3.1.3 三角排列 |
3.1.4 穿纱方式 |
3.1.5 线圈长度 |
3.2 织造关键技术 |
3.2.1 纱线张力控制 |
3.2.2 纱线运行线路调整 |
3.2.3 关键部位清洁 |
3.3 染整工艺 |
3.3.1 短流程 |
3.3.2 低强度 |
3.3.3 高温洗油 |
3.3.4 定形 |
4 性能测试 |
4.1 测试方法 |
4.1.1 缩水率 |
4.1.2 弹子顶破强力 |
4.1.3 起球性能 |
4.1.4 抗菌性 |
4.1.5 抗静电性 |
4.1.6 保暖性能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常规物理性能 |
4.2.2 抗菌性能 |
4.2.3 抗静电性能 |
4.2.4 保暖性能 |
5 结论 |
5.1 喂纱张力一致性把控是影响竹丽尔弗莱特面料品质的重要因素。 |
5.2 利用竹丽尔纤维原液着色的特点,使竹丽尔弗莱特面料的染色流程更加简捷有效,在确保面料费用、性能优异的前提下,实现节能降耗的开发目的。 |
5.3 竹丽尔弗莱特面料集保暖、抗菌、抗静电等多项功能于一身,是冬季针织内衣面料的理想选择。 |
(3)负离子纬编内衣面料的设计与生产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负离子简介 |
1.1 起源 |
1.2 负离子含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
1.3 负离子纤维的应用 |
2 负离子内衣面料的设计与试制 |
2.1 交织类面料 |
2.1.1 变化平针组织 |
2.1.2 移圈组织 |
2.2 提花类面料 |
2.2.1 设备选择 |
2.2.2 原材料 |
2.2.3 面料设计 |
2.2.3. 1 设计步骤 |
2.2.3. 2 提花实物面料 |
3 程序设计及上机编织 |
4 结语 |
(4)羊毛与调湿控温涤纶混纺织物的热湿舒适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羊毛及凉爽纤维的简介 |
1.3 吸湿凉爽精纺羊毛织物的研究概述 |
1.4 织物热湿舒适性的基本理论与评价方法 |
1.5 本课题研究意义与内容 |
2 羊毛与调湿控温涤纶混纺织物的选取与参数测试 |
2.1 混纺织物的选取 |
2.2 测试指标与方法 |
2.3 测试结果与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针织混纺织物热湿舒适客观性能测试与评价 |
3.1 测试指标与方法 |
3.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3.3 模糊综合评价 |
3.4 本章小结 |
4 机织混纺织物热湿舒适客观性能测试与评价 |
4.1 测试指标与方法 |
4.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4.3 模糊综合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5 机织混纺织物的吸湿排汗整理及性能测试与分析 |
5.1 混纺织物的选取与性能测试 |
5.2 吸湿排汗整理工艺 |
5.3 性能测试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混纺织物热湿舒适性能的主观实验与评价 |
6.1 主观触摸实验与评价 |
6.2 主观着装实验与评价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5)磨毛针织被单工艺优化设计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被单产品研究现状 |
1.1.1. 被单产品原料 |
1.1.2. 被单产品组织结构 |
1.1.3. 被单产品的其它研究 |
1.2. 被单产品的性能评价 |
1.2.1. 耐用性能评价 |
1.2.2. 舒适性能评价 |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磨毛针织被单原料选择与织物制备 |
2.1. 磨毛针织被单原料选择 |
2.1.1. 被单产品原料要求 |
2.1.2. 针织被单产品用纱要求 |
2.2. 磨毛针织被单纱线设计及性能研究 |
2.2.1. 纱线表观形态 |
2.2.2. 纱线力学性能 |
2.2.3. 纱线表面毛羽 |
2.2.4. 纱线条干测试 |
2.2.5. 纱线吸湿性能 |
2.3. 针织被单的织造工艺 |
2.4. 针织被单的染色工艺 |
2.4.1. 精炼 |
2.4.2. 漂白 |
2.4.3. 染色 |
2.4.4. 烘干及定型 |
2.5. 针织被单的磨毛工艺 |
2.5.1. 磨毛工艺 |
2.5.2. 热定型工艺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磨毛针织被单耐用性能探究 |
3.1. 实验材料 |
3.2. 抗起毛起球性能探究 |
3.2.1. 实验方法 |
3.2.2. 抗起毛起球性能分析 |
3.3. 顶破性能探究 |
3.3.1. 实验方法 |
3.3.2. 顶破性能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磨毛针织被单舒适性能探究 |
4.1. 透气性能探究 |
4.1.1. 实验方法 |
4.1.2. 透气性能分析 |
4.2. 保温性能探究 |
4.2.1. 实验方法 |
4.2.2. 保温性能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正交实验的水洗尺寸稳定性研究 |
5.1. 洗涤实验 |
5.2. 织物水洗尺寸稳定性正交表设计 |
5.3. 实验结果分析 |
5.4. 水洗对针织被单表观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纱线毛羽测试结果 |
附录二 被单产品性能测试结果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竹原纤维/抗菌涤纶针织面料及其抗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抗菌纤维的研究进展 |
1.2.1 天然抗菌纤维的发展状况 |
1.2.2 人工合成抗菌纤维的发展状况 |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
1.3.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实验原理及方法 |
2.1 原料、试剂及仪器 |
2.1.1 原料 |
2.1.2 试剂 |
2.1.3 仪器 |
2.2 纤维和纱线的微观结构及力学性能分析方法 |
2.2.1 纤维扫描电镜分析(SEM) |
2.2.2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2.2.3 纱线毛羽测试 |
2.2.4 纱线耐磨性测试 |
2.3 纱线的后处理工艺 |
2.3.1 氧化剂处理竹原纱线 |
2.3.2 碱处理银离子抗菌涤纶纱线 |
2.4 材料的抗菌性能评价 |
2.4.1 实验菌株 |
2.4.2 抗菌性能测试方法及有效性判断 |
2.4.3 抑菌率测试方法——振荡法 |
2.4.4 抗菌性能评价方法 |
2.4.5 抗菌机理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抗菌纤维纱线的结构与性能 |
3.1 竹原纤维纱线的微观结构及力学性能分析 |
3.1.1 SEM |
3.1.2 FT-IR |
3.1.3 纱线毛羽测试 |
3.1.4 纱线耐磨性测试 |
3.2 银离子抗菌涤纶的微观结构及力学性能分析 |
3.2.1 SEM |
3.2.2 FT-IR |
3.2.3 纱线毛羽测试 |
3.2.4 纱线耐磨性测试 |
3.3 抗菌性能测试分析 |
3.3.1 竹原纱线的抑菌率测试 |
3.3.2 银离子抗菌涤纶纱线的抑菌率测试 |
3.3.3 氧化剂处理竹原纱线对其抑菌率的影响 |
3.3.4 碱剂处理银离子抗菌涤纶对其抑菌率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针织抗菌面料的设计与试制 |
4.1 产品设计方案 |
4.1.1 组织结构的设计 |
4.1.2 织物规格的选择 |
4.2 织造工艺 |
4.2.1 并合 |
4.2.2 电脑横机的组成机构 |
4.2.3 电脑横机的工作原理 |
4.2.4 上机织造 |
4.2.5 下机产品 |
4.3 坯布精练 |
4.3.1 精练原理 |
4.3.2 精练工艺 |
4.3.3 精练成品 |
4.3.4 原坯布和练白布的理化性能对比 |
4.4 本章总结 |
5 针织面料的抗菌性能检测 |
5.1 针织坯布的抗菌性能检测结果 |
5.1.1 银离子抗菌涤纶坯布 |
5.1.2 竹原纤维/银离子抗菌涤纶坯布 |
5.2 针织练白针织布的抗菌性能检测结果 |
5.2.1 竹原纤维针织面料 |
5.2.2 银离子抗菌涤纶针织面料 |
5.2.3 竹原纤维/银离子抗菌涤纶针织面料 |
5.3 针织面料抗菌性能的耐洗性测试结果 |
5.3.1 洗涤20或50 次后针织面料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率 |
5.3.2 洗涤20次或50次后针织面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
致谢 |
(7)基于竹纤维改性的干爽纱线及湿梯度针织面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竹纤维在纺织品中应用及研究现状 |
1.2 吸湿快干织物的研究现状 |
1.2.1 舒适性的研究 |
1.2.2 基于功能纤维及纱线的吸湿快干织物 |
1.2.3 基于织物结构及后整理的吸湿快干织物 |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1.4 本课题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 |
2 纤维改性工艺及其性能研究 |
2.1 竹纤维改性及表征 |
2.2 纤维性能测试及分析 |
2.2.1 纤维回潮率测试 |
2.2.2 纤维芯吸测试 |
2.2.3 纤维吸放湿性测试 |
2.2.4 水分在纤维表面渗入时间测试 |
2.3 纤维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
2.3.1 纤维回潮率结果与分析 |
2.3.2 纤维芯吸测试结果与分析 |
2.3.3 纤维吸放湿性结果与分析 |
2.3.4 水分渗入时间测试结果与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改性竹纤维成纱及性能研究 |
3.1 混纺纱成纱 |
3.2 纱线性能测试方法 |
3.2.1 纱线芯吸测试 |
3.2.2 纱线吸放湿性测试 |
3.2.3 水分渗入时间测试 |
3.3 纱线性能的结果与分析 |
3.3.1 纱线芯吸结果与分析 |
3.3.2 纱线吸放湿性结果与分析 |
3.3.3 水分渗入时间测试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湿梯度面料的编织工艺及性能研究 |
4.1 原料及编织工艺 |
4.1.1 织物的基本参数 |
4.1.2 面料的编织工艺 |
4.2 织物的吸湿快干性能测试 |
4.2.1 织物芯吸测试 |
4.2.2 织物吸水率测试 |
4.2.3 水分渗入时间和扩散面积测试 |
4.2.4 水分蒸发时间和速率测试 |
4.2.5 织物透湿量测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织物芯吸结果与分析 |
4.3.2 织物吸水率结果与讨论 |
4.3.3 水分渗入测试结果与分析 |
4.3.4 水分蒸发测试结果与分析 |
4.3.5 织物透湿量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5.1 论文主要结论 |
5.2 本课题的不足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竹浆纤维新型纱线结构性能与针织产品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竹浆纤维的性能结构研究 |
1.2.2 竹浆纤维的纱线产品开发现状 |
1.2.3 竹浆纤维的针织产品开发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
第二章 竹浆纤维结构与性能研究 |
2.1 竹纤维分类与制备 |
2.1.1 竹纤维分类 |
2.1.2 竹浆纤维生产过程 |
2.2 竹浆纤维性能研究 |
2.2.1 竹浆纤维外观形态 |
2.2.2 竹浆纤维性能特点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竹浆纤维纱线制备及性能研究 |
3.1 竹浆纤维新型纱线的制备 |
3.1.1 新型纺纱方法原理及特点 |
3.1.2 竹浆纤维新型纱线设计的依据 |
3.1.3 纱线实测规格分析 |
3.2 竹浆纤维纱线外观与性能研究 |
3.2.1 竹浆纤维纱线的外观结构 |
3.2.2 竹浆纤维纱线的性能测试与分析 |
3.3 竹浆纤维纱线的适用性研究 |
3.3.1 主成份分析原理 |
3.3.2 竹浆纤维主成分分析 |
3.3.3 竹浆纤维纱线的适用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竹浆纤维针织物开发 |
4.1 竹浆纤维针织物设计 |
4.1.1 选用纱线及依据 |
4.1.2 织物组织及编织工艺设计 |
4.2 竹浆纤维针织物光坯基本参数测试与分析 |
4.2.1 竹浆纤维针织物印染前处理 |
4.2.2 竹浆纤维针织物基本参数 |
4.2.3 高捻纱织物松弛状态研究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竹浆纤维纱线针织物性能研究 |
5.1 竹浆纤维针织物性能测试说明 |
5.2 竹浆纤维针织物力学性能测试与分析 |
5.2.1 拉伸断裂性能测试与分析 |
5.2.2 顶破性能测试与分析 |
5.2.3 定伸长多次拉伸回复性能测试与分析 |
5.3 竹浆纤维针织物外观保持性测试与分析 |
5.3.1 织物硬挺度测试与分析 |
5.3.2 织物折皱弹性测试与分析 |
5.3.3 织物悬垂性测试与分析 |
5.3.4 织物抗起毛起球性测试与分析 |
5.4 竹浆纤维针织物舒适性测试与分析 |
5.4.1 织物透气性和透湿性测试与分析 |
5.4.2 织物舒适性 |
5.5 竹浆纤维针织物尺寸稳定性测试与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竹浆纤维针织物风格分析研究 |
6.1 竹浆纤维针织物风格指标测试 |
6.1.1 KES风格测试系统 |
6.1.2 竹浆纤维针织物风格测试说明 |
6.2 竹浆纤维针织物风格指标分析 |
6.2.1 织物剪切性能测试与分析 |
6.2.2 织物压缩性能测试与分析 |
6.2.3 织物表面性能测试与分析 |
6.3 织物风格的主成份分析 |
6.3.1 指标选取与说明 |
6.3.2 主成份分析的过程 |
6.4 竹浆纤维针织物风格的聚类分析 |
6.4.1 聚类分析的原理与步骤 |
6.4.2 竹浆纤维风格主成份的聚类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
(10)竹纤维混纺产品的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与竹纤维混纺的纤维 |
1.1 与天然纤维混纺 |
1.2 与合成纤维混纺 |
1.3 与再生纤维混纺 |
2 竹纤维混纺产品 |
2.1 服装用面料 |
2.1.1 混纺机织面料 |
2.1.2 混纺针织面料 |
2.2 产业用纺织品 |
四、竹纤维针织内衣面料的试制与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吸湿快干抗菌功能真丝交织物的性能与产品开发[D]. 蒋佳怡. 浙江理工大学, 2021
- [2]竹丽尔弗莱特多功能针织面料的开发[J]. 白蕊,黄小云,赵婧,佟涛,杨霞,孙俊楠. 针织工业, 2021(02)
- [3]负离子纬编内衣面料的设计与生产实践[J]. 姚永标,史帅杰,李贤,徐玲娇. 纺织科技进展, 2020(11)
- [4]羊毛与调湿控温涤纶混纺织物的热湿舒适综合评价[D]. 王欣. 东华大学, 2020(01)
- [5]磨毛针织被单工艺优化设计及性能研究[D]. 钟斌悦.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4)
- [6]竹原纤维/抗菌涤纶针织面料及其抗菌性能研究[D]. 童星. 西安工程大学, 2017(05)
- [7]基于竹纤维改性的干爽纱线及湿梯度针织面料的研究[D]. 林凤玲. 武汉纺织大学, 2012(08)
- [8]竹纤维针织运动面料的开发[J]. 黄冠辉,于雪生. 山东纺织科技, 2010(04)
- [9]竹浆纤维新型纱线结构性能与针织产品开发研究[D]. 耿艳蕾. 东华大学, 2010(08)
- [10]竹纤维混纺产品的开发与应用[J]. 朱远胜. 纤维素科学与技术, 2009(02)